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与中国文化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日本企业社会责任践行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践行少走弯路。本文梳理了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社会责任的三大动力,阐述了其社会责任实践推进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共享价值视角下我国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思路。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共享价值 战略
一、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梳理分析
1.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企业社会责任一词虽然产生于美国,但在日本,类似的理念已经存在了上百年。早在17世纪,日本江户时代“近江商人”就提出了 “三方满意”的理念, 意思是说, 做买卖不仅是买卖双方获益, 同时要兼顾社会的利益。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四大公害”诉讼事件震动了整个社会,也正是这个时期,日本社会意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现代日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更为广义, 只要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贡献都是企业履行责任的重要内容。2003 年,CSR再次引发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经济同友会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等团体在这一年号召公司对本企业的 CSR 现状进行评价, 设定各自的发展路线图, 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推进 CSR 实践。
2.日本企业社会责任践行过程梳理。
2.1企业自身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由浅入深。起初,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内涵认识较为狭隘,包括诚实、守信等基本道义,而现代企业已经赋予企业社会责任更加丰富的内容,增加了诸如环保、公益、人文关怀等等。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也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早期在日本,大企业是CSR 运动的主体, 中小企业更多地作为旁观者,而现阶段,日本企业对于CSR实践主动性更强,更加注重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相关联,社会责任实践也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期待。
2.2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支持体系日趋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商法》在根据事实发生的企业丑闻和社会性批判多次修改后,对日本企业社会责任体制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内容包括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知识产权诉讼制度以及对公益举报人的保护制度。另外,《劳动者保护法》、《消费者保护法》等也对企业社会责任做了相关规定。此外日本各行业成立了“社会责任推进专业委员会”,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宪章及行动方针、行为规范等;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的大力支持也为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提供了保障。
二、日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1.文化驱动。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驱动力是文化驱动。日本企业的 CSR 理念大都包含着 “社会”、“贡献”、“信赖”、“企业价值”、“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恰恰反映了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是社会的企业”、 “企业因社会而存在”。这些以社会为核心的 CSR 理念,指导着日本企业开展履行社会责任的活动,成为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始动力。
2.经济驱动。20 世纪 90 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使许多企业生存困难,经营者变得更为浮躁, 道德水准下滑, 逐利性增强, 2000年的雪印乳业食品集体中毒事件,2002年日本火腿子公司牛肉制假事件;2005年日航飞机事故等一系列企业丑闻给日本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相关企业声誉扫地, 重挫企业股价, 直接造成企业高管下台,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企业高管意识到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有经济回报,不承担则必然带来经济损失,这种逻辑成为企业经营者履行社会义务的有效动力。
3.环境驱动。政府推动、行业监督和社会团体的保障是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环境驱动的三驾马车。政府推动在立法中的体现最为明显。较为完善的立法成为日本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低标准;日本各行业成立了“社会责任推进专业委员会”,制定与行业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宪章及行动方针、行为规范等; 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制定中长期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划和年度活动计划,形成了有力的行业监督。1990年,国际公益基金组织大阪地区社会财团成立,自此日本企业社会责任有了非政府组织的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环境支撑体系日趋完善。
三、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推进路径
日本企业CSR的推进体系主要由理念、组织制度和实践三方面構成。在理念方面,高层对CSR的认知和支持是整个推进工作的起点和关键点;在组织制度方面,通过建立相关组织体系以支持CSR的活动;实践方面,强化员工对CSR的理解和实践。
1.理念支持。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的一面旗帜,是企业特质的核心。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一部分。许多企业结合自身的使命,确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如理光提出的“三爱精神”(爱国家、爱友邻、爱工作)、NEC的“自然、教育和社区”等,这些理念往往与企业的经营方向息息相关,既实际可行又容易被利益相关者接受,实现了概念落地。
2.组织保障。日本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的重要一环是建立相关组织体系,如专门的领导机构或工作推进部门。理光公司2003年1月率先设置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室,随后许多企业纷纷效仿,相继设立了企业社会责任专属部门。东洋经济新报社在2007年8月以日本500家主要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有关CSR的企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内部设置有CSR专属部门的企业达224家,占所有被调查企业的44. 8%。
3.全员参与。日本企业重视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具体做法是强化全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去。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全员培训是较为常见的做法,培训内容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基础知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理念方针;组织全员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讨论,对企业以往经营活动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等等。
深入挖掘日本企业社会责任践行经验我们发现,成功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避免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两个极端认识,即企业社会责任既不应是企业的成本负担,也不应是企业需要无条件满足的义务。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已经把社会责任从反应型转变为战略型。 四、共享价值视角下我国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思路
波特认为“没有一家企业会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它们必须选取和自己的业务有交叉的社会问题来解决。”借鉴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重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战略意义,我国企业应着手构建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1.文化層面——导入共享价值理念。目前在国内,企业乐意把“社会责任“当做品牌形象工作去做,然而这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往往容易成为表面文章,一般不可持续。泛泛而论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意义不大,企业所选择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标准也不是看某项事业是否崇高,而应该看是否能够创造出共享价值。只有共享价值理念的导入才能够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运营有机结合。共享价值重点关注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享,从这个思路出发,共享价值理念可以在以下方面有具体体现。比如汽车生产企业推出油电混合动力车,食品公司提供天然、有机、健康的食品等,与顾客共享价值;企业可以为社区提供关键的公共资产和有利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繁荣,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与社区共享价值;企业可以通过改进产品包装降低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社会共享价值等等。总之,坚定共享价值理念,调整企业价值链,找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运营的契合点,这是持续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源泉。
2.组织层面——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我国多数企业社会责任职能管理不明晰,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即使在一些社会责任践行较好的企业中,社会责任管理职能也大都分散在企业其他管理部门中,甚至没有专门负责社会责任的部门领导,各部门遇到社会责任相关问题相机处理,这必然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相互割裂;同时,我国多数企业还存在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不系统,缺乏专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人才等诸多问题。战略的实现依靠组织系统的支持,战略型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拥有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可遵循如下思路:首先,在共享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在企业运营方向上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成立企业社会责任领导机构或工作推进部门,设置各部门社会责任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规范管理要求,确立行为准则;配备专门人员处理相关事宜;建立社会责任管理制度;构建社会责任推进指标体系;设计社会责任考核体系;完成上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责任的管理目标。
3.操作层面——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仅依靠高层管理者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最终它必将落实到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落实到一线员工,因此实现企业社会责任需要营造全员参与的企业氛围。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一线员工往往认为社会责任是领导的事跟自身关系不大,高管也不注重对基层员工社会责任观念的推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应切实将社会责任理念及相关内容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导入,组织相关培训和考核,营造持续学习、全员参与的氛围,将社会责任落实到人头,从自身做起,做到人人关注产品质量;人人关注社区环保;人人关心利益相关者。
五、结语
借鉴日本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过程和推进路径,以共享价值为起点和终点,构建我国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因为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不竭之源,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过去技术、产品的竞争上升到了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企业道德水准的竞争。一个能够将企业社会责任当作它的战略目标的企业,也必将能在财务上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唐则铭编 : 《日本历史》,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年.
[2]程永明,日本企业CSR的推进机制,日本问题研究,2009(4).
[3]松下幸之助,《实践经营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7 ~28 页.
[4]稻盛和夫,《活法》,东方出版社,2012年6月.
[5]毕楠,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儒家思想基因及其传承,现代日本经济,2014(3).
[6]钟宏武,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9).
[7]李正,姚海鑫,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分析,财务与会计,2017(2).
[8]薛天山,企业社会责任动力机制研究-经济驱动抑或制度推进,软科学,2016(8).
[9]朱往立,基于战略管理方法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作者简介:杨爽(1980—)女。吉林松原人。管理学博士。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方苏春(1956—)男。工学博士。日本圣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营学,应用经济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中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演进与实践对比研究》(S201218)资助;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认同感提升策略研究》(201551)资助.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共享价值 战略
一、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梳理分析
1.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企业社会责任一词虽然产生于美国,但在日本,类似的理念已经存在了上百年。早在17世纪,日本江户时代“近江商人”就提出了 “三方满意”的理念, 意思是说, 做买卖不仅是买卖双方获益, 同时要兼顾社会的利益。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四大公害”诉讼事件震动了整个社会,也正是这个时期,日本社会意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现代日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更为广义, 只要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贡献都是企业履行责任的重要内容。2003 年,CSR再次引发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经济同友会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等团体在这一年号召公司对本企业的 CSR 现状进行评价, 设定各自的发展路线图, 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推进 CSR 实践。
2.日本企业社会责任践行过程梳理。
2.1企业自身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由浅入深。起初,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内涵认识较为狭隘,包括诚实、守信等基本道义,而现代企业已经赋予企业社会责任更加丰富的内容,增加了诸如环保、公益、人文关怀等等。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也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早期在日本,大企业是CSR 运动的主体, 中小企业更多地作为旁观者,而现阶段,日本企业对于CSR实践主动性更强,更加注重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相关联,社会责任实践也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期待。
2.2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支持体系日趋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商法》在根据事实发生的企业丑闻和社会性批判多次修改后,对日本企业社会责任体制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内容包括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知识产权诉讼制度以及对公益举报人的保护制度。另外,《劳动者保护法》、《消费者保护法》等也对企业社会责任做了相关规定。此外日本各行业成立了“社会责任推进专业委员会”,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宪章及行动方针、行为规范等;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的大力支持也为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提供了保障。
二、日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1.文化驱动。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驱动力是文化驱动。日本企业的 CSR 理念大都包含着 “社会”、“贡献”、“信赖”、“企业价值”、“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恰恰反映了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是社会的企业”、 “企业因社会而存在”。这些以社会为核心的 CSR 理念,指导着日本企业开展履行社会责任的活动,成为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始动力。
2.经济驱动。20 世纪 90 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使许多企业生存困难,经营者变得更为浮躁, 道德水准下滑, 逐利性增强, 2000年的雪印乳业食品集体中毒事件,2002年日本火腿子公司牛肉制假事件;2005年日航飞机事故等一系列企业丑闻给日本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相关企业声誉扫地, 重挫企业股价, 直接造成企业高管下台,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企业高管意识到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有经济回报,不承担则必然带来经济损失,这种逻辑成为企业经营者履行社会义务的有效动力。
3.环境驱动。政府推动、行业监督和社会团体的保障是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环境驱动的三驾马车。政府推动在立法中的体现最为明显。较为完善的立法成为日本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低标准;日本各行业成立了“社会责任推进专业委员会”,制定与行业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宪章及行动方针、行为规范等; 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制定中长期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划和年度活动计划,形成了有力的行业监督。1990年,国际公益基金组织大阪地区社会财团成立,自此日本企业社会责任有了非政府组织的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环境支撑体系日趋完善。
三、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推进路径
日本企业CSR的推进体系主要由理念、组织制度和实践三方面構成。在理念方面,高层对CSR的认知和支持是整个推进工作的起点和关键点;在组织制度方面,通过建立相关组织体系以支持CSR的活动;实践方面,强化员工对CSR的理解和实践。
1.理念支持。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的一面旗帜,是企业特质的核心。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一部分。许多企业结合自身的使命,确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如理光提出的“三爱精神”(爱国家、爱友邻、爱工作)、NEC的“自然、教育和社区”等,这些理念往往与企业的经营方向息息相关,既实际可行又容易被利益相关者接受,实现了概念落地。
2.组织保障。日本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的重要一环是建立相关组织体系,如专门的领导机构或工作推进部门。理光公司2003年1月率先设置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室,随后许多企业纷纷效仿,相继设立了企业社会责任专属部门。东洋经济新报社在2007年8月以日本500家主要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有关CSR的企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内部设置有CSR专属部门的企业达224家,占所有被调查企业的44. 8%。
3.全员参与。日本企业重视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具体做法是强化全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去。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全员培训是较为常见的做法,培训内容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基础知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理念方针;组织全员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讨论,对企业以往经营活动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等等。
深入挖掘日本企业社会责任践行经验我们发现,成功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避免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两个极端认识,即企业社会责任既不应是企业的成本负担,也不应是企业需要无条件满足的义务。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已经把社会责任从反应型转变为战略型。 四、共享价值视角下我国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思路
波特认为“没有一家企业会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它们必须选取和自己的业务有交叉的社会问题来解决。”借鉴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重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战略意义,我国企业应着手构建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1.文化層面——导入共享价值理念。目前在国内,企业乐意把“社会责任“当做品牌形象工作去做,然而这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往往容易成为表面文章,一般不可持续。泛泛而论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意义不大,企业所选择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标准也不是看某项事业是否崇高,而应该看是否能够创造出共享价值。只有共享价值理念的导入才能够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运营有机结合。共享价值重点关注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享,从这个思路出发,共享价值理念可以在以下方面有具体体现。比如汽车生产企业推出油电混合动力车,食品公司提供天然、有机、健康的食品等,与顾客共享价值;企业可以为社区提供关键的公共资产和有利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繁荣,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与社区共享价值;企业可以通过改进产品包装降低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社会共享价值等等。总之,坚定共享价值理念,调整企业价值链,找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运营的契合点,这是持续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源泉。
2.组织层面——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我国多数企业社会责任职能管理不明晰,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即使在一些社会责任践行较好的企业中,社会责任管理职能也大都分散在企业其他管理部门中,甚至没有专门负责社会责任的部门领导,各部门遇到社会责任相关问题相机处理,这必然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相互割裂;同时,我国多数企业还存在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不系统,缺乏专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人才等诸多问题。战略的实现依靠组织系统的支持,战略型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拥有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可遵循如下思路:首先,在共享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在企业运营方向上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成立企业社会责任领导机构或工作推进部门,设置各部门社会责任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规范管理要求,确立行为准则;配备专门人员处理相关事宜;建立社会责任管理制度;构建社会责任推进指标体系;设计社会责任考核体系;完成上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责任的管理目标。
3.操作层面——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仅依靠高层管理者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最终它必将落实到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落实到一线员工,因此实现企业社会责任需要营造全员参与的企业氛围。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一线员工往往认为社会责任是领导的事跟自身关系不大,高管也不注重对基层员工社会责任观念的推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应切实将社会责任理念及相关内容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导入,组织相关培训和考核,营造持续学习、全员参与的氛围,将社会责任落实到人头,从自身做起,做到人人关注产品质量;人人关注社区环保;人人关心利益相关者。
五、结语
借鉴日本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过程和推进路径,以共享价值为起点和终点,构建我国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因为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不竭之源,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过去技术、产品的竞争上升到了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企业道德水准的竞争。一个能够将企业社会责任当作它的战略目标的企业,也必将能在财务上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唐则铭编 : 《日本历史》,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年.
[2]程永明,日本企业CSR的推进机制,日本问题研究,2009(4).
[3]松下幸之助,《实践经营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7 ~28 页.
[4]稻盛和夫,《活法》,东方出版社,2012年6月.
[5]毕楠,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儒家思想基因及其传承,现代日本经济,2014(3).
[6]钟宏武,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9).
[7]李正,姚海鑫,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分析,财务与会计,2017(2).
[8]薛天山,企业社会责任动力机制研究-经济驱动抑或制度推进,软科学,2016(8).
[9]朱往立,基于战略管理方法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作者简介:杨爽(1980—)女。吉林松原人。管理学博士。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方苏春(1956—)男。工学博士。日本圣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营学,应用经济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中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演进与实践对比研究》(S201218)资助;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认同感提升策略研究》(20155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