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經验出发,通过观察、发现、了解与生活相关的地理,从而更好得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想象和地理问题,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怎样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呢?
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中发现,多数学生都有着这样的困惑:在地理知识学习过后,要么像荡漾后的水面很快平静,要么像千丝万缕的麻绳乱成一团。结合我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需要对知识要进行深度加工和提炼。为了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受益终身,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中不断攫取并积累生活中地理知识运用的生活知识与体验。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即“教育即生活”。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纳知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紧扣教材,以调动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为契机,敢于优化文本,对生硬的“死”知识施加魔法使其“活”化。一方面,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世界的气候》这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根据数据统计,全世界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稀少,通过举办“社会呼吁野生动物回归家园”这一主题活动。选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要求学生以“导盲犬”的身份,在世界地图上将这些动物派遣到各自的家乡,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生存环境有着怎样的特征,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形成这样的差异?(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向全班学生解释地理现象,一方面满足这部分学生的优越感,另一方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到世界气候塑造美妙的自然景观差异,并带着一份强烈好奇心展开本节课的学习。)
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品味知识
“身临其境,各个击破。”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盲区,怎样让学生牢固掌握住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首先,结合课本P63的图3.25“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某地区的气候特点,让学生归纳判断气候的依据和基本步骤,同时复习前面所讲的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其次,将全班学生分成非洲组和亚欧大陆组两大组,两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一部分学生,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分别找出两块大陆分布的气候类型,在黑板上的空白图中标出,结合图思考两块大陆气候类型的分布有没有什么规律?
(2)另一部分学生,结合罗马、开罗、伦敦、北京、新加坡、莫斯科等城市的气温、降水数据,分别画出它们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并在黑板上与其气候类型一一匹配(这其中可能会有些错误,让学生互相纠正);接着,请学生结合版图描述这些气候类型的特征,给学生出示一些视频或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让学生找出我们家乡的气候类型,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此气候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生成新知识,既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又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中吸收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显著影响,这样的示例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认知,学生才能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道理。例如:我们的家乡所在地区位于北回归线的东岸,这里水热资源丰富,植被茂盛,而与我们纬度相近的大陆西岸,则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沙漠广布。结合前两节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两地所处纬度相近,气温差异小,而受海陆影响,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所以东岸以大陆性气候为主,西岸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设想太平洋消失了,亚欧大陆的东、西两岸降水会有怎样变化,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新课程的实施,开拓了教育的视野和思维,为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创造了新的结合点和发展点。在此我仅是“抛砖”冀望能“引玉”——共同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能让我们的地理教学焕发生机!
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中发现,多数学生都有着这样的困惑:在地理知识学习过后,要么像荡漾后的水面很快平静,要么像千丝万缕的麻绳乱成一团。结合我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需要对知识要进行深度加工和提炼。为了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受益终身,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中不断攫取并积累生活中地理知识运用的生活知识与体验。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即“教育即生活”。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纳知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紧扣教材,以调动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为契机,敢于优化文本,对生硬的“死”知识施加魔法使其“活”化。一方面,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世界的气候》这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根据数据统计,全世界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稀少,通过举办“社会呼吁野生动物回归家园”这一主题活动。选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要求学生以“导盲犬”的身份,在世界地图上将这些动物派遣到各自的家乡,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生存环境有着怎样的特征,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形成这样的差异?(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向全班学生解释地理现象,一方面满足这部分学生的优越感,另一方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到世界气候塑造美妙的自然景观差异,并带着一份强烈好奇心展开本节课的学习。)
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品味知识
“身临其境,各个击破。”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盲区,怎样让学生牢固掌握住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首先,结合课本P63的图3.25“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某地区的气候特点,让学生归纳判断气候的依据和基本步骤,同时复习前面所讲的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其次,将全班学生分成非洲组和亚欧大陆组两大组,两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一部分学生,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分别找出两块大陆分布的气候类型,在黑板上的空白图中标出,结合图思考两块大陆气候类型的分布有没有什么规律?
(2)另一部分学生,结合罗马、开罗、伦敦、北京、新加坡、莫斯科等城市的气温、降水数据,分别画出它们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并在黑板上与其气候类型一一匹配(这其中可能会有些错误,让学生互相纠正);接着,请学生结合版图描述这些气候类型的特征,给学生出示一些视频或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让学生找出我们家乡的气候类型,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此气候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生成新知识,既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又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中吸收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显著影响,这样的示例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认知,学生才能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道理。例如:我们的家乡所在地区位于北回归线的东岸,这里水热资源丰富,植被茂盛,而与我们纬度相近的大陆西岸,则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沙漠广布。结合前两节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两地所处纬度相近,气温差异小,而受海陆影响,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所以东岸以大陆性气候为主,西岸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设想太平洋消失了,亚欧大陆的东、西两岸降水会有怎样变化,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新课程的实施,开拓了教育的视野和思维,为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创造了新的结合点和发展点。在此我仅是“抛砖”冀望能“引玉”——共同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能让我们的地理教学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