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文明在中国的确立,城市化发展至今仍然还存在着人性异化的弊病,其突出表现之一便是大都市人对于诸多美好自然人性的遗忘。本世纪初兴起的“绿色教育”理念及实践,很大程度上即是为了扭转这一人性异化趋势。但是,已有“绿色教育”理论和行动探索大多以强调校园氛围、课堂活力、教学方法的“绿色化”为主,很少看到从课程及教育内容入手,探讨如何选择适宜经典文学文本,来开展旨在激活真善美自然人性的“绿色教育”。基于以上考量,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本文发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家、教育家沈从文就曾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开展着旨趣与“绿色教育”相近的教育尝试,本文将这一教育尝试称为“文学自然教育”。当沈从文以他者身份由闭塞湘西进入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时,格格不入的生活体验促使他不得不对都市社会展开深入观察,并由此发现了都市人内在生命力的“怯懦”和“枯竭”。于是自二十年代起,沈从文便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文学创作,来实施其“自然教育”理想,试图以此重建腐朽的民族品德及都市人生。综观沈从文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其文学自然教育至少包括两大内容:1.自然审美教育,具体表现为借助刻画湘西牧歌山水景象,呈现原始纯粹的自然之美和神性启示,以塑造出能够滋养理想人性的教育环境,并由此引起都市中人对自然美感以及浸润其中的美好人性的向往之情;2.自然人性教育,主要通过对比描述都市社会和湘西自然世界,提出成为“真正的人”的标准,进而消解掉都市人性的弊端,并使都市人浸润在自然风土人情中,重新获得“力”、“爱”、“真”等美好人性。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不仅留下一笔宝贵的自然教育遗产,而且可以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启示,使语文教学能为回应今日都市社会的精神状况做出积极贡献。具体来说,通过学习借鉴沈从文的文学自然教育实践,一线教师既可以采用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通过融入性教学等方式,对沈从文文学作品进行整合,由此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能够获取工具性的应用知识,同时也能够获得对于美好自然生命及人生的体悟,从而缓解因社会以及教育不良影响而产生的人格异化和生命力缺失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