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体教学能把理论性的、抽象性的概念,化为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可弱化知识的难度,增强理解记忆力,相对加快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和广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立体教学;素质培养;提高效率
“立体教学”是指教师处理教材时能给学生一种“立体感”,也就是教学时能把教材中那些理论性的、抽象性的概念,化为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运用这种方法,可弱化知识的难度,增强理解记忆力,相对加快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和广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何增强历史教学的“立体感”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一、发挥地方历史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形象的东西较感兴趣,同时他们对万事万物比较好奇,这就为历史学习创设一种“最佳环境”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环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感知、领悟、记忆历史知识。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广泛搜集,充分挖掘。这是对课内学习的补充与延伸。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首先,帮助学生读有字的书,搜集与书本知识有关的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查询在地方历史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地方名人轶事。其次,引导学生读无字的书。除有文字的书外,要学生去读没有文字的书。家乡的历史故事,父老乡亲口头传诵的地方名人,其中装点着与众不同的乡土气息,蕴含着无尽的历史知识,也包含了家乡人民的自豪,自然会感染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串联知识,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对学生“读有字的书”和“读无字的书”所获得的历史知识,要指导他们去历史教材中找到对这一知识的反应与表现。比如抗日山纪念地、生活中生产工具的变化。
二、注重点面结合,扼要精讲抓住重难点
所谓“点”,就是重点和难点;所谓“面”,就是从整体着眼,揭示各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对历史发展得到层次化和系统化的认识。解决“面”的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层次化、系统化、整体化。教学时,要把“点”与“面”当作同一物体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去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待,这是实现教学立体化的关键。“点”与“面”的结合,还须借助、联系思维上的分析与归纳。比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要研究其原因、背景、结果。“点”要抓住,“面”要整合。通过教师的引导、释疑,带领学生归纳总结,
“点”与“面”结合,不仅以每一节教材为研究对象,而且把每一堂课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看,并加以研究。这样才能使教学由平面矗立起来。
三、借助课本图画和多媒体技术,达到以形助读的目的
借助图画,也可增强教材的“立体感”。教导学生通过图画发挥空间联想能力,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画面,就可以想象人物、场面、心情等等。还可借助历史课件,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强化形象思维,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读图,用读图来训练学生的能力。不少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字可能倒背如流,但由于缺乏对配套插图的认识理解,以致使他们的认识肤浅,停留在表象,既不思考,更不拓展。更有对书上的地图插图,知之更少,一旦出现考战争的地图出现,更是无从下手。
四、通过对比与扩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历史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对比,就是对同一类历史事物加以比较,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地掌握历史知识有很大好处。比如对近代史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对比,从而得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个过程是引导学生做思维尝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最佳契机。扩展,就是提到一个能联系到的相关历史事物和历史事件。抓住这个特点,就可以在教材中进行纵横拓展。这在复习课上使用效果更好。例如讲到现代中国民主,就可扩展到近代中国民主,进而扩展到近代西方民主,再上溯到古希腊民主。通过扩展,学生对知识的单一认识发展为综合认识,从单角度到多角度,从地平面到高原。认识问题的高度不同,接受的层次也不同,效果当然不同了。
伴着课改的铃声,大家积极参与到课改的大潮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是你我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希望早日实现我们共同的追求!
关键词:立体教学;素质培养;提高效率
“立体教学”是指教师处理教材时能给学生一种“立体感”,也就是教学时能把教材中那些理论性的、抽象性的概念,化为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运用这种方法,可弱化知识的难度,增强理解记忆力,相对加快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和广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何增强历史教学的“立体感”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一、发挥地方历史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形象的东西较感兴趣,同时他们对万事万物比较好奇,这就为历史学习创设一种“最佳环境”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环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感知、领悟、记忆历史知识。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广泛搜集,充分挖掘。这是对课内学习的补充与延伸。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首先,帮助学生读有字的书,搜集与书本知识有关的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查询在地方历史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地方名人轶事。其次,引导学生读无字的书。除有文字的书外,要学生去读没有文字的书。家乡的历史故事,父老乡亲口头传诵的地方名人,其中装点着与众不同的乡土气息,蕴含着无尽的历史知识,也包含了家乡人民的自豪,自然会感染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串联知识,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对学生“读有字的书”和“读无字的书”所获得的历史知识,要指导他们去历史教材中找到对这一知识的反应与表现。比如抗日山纪念地、生活中生产工具的变化。
二、注重点面结合,扼要精讲抓住重难点
所谓“点”,就是重点和难点;所谓“面”,就是从整体着眼,揭示各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对历史发展得到层次化和系统化的认识。解决“面”的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层次化、系统化、整体化。教学时,要把“点”与“面”当作同一物体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去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待,这是实现教学立体化的关键。“点”与“面”的结合,还须借助、联系思维上的分析与归纳。比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要研究其原因、背景、结果。“点”要抓住,“面”要整合。通过教师的引导、释疑,带领学生归纳总结,
“点”与“面”结合,不仅以每一节教材为研究对象,而且把每一堂课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看,并加以研究。这样才能使教学由平面矗立起来。
三、借助课本图画和多媒体技术,达到以形助读的目的
借助图画,也可增强教材的“立体感”。教导学生通过图画发挥空间联想能力,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画面,就可以想象人物、场面、心情等等。还可借助历史课件,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强化形象思维,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读图,用读图来训练学生的能力。不少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字可能倒背如流,但由于缺乏对配套插图的认识理解,以致使他们的认识肤浅,停留在表象,既不思考,更不拓展。更有对书上的地图插图,知之更少,一旦出现考战争的地图出现,更是无从下手。
四、通过对比与扩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历史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对比,就是对同一类历史事物加以比较,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地掌握历史知识有很大好处。比如对近代史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对比,从而得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个过程是引导学生做思维尝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最佳契机。扩展,就是提到一个能联系到的相关历史事物和历史事件。抓住这个特点,就可以在教材中进行纵横拓展。这在复习课上使用效果更好。例如讲到现代中国民主,就可扩展到近代中国民主,进而扩展到近代西方民主,再上溯到古希腊民主。通过扩展,学生对知识的单一认识发展为综合认识,从单角度到多角度,从地平面到高原。认识问题的高度不同,接受的层次也不同,效果当然不同了。
伴着课改的铃声,大家积极参与到课改的大潮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是你我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希望早日实现我们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