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互联网服务业并购将大增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066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中国并购市场表现超越全球,合资为多,风险投资未成气候
  
  中国并购市场2004年的表现超出了全球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增幅分别达到73.5%和90.5%。西方工业化国家进入中国市场,当前更多选择了合资方式,风险投资这种成熟资本市场最完善的一种并购形式,在中国上扎根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看到,中国和全球市场在产业分布上的最大差异体现在服务业等领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预计接下来的10年,衡量成熟经济体指标之一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服务将在中国极大地扩张。2月18日披露的盛大网络收购新浪网19.5%的股份只是这一行业并购活动的开始。
  
  交易量和交易额增幅超过全球市场
  
  自2003年年中美国各项经济指数回暖之后,全球兼并收购市场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在这之前,虽然2000年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大约27400亿欧元的交易额,然而接踵而来的“.com”市场崩溃和全球性产业衰退使并购活动陷入了低谷:2001年交易额仅为19900亿欧元,2002和2003则更是跌至12700亿欧元和11500亿欧元。然而,曙光的出现并不遥远。截至2003年底,ZEPHYR并购数据库观察到当年宣布或正等待完成的并购案已经达到大约13000亿欧元。很明显,如果把这些数据和美国市场的复苏结合起来,2004年的情况将极为乐观—而这正是2004年我们所目睹的事实。全球范围内已完成的交易数量上升了39.1%,达到46189宗;交易额增长了39.6%,恢复到大约16000亿欧元的水平。
  


  中国并购市场在2004年的表现甚至超越了全球市场(表1)。这具体表现在:交易数量较前一年上涨了73.5%,达到1558宗;交易额涨幅更是高达90.5%,达到约731亿欧元。这种状况其实并不让人惊讶,因为西方工业化国家当前急需进入中国,并和这个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市场的国家建立经济伙伴关系。
  目前,中国政府正面临经济调控,平衡发展的挑战。失控的增长率导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难以控制的局面有可能会发生。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对经济过分严加管制的话,增长率也有可能骤然下滑,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失业。但是现在看来,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是在有效掌控之内的。
  
  服务业并购远逊全球市场,未来10年或扩张
  
  从表2的信息中可以略知全球和中国并购交易在产业分布上的一些异同之处。例如,“银行、保险和金融服务业”都是两个市场中占据交易额最大的行业。在西方,银行通过收购来扩张的胃口极大,弱肉强食意味着不吞食别人就会让自己成为目标。我们看到同样的趋势正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
  


  而全球和中国市场在产业分布上的最大差异在于“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互联网服务”以及“生物科技和制药”领域。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经济的重心随之变化,从以煤炭挖掘和造船这样的产业为主,过渡到受服务业驱动的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成熟,中国最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计算机和互联网服务会成为一个成熟经济体的衡量指标之一。因此,在接下来的10年中,预计这个行业将会在中国极大地扩张。
  而生物科技和制药产业则另当别论,因为这类行业存在着巨额研发费用所产生的“进入壁垒”。低成本的中国市场很有可能吸引西方制药公司转移制造活动。然而研发部分在近期进入中国的可能性不大。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长处—低成本的人力资源。
  
  合资形式多,风险投资有待发展
  
  从交易类型来看,中国市场上合资企业仍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资本投资方式。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成熟投资者和发展中经济体合资的形式互惠互利—西方合作伙伴寻求有潜力的市场,同时拥有足够的资源和才能来支持;而本土的企业则能从合作中获取先进的技术。
  另外,“风险资本”这种较为低调的资本来源也使中国市场区别于其他地区。风险投资是成熟资本主义最完善的一种形式,可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扎根仍将需要一定的时间。专业化的管理知识是风险投资成功的金钥匙。风险投资项目的成功有赖于以下过程:寻找一个有潜力的目标,筹集资金购买其股份,在维持或增长营业额的同时削减开支,随后,用三、五年的工夫把企业推上股市。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都需要时间来累积。
  


  在今后几年里,并购市场面临的担忧会是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走弱的美元。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将显著地冲击并购市场。而对于中国来说,维持平衡的发展才是首要的议题。它至今的良好表现表明中国市场今年的并购活动将以2004年的势头,按照相近的速度继续增长。
  作者为Zephus Ltd研究部主管,胡安/译。ZEPHYR并购数据库是由比利时金融信息咨询公司Bureau van Dijk Electronic Publishing发布的全球并购交易数据库。Zephus Ltd 是Bureau van Dijk在英国的全资子公司,负责ZEPHYR并购数据库 。本文所指并购包括了兼并、收购、首发、可转债发行、股权收购、合资企业、机构收购(Institutional Buy-out)、管理层收购,风险投资/私募股本以及股票回购等。
其他文献
GDP增长 8.1%(9.7%)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1%(17.2%)  私人消费增长 9%(9.4%)  政府消费增长 8%(8%)  出口增长 14%(25%)  CPI增长 4%(4.5%)  利率 低利率将持续  汇率 年末升值达9.2%  *()为2004年预测值    2005年,中国经济不会像2004年初那样轻松加速,但在强劲的个人消费推动下,仍能保持强劲增长的基本面。我们预测,
期刊
尽管2004年全球股票承销额只占证券承销总量的大约10%,但较2003年的规模增长十分可观:首次公开上市发行额增长一倍多,达1350亿美元;股票增发增长62%至2710亿美元。IPO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回升,同时并购交易数量也出现增长:经过3年的低迷后,2004年已宣布的并购交易额大增41%至19000亿美元。    中国成为亚太区并购市场热点    2004年全球购并数量下降但交易额上升,中国
期刊
今天的缺钢局面两年后会演变为钢铁产能大量过剩。中国钢铁产业的“大跃进”还可能导致全球钢铁业全面洗牌。至2010年,欧美钢铁厂家会全面出局,日韩厂家将得以生存,但利润率急降。中国钢铁企业中可能有半数被淘汰,但剩下的可能成为国际龙头企业。不过,中国钢铁业赢得的是一场惨胜,代价是钢厂倒闭带来的上百亿不良资产,得到的是一个利润微薄的夕阳产业。    日本银行在去年12月中宣布调低日本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
期刊
中国全面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将在金融、汽车、重型机械等已经全球化的产业部门不可阻挡地获得领导地位,本地企业则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拥有无可争议的强势;随着零售业巨头越来越强大,本地企业会在最容易崛起的消费品制造业受到严峻挑战;能源和原料产业中,“中石油”等本土巨头都有实力参与全球的产业格局调整。    2005年后,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主要产业允诺的3年过渡期将陆续到期,中国市场将按承诺次
期刊
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已十分强烈的关键时刻,合理配置外汇资产、人民币资产,以避免财富贬值的风险,是投资者关心的话题。根据研究,在H股、B股估值较低及人民币升值效应的双重作用下,香港等地的中国概念股未来涨幅惊人,其股价与涨幅很可能超越A股。    货币升值与股市上涨紧密相关    从历史情况看,由于预期的作用,股市通常会提前反映本币的升值效应,并率先达到高点。这从日本及中国台湾货币升值前后股市和汇市的
期刊
打造金融控股平台  三舰并发构建实业帝国    感谢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陈家强教授、会计系魏国强教授的支持。    启动于21世纪之初的中信集团在香港的布局,逐渐给我们揭示了其发展战略从一枚棋子到一盘棋的路径变迁。而中信集团作为中国企业界的一面镜子,其创新运作往往给我们耳目一新的启示和方向。  今天的中信集团,经过25年的改革、创新、调整,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金融为主业、涉及诸多领域的国有大型跨国企
期刊
由于国内股市持续下跌,中国企业股票在境内市场的收益率远低于国际水平,但是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不在于缺乏资金或信心涣散,而在于投资者无法准确衡量企业股票的价值以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在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中,最终决定股票真实价值的是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和财务的真实状况。政府的主要任务应是完善法规制度,帮助市场发现企业的真实价值,并加强市场监控体系,保证交易的公平和透明。实践表明,政府主观地判断股价
期刊
大多数金融控股公司在经营上的茫然,创新上的欠缺,风险管理上的不足,使其即使是在金融控股架构下也无法发挥正的协同效应,同时无法避免集团内的风险传染与风险外溢。因此当金融控股内部风险管理不足时,外部监管就变得十分重要,监管机构必须有能力识别金融控股集团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对子公司的割裂能力,否则一旦子公司发生经营问题,极易蔓延到整个体系,金融控股在风险控制上的制度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迄今为
期刊
2002年底在A股上市的中信证券,在上市前后先后进行了三次收购,其中收购华福证券功败垂成,收购广发证券则胎死腹中,成功的只有万通证券。  2002年12月13日到25日,中信证券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40,00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确定为4.50元,募集资金18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4,002万元后,实际可使用资金为175,998万元。    收购万通证券    作为募集资金使用的主要项目
期刊
占行业利润20%多的出口关税成本大部分可向外商转移    随着纺织品配额制度的取消,美、欧等进口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设限举措越来越多,因此未来几个月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速度将是影响设限决策的关键因素。    多国限制措施呈“山雨欲来”之势    随着配额取消的到来,“中国纺织品威胁论”全球四起,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限制措施呈“山雨欲来”之势。曾对中国使用配额制度的4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欧洲纺织服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