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卷草纹的形态演变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w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卷草纹作为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形态演化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过程,本文主要从卷草纹的基本造型、组织结构、色彩对比及造型应用等方面做出简要探析。其中选取最具代表性两个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以这两个朝代为时间线索,剖析卷草纹在这两个时期的造型变化特点以及演变轨迹。
  【关键词】 卷草纹;中国传统植物纹样;造型演变
  【中图分类号】K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085-02
  一、卷草纹概述
  卷草纹在中国传统纹样的艺术长河中作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植物纹样,其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本文侧重对中国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卷草纹的形态特征分析与探究。
  卷草紋命名是从它本身的形态特征所得出,花叶与枝茎呈卷曲、翻卷是卷草纹的典型特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在这时期并没有明显被大众所称呼,而是以形态特征归似于卷草纹类的忍冬纹、缠枝纹、藤蔓卷草为代表植物纹样来看。这些纹饰的骨骼框架以及枝茎花叶大都呈现出“卷曲状”的形态,体现出“卷曲”“盘旋”和“缠绕”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些纹饰的叶茎花朵经过变形、夸张、归纳、组合等艺术手法处理之后,总体亦呈现出“卷曲”的特点,且呈现出一幅完整的装饰画面。
  其中缠枝纹在中国纹样全集中提到又名“唐草”和“藤蔓纹”叫法,且其演变是从一种叫藤蔓卷草的纹样中得到启发,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变化形成的,形态具有较强动感,委婉多姿且充满活力[1]。
  到了唐时期,“卷草纹”一词被大量使用并广泛统称。唐时期的卷草纹很少以单独连续纹样出现在应用器物中,多数情况下,卷草纹是作为图案中的小部分边饰或者背景协同其他主体物参与其中,其中主体物的样式有:鸟兽、花卉、果实等装饰纹样,从而构成一幅完整图案化的特有纹饰。卷草纹的名称因造型主体的种类不同也被称作不同种类的卷草纹,如造型主题为鹦鹉的则称作鹦鹉卷草纹,还会有石榴卷草纹、飞鹤卷草纹等等。
  学术界对卷草纹的概念说法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提到,卷草纹是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独立纹饰,其根源最早可以追至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商周战国的云气纹、魏晋南北朝时的忍冬纹等等,从形态特点上看都具备“卷”的特点,不难看出这些时期的图案对卷草纹的形式的继承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源起西方,西方学者阿洛伊斯·里格尔和贡布里希认为卷草纹形成的中心是古希腊与罗马。第三种观点认为,卷草纹饰中西合璧的新型图案,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佛教传入,经过本土文化的洗涤并交织着佛教的文化内容,形成了中国传统图案纹样不断交融的草卷纹样式。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卷草纹形态演变
  卷草纹的形态特征历经了复杂且漫长的蜕变之后,最终以独特的姿态在中国传统图案中占据一席之地且广泛流行并被使用于各种装饰中。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卷草纹在唐时期最为盛行。从魏晋南北至唐时期出土的相关碑刻及石窟中大致可以窥探到卷草纹的造型特征演变: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卷草纹造型简单、线条分明、叶茎简明,整体图案单纯且扁平,表现出主茎枝干旺盛的生命力;到了唐时期,尤其是盛唐至晚唐卷草纹的形态造型趋向复杂花叶变化丰富,整体图案内容较为丰富,技术上更加熟练,多种图案混合融合在一起,纹样看起来整体较为丰富。
  (一)基本造型特征
  不论卷草纹的组合形态如何变化,但它的基础骨骼形态并不会发生改变即作为枝叶的“C”形曲线和作为主茎的“S”形波状曲线在主体上呈相互连接的骨架没有改变(如图1),卷草纹的主要基本造型特点即是一条“S”形波状曲线饰以“C”状曲线花叶沿着波状主干向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侧面蔓延开来。多数组成二方连续纹样,有的组成边缘装饰、单独纹样和四方连续图案[1]。
  (二)组织结构
  卷草纹凭借不同的组织结构,以独个纹样、并列纹样、边角纹样与适型纹样等存在。其中独个纹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单纯作用于装饰,也可用作适型纹样和并列纹样的单位元素。独个纹样也可用在不同的组合中使用。图案多以归属为卷草纹类的忍冬纹和缠枝纹造型为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多出现。
  并列纹样是相对于独个纹样而言,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种类型。二方连续主要是波纹状连续,横向延长舒展开来,有随机式和规律式。随机式为茎蔓波状自由地伸开形态,规律式为茎蔓规律地分枝回卷。四方连续卷草纹大都也是波波连续方向为主,向四面八方,无限扩展。
  边角类卷草纹是指多出现于整体图案的边缘的纹样,一般多见于条状的画幅中,也经常在家具类中作为边框的装饰。纹样一般呈空间对称方向排列,形成有规律的画面,这是边角类纹样的尤为明显的特点。在敦煌图案中这种边角类卷草纹样最为常见并且丰富程度可见一斑。适型纹样一般情况下是把纹样以一种恰到好处的形态安置在一定的空间内,表现出某种定制式轮廓及外形的装饰纹样,外形多为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等等图形样式,其内部空间与外轮廓部分巧妙地并在一起,相互成就,相得益彰。在隋唐时期适型纹样多出现在敦煌图案、梳妆类器件中和陶瓷类器皿等。
  (三)色彩对比
  卷草纹的色彩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式特点,一种是在魏晋南北朝至初唐时期承袭前朝即汉朝风格,颜色多以红黑为主色调,使用涂红色为底色,与黑、白、灰颜色像搭配,形成了单纯、明快、浑厚朴实的暖色调,冷色调作为局部装饰(图2)。再者这一时期受西域文化入侵的影响,色彩也会采用蓝靛色和石绿色为主,搭配少量暖色配之,突出色彩的冷暖差异对比。这种色调的运用,拉开了空间视觉感,营造出色调整体节凑感与均衡感。
  到了盛唐时期,由于让人民生活富足,卷草纹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用色规律。同时加之色彩提炼技术进步与艺术家审美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壁画色彩明显丰富多样,出现了除魏晋南北朝时期色彩之外的许多新用色,例如石黄、朱砂、金箔等十余种,为壁画的色彩丰富提供了物质基础(如图3)。此时期的图案用色虽然多,但是整体色调仍显得和谐,这是由于各种色彩在图案各构成部分进行的适当的穿插运用,以大部分地方使用少量色彩控制整体图案的主色调,在局部进行色彩的调整。在色彩明度上保持色调的整体感。
  (四)造型应用
  卷草纹的装饰特点决定了它在造型应用中构常以“S”波状曲线呈二方连续的结构以边饰出现。同时正是由于“S”形主干的特点赋予了它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即可以根据装饰的位置不同,可成直线、转角也可以成圆形、弧形、可大可小、方圆自如、长短皆可、广狭随意。例如,在圆形或环形空间中,卷草纹可随装饰空间大小而随意改变长度即能灵活变化又能保持纹样的完整性,呈典型的二方连续纹样结构样式(如图4-左);在方形空间中卷草纹可以采用转角处理的手法,采用以对角线为轴对称将原来装饰在“C”形曲线上的花叶进行变形,在转角处呈现轴对称形式(如图4-中);在矩形空间中通常以横竖中心轴线为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同时卷草纹常常以花叶的元素来实现空间适型的组织特点,以卷草纹花的元素为中心,向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延伸最终以枝叶和花卉结束等等(如图4-右)。
  
  图4 源自《敦煌图案集》
  三、结语
  卷草纹作为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一个重要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表现出流行且被频繁使用的态势。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其一是卷草纹在意识形态上代表着生产力发展中的人们艺术思考上的进步,其二是卷草纹在形态演变上所变现出来的造型特点是多种植物纹样的综合的产物,同时在形态造型具有比较成熟的美感从而可以被广泛而自由地运用,其三是卷草纹“S”形主茎和“C”形的曲线花叶特点显示出勃勃生机,和顽强生命力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一直尊崇和追求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吴山.中国纹样全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9.
  [2]李斌城.唐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朱利峰.卷草纹源流考[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04).
  [4]倪建林.从忍冬到卷草纹[J].装饰,2004,(12).
  [5]张爱丹.“从茱萸纹到缠枝纹”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演变与应用[J].丝绸,2014,51(07).
  [6]王亚丽.浅析中日卷草纹的差异[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2(11).
  [7]高蓓蓓.传统纹样——唐卷草纹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要】 柏拉图的美学本意是为其哲学思想的论述提供方便,大家可以在多篇对话录中看到柏拉图的美学主张。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认为画家和诗人应该被排除在理想国之外;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卻又认为如果诗歌能够起到教化的作用,则是可以接受的。这些不同的美学主张表面上是柏拉图美学态度的转变,实则是其解释政治理想和伦理思想的需要。  【关键词】 柏拉图;美学;态度转变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民族传统文化以其既定的形式附着于特定时代的人身上。艾丽丝·沃克深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保存与弘扬。在小说《梅瑞迪安》中,艾丽丝·沃克将颇具“黑人性”的“百衲被”这一传统文化赋予其个性的美学意味,称之“疯狂的百衲被”,并将其转换成独特的文本叙事,凸显自己想要表现的浓厚民族意识。  【关键词】 艾丽丝·沃克;《梅瑞迪安》;“疯狂的百衲被”;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庄子思想产生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儒家、墨家、法家立足于治世的策论之道时,它却以超然物外的姿态在百家争鸣中唱响了不同于百家的天籁之音。庄子逍遥于各家之外,专注对宇宙万物、人性人生和生存意识的哲理性思考。人与世间万物同根同源,隶属于道的演变派生。他将道作为中心轴点,并由此对自然万物和宇宙人生进行了发散性阐释和终极性探索。所谓自然之道,即在“一体无别,物我两忘”的境界下缮养本心、兼怀
期刊
【摘要】 “簠”与“簋”是先秦时期常见的祭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释簋为方器,簠为圆器,但是郑玄在注《周礼》时解释为“方曰簠,圆曰簋。”二者说法截然相反。后来的学者为了调和二者说法,也提出过簋“内圆外方”、簠“内方外圆”的说法,但大多都是附会之说。其实许多前人注家已经明确了“簠”为方而“簋”为圆的这一事实,结合现当代出土文物,也可以确定大部分“簠”为方,“簋”为圆,许慎所说的“簋”为
期刊
【摘要】 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兼容,女子的教育受到重视。其中官宦贵族阶级的女子,依托其优越的家庭背景,富足的生活环境,充裕的闲暇时间接受到了更加全面的教育,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发展特点。官宦贵族阶级的女子通过接受家庭教育和宫廷教育,学习经史文化,吸收宗教思想,发展艺术和体育。  【关键词】 唐代;官宦贵族阶级;女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麦考莱史学思想研究》是一部以现实主义视角重塑史家史学思想的著作,体现了作者的“问题史”意识。该书详细阐释了英国史学语境下麦考莱的辉格史观与帝国观,麦考莱的浪漫主义史学和功利主义史学思想,以及新史学视角下麦考莱的社会史研究,为学界了解19世纪英国史学的实际观念状况提供了切实的参照对象。  【关键词】 《麦考莱史学思想研究》;麦考莱;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我国的戏曲音乐文化集文化精髓之所长,展现了千百年来历代民众对于音乐文化的集体审美精神和民族文化追求。时至今日,戏曲音乐文化依然散发出璀璨而独特的光芒,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对其的保护和传承依然是研究的重点,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与发展也是一个重点探索内容。因而,本文首先探讨了戏曲音乐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其次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戏曲音乐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策略,以期
期刊
【摘要】 人类对“无限”的思考始于明白自身存在的有限性,东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无限”的解读从未停止过,各界各派哲学家前赴后继地对其进行研究和思考,在各个时期里,“无限”范畴跨越了数学、文学、哲学等领域,例如:“无限”可以代表“时间永无尽头”“空间无边际”“存在的无止境”等等,因而成为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哲學范畴。本文旨在浅析东方和西方哲学史的“无限”思想发展,探讨不同地理起源所带来的不同哲学发展轨迹
期刊
【摘要】 梁平癞子锣鼓据说源于唐朝,但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它是梁平劳动人民世代相传,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民间击打乐,在渝东和川北一带享有盛誉。但是世易时移,时过境迁,由于艺人相继去世,现有艺人年岁已高,现代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因而锣鼓艺人日渐减少,在此情形下,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传承和发展之路,以避免梁平癞子锣鼓失传的风险。  【关键词】 梁平;癞子锣鼓;民间音乐;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
期刊
【摘要】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所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编译的国外史地学著作。林则徐在《四洲志》中通过对于世界各地34个国家的介绍,让闭塞已久的国人了解到了外部世界的变化与现状。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身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编译《四洲志》时,也不免受传统儒家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导致此书具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本文将通过对于林则徐编译《四洲志》一书的介绍,探究他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这一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