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美学态度的转变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fwf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柏拉图的美学本意是为其哲学思想的论述提供方便,大家可以在多篇对话录中看到柏拉图的美学主张。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认为画家和诗人应该被排除在理想国之外;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卻又认为如果诗歌能够起到教化的作用,则是可以接受的。这些不同的美学主张表面上是柏拉图美学态度的转变,实则是其解释政治理想和伦理思想的需要。
  【关键词】 柏拉图;美学;态度转变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047-02
  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很早便对艺术创作和哲学进行了思考,柏拉图(Plato)自身美学的阐述也同样衍生于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时代背景。柏拉图美学受其哲学思想中的“理念”影响,他在分辨普通事物的美和“美本身”,以及理念的模仿和理念的本身逐渐形成其美学主张。
  一、柏拉图之前的美学态度
  古希腊美学的发展最早受到同时期神话艺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除古希腊神话外,这一时期的荷马史诗,阿里斯托芬和欧里庇德斯等人的悲喜剧,以及文艺作品之外的领域堪称一绝。
  这一时期,人们对美学探索的兴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对美学进行阐释。例如自然哲学家派别中的代表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 School)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字,宇宙中一切现象都是受数的原理所支配的。“因为在所有的本原中,数在本性上是居于首位的,在他们看来,同火、土、水相比,数和那些存在着的东西以及生成者的东西之间有着更多的相似。” ①这一观点主张从数学和声学的角度去研究艺术作品,认为美如同数一样,是有序的和谐。以苏格拉底(Socrates)为代表的哲学家们则试图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解释美学。“美的摔跤者不同于美的赛跑者;美的防御用的圆盾和美的便于猛力迅速投掷的标枪也是极不一样的”。②苏格拉底认为,美虽然取决于事物的用处,但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美不能脱离人希望事物所达到的目的性。同一个事物在不同场景下,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例如人们认为赛跑者很美,但如果从摔跤这项运动来说,一个赛跑者可能是丑的,这是因为摔跤和赛跑的功能、目的性的不同,摔跤需要沉重的身材,而赛跑者需要轻盈的身材。苏格拉底认为美是合目的性的,而这种合目的性关涉于“价值”,他坚信美和善作为价值有着统一的本质。从这一观点出发,这一派哲学家将美、美的作品和现实世界相联系,认为美必须从现实的角度加以证明。
  二、柏拉图的几种美学态度
  上述第一派别的哲学家们关于“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得到了柏拉图的部分认可,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柏拉图对“理想世界”的设想,他认为人们直接感觉到的现实世界是更高层次世界的阴影,例如食物的“甜美”和太阳的“光亮”均来自理念的反射,最完美的世界就存在于这个更高层次的世界里。柏拉图对建立在变化的事物基础上的美学理论基础是否牢固表示怀疑,他认为美既然是存在各种可感知的事物中,那其属性是变化多端的,并没有坚固的基础。面对苏格拉底从社会功用角度对美学的解释,柏拉图受其影响,将美学的社会功用界定在其《国家篇》所设想的“理想国”中。
  在苏格拉底“普遍性定义”基础上,柏拉图将理念与感性事物分开。在《大希庇亚斯篇》中,柏拉图认为“需要更加详尽、明确地论证一般理念的实在性,也就是说,要把思维所达到的成果巩固下来,把一般理念的实在性突出出来。” ③理念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是事物的原则、模式,是永恒的美本身,是宇宙永恒的运动规律,是最高的美。理念是一个整体概念,只有通过理念的个别事物才能被认识,个别的物会变化甚至毁灭,但其理念不变,理念是物的最终原因和最终目的,是一般个别事物的原型。
  “床论”是柏拉图“理念”的体现。“我们习惯于为多种多样的同类事物确定一个类型,并用这个类型的名称来称呼这些事物……比方说有许多床和桌子……但我认为只有两个类型可以用于这些家具:一个是床的类型,一个是桌子的类型。” ④这里谈到了三种不同类别的床,第一种是床的理念,是真的实体,统摄许多床;第二种床,是工匠制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床来自画家对工匠的模仿,与床的理念相差很远,是“影子的影子”。苏格拉底接着谈到诗人也是一样的模仿者,诗人的作品中有大量歌颂包括善行在内的所有事物的影像,但诗人却并不了解它们的真相。诗人运用了韵律、节奏、和声,却依旧没能触及真实。进一步,苏格拉底通过举例马缰和嚼子的使用,来说明诗人和画家对于他们所创作的事物的好坏一无所知,模仿者对于模仿的事物并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认识。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区分了美的几个层次,认为“最高最美的思想智慧是用于齐家治国的,它的品质通常叫作中和与正义。” ⑤在这里,美与善是其政治理想和伦理思想的工具。“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⑥本篇对话中的辩论区分了美和美的事物,并进一步将“永恒”的理念作用于其最高层次的美。
  《国家篇》中柏拉图把世界分成三种;第一种是理念世界,它是先验的,随后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分别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现实世界的摹仿,尤其是艺术世界与理念世界相比,它是“摹本的摹本”。“从荷马开始的诗人这一族都是美德影像的模仿者,或者是他‘制造的’其他事物的影像的模仿者。他们完全没有把握真相。” ⑦理念和感性两个世界的矛盾,并没有被柏拉图妥善处理。他一方面肯定了艺术具有客观基础和形象性——因为艺术摹仿了客观世界,但另一方面三种世界的联系性被否定了,艺术作为摹仿现实世界的作品,其真实性自然也被否定了。   在《大希庇亚斯篇》中,柏拉图转向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美是善”的观点,筛选了可以留在城邦内的艺术作品。“我们也要允许诗歌的拥护者用无韵的散文为它申诉……我们将仁慈地聆听他们的申诉,如果他们能够说明诗歌不仅带来快乐,而且带来利益,那么诗歌显然对我们是有益的。” ⑧在这里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有用的“美”表示出一种容忍。
  三、柏拉图美学态度的转变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念,他在对话录中反复强调抽象对象的现实性,将世界分成理念和现实两部分,但是放任认识一直停留在抽象理性阶段,这使得理念与个别感性事物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分离的矛盾。
  柏拉图试图用“分有”说来解释这一矛盾。在《大希庇亚斯篇》中,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提出了“什么是美”的问题,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使对美的讨论上升到抽象的层面。在柏拉图看来,正是理念赋予了感性事物某种性质或特征。柏拉图将这一观点运用到美学的解释中,提出感性事物“分有”了理念,从而表现出某种性质或特性,这与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事物分有天理”观点略有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柏拉图的理念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又一个理念的存在。柏拉图的“分有”虽然解释了具体的事物是分别呈现理念的绝对性,但这一理论上的矛盾并没有在如何具体完成“分有”的问题上得到解决。受这种理念本体论的影响,柏拉图的审美态度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他认为在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上,美学必须提供其好的一面,艺术应该创作崇高的、严肃的作品来服务于政治,而不是模仿“形式”和唤起低级情感的艺术创作;但另一方面,柏拉圖所考虑的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四、结语
  柏拉图的论述旨在解释美的社会功效,以及为美寻找一个坚实基础。他以“形式”论作为谈论美学的前提,美学在最初仅是论述其哲学思想的工具,但在《国家篇》《大希庇亚斯篇》两篇对话中,柏拉图对诗歌和诗人又有着前后不一样的态度。柏拉图态度变化的背后,正是他对审美效用的考虑。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文化和艺术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能够教导国民时刻保持正义,时刻维护和增强理想国的理性和各个层面的正义,柏拉图对艺术的排斥或使用始终伴随这一目的:艺术需使理想国更加符合“理念”。
  注释:
  ①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0-71页。
  ②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4页。
  ③高文新:《欧洲哲学史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④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页。
  ⑤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273页。
  ⑥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⑦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1页。
  ⑧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1页。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第2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高文新.欧洲哲学史专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沃特伯格.什么是艺术[M].李奉栖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7]石坚.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D].吉林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要】 回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中共有的艺术形式。回文作为一种具体的构思形式在其文字表达中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内涵。书海之中,领略妙趣横生文字的同时,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自娱自乐”。本文着重剖析语言中的回文现象,感受其中的文字乐趣。  【关键词】 修辞;回文;回文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026-02  
期刊
【摘要】 雁是庾信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之一。庾信笔下之雁形态多样,主要有衔芦雁、惊弓雁、孤雁、衡阳雁和南飞雁等类型。究其创作主旨,庾信借孤雁、衡阳雁和南飞雁抒发乡关之思,托衔芦雁和惊弓雁以表丧乱之哀。诗人的情感寄托其中,使得雁意象更易引起读者共情。  【关键词】 庾信;雁意象;情感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
期刊
【摘要】 女性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与进步,包括各种女权运动、杰出女性的独立发言等。本文从“木兰故事”出发,探析女性主义思想在中美两国的发展与嬗变,并对中式“木兰”形象与西式“木兰”形象做出对比分析,以此为根据略谈对女性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 中式木兰;西式木兰;女性主义;思想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当今诗歌创作依旧活跃,主要分为旧体诗词创作和新诗创作。但是整体而言,精品难现,暴露出许多的问题。而读者对于当今诗歌的创作持否定态度。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今诗歌的创作遇到了瓶颈,陷入困境之中。当今诗歌的发展出路须要完成旧体诗词与新诗之间的转化,并且让诗歌创作回归到中小学课堂中,重视流行歌曲的词创作,将诗与歌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诗歌创作风气。  【关键词】 旧体诗词;新诗;创作困境  【中图
期刊
【摘要】 《傻瓜吉姆佩尔》是猶太作家伊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短篇小说,辛格出生在波兰,心思敏感的他对一切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并时刻担忧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犹太教对辛格的影响也非常大,《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将犹太教对自己的影响浓缩到上帝这个形象中是辛格对犹太教理解的再一次升华。《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书中围绕梅什金公爵这一“基督式”的人物展开,公爵身上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
期刊
【摘要】 余华是较为独特的先锋派小说家,他的小说风格独特,否定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与美学风格,向人们传达出对现实世界不同于常人的感受和认识。他将现实生活映射到小说,从而使人对现实世界展开思考,通过讲述一个个人们难以逃离的命运悲剧,展示着现实的残忍。他的小说创作历程是独特、荒诞的代名词,本文将从余华小说的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进行探讨,旨在对其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 小说;创作历程;风格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从逃避自由到健全的社会,弗洛姆一直在寻找解决异化问题的方法。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现象,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异化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解体而消失。弗洛姆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异化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克服异化走上健全之路的途径。  【关键词】 弗洛姆;异化;《健全的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金庸先生曾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我们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人,这就必然要和他人发生联系。而在传统关系文化中,能够把握其脉络,成为集大成者的无疑是古往今来的“官场不倒翁”,他们深谙中国人的性格、人际交往的法则与处世的原则。对“官场不倒翁”的研究就是对传统关系文化最好的了解。当然,以“官场不倒翁”为代表的官场关系文化其实是一种
期刊
【摘要】 要“讲好中国故事”,外宣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大型国际赛事为外宣翻译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而地区特色文化外宣翻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传播过程模式与把关人理论,分析武汉军运会相关外宣材料,探讨地区特色文化外宣翻译策略,提出对于冲突词汇及空缺词汇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而对等及平行词汇采用等化为主、归异兼顾的翻译策略,并要发挥好译者的“把关人”角色,对原文信息斟
期刊
【摘要】 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一书中有很多处有关夫妻关系的论述,作者结合《中庸》《礼记》等儒家经典,整理出孟子有关夫妻关系的主要观点。孟子认为男女相互爱慕是本性使然,夫妻关系的建立应遵循“礼”,夫妻之间应该平等相处,丈夫应为妻子做出榜样,丈夫有义务照顾好妻子,妻子也有义务指出丈夫的过错,丈夫关心妻子也不能忘了父母。这些观点在现在看来依然很有价值,值得当代夫妻学习和践行。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