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尺度。可是,农村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限制,课外读物较少,学生受学习环境的影响,知识面窄,不善表达,导致作文大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话说不清,句子不通顺,无法确切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让人顺畅地读完全篇的,是少之又少,要想找到一两篇句通意顺,情感丰富、表达生动的文章,那更是难上加难。那字里行间极难看出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如何使学生能够热爱写作,能够语言流畅地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呢?我认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1 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冲动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激动了、痛苦了、愤怒了、快乐了之后,才会有情感表达的冲动。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
激发写作热情,启发情感体验,其途径很多。作文训练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可以结合学校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也可以结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感受,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老师因势利导,精心命题,让作文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思想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在活动的进行中作文,在思想、灵魂的撞击下作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热情,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生活源泉”,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又能与作文训练要求相结合,使作文教学各个环节“活”起来。
2 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学会体验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中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一说要写作文就感到头疼,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更有甚者去看作文书,从上面东抄一段,西凑一节,草草了事。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感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寻找鲜活的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3 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学会表达
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影响,书面表达能力一般较差。因此,加强遣词造句、表达成文的训练尤其重要。
3.1 引导学生做好词汇积累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积累越丰厚,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越有文彩。反之,没有积累,则胸无点墨,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年少记忆强的优势,指导学生一方面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大量吸收优美语句:另一方面积累摘录生活中有价值的语言内容,如成语、谚语、俗语等,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语言材料。要鼓励学生勤记忆、勤动笔,将有用的东西记在本子上,并不断去熟记,并学习运用这些内容。这项任务要长期坚持。要点点滴滴地积累。
3.2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
学生背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还未必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因为这种积累是静态的罗列、堆积,要真正让这些材料在学生头脑中活化,还得让学生对作品语言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反复地去品、去思。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圈点、批注、点评。虽然,学生开始做的圈点批注还比较浅薄,比较零碎,但我们要珍视学生的这些一鳞半爪,要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让他们由此渐进,在感悟中深化思想,在感悟中升华人格,在感悟中萌发初步的写作思维能力。
3.3 对学生进行文体训练
近年来中考话题作文都是文体不限,但我们也知道“文体不限”绝不是不作体裁要求,因此“不限文体”虽然给了我们体裁选择的自由,但不同的话题还是要有较为适宜的体裁来承载。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将各种常用文体的写法都训练到位,学生文体知识全面了,写作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中选取自己最拿手且最适合表现此话题的形式,求得最佳发挥。在这一方面,可采用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铅笔盒,教他写一篇“寻物启示”。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好的建议时,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也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逢组织活动,布置学生为少先队、共青团组织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总之,学生惟有在通晓各种文体的基础上,习作中方能扬长避短,展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
4 及时组织评改,培养学生评改作文能力
在作文评改问题上不少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是教师,精批细改每一篇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殊不知这样做既加重了语文教师的批改负担,限制了学生作文数量,同时学生从中收效甚微,常常是作文本发下去学生只看一眼评语和分数就扔到一旁,不能从中领悟并改进。这样做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直接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享受,沟通见解。因而我们切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而是要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评改作文。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学生互评、互改或自评、自改作文,老师总结点评。这样再三训练,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很快就会提高。
当然,我们还要努力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表达的氛围。平时要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比如举行各种作文竞赛,组织学生投稿,进行优秀作文评选,办好校刊校报等,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表达的激情,那就能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了。
1 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冲动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激动了、痛苦了、愤怒了、快乐了之后,才会有情感表达的冲动。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
激发写作热情,启发情感体验,其途径很多。作文训练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可以结合学校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也可以结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感受,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老师因势利导,精心命题,让作文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思想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在活动的进行中作文,在思想、灵魂的撞击下作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热情,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生活源泉”,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又能与作文训练要求相结合,使作文教学各个环节“活”起来。
2 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学会体验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中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一说要写作文就感到头疼,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更有甚者去看作文书,从上面东抄一段,西凑一节,草草了事。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感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寻找鲜活的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3 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学会表达
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影响,书面表达能力一般较差。因此,加强遣词造句、表达成文的训练尤其重要。
3.1 引导学生做好词汇积累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积累越丰厚,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越有文彩。反之,没有积累,则胸无点墨,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年少记忆强的优势,指导学生一方面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大量吸收优美语句:另一方面积累摘录生活中有价值的语言内容,如成语、谚语、俗语等,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语言材料。要鼓励学生勤记忆、勤动笔,将有用的东西记在本子上,并不断去熟记,并学习运用这些内容。这项任务要长期坚持。要点点滴滴地积累。
3.2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
学生背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还未必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因为这种积累是静态的罗列、堆积,要真正让这些材料在学生头脑中活化,还得让学生对作品语言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反复地去品、去思。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圈点、批注、点评。虽然,学生开始做的圈点批注还比较浅薄,比较零碎,但我们要珍视学生的这些一鳞半爪,要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让他们由此渐进,在感悟中深化思想,在感悟中升华人格,在感悟中萌发初步的写作思维能力。
3.3 对学生进行文体训练
近年来中考话题作文都是文体不限,但我们也知道“文体不限”绝不是不作体裁要求,因此“不限文体”虽然给了我们体裁选择的自由,但不同的话题还是要有较为适宜的体裁来承载。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将各种常用文体的写法都训练到位,学生文体知识全面了,写作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中选取自己最拿手且最适合表现此话题的形式,求得最佳发挥。在这一方面,可采用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铅笔盒,教他写一篇“寻物启示”。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好的建议时,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也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逢组织活动,布置学生为少先队、共青团组织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总之,学生惟有在通晓各种文体的基础上,习作中方能扬长避短,展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
4 及时组织评改,培养学生评改作文能力
在作文评改问题上不少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是教师,精批细改每一篇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殊不知这样做既加重了语文教师的批改负担,限制了学生作文数量,同时学生从中收效甚微,常常是作文本发下去学生只看一眼评语和分数就扔到一旁,不能从中领悟并改进。这样做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直接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享受,沟通见解。因而我们切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而是要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评改作文。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学生互评、互改或自评、自改作文,老师总结点评。这样再三训练,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很快就会提高。
当然,我们还要努力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表达的氛围。平时要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比如举行各种作文竞赛,组织学生投稿,进行优秀作文评选,办好校刊校报等,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表达的激情,那就能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