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未必是一首诗,但它完全可以过成诗的模样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d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草木》: 散发着草木清香的日子
  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大概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他对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他还有一颗天然活泼的童心,那种散漫的稚气,总是在草草几笔中冒出来。
  他写葡萄是这样的,“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写枸杞是这样的,“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这些都是最平常的事物,是今天的我们不太会去停下来关心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更向往“深刻”,借由“深刻”带来成长的满足。“平凡”“平常”,这是我们有意去避讳的字眼。可是,生活的真滋味,恰好就在这些“平常”里面。
  《人间草木》里有的不仅仅是草木,还有“人间”的种种悲辛,然当你看到后面的《故里杂忆》,就可以感受到时代在他心里投下的阴影。汪曾祺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很难想象,家境殷实的他后来在战乱时只身到昆明西南联大求学,身无分文,遭受疟疾,是如何在香港公寓的一株芋头上看到希望的曙光的;干着繁重的农活,是如何沉下心观察葡萄月令的。他说烧蝈蝈就馒头是人间至美,却从未述说缺衣少食的辛酸。
  书的最后几篇讲西南联大时期的文章,同样兴致盎然,让人忍俊不禁。比如《跑警报》中一段:“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旁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
  哪怕身处水深火热中,依然以体面的方式维持一份尊严和欢喜。简简单单,清清爽爽,不晦涩,不着急,却被其中的意味自然而然地包裹其中,就连寻常日子的琐碎都变得可爱起来。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嗎呢?”他在最艰难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当许多人都觉得是这个生活耗光了自己的耐心,压榨了自己的纯真,殊不知是人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汪曾祺和老师沈从文这一辈子,是经过很多大灾大难的作家,但经历了这些动荡之后,依旧能坦然自若,回到起初之心,从生活中的小事儿中活出一种自在的小幸福。
  生活未必是一首诗,但它完全可以过成诗的模样。
  ……………………………………关于作者
  一个暖色调的乐天派
  汪曾祺是当代作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江苏一个充满书卷气的家庭,1939年夏,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他的小说创作受老师沈从文影响很大,于平淡质朴中透出美的真谛。他是一个暖色调的乐天派,虽然经历过灰暗时期,却始终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写进了自己的散文中:花草虫鱼、柴米油盐、山水风景、亲人朋友,无不可爱。他会吃,也会写吃。信奉的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还喜欢写乡村中真实优美的风景,写袅袅的炊烟,写哞哞的老牛和淳朴的人情。
  他常说:“人应该多看美好的东西。一棵树有枯枝,有败叶,有凋零的花。如果以此便认定生活残酷,也很难享受生活的乐趣。别忘了,它们都曾美好过。”
   对待生活的雅趣
  汪先生的小女儿汪朝曾经讲过父亲的一件小事。过去,她的工厂的同事来,汪先生给人家开了门,朝里屋喊一声:“汪朝,找你的!”之后就再也不露面了。她的同事说:“你爸爸架子真大。”汪朝警告老爷子,下次要同人家打招呼。下次她的同事又来了,汪老头不但打了招呼,还在厨房忙活了半天,结果端出一盘蜂蜜小萝卜来。萝卜削了皮,切成滚刀块,上面插了牙签,边上配了一碟蜂蜜。结果同事一个没吃。汪朝抱怨说,还不如削几个苹果,小萝卜也太不值钱了。老头还挺奇怪,不服气地说:“苹果有什么意思,这个多雅。”
  “这个多雅。”也许这就是汪曾祺对待生活的方式。
  ……………………………………书摘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
  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儿。我们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
  精彩书评
  汪曾祺是个喜欢草木虫鱼的人。他愿意看谈草木虫鱼的文章,爱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推崇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他从法布尔的书中得知知了是个聋子,从吴其浚的书里知道古诗里的葵就是湖南、四川人现在还吃的冬苋菜,着实非常高兴。汪曾祺也爱写草木虫鱼类文章,草木虫鱼在其笔下,或考据缘由,或状写情致,无不摇曳生姿,意态旁出。这些文章,表达的是对生活的喜悦,是他送给人间的“小温暖”和“小确幸”。
  ——喵发财咪
  人们在很年轻的时候,皮肤是光滑的,但心是皱巴巴的,拧起来的,而在日后的时间里,每颗皱巴巴的年轻的心,都会花很长的时间来将它捋平。在汪曾祺的文字里,看不到“拧起来”“纠起来”的纹理。字里行间,从容服帖沿着感观所及,缓缓延伸。枝叶、昆虫、泥土、小路……那样贴近生活,几乎是一种优雅的匍匐。在我看来,他是真正会生活的人。这个“会”,包括“懂”,也包括“爱”。
  ——泐子
其他文献
有一天,我去一个德国小学一年级的班级听课。他们正在学地理,黑板上挂着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没有标明国家的名字,而是画了和那个国家有关的动物、植物或者建筑物。老師让孩子们找出德国,每个孩子都举起了手,一个女孩子被请到黑板前,她轻松地拿起教鞭,点到最中间那个画着一个勃兰登堡大门的地方。我也是出了国以后才知道,每个国家的世界地图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都把自己国家放在地图最中间的位置。  一定是因为我的缘故,
期刊
任何一本跟纽约有关的游记都没有说过,逛跳蚤市场,有时候也可以像看周星驰的电影一样,无厘头到这种地步。  有一回,我在回家的路上,意外发现一个不大不小的跳蚤市场。进去问,才晓得人家星期天在这里做生意,已经好久了。  我边逛边找人说话。摆摊的人肤色不同,千奇百怪。有的是忽然发现过世母亲堆积如山的刺绣,心怀感恩地抱到这里卖,还拉着客人不停述说自己的母亲年轻时有多美;有的是搜集了无数猫王的唱片、海报和剪报
期刊
随着《庆余年》的播出,张若昀红遍网络,成为了不少热播剧的主角。而作为一名星二代,他拿到的命运剧本,却只剩下了勇敢面对。  在很小的时候,张若昀的父母就离异了。张若昀归父亲抚养,和母亲见面的机会寥寥可数,尽管他一直热切地渴盼母爱。  张若昀的父亲张健是一名导演和制片人,工作很忙,因此一直对这个儿子疏于照顾,张若昀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测绘大院里长大。张爷爷是一名地质学家,奶奶也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张若昀
期刊
2019年8月27日,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18岁的中国选手陆亦炜冲上花艺项目之巅——摘得了金牌。  陆亦炜小时候就喜欢琢磨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下棋、摄影、手办都是他的最爱。进入大学后,他开始摸索自己感兴趣的技能。  自从接触到花艺,陆亦炜便来了兴致。“花艺”简单来说就是插花,通过排列组合或者搭配使花材变得更加赏心悦目,体现自然与人以及环境的完美结合,形成花的独特语言。简单的插
期刊
最近有同事聊起来高考改革。现在高考的语文卷子,阅读量是一万字。什么概念?就是有15%左右的考生连卷子都读不完。数学考卷的阅读量也在飙升。  现在很多高端私立学校的入学考试也是采取这个策略。无论哪一科,试卷的阅读量都奇大。这就是想通過极限施压的方法,把那些阅读能力超群的学生挑选出来。  其实,很多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质上都是因为语文不行,他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题目的含义。你看,在一个超级连接的时代,
期刊
吴冠中,是当代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洗礼,致力于中国画的改良与革新。《风筝不断线——走进吴冠中的绘画世界》一书从同名展览中精选了80件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底蕴与博大的人文情怀。  生长于江南的吴冠中,始终对故乡有着浓厚的深情,很多作品都以江南水乡为题材。他说:“黑、白、灰是江南主调,也是我作品中银灰主调的基石。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他用纯熟的绘画技
期刊
记忆中,老南瓜是秋天的况味,那道美味在舌尖上留下的印痕,清新、温润……经过秋风、秋霜的洗礼,它醇厚的底子沉淀了下来,对于春的娇媚、夏的葱茏,都能以包容开阔的眼界看去,俨然过来人。故其味香、色黄,有古色苍然之感,恰如我的祖母。  祖母是个平凡的乡间人,守着一亩三分地,陪伴院子里的李子、梨子树,还有墙外的竹笋、木材过了半辈子。小学没毕业就操持家事的她,谈何眼界、格局、智慧?  这不,到吃老南瓜的日子了
期刊
打电话给同学欣宜,没想到她正受邀在英国伦敦参加某部电影的全球首映式,我惊讶得很:“才一年多没联系,你竟然真的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成为一名资深电影人,太厉害啦!”欣宜笑着告诉我:“这次又是票根帮了我。”  一年多前,欣宜在微信朋友圈晒了一组票根图,那是由600多张电影票和几十张各地电影节通行证组成的贴本和拼贴画。她从中学时就喜欢看电影,上大学后更是想尽办法去一些电影节现场。那天是欣宜的30岁生日,她想
期刊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而感到焦虑。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  我从清华提前一年毕业,当时对学术没有兴趣,觉得要先去经商。但是,纠结一晚后,我还是决定出国读书。  在霍普金斯的5年读博生活很辛苦。有一门生物学课程前后3次考试,我只有一次及格,最后只得到一个B-。我直到博士三年级才有了一点儿感觉,到了博士五年级,我才感到,原来我
期刊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中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中国核潜艇事业奠基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2017年人民大会堂,一位90多岁的老人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总书记挪开前排的椅子,握住他的手,一再邀请他坐到自己身旁,这位老人也是黄旭华。是什么让他得到如此礼遇呢?  你能做到吗  1958年春的一天,黄旭华接到研究所通知,去北京开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