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情景再现”?通常的定义是:运用镜头手段进行想象和联想,去艺术地再现历史或人物的当时场景。从这定义可以看出,“情景再现”的核心是“情”,形式是“景”,目的则是“再现”。目前“情景再现”这一手法在党教片中应用甚广,但还是有一部分制片工作者并没有准确掌握其使用规律,因此在制片实际中,总是难得要领。下面笔者就结合制片实践,来剖析“情景再现”的运用原则,希望对党教制片工作者有所裨益。
淡妆轻抹总相宜
相当一部分党教片,尤其是文献片和人物片中,对“情景再现”的应用愈发依赖,甚至让“情景再现”的画面成为了全片的主体表现画面。不可否认,“情景再现”在反映历史或过往画面时,具有天然优势,如风格优美、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等,但真实性却是“硬伤”。无论“再现”得如何逼真,实际上也是虚假拍摄。
党教片是纪录片的一种,而且还肩负着对党员群众进行教育宣传的重要使命,因此真实性必须是第一位的。运用“情景再现”,只是为了弥补资料占有不足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决不能为了追求画面的艺术表达效果而盲目滥用,还动辄以“保证艺术性”为借口。这种为了艺术性而舍弃真实性的制片思维,是典型的南辕北辙了。运用“情景再现”应遵循的原则有三:一是当用才用。如果不用也不影响主体叙事那就尽量不用;二是必须要用时,尽量控制好时长,一般越短越好;三是用时注意控制在全片中的比重,要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只能作为补充叙事,决不能喧宾夺主。
党教片《中组部在南庄村》讲述了中组部1937年由延安迁至距西柏坡三里外的南庄村,一直到1949年才迁回北京这段时间发生的故事。在这部片子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历史画面,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一些画面只能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表现。片中介绍时任中组部部长安子文参加南庄村土改工作,提出用“抽补调剂”的方法分配土地一段时,编导巧妙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恰当控制了比重,仅用了三个镜头就把当时的情景体现出来,并与后边刘少奇在土改大会上的真实历史画面相衔接,既讲清楚了事由又为后边的画面做好了铺垫。
泾渭两水摆分明
有一些党教片在运用“情景再现”时,或刻意摆布以求画面风格的一致性,或认为无伤大雅而随意为之,拍摄出来的“再现”画面几乎与主体叙事画面风格完全一致,的确是维护了全片的整体艺术风格的和谐一致,但客观上,却给观众造成了误导,使观众在观看与主体画面风格完全一致的“再现”画面时,很容易就会认为这些画面都是真实发生的实拍画面,从而影响了对全片真实性的判断。
因此,在制片实践中在这方面还需把握好以下原则,以求清晰无误地将“再现”画面与实拍画面严格区分开来:一是采取暗光处理,通过低光照度与主体画面的高光照度对比,来做明显区分。二是虚化背景,用虚化所表现出来的“不真实”效果来提醒观众。三是字幕标注,这是最简洁的处理方式。总之,要通过画面泾渭分明的区分,清楚地提醒观众这绝非是真实拍摄的画面。
《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的有益探索》是一部介绍河间市委推行发展党员“三制一化”工作法的工作纪实片,片中为了体现没有实行“三制一化”工作法时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存在的一些弊病,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还原以前选举场面的混乱。对该场景的拍摄,摄像师进行了虚化处理,这样既保持了画面和解说词的统一,又能够客观地展现当时的情形,而不会产生歧义。
细把分寸耐研磨
一些党教制片工作者在拍摄“情景再现”画面时,抱着“反正不是实拍”的心态,只是对画面整体效果做一个大致的把握,认为把应该交代的叙事交代完了就可以,而对画面所包含的细节却不大在意。这样一来,“再现”画面的确完成了“补充叙事”的功能,然而细节却显得很假,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破绽,以致抱着玩笑的心态来对待收看,从而损害了全片主题表达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尽管“情景再现”画面不是实际拍摄而是摆拍出来的,只是做补充信息资料之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失实。从本质上来说,“情景再现”是一种还原,是“虚假条件下追求真实拍摄”,因此在细节处理上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必须贴近生活实际;二是能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三是能表现当时发生的真实场景。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情景再现”接近真实。
党教片《白老头义务宣传记》的主人公白义明老人义务宣传党的政策十三年。老人家为了更好地开展宣传,还学会了做糖葫芦,到集市上一边宣传党的政策一边免费送给路人糖葫芦。拍摄的时候,白义明做糖葫芦的设备已经破损不能用了,但为了能够更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编导联系到邻村做糖葫芦的商贩,借来一套设备,并搬到白义明经常去的集市上。当时的拍摄环境对各方面细节都给予了充分考虑,老人就和以前一样,一边宣传一边串糖葫芦免费送给大家,周围群众的热情一下给调动了起来。片子拍摄时正值寒冬腊月,但火爆的场面却真实地再现出来。
画中自有丘壑在
正由于“情景再现”不适宜在全片中占有过多的比重,有些党教制片者在拍摄“再现”画面时,怕“再现”画面过多会冲击主体画面,于是往往就是几个镜头一闪现,而如此的处理很容易造成相应的“再现”叙事不清楚,于是又干脆配上大比重的解说词,试图用解说词来完成叙事。这样处理“情景再现”的手法可以说是矫枉过正了。
对于专题片而言,画面是永远的叙事主体。因此在拍摄“再现”画面时,一是要精干,选取那些拍摄要点以及标志性场景来拍摄,以求最大化叙事;二是尽量容纳必要的交代信息,这样才能让“再现画面”真正成为主体叙事不可或缺的补充,而不是可有可无。
党教片《小村大医》中有一段讲的是乡村医王林山因医治病人忘了时间,他年仅十岁的儿子不幸跌入油井中,被抽油机转动的轮带绞死的故事。此处编导并没有过多地运用解说词,只是寥寥几句,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展示几幅黑白画面以及反复出现的孩子小时候的照片上,这样的处理让画面很好地完成了叙事功能。
追昔忆往只为情
正如前文所说,“情景再现”的核心是“情”,形式是“景”,也即“再现”画面的主要表达应该是情感元素的表达,而并非是简单的交代信息、补充叙事。遗憾的是,很多党教片在运用“情景再现”时,往往只注重“景”即场景的再现,却不大重视“情”即感情的再现,这样一来实际上冲淡了“情景再现”的作用及意义。
因此,在制片实践中,必须要将“情再现”放在第一位,“景再现”放在第二位。具体来说,一是要合理运用特写、定格、慢镜头等镜头语言,来表现情感;二是调动起配乐、音效等制片元素,充分地将“再现”画面中的情感充沛表达出来,这才是“情景再现”手法应用的目的和价值。
专题片《大山的火把》为了讲述坚守讲台三十四年的农村残疾教师赵世术在年轻的时候是如何艰辛工作和生活的,编导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来体现他五年如一日蹚过冰冷刺骨的河水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以及他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后,他的爱人十几年风雨无阻地背着他去给孩子们上课的感人事迹。编导为了能在情景再现中更好地体现赵世术的艰辛与伟大,更多的是采用特写的方式——蹚过河水的双脚,落在两鬓的汗珠,划过黑板满是粉笔屑的手指等,同时配上抒情的音乐,既生动地演绎了赵世术可敬、可亲的形象,又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综上所述,尽管“情景再现”的目的是“再现”,但不意味着只要“再现”了就完事大吉,在具体应用中还应该结合实际需要切实把握好相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情景再现”真正发挥出作用,更好地为制片服务。
(作者刘昊工作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委组织部)
淡妆轻抹总相宜
相当一部分党教片,尤其是文献片和人物片中,对“情景再现”的应用愈发依赖,甚至让“情景再现”的画面成为了全片的主体表现画面。不可否认,“情景再现”在反映历史或过往画面时,具有天然优势,如风格优美、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等,但真实性却是“硬伤”。无论“再现”得如何逼真,实际上也是虚假拍摄。
党教片是纪录片的一种,而且还肩负着对党员群众进行教育宣传的重要使命,因此真实性必须是第一位的。运用“情景再现”,只是为了弥补资料占有不足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决不能为了追求画面的艺术表达效果而盲目滥用,还动辄以“保证艺术性”为借口。这种为了艺术性而舍弃真实性的制片思维,是典型的南辕北辙了。运用“情景再现”应遵循的原则有三:一是当用才用。如果不用也不影响主体叙事那就尽量不用;二是必须要用时,尽量控制好时长,一般越短越好;三是用时注意控制在全片中的比重,要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只能作为补充叙事,决不能喧宾夺主。
党教片《中组部在南庄村》讲述了中组部1937年由延安迁至距西柏坡三里外的南庄村,一直到1949年才迁回北京这段时间发生的故事。在这部片子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历史画面,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一些画面只能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表现。片中介绍时任中组部部长安子文参加南庄村土改工作,提出用“抽补调剂”的方法分配土地一段时,编导巧妙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恰当控制了比重,仅用了三个镜头就把当时的情景体现出来,并与后边刘少奇在土改大会上的真实历史画面相衔接,既讲清楚了事由又为后边的画面做好了铺垫。
泾渭两水摆分明
有一些党教片在运用“情景再现”时,或刻意摆布以求画面风格的一致性,或认为无伤大雅而随意为之,拍摄出来的“再现”画面几乎与主体叙事画面风格完全一致,的确是维护了全片的整体艺术风格的和谐一致,但客观上,却给观众造成了误导,使观众在观看与主体画面风格完全一致的“再现”画面时,很容易就会认为这些画面都是真实发生的实拍画面,从而影响了对全片真实性的判断。
因此,在制片实践中在这方面还需把握好以下原则,以求清晰无误地将“再现”画面与实拍画面严格区分开来:一是采取暗光处理,通过低光照度与主体画面的高光照度对比,来做明显区分。二是虚化背景,用虚化所表现出来的“不真实”效果来提醒观众。三是字幕标注,这是最简洁的处理方式。总之,要通过画面泾渭分明的区分,清楚地提醒观众这绝非是真实拍摄的画面。
《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的有益探索》是一部介绍河间市委推行发展党员“三制一化”工作法的工作纪实片,片中为了体现没有实行“三制一化”工作法时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存在的一些弊病,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还原以前选举场面的混乱。对该场景的拍摄,摄像师进行了虚化处理,这样既保持了画面和解说词的统一,又能够客观地展现当时的情形,而不会产生歧义。
细把分寸耐研磨
一些党教制片工作者在拍摄“情景再现”画面时,抱着“反正不是实拍”的心态,只是对画面整体效果做一个大致的把握,认为把应该交代的叙事交代完了就可以,而对画面所包含的细节却不大在意。这样一来,“再现”画面的确完成了“补充叙事”的功能,然而细节却显得很假,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破绽,以致抱着玩笑的心态来对待收看,从而损害了全片主题表达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尽管“情景再现”画面不是实际拍摄而是摆拍出来的,只是做补充信息资料之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失实。从本质上来说,“情景再现”是一种还原,是“虚假条件下追求真实拍摄”,因此在细节处理上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必须贴近生活实际;二是能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三是能表现当时发生的真实场景。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情景再现”接近真实。
党教片《白老头义务宣传记》的主人公白义明老人义务宣传党的政策十三年。老人家为了更好地开展宣传,还学会了做糖葫芦,到集市上一边宣传党的政策一边免费送给路人糖葫芦。拍摄的时候,白义明做糖葫芦的设备已经破损不能用了,但为了能够更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编导联系到邻村做糖葫芦的商贩,借来一套设备,并搬到白义明经常去的集市上。当时的拍摄环境对各方面细节都给予了充分考虑,老人就和以前一样,一边宣传一边串糖葫芦免费送给大家,周围群众的热情一下给调动了起来。片子拍摄时正值寒冬腊月,但火爆的场面却真实地再现出来。
画中自有丘壑在
正由于“情景再现”不适宜在全片中占有过多的比重,有些党教制片者在拍摄“再现”画面时,怕“再现”画面过多会冲击主体画面,于是往往就是几个镜头一闪现,而如此的处理很容易造成相应的“再现”叙事不清楚,于是又干脆配上大比重的解说词,试图用解说词来完成叙事。这样处理“情景再现”的手法可以说是矫枉过正了。
对于专题片而言,画面是永远的叙事主体。因此在拍摄“再现”画面时,一是要精干,选取那些拍摄要点以及标志性场景来拍摄,以求最大化叙事;二是尽量容纳必要的交代信息,这样才能让“再现画面”真正成为主体叙事不可或缺的补充,而不是可有可无。
党教片《小村大医》中有一段讲的是乡村医王林山因医治病人忘了时间,他年仅十岁的儿子不幸跌入油井中,被抽油机转动的轮带绞死的故事。此处编导并没有过多地运用解说词,只是寥寥几句,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展示几幅黑白画面以及反复出现的孩子小时候的照片上,这样的处理让画面很好地完成了叙事功能。
追昔忆往只为情
正如前文所说,“情景再现”的核心是“情”,形式是“景”,也即“再现”画面的主要表达应该是情感元素的表达,而并非是简单的交代信息、补充叙事。遗憾的是,很多党教片在运用“情景再现”时,往往只注重“景”即场景的再现,却不大重视“情”即感情的再现,这样一来实际上冲淡了“情景再现”的作用及意义。
因此,在制片实践中,必须要将“情再现”放在第一位,“景再现”放在第二位。具体来说,一是要合理运用特写、定格、慢镜头等镜头语言,来表现情感;二是调动起配乐、音效等制片元素,充分地将“再现”画面中的情感充沛表达出来,这才是“情景再现”手法应用的目的和价值。
专题片《大山的火把》为了讲述坚守讲台三十四年的农村残疾教师赵世术在年轻的时候是如何艰辛工作和生活的,编导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来体现他五年如一日蹚过冰冷刺骨的河水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以及他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后,他的爱人十几年风雨无阻地背着他去给孩子们上课的感人事迹。编导为了能在情景再现中更好地体现赵世术的艰辛与伟大,更多的是采用特写的方式——蹚过河水的双脚,落在两鬓的汗珠,划过黑板满是粉笔屑的手指等,同时配上抒情的音乐,既生动地演绎了赵世术可敬、可亲的形象,又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综上所述,尽管“情景再现”的目的是“再现”,但不意味着只要“再现”了就完事大吉,在具体应用中还应该结合实际需要切实把握好相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情景再现”真正发挥出作用,更好地为制片服务。
(作者刘昊工作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