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正处发展阶段。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有一定的困难。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文探讨如何将创设情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动、好奇心理较强。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巧妙设计能吸引学生关注的各种情景,把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这无疑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劑”。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与小学生站在同一高度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知识迁移”的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准备环节中,我潜心研究连接新旧知识的引导性练习,把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学生在新颖而富有新旧知识交接的情景设计中,因为有了“旧知”的基础,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更能在情景中得到有效的刺激,从而顺利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我设计这样一道准备题“365×6”,让学生说出已学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设问:如果把365×6中的乘数6代表6年,得出的天数是我们小学阶段的天数。如果改成12,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一共多少天呢?又应该怎样计算呢?从而引出新课的内容。然后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其计算方法?”大家都说:“想。”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索到底如何算的学习欲望,较为自然地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的知识迁移、过渡到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中来。为探求新知识做好较充分的铺垫和过渡,使新旧知识衔接自然,学生思维不断线。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气氛活跃,效果显著。此外,诸如教学“求平均数问题”“连除应用题”“认识一两位小数”等均可以通过创设新旧知识迁移的情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容易在“我要学”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二、创设“积极愉快”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生对事物的关注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想让他们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度,始终“激情澎湃”地主动探索新知,就需要教师尽可能设计各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例如,我在讲授“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决问题”这一课题,在制作课件时导入创设“数学乐园”的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首先,设计制作PPT“数学乐园”的画面情景,把问题写在数学乐园的大门上,同时用录音播出话外音:“有一个数学乐园,那里有许多数学的秘密,同学们想不想去数学乐园玩呀?”顿时大家兴趣盎然,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把好奇、好新、好动的童心给逗开了。接着老师说:“要进园里,首先要会解乐园大门上的问题,你们谁先学会谁就先进去。”这时同学们按耐不住好胜争先的心情,积极发言回答思考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笔、动脑、他们在实操中思维和体验得到真实的碰撞,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根据课标中的重难点,从准备教学所需教具到精心设计操作步骤、方法、内容,都一一预设适合学生的感性介质,让学生能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理性能有一个自然的过渡,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抽象出本质性的知识,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就地取材。同桌甲:打开书本时张开;同学乙:用量角器来量取书本张合大小,根据变化来认识其中角的大小。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中逐渐认识“角的分类”。接着,一是折直角、锐角、钝角、平角等。教师先指导学生用纸折直角,让学生指出直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帮助学生从形状方面获得对直角的感性认识;二是量直角。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直角有多少度吗?”学生从三角板、课桌等感性操作中,获取到直角是90度的感性认识。从而,慢慢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还有哪些是属于直角,再引出大于直角,小于直角的角分别叫钝角、锐角。这样,学生们便能从中总结出角的分类。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的特性”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框架模型拉动它们的角,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得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了“自己动手”的真实体验,他们会更有兴趣地从实际操作中摸索、探求新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能在操作体验中得到提高,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四、创设“质疑问难”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创新始于对问题的探求,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质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这种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必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必定大有裨益。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两个工程队一起修筑公路,三天能修完。第一工程队修了120米,第二工程队只修了105米。问: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修多几米?正当学生跃跃欲试时,马上出示思考题“这道应用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求的是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几米?应该怎么办?”学生从老师的引导中,能自主说出应先求两个工程队平均每天修多少米。接着,又引导学生“这道题有几种解法呢?怎样列式?怎样算出得数?”学生在老师的发问中,觉得解决问题不止一个方法,再次投入积极的探究。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索和学习小组的探讨,得出不同的意见。有的说可以用两种方法,有的说可以用一种方法。正当同学们的解法不同时,提问不同的同学,进行分析、比较讨论,解决了这一矛盾。学生从讨论中、探求中,理解了所学内容,掌握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了成就感,学习劲头更足,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探究知识的各种教学情景,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些情景中,便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其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就能潜而默化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付凯程.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8(1):117.
[2]杨叶青.利用开放型习题培养思维的特性[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4).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动、好奇心理较强。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巧妙设计能吸引学生关注的各种情景,把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这无疑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劑”。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与小学生站在同一高度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知识迁移”的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准备环节中,我潜心研究连接新旧知识的引导性练习,把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学生在新颖而富有新旧知识交接的情景设计中,因为有了“旧知”的基础,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更能在情景中得到有效的刺激,从而顺利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我设计这样一道准备题“365×6”,让学生说出已学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设问:如果把365×6中的乘数6代表6年,得出的天数是我们小学阶段的天数。如果改成12,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一共多少天呢?又应该怎样计算呢?从而引出新课的内容。然后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其计算方法?”大家都说:“想。”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索到底如何算的学习欲望,较为自然地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的知识迁移、过渡到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中来。为探求新知识做好较充分的铺垫和过渡,使新旧知识衔接自然,学生思维不断线。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气氛活跃,效果显著。此外,诸如教学“求平均数问题”“连除应用题”“认识一两位小数”等均可以通过创设新旧知识迁移的情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容易在“我要学”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二、创设“积极愉快”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生对事物的关注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想让他们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度,始终“激情澎湃”地主动探索新知,就需要教师尽可能设计各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例如,我在讲授“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决问题”这一课题,在制作课件时导入创设“数学乐园”的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首先,设计制作PPT“数学乐园”的画面情景,把问题写在数学乐园的大门上,同时用录音播出话外音:“有一个数学乐园,那里有许多数学的秘密,同学们想不想去数学乐园玩呀?”顿时大家兴趣盎然,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把好奇、好新、好动的童心给逗开了。接着老师说:“要进园里,首先要会解乐园大门上的问题,你们谁先学会谁就先进去。”这时同学们按耐不住好胜争先的心情,积极发言回答思考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笔、动脑、他们在实操中思维和体验得到真实的碰撞,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根据课标中的重难点,从准备教学所需教具到精心设计操作步骤、方法、内容,都一一预设适合学生的感性介质,让学生能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理性能有一个自然的过渡,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抽象出本质性的知识,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就地取材。同桌甲:打开书本时张开;同学乙:用量角器来量取书本张合大小,根据变化来认识其中角的大小。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中逐渐认识“角的分类”。接着,一是折直角、锐角、钝角、平角等。教师先指导学生用纸折直角,让学生指出直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帮助学生从形状方面获得对直角的感性认识;二是量直角。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直角有多少度吗?”学生从三角板、课桌等感性操作中,获取到直角是90度的感性认识。从而,慢慢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还有哪些是属于直角,再引出大于直角,小于直角的角分别叫钝角、锐角。这样,学生们便能从中总结出角的分类。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的特性”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框架模型拉动它们的角,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得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了“自己动手”的真实体验,他们会更有兴趣地从实际操作中摸索、探求新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能在操作体验中得到提高,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四、创设“质疑问难”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创新始于对问题的探求,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质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这种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必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必定大有裨益。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两个工程队一起修筑公路,三天能修完。第一工程队修了120米,第二工程队只修了105米。问: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修多几米?正当学生跃跃欲试时,马上出示思考题“这道应用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求的是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几米?应该怎么办?”学生从老师的引导中,能自主说出应先求两个工程队平均每天修多少米。接着,又引导学生“这道题有几种解法呢?怎样列式?怎样算出得数?”学生在老师的发问中,觉得解决问题不止一个方法,再次投入积极的探究。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索和学习小组的探讨,得出不同的意见。有的说可以用两种方法,有的说可以用一种方法。正当同学们的解法不同时,提问不同的同学,进行分析、比较讨论,解决了这一矛盾。学生从讨论中、探求中,理解了所学内容,掌握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了成就感,学习劲头更足,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探究知识的各种教学情景,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些情景中,便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其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就能潜而默化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付凯程.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8(1):117.
[2]杨叶青.利用开放型习题培养思维的特性[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