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賴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丧失。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急躁心理。记功近利,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第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第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储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体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第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第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体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三、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
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四、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教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体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
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
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但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茫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大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
1.应试教育大气候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2.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3.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5.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6、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是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4.重方法。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
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河北省大名县第二中学)
一、依賴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丧失。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急躁心理。记功近利,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第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第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储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体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第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第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体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三、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
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四、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教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体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
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
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但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茫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大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
1.应试教育大气候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2.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3.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5.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6、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是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4.重方法。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
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河北省大名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