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进展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b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跟骨骨折手术治疗认识的不断进展,外固定支架在其中的应用逐步得到重视。目前,尚无对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外固定支架临床运用的系统性总结。本研究收集近年来对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外固定支架应用的报道,对不同外固定支架的运用方式及临床适应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内外固定结合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新技术方案。

其他文献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低病死率、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与心理负担。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近年研究表明非运动症状是帕金森病前驱期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别是感觉障碍显著降低了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文中就帕金森病患者感觉障碍(嗅觉、视觉、听觉及前庭功能、疼痛等)特点及电生理改变进行综述,以期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疗
美国用药安全实践协会(ISMP)2017年发布的《ISMP抗血栓药物用药安全自我评估标准》是对2005版的修订,主要包括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安全用药策略。2017版评估标准包括8个关键元素、11个核心指标,可帮助医疗机构评估自身抗血栓药物用药安全情况。
目的分析总结长屈肌腱(FHL)转位治疗缺损大于5 cm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男33例,女6例;年龄15~46岁,平均31.6岁;跟腱缺损均大于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32周,平均16周。39例患者均行FHL转位术以重建跟腱,其中23例双切口取腱,16例单切口取腱。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目的观察新型内固定装置骨内内固定(IO-FIX)在足踝关节融合术中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足踝部手术应用IO-FIX治疗的32例(40足)患者资料,男6例,女26例;年龄(61.7±15.1)岁(23~83岁);外翻28例36足,踝关节炎2例2足,类风湿踝关节炎1例1足,舟楔关节炎1例1足。比较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评估、A
目的探讨应用腱周膜下通道技术治疗Myerson Ⅱ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应用自行设计的微创缝合技术治疗的19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25~64岁,平均40.4岁;左侧12例,右侧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8~120 d,平均60 d;跟腱缺损平均3.84 cm。近端做2 cm横行手术切口,骨膜剥离器腱周膜下
期刊
目的探讨按规范操作骨科机器人术中导针仍发生偏移的原因及防止偏移的方法。方法用一根立方体木棍模拟人体的骨骼,在木棍上进行骨科机器人演示。规划在木棍上打入螺钉,在机器人的引导下置入导针。按术中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导针尾和导针尖施加侧方偏移的力量。测量导针尖的实际偏移距离,并与机器人监控允许的1 mm偏移范围进行比较。结果导针尾部受力时,导针尖的偏移距离[(0.50±0.07)mm)]明显小于机器人监控允许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分型经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经皮加压钢板(PCCP)固定后的稳定性。方法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分型各型骨折以PFNA、DHS、PCCP固定的模型。按参考文献提供资料,对模型的边界条件及材料属性进行设定,按体重70 kg的成人正常行走时髋部受力峰值时刻进行加载。按上述条件对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21组
目的观察踝关节牵开成形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骨科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共治疗的32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32.6±5.8)岁(18~40岁)。患者病程(14.0±2.8)个月(6~24个月),经至少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后行踝关节牵开成形联合关
目的探讨寰枢椎急性创伤患者临床常用的三种检查技术:数字断层融合(DTS)、CT和直线数字化X线摄影(DR)的应用价值。方法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上存储的既往寰枢椎急性创伤病例影像中,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50例寰枢椎DTS影像(计入DTS组)、50例寰枢椎CT平扫影像(计入CT组)和50例寰枢椎DR张口位影像(计入DR组),由2名高年资放射医师进行诊断,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