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背景下的行业企业需求及职业院校应对策略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推进,亟待职业教育作出应对之策。调研发现,两化融合促进企业升级改造的同时也要求职业院校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信息化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必须围绕两化融合的现实需求整合重构现有课程,重新修订教材、改变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设备、加强创新型素质教育等,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两化融合;企业需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43-03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指出,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教育上所发生的一切变革都是因为人类生活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所致。[1]职业教育领域也是如此,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原动力,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基础的急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及日新月异的技术技能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作出对策。
  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笔者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的现状分别作了调查研究,以求职业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行业企业两化融合现状
  (一)两化融合促进了企业升级改造
  以无锡市为例,有的企业对老产品进行信息化改造;有的让业务管理和生产管理无缝对接,实现了设备控制间的信息自动传送;有的根据订单自动计算工序、工艺、时间、用料等,通过系统能够查看覆盖原料、生产、库存、销售等方面的第一时间信息;线上销售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企业不再是观望,而是掏钱去做。在对企业的智慧生产线、智慧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状况的调查发现,企业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使用率最高达53%、网络化自动化设备的使用率达30%、单台电脑控制的设备达23%、自动化生产管理覆盖率达到17%。
  (二)企业岗位变化情况明显
  原来机电一体化类岗位有131个独立岗位,两化融合后很多岗位合并为1个岗位。如有的科技类企业把机电设备装配工、电气装配工、电子焊接调试工合并为机电一体化装配工。机器人替代了诸多操作工,管理岗位逐步多于实际操作岗位。
  在新的生产形式下,岗位职能有了新的内容和要求。自动线操作岗位中的第一道工序的操作、自动线维修、自动化设备售后服务、智能化产品检测、试验、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岗位需要有对应的两化融合的知识与技能。
  如以前机电设备维护维修人员从事工作的内容为:(1)强、弱电作业;(2)机电设备维护;(3)机电设备操作;(4)电力、水、空压、蒸汽、电机、电源、电梯、电子负载、安防系统、各类管路、机电设备等维修及保养作业;(5)设备保养、维修主要负责设备日常维护清洁保养和设备修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转;(6)其他相关工作。变动后此岗位改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其工作内容为:第一,具备机电一体化相关的电工、钳工、电气、气动或液压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安全规范和操作工艺规范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电器安装,机械装配;第二,根据电气或机电部件的控制要求进行部件的初步调试;第三,对电气控制部件中的PCB板部件进行插接和焊接;第四,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第五,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维修及保养;第六,设备保养、维修主要负责设备日常维护清洁保养和设备修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转;第七,其他相关工作。
  (三)企业对岗位员工的技术素质要求高
  调查中发现,外资企业大都是操作工,少数是维修工,素质好的5年后会提拔至设计助理或现场工程师,但大部分是在一线。所以要提高高职学生在企业的地位,唯一的办法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两化融合背景下,只有既懂技术又懂信息化技能的人才才有更多上升的空间。
  中型企业的学生岗位相对好一点,有试验员、维修员、自动化设备售后服务人员,这些毕业生懂得两化融合方面的知识技能,但他们要求学校能为他们开设《单片机》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一起学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因为单片机在企业维修中用得越来越多,而他们在学校时学的还是理论课,或者只学了单片机技术,没有学到接口技术。
  小型智慧企业中的大部分毕业生在设计岗位与助理设计岗位,个别的在装配调试综合岗位。如2003级的毕业生在单片机设计岗位,五年2007级的毕业生去他的企业做了助理。最近又有往届生来校招收机电一体化专业大类毕业生,要求对微处理器控制及伺服电机控制、光电检测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达到助理设计的水平。
  二、职业院校应对企业需求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
  虽然专业课程中已增加了与两化融合相关的《PLC与自动线调试运行》《单片机技术与设备检修技能》理实一体化课程,但是“两化融合”对专业技术类人员提出了信息化知识的要求,而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一般只开设计算机基础,缺少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方面的知识,不能满足两化融合背景下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应提高课程地位,保留现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外,增设以计算机控制及管理为内容主线的计算机应用课程。
  根据企业两化融合后机器人进入生产岗位实际,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须设置《机器人原理与应用》课程。为进一步适应“互联网 ”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增加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网络技术应用》课程。
  两化融合背景下的自动生产线设备中增加了信息化、网络化要求,且信息化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起作用,已经融入于设备的部件、原料和产品之中。所以,必须增加一门包括电机、传动部件、气动装置、单片机、PLC、传感器等涉及信息控制内容的《智能控制》课程。
  (二)重构课程内容
  虽然专业课程中都含有信息化内容,但是信息化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需要充实。如PLC课程中需要增加通信、触摸屏、组态技术及与伺服电机通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感器作为两化融合过程中的主角之一,课程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验证水平,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需要增加信号检测知识与技能、智能化检测及新型传感器内容。单片机也是两化融合过程中的主角,无论是产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从传感器检测来的信息都要通过单片机类的微处理器接收后上传到计算机,所以必须突出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检测技能、维修技能、网络操作技能,增加液晶显示、上位机控制、智能检测等技术的相关内容,为两化融合培养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重新修订教材
  以前教材中技能训练部分仅是动手能力训练,为适应两化融合背景下的行业企业需要,必须增加动脑的技能训练内容。如单片机应增加综合设计任务。各门课程的教材有条件的应配备电子型辅助教材。自编校本教材应克服统一教材的局限,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增删,理顺新知识系统,提高教学的实际效能。
  (四)改变教学手段
  加强使用信息媒体。如使用局域网教育平台传送文件,现场录制操作视频,微信预复习授课内容等,以培养学生两化融合的思维习惯。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在信息化设备上合理保存数据、查询数据、上传数据等技能,养成两化融合的技能习惯。借助数字化软件,通过网络传送课堂教学时的操作画面和录音给每个学生,帮助学生细心观察、反复领会教学细节,理解教学内容。专业课程的考核除了现场技能考核外,应增加网上理论抽题考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做到及时、灵活、多样。学生随时得到自己的考核评介,排除学生考试心理压力。
  (五)更新教学设备
  维修电工中级工考试的设备不符合新的职业标准,需要更新。购置的传感器设备在技术上不成熟,质量上不可靠,导致大量损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应增添适用于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单片机课程中使用的CPU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MCS-51系列控制器水平,应根据两化融合的需求,更换为现在设备中广泛应用的STM8或STM32控制器。原用于技能大赛的设备,可移至日常教学使用。为了发挥历年来建设的大量精品课程、资源库的作用,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信息化学习要求,需要更新学校原有的计算机,使原来的单机型实训室、局域网型实训室改造成校园网络型实训基地,创建智能实训车间、智能信息化学习平台、智能信息化考核平台、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营造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校园。
  (六)加强创新教育
  两化融合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只熟悉信息技术或只懂得行业领域知识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企业呼唤新型人才,即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指能将信息技术与具体行业技术紧密结合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将信息技术和行业领域技术结合并创造新的方案和模式的人才。实践型人才是能把两化融合学术理论与生产结合的人才。这些是“互联网 ”的必备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只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难以完善,可大量开设各种选修课,如组态软件、PLC与电机控制、微信设计等。这些课程既能开扩学生眼界,又能深化课程知识,还可以组织各种技术社团,通过共办社团的形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为企业解决产品两化融合方面的技术问题,也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技能。同时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学生通过校园信息学习平台,培养自我学习、随处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职业教育对于深化两化融合、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以致用”是任何一级职业技术学校生存、改革和发展的坚实根基。对行业企业及学校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要保持制度化、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及时了解掌握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情况。课程教学的更新、充实也必须相应进入常态,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紧跟经济社会两化融合迅速发展与深入的步伐。如此,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呈现出一派生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张志刚)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序言”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序言”还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例如,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我国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培
摘要:重言语接受,轻言语表达,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之痼疾。即便到了现代母语教育中,这种教学流弊依然未得到根本性的纠正。从以认知、理解、记忆为重的“言语接受型”教学,走向以“积极语用”为鲜明标志的“言语表达型”教学,是时代发展和母语教育促进人思维力、表达力及完整生命力提升的必然趋势。其间,“巧设表达话题”、“给予表达时空”和“实现表达生长”构成了“表达型”语文教学的三大要义。  关键词:言语接受;言语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主要有三个阶段:信息传递、吸收内化和展示提升。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微课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任务单等,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互动交流、作品展示等,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然而,新的教学方式也面临新的挑战,对教师专业能力、学生学习环境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法;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
摘要:顶岗实习是学校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原则,在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实习和校内专业实训之后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本着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原则加以解决。顶岗实习教学应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课程。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中,要完善管理体制、控制体系,做好动员、过程管理、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工作。  关键词
试卷评讲课是高三英语教学的常态课型,有效的试卷评讲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夯实基础、整合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能力、培养思维。然而,不少教师在试卷讲评课时形式单调,枯燥乏味,就题论题,一讲到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实战备考能力。笔者认为试卷评讲课理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个性化的自主评价当中,师生课堂合作评讲,学生课后自主管理错
摘要:职业学校的文化与企业文化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当下,在职业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中,企业文化与职业学校的自身文化存在失衡现象。有必要重新思索,探究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转型、创新与实践;探究优秀企业文化对职业学校文化的影响与反作用力;探究职业学校文化对优秀企业文化的影响与反作用力;探究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和谐共建。  关键词: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独立坚守;渗透互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摘要: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以“涵养教师文化,提升教育智慧”为主题,分层次、多路径、高品质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效果良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4-0060-03  一、整体设计,分层引领  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铜山中专校
摘要:饭店职业英语课程建设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教学目标应与考试要求相对接,教师须具有过硬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应夯实知识和能力基础,整体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能力;饭店职业英语等级考试;饭店英语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2-0030-02  笔者所在学校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饭店英语课程采用的教材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创造的先导,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它不仅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地理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责任。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地理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
摘要:生源危机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其影响因素较多,适龄人口数量下降是主要原因。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五所院校生源状况调查可知,高职院校生源下降有深层次原因。高职院校应对生源下降趋势采取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源危机;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72-04  一、高职生源危机的原因  高职院校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