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听到爸爸妈妈抱怨:我这孩子,脾气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奇怪的毛病?出了问题,我们都习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很少思考我们自身是否有什么问题,更不会想一想,大人为孩子提供的家庭环境是否正常?
您听说过“情绪污染”这个词儿吗?
来看一则小故事,它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故事告诉我们,“坏情绪”是怎样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污染”的。
丈夫在公司被老板批评了,一肚子的火气无处发泄,回家后忍不住对妻子恶言相向。无辜受气的妻子憋着一股怒火,淘气的儿子正好撞在枪口上,妈妈就拿儿子出气。儿子受了委屈,马上找来小狗出气,他狠狠踢了小狗一脚。被踢疼的小狗反咬了儿子一口。儿子大哭起来。爸爸心疼,妈妈更心疼,两人更加气急败坏,于是,破口大吵起来,“都怪你!”“都是你!”叫骂的,大哭的,汪汪吠的,家里鸡飞狗跳起来……
显然,是爸爸的坏情绪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应,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坏情绪的恶性循环状态中。结果,爸爸的情绪不仅没有得到宣泄平复,反而使夫妻关系也变得恶劣起来,连亲子关系也捎带上了。
我们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关注孩子的学习进步,关注孩子的能力发展,也会关注孩子的道德发展,但是,我们常常会忽略孩子的情绪和情绪发展。遇到不顺心,气鼓鼓回家,一时又无法把自己的情绪调整过来,日不出,天不晴,阴云密布,你的气鼓鼓笼罩着家人和孩子,这就是“情绪污染”。
“情绪污染”是宝宝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
夫妻吵架,差一点大打出手。恼怒的双方谁都没有注意到躲在角落里哭泣的孩子。此刻,他是什么感受?
外显的坏情绪,对周围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情绪污染。而且它常常不被重视。它的长期存在会影响宝宝身心的健康成长,对情绪发育带来负面的影响。大人坏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杀人不见血的。
案例一:妈妈的焦虑让新生宝宝烦躁不安
宝宝刚过100天就病了,哭闹,睡不安稳,时不时发低烧。爸爸妈妈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各项健康指标都合格,根本查不出病因。
妈妈在一旁百般烦躁,焦虑不安,被医生观察到了。他建议妈妈自己去看看心理门诊。经过心理专家的测试诊断,原来妈妈患有产后抑郁症,同时,宝宝的“病”因也找到了一一是妈妈不良情绪“传染”的结果。
分析:妈妈产后情绪波动太大,常常担心自己的奶水不够,长时间处在焦虑不安的状态。尽管宝宝还小,但已经能敏感地感受到妈妈的情绪异样。于是,宝宝也出现了情绪问题,不会表达,只会哭闹,最终出现身体不适。
妈妈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需要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帮助她排除担忧。情况严重的,要适当听—下心理医生的指导了。
案例二:爸妈的争吵让小宝变得沉默
小宝上幼儿园中班,一直是一个活泼聪明的小乖乖,很受小朋友的欢迎,老师也喜爱他。可是,最近集体活动的时候,小宝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愿意加人。老师让小朋友去喊他,居然遭到小宝的攻击
老师很纳闷,刚要询问,小宝却大哭起来,倒把老师弄得不知所措。后来才知道,这段时间小宝的爸妈常常吵架,有时还大打出手。无助的小宝孤零零地躲在一个角落里,不敢动,也不敢出声。
分析:小宝的沉默和异样就是因为家庭出现了不正常的情绪环境。爸妈互相攻击的原因,年幼的小宝根本搞不清,却使他产生疑惑:“爸爸和妈妈是我最信任、最亲近的人,他们为什么相互对骂、吵架?”爸爸妈妈几乎是小宝生活的全部,亲人的相互敌意让小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受到了冲击。
爸爸妈妈的不愉快(坏情绪)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影响到了小宝的情绪和心理,使他无比担忧,“爸爸妈妈不要我了”,小宝的内心因此积聚起所有的消极情绪一一恐惧、焦虑、悲伤,于是,他开始变得沉默,退缩。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爸爸妈妈的攻击性行为深深地印刻在小宝的心里,当他生气不开心的时候,就很自然地出手打人,攻击他人。
案例三:冷漠,让丫丫得了轻度精神障碍
丫丫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却出现了一些异常反应,让老师和家长都很焦急。
刚开始,丫丫只是不想上幼儿园,每一次部是妈妈哄了才去妈妈离开时,老师发现,每次丫丫都会站在门口久久地看着妈妈的背影。有时候还掉眼泪开始,老师过来安慰丫丫几句,丫丫的情绪会好一点后来,老师发现丫丫变得不爱说话了,更不会笑,还经常和小朋友吵架有时候会在课堂上自言自语,说—些老师都听不懂的话。老师只能建议家长让丫丫暂时休学。
丫丫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半夜醒来,居然吵着要去买新故事书;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妈妈爸爸头疼不已妈妈问丫丫是怎么回事。丫丫总是回答说:“妈妈,我累了。我要睡觉。”大夫说,丫丫患上了轻度精神障碍,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
分析:丫丫的变化是因为家庭气氛不正常,父母情感冷漠造成的。爸妈情感不和,吵架冷战,还经常嚷嚷离婚。原本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突然从丫丫的生活中消失了,导致生性敏感脆弱的丫丫产生了恐惧感和挫败感。
爱的港湾眼看要消失,自己可能要变成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在冷战僵持的家庭情感环境中,丫丫的心理承受力达到了极限,陷入深深的焦虑和不安中。当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恐惧状态时,就会产生失眠,胡言乱语,精神紊乱,更何况丫丫这样脆弱幼小的孩子。丫丫看到的是父母阴沉的表情,每次跟爸爸妈妈说话,总是被冷淡忽视,甚至不理不睬。久而久之,丫丫产生了自责、恐惧和焦虑的心理。一个才6岁的孩子,在家她感到的是紧张和恐惧,到了幼儿园则依然焦虑和不安,幼小的孩子怎能承受这样的折磨,最终患上了轻度精神障碍。
情绪不像吃下去的食物,有物质感,也不像开口说话、抬脚走路那样具体可视,很多父母不那么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那么关注孩子的情绪。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情绪在儿童成长环境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妈妈的坏情绪,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宝宝的健康发育;争吵不休、只顾发泄的爸爸妈妈,在家庭营造的是压抑、惶恐、焦虑的情感环境,它竟然可摧毁孩子的天真活泼,改变孩子的性格;忙着冷战的夫妻,只知道彼此冷漠相对,却没想到这样的负面情绪对孩子是一种“冷暴力”,成了折磨孩子心灵的魔手。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控制情绪
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地去吵架,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 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婴儿在学说话前就能分辨情绪
研究结果证实,婴儿在学说话前就能分辨情绪。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就连婴儿也能分辨狗的情绪。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区分犬类愤怒的咆哮和友好的汪汪叫。
“汪汪”实验:“当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并不清楚将要学习哪种语言,”美国杨伯翰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斯·弗洛姆说。弗洛姆带领研究人员展开一项“汪汪”实验。他们挑选128名很少或从未接触过狗的婴幼儿,年龄从6个月到2岁不等。研究人员随机给他们播放温和或狂躁的犬吠声,同时向他们展示同一条狗的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中的狗表现出攻击性,另一张中的狗则流露出温顺友好的表情。当狂躁的犬吠录音播放时,大多数6个月大的婴儿把目光停留在那张狗表现出攻击性的照片上。
“万能”婴儿:实验结果显示,6个月至2岁大的婴幼儿都能正确区分狂躁或温和的犬吠。但是年龄稍大的孩子与6个月大的婴儿反应方式不同。先前有关婴儿才智的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是分辨面部表情和语气的行家,不管这表情或语气出自人类还是猴子。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分辨能力逐渐丧失。
传统观点认为婴儿携着“万能工具箱”出生,这使他们具有很大可塑性。随着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不断增加,这些“初学者”开始精炼自己的能力并聚焦在与自身切实相关的事物上。长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并未丧失“万能”力,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60秒“课程”:“情绪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认识的东西,”弗洛姆说。先前有实验证实,婴儿能够感受到贝多芬音乐中的情绪波动。既然婴儿能在一定程度上分辨情绪,弗洛姆计划下一步研究这种分辨能力可以维持多久。
婴儿的记忆力相对较短,一段60秒的“课程”,譬如“不要把叉子插进插座里”,仅能在孩子的记忆中停留一天。“但60秒‘课程’并不是家长通常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弗洛姆说。家长们要不断警告和提醒孩子“注意危险”,从而加固孩子的记忆。
您听说过“情绪污染”这个词儿吗?
来看一则小故事,它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故事告诉我们,“坏情绪”是怎样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污染”的。
丈夫在公司被老板批评了,一肚子的火气无处发泄,回家后忍不住对妻子恶言相向。无辜受气的妻子憋着一股怒火,淘气的儿子正好撞在枪口上,妈妈就拿儿子出气。儿子受了委屈,马上找来小狗出气,他狠狠踢了小狗一脚。被踢疼的小狗反咬了儿子一口。儿子大哭起来。爸爸心疼,妈妈更心疼,两人更加气急败坏,于是,破口大吵起来,“都怪你!”“都是你!”叫骂的,大哭的,汪汪吠的,家里鸡飞狗跳起来……
显然,是爸爸的坏情绪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应,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坏情绪的恶性循环状态中。结果,爸爸的情绪不仅没有得到宣泄平复,反而使夫妻关系也变得恶劣起来,连亲子关系也捎带上了。
我们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关注孩子的学习进步,关注孩子的能力发展,也会关注孩子的道德发展,但是,我们常常会忽略孩子的情绪和情绪发展。遇到不顺心,气鼓鼓回家,一时又无法把自己的情绪调整过来,日不出,天不晴,阴云密布,你的气鼓鼓笼罩着家人和孩子,这就是“情绪污染”。
“情绪污染”是宝宝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
夫妻吵架,差一点大打出手。恼怒的双方谁都没有注意到躲在角落里哭泣的孩子。此刻,他是什么感受?
外显的坏情绪,对周围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情绪污染。而且它常常不被重视。它的长期存在会影响宝宝身心的健康成长,对情绪发育带来负面的影响。大人坏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杀人不见血的。
案例一:妈妈的焦虑让新生宝宝烦躁不安
宝宝刚过100天就病了,哭闹,睡不安稳,时不时发低烧。爸爸妈妈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各项健康指标都合格,根本查不出病因。
妈妈在一旁百般烦躁,焦虑不安,被医生观察到了。他建议妈妈自己去看看心理门诊。经过心理专家的测试诊断,原来妈妈患有产后抑郁症,同时,宝宝的“病”因也找到了一一是妈妈不良情绪“传染”的结果。
分析:妈妈产后情绪波动太大,常常担心自己的奶水不够,长时间处在焦虑不安的状态。尽管宝宝还小,但已经能敏感地感受到妈妈的情绪异样。于是,宝宝也出现了情绪问题,不会表达,只会哭闹,最终出现身体不适。
妈妈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需要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帮助她排除担忧。情况严重的,要适当听—下心理医生的指导了。
案例二:爸妈的争吵让小宝变得沉默
小宝上幼儿园中班,一直是一个活泼聪明的小乖乖,很受小朋友的欢迎,老师也喜爱他。可是,最近集体活动的时候,小宝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愿意加人。老师让小朋友去喊他,居然遭到小宝的攻击
老师很纳闷,刚要询问,小宝却大哭起来,倒把老师弄得不知所措。后来才知道,这段时间小宝的爸妈常常吵架,有时还大打出手。无助的小宝孤零零地躲在一个角落里,不敢动,也不敢出声。
分析:小宝的沉默和异样就是因为家庭出现了不正常的情绪环境。爸妈互相攻击的原因,年幼的小宝根本搞不清,却使他产生疑惑:“爸爸和妈妈是我最信任、最亲近的人,他们为什么相互对骂、吵架?”爸爸妈妈几乎是小宝生活的全部,亲人的相互敌意让小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受到了冲击。
爸爸妈妈的不愉快(坏情绪)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影响到了小宝的情绪和心理,使他无比担忧,“爸爸妈妈不要我了”,小宝的内心因此积聚起所有的消极情绪一一恐惧、焦虑、悲伤,于是,他开始变得沉默,退缩。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爸爸妈妈的攻击性行为深深地印刻在小宝的心里,当他生气不开心的时候,就很自然地出手打人,攻击他人。
案例三:冷漠,让丫丫得了轻度精神障碍
丫丫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却出现了一些异常反应,让老师和家长都很焦急。
刚开始,丫丫只是不想上幼儿园,每一次部是妈妈哄了才去妈妈离开时,老师发现,每次丫丫都会站在门口久久地看着妈妈的背影。有时候还掉眼泪开始,老师过来安慰丫丫几句,丫丫的情绪会好一点后来,老师发现丫丫变得不爱说话了,更不会笑,还经常和小朋友吵架有时候会在课堂上自言自语,说—些老师都听不懂的话。老师只能建议家长让丫丫暂时休学。
丫丫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半夜醒来,居然吵着要去买新故事书;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妈妈爸爸头疼不已妈妈问丫丫是怎么回事。丫丫总是回答说:“妈妈,我累了。我要睡觉。”大夫说,丫丫患上了轻度精神障碍,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
分析:丫丫的变化是因为家庭气氛不正常,父母情感冷漠造成的。爸妈情感不和,吵架冷战,还经常嚷嚷离婚。原本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突然从丫丫的生活中消失了,导致生性敏感脆弱的丫丫产生了恐惧感和挫败感。
爱的港湾眼看要消失,自己可能要变成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在冷战僵持的家庭情感环境中,丫丫的心理承受力达到了极限,陷入深深的焦虑和不安中。当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恐惧状态时,就会产生失眠,胡言乱语,精神紊乱,更何况丫丫这样脆弱幼小的孩子。丫丫看到的是父母阴沉的表情,每次跟爸爸妈妈说话,总是被冷淡忽视,甚至不理不睬。久而久之,丫丫产生了自责、恐惧和焦虑的心理。一个才6岁的孩子,在家她感到的是紧张和恐惧,到了幼儿园则依然焦虑和不安,幼小的孩子怎能承受这样的折磨,最终患上了轻度精神障碍。
情绪不像吃下去的食物,有物质感,也不像开口说话、抬脚走路那样具体可视,很多父母不那么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那么关注孩子的情绪。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情绪在儿童成长环境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妈妈的坏情绪,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宝宝的健康发育;争吵不休、只顾发泄的爸爸妈妈,在家庭营造的是压抑、惶恐、焦虑的情感环境,它竟然可摧毁孩子的天真活泼,改变孩子的性格;忙着冷战的夫妻,只知道彼此冷漠相对,却没想到这样的负面情绪对孩子是一种“冷暴力”,成了折磨孩子心灵的魔手。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控制情绪
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地去吵架,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 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婴儿在学说话前就能分辨情绪
研究结果证实,婴儿在学说话前就能分辨情绪。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就连婴儿也能分辨狗的情绪。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区分犬类愤怒的咆哮和友好的汪汪叫。
“汪汪”实验:“当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并不清楚将要学习哪种语言,”美国杨伯翰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斯·弗洛姆说。弗洛姆带领研究人员展开一项“汪汪”实验。他们挑选128名很少或从未接触过狗的婴幼儿,年龄从6个月到2岁不等。研究人员随机给他们播放温和或狂躁的犬吠声,同时向他们展示同一条狗的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中的狗表现出攻击性,另一张中的狗则流露出温顺友好的表情。当狂躁的犬吠录音播放时,大多数6个月大的婴儿把目光停留在那张狗表现出攻击性的照片上。
“万能”婴儿:实验结果显示,6个月至2岁大的婴幼儿都能正确区分狂躁或温和的犬吠。但是年龄稍大的孩子与6个月大的婴儿反应方式不同。先前有关婴儿才智的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是分辨面部表情和语气的行家,不管这表情或语气出自人类还是猴子。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分辨能力逐渐丧失。
传统观点认为婴儿携着“万能工具箱”出生,这使他们具有很大可塑性。随着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不断增加,这些“初学者”开始精炼自己的能力并聚焦在与自身切实相关的事物上。长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并未丧失“万能”力,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60秒“课程”:“情绪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认识的东西,”弗洛姆说。先前有实验证实,婴儿能够感受到贝多芬音乐中的情绪波动。既然婴儿能在一定程度上分辨情绪,弗洛姆计划下一步研究这种分辨能力可以维持多久。
婴儿的记忆力相对较短,一段60秒的“课程”,譬如“不要把叉子插进插座里”,仅能在孩子的记忆中停留一天。“但60秒‘课程’并不是家长通常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弗洛姆说。家长们要不断警告和提醒孩子“注意危险”,从而加固孩子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