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在山西阳泉地区,只要一提起盂县南娄镇郭村,可以说无人不晓。郭村的闻名,主要是由于它的率先致富。该村人口不多,却办起了煤矿、耐火厂、矾石厂等各类型多家企业,不仅村干部风光,村民们也都足不出村在村里的企业就能有当时公务员也艳羡的收入。那时候,每天到郭村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村民们跟别人提到自己是郭村人时都不由自主地一脸豪气。
但是,近十几年来郭村经济非但没有进一步发展,反而逐步走向衰落,村里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纷纷停业甚至关闭。企业一个接一个倒闭后,村民们也都失去了工作,很多家庭没有了经济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价也比以往上涨了很多,郭村人的日子变得愈加艰难了。今年7月26日,在阳泉工作的郭村人高先生一脸悲戚地向记者反映,郭村村民现在不仅买不起煤,连水也已经缺了好几年了。当天下午,在高先生的引领下,记者到郭村进行了走访。
村民用水:有钱就买近18元一吨的水,没钱只得去很远的地方挑
今年60多岁的王师傅告诉记者,村里缺水已经好几年。他一辈子在村务农,前几年在村里的企业干过几年,总算攒下几千元。这几年由于村里缺水,没有办法,只好在院里建一个水窖,没想到把所有的积蓄都花了还不够,不足部分还是在外面工作的儿子替他支付的。村里虽然有口井,但是水质不好不敢吃,老王只好以35元一车(两吨)的价格买水,他和老伴两人一年省着用也得花两三百元的买水钱。
记者看到老王家的房屋已很破旧,就问他为什么不翻修一下。老王有点悲凉地告诉记者,儿女们原来也打算替他翻修的,是他阻止了。因为他看到村里的用水困难暂时是不可能解决的,一个连水都没有的村子是不适合老年人长期居住的,老人准备今年冬天就到儿子那里去住,将来去世后埋回祖坟里就行了。
今年71岁的李计羊(音)的老伴告诉记者,他们村缺水已经近6年了。由于家里生活困难,所以也没有钱像村里其他人一样打水窖,家里的用水全靠老人用架子车拉着水包去离家一里外的地方拉水,一般隔一天就得拉一趟。
从李计羊家出来后,记者又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刘女士家进行了解。刘女士告诉记者,由于村里缺水,她家就在院里打了一口6米深的水窖,遇到雨天时接点雨水。当然仅靠雨水肯定不够,她家就以每车35元的价格买外村人的水,一年下来光买水钱就近千元。
很多村民冬天取暖就靠上山砍柴火
今年40多岁的刘春民(化名)十几年前曾是盂县一乡办煤矿的矿长,由于他熟悉煤矿管理,把一个小小的乡办煤矿经营得风生水起,效益在同类型煤矿里年年名列前茅,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刘春民不仅电视上有人,报纸上有名,一名当地作家写的一本书上还专门为他立了传。刘春民出名了,收入也由于煤矿效益的逐年上涨而水涨船高。但“福兮祸所伏”,他的盛名引起了上级某领导的不满,把他明升暗降从矿长的位置“撸”了下来,刘春民从此一蹶不振。从他的身上,记者似乎看到了郭村由兴而衰的影子。
7月26日下午,刘春民不在家,他妻子和记者聊了起来,从中记者得知了郭村人生活中又一个大的困境。
这两年煤价飞涨,去年炭价每吨达600元,这使她家也有点难以承受。去年为了节省开支,就停了家里已使用多年的暖气,重新生起了火炉取暖,这样才熬过了这个寒冬。而村里的很多村民由于买不起煤炭,就到离村不远的山上砍柴火来取暖。
原在盂县某部门工作现已退休的郭先生一直在郭村居住,说到郭村人现在的生活,他感叹不已。老郭说,他没有想到数年前以采煤开矿闻名远近、实现了富裕的郭村,如今村民们竟然连冬天生火用煤都买不起,困顿到了以砍柴火取暖的地步。他每月退休工资有1800余元,按说在农村应付他和老伴的生活开支应该绰绰有余,但他这两年却颇感经济局促。他给记者算了一下账:一年购水费用约需800元,取暖用煤约需三四千元,再加日常的开支和老两口的医疗费用,算下来确实还不够。为了节约开支,他也经常上山拣点树枝回家生火取暖。老郭苦笑着说:“我们郭村现在是‘喝水靠下雨,取暖靠树枝,花钱靠节约,有病靠命扛’!”
今年70多岁的刘婆婆告诉记者,她和老伴这两年最怕的就是冬天。缺水买不起还可以去拉,最难捱的就是冬天了。去年冬天,家里买不起煤,她和老伴只好每天上山去砍柴火回家取暖。他们年纪大了,腿脚都不方便,一想到冬天上山时那彻骨的寒冷,她和老伴七月天都浑身发颤。说到这里,老人哽咽着落下泪来,再也说不下去了。
衰败根源:传统资源型、污染型企业的末路
7月26日下午,郭村街头,连摆摊贩卖的生意人与以往相比也显得稀落了很多;庙会场上,除了几个打台球的年轻人和几个正下棋的村民外,到摊上购物的人很少,一副萧条的景象。
村委会大楼前,不知名的各种植物与蒿草有半米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都不在办公室,只有几个准备上台表演晋剧的男女艺人蹲在门前正在吃饭。当记者问他们知道村支书和村委主任在什么地方时,他们一脸茫然地摇头说不清楚。
在村里一个热心大嫂的指引下,记者终于在一家卖油条的摊前,见到了正领着小孙女逛庙会的郭村党支部书记荣俊林(音)。当记者提出到他办公室聊一会时,老荣尴尬地告诉记者,由于村里经济困难,办公室他已很长时间没有进去了,连看大门的人的工资也支付不起,所以门前的杂草才长了那么高。
在村医疗所里,这位村党支部书记感慨地说起了郭村的兴衰史。
他告诉记者,郭村在十几年前曾经有三四个煤矿、四五家民营耐火厂和矾石厂,当时不仅在盂县,就是在整个阳泉市也是有名的经济强村,不仅各级领导经常下来指导工作,省内一些发展较差的村子也经常不远千里到郭村参观取经。村里的男劳动力基本上都能在村里的各家企业找到工作,就连年轻的女劳动力也能在村企业找到较轻省的工作,村民们可以说不出村就都“不差钱”。现在的村办公大楼就是在那会儿修建的,虽然如今有点破败了,但在那会儿可不是一般村子能建得起的。郭村的兴旺就是靠这些资源型企业带动起来的。
但是,随着国家对资源型污染企业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省里实行煤炭资源整合政策,郭村的这些企业均被列入“红榜”,最终没能闯过生死关。先是矾石厂和一些耐火厂由于污染停产、关闭,剩余的耐火企业也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市场而停产待工;煤矿由于资源枯竭或者资源储量已不达标准,全部关闭。
企业没了,但煤矿多年的采掘却严重破坏了郭村的地下水资源,现在郭村村民的用水困难,可以说与此有绝大关系。
7月30日下午,主持郭村村委会工作的李贵财(音)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现在的角色很尴尬,说是村委会主任吧,又连续两届没有选上,他推了几次,镇里领导和村民们又都非让他干,他只好就这样维持着。这两天是郭村的传统庙会,他让在村里建有一个耐火厂的郭峰赞助了两万,这个庙会才算没有“黑火”。至于村里缺水的问题,他每天晚上一想起来就愁得睡不着,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镇里正在投建供水站,但他听说每吨水就要收四五元,恐怕到时候建起来老百姓也用不起。
“郭村的衰落,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缺乏,是前几任村干部没有远见所导致的。他们要是能居安思危,在经济强盛时建设两个非资源型和非污染型的企业,郭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李贵财无限惆怅地感叹道。
但是,近十几年来郭村经济非但没有进一步发展,反而逐步走向衰落,村里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纷纷停业甚至关闭。企业一个接一个倒闭后,村民们也都失去了工作,很多家庭没有了经济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价也比以往上涨了很多,郭村人的日子变得愈加艰难了。今年7月26日,在阳泉工作的郭村人高先生一脸悲戚地向记者反映,郭村村民现在不仅买不起煤,连水也已经缺了好几年了。当天下午,在高先生的引领下,记者到郭村进行了走访。
村民用水:有钱就买近18元一吨的水,没钱只得去很远的地方挑
今年60多岁的王师傅告诉记者,村里缺水已经好几年。他一辈子在村务农,前几年在村里的企业干过几年,总算攒下几千元。这几年由于村里缺水,没有办法,只好在院里建一个水窖,没想到把所有的积蓄都花了还不够,不足部分还是在外面工作的儿子替他支付的。村里虽然有口井,但是水质不好不敢吃,老王只好以35元一车(两吨)的价格买水,他和老伴两人一年省着用也得花两三百元的买水钱。
记者看到老王家的房屋已很破旧,就问他为什么不翻修一下。老王有点悲凉地告诉记者,儿女们原来也打算替他翻修的,是他阻止了。因为他看到村里的用水困难暂时是不可能解决的,一个连水都没有的村子是不适合老年人长期居住的,老人准备今年冬天就到儿子那里去住,将来去世后埋回祖坟里就行了。
今年71岁的李计羊(音)的老伴告诉记者,他们村缺水已经近6年了。由于家里生活困难,所以也没有钱像村里其他人一样打水窖,家里的用水全靠老人用架子车拉着水包去离家一里外的地方拉水,一般隔一天就得拉一趟。
从李计羊家出来后,记者又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刘女士家进行了解。刘女士告诉记者,由于村里缺水,她家就在院里打了一口6米深的水窖,遇到雨天时接点雨水。当然仅靠雨水肯定不够,她家就以每车35元的价格买外村人的水,一年下来光买水钱就近千元。
很多村民冬天取暖就靠上山砍柴火
今年40多岁的刘春民(化名)十几年前曾是盂县一乡办煤矿的矿长,由于他熟悉煤矿管理,把一个小小的乡办煤矿经营得风生水起,效益在同类型煤矿里年年名列前茅,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刘春民不仅电视上有人,报纸上有名,一名当地作家写的一本书上还专门为他立了传。刘春民出名了,收入也由于煤矿效益的逐年上涨而水涨船高。但“福兮祸所伏”,他的盛名引起了上级某领导的不满,把他明升暗降从矿长的位置“撸”了下来,刘春民从此一蹶不振。从他的身上,记者似乎看到了郭村由兴而衰的影子。
7月26日下午,刘春民不在家,他妻子和记者聊了起来,从中记者得知了郭村人生活中又一个大的困境。
这两年煤价飞涨,去年炭价每吨达600元,这使她家也有点难以承受。去年为了节省开支,就停了家里已使用多年的暖气,重新生起了火炉取暖,这样才熬过了这个寒冬。而村里的很多村民由于买不起煤炭,就到离村不远的山上砍柴火来取暖。
原在盂县某部门工作现已退休的郭先生一直在郭村居住,说到郭村人现在的生活,他感叹不已。老郭说,他没有想到数年前以采煤开矿闻名远近、实现了富裕的郭村,如今村民们竟然连冬天生火用煤都买不起,困顿到了以砍柴火取暖的地步。他每月退休工资有1800余元,按说在农村应付他和老伴的生活开支应该绰绰有余,但他这两年却颇感经济局促。他给记者算了一下账:一年购水费用约需800元,取暖用煤约需三四千元,再加日常的开支和老两口的医疗费用,算下来确实还不够。为了节约开支,他也经常上山拣点树枝回家生火取暖。老郭苦笑着说:“我们郭村现在是‘喝水靠下雨,取暖靠树枝,花钱靠节约,有病靠命扛’!”
今年70多岁的刘婆婆告诉记者,她和老伴这两年最怕的就是冬天。缺水买不起还可以去拉,最难捱的就是冬天了。去年冬天,家里买不起煤,她和老伴只好每天上山去砍柴火回家取暖。他们年纪大了,腿脚都不方便,一想到冬天上山时那彻骨的寒冷,她和老伴七月天都浑身发颤。说到这里,老人哽咽着落下泪来,再也说不下去了。
衰败根源:传统资源型、污染型企业的末路
7月26日下午,郭村街头,连摆摊贩卖的生意人与以往相比也显得稀落了很多;庙会场上,除了几个打台球的年轻人和几个正下棋的村民外,到摊上购物的人很少,一副萧条的景象。
村委会大楼前,不知名的各种植物与蒿草有半米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都不在办公室,只有几个准备上台表演晋剧的男女艺人蹲在门前正在吃饭。当记者问他们知道村支书和村委主任在什么地方时,他们一脸茫然地摇头说不清楚。
在村里一个热心大嫂的指引下,记者终于在一家卖油条的摊前,见到了正领着小孙女逛庙会的郭村党支部书记荣俊林(音)。当记者提出到他办公室聊一会时,老荣尴尬地告诉记者,由于村里经济困难,办公室他已很长时间没有进去了,连看大门的人的工资也支付不起,所以门前的杂草才长了那么高。
在村医疗所里,这位村党支部书记感慨地说起了郭村的兴衰史。
他告诉记者,郭村在十几年前曾经有三四个煤矿、四五家民营耐火厂和矾石厂,当时不仅在盂县,就是在整个阳泉市也是有名的经济强村,不仅各级领导经常下来指导工作,省内一些发展较差的村子也经常不远千里到郭村参观取经。村里的男劳动力基本上都能在村里的各家企业找到工作,就连年轻的女劳动力也能在村企业找到较轻省的工作,村民们可以说不出村就都“不差钱”。现在的村办公大楼就是在那会儿修建的,虽然如今有点破败了,但在那会儿可不是一般村子能建得起的。郭村的兴旺就是靠这些资源型企业带动起来的。
但是,随着国家对资源型污染企业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省里实行煤炭资源整合政策,郭村的这些企业均被列入“红榜”,最终没能闯过生死关。先是矾石厂和一些耐火厂由于污染停产、关闭,剩余的耐火企业也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市场而停产待工;煤矿由于资源枯竭或者资源储量已不达标准,全部关闭。
企业没了,但煤矿多年的采掘却严重破坏了郭村的地下水资源,现在郭村村民的用水困难,可以说与此有绝大关系。
7月30日下午,主持郭村村委会工作的李贵财(音)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现在的角色很尴尬,说是村委会主任吧,又连续两届没有选上,他推了几次,镇里领导和村民们又都非让他干,他只好就这样维持着。这两天是郭村的传统庙会,他让在村里建有一个耐火厂的郭峰赞助了两万,这个庙会才算没有“黑火”。至于村里缺水的问题,他每天晚上一想起来就愁得睡不着,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镇里正在投建供水站,但他听说每吨水就要收四五元,恐怕到时候建起来老百姓也用不起。
“郭村的衰落,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缺乏,是前几任村干部没有远见所导致的。他们要是能居安思危,在经济强盛时建设两个非资源型和非污染型的企业,郭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李贵财无限惆怅地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