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d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最初学习语文的情境吗?字组合成词,词再连缀成句。每一个汉字是语文最基础的元素,一笔一画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义中蕴藏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开篇,让你从头开始感受汉语的美妙与魅力。
  “灰”,篆书作。哦,竟是“又(手)”下加“火”,让人不明就里,未必“灰”是可以用手抓的火?查《说文解字》可知:“灰。死火余烬也。从火从又。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执持。”这是说灰是火焰熄灭后的余烬;是“火、又”会意;“又”,是“手”;火熄灭并冷却后,灰烬可以抓持。由此可以想见,先民们对于“灰”是如此的亲近,对“灰”的认知也应该就是从火烧之后的余烬开始的。这余烬,自然就是“灰”的本义了。
  今天我们自然很排斥“灰”,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环保的需要使然。但在农村,仍有人家偶尔烧柴烧秸秆做饭做菜的,“柴火饭”还是一些农家土菜店的招牌,那火的余烬有时还是人们愿意亲近的。然而距今不远,就在三四十年前吧,这“灰”简直是无处不在,而且大家过日子就伴随着“灰”,甚至就生活在“灰”里。
  那时节,煤灰柴灰草木灰是最为常见的农家肥。尤其是草木灰,各种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它几乎都有,它还是改良土壤的首选之物。不仅如此,当时农村人洗头发,不知洗发水为何物,但没道理不折腾出一些类似洗发水的东西吧。于是稻草、秸秆烧成灰,泡到开水里,过滤所得就是不错的洗发水,对付油脂头皮屑效果不错。还有呢,洗衣服洗被褥甚至刷牙都可以用这个。原来这“灰”还是去污的好东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可是在今天,这“灰”一般不是好东西了。人吸的灰尘太多,健康指数就下降。扬尘,粉尘,沙尘暴,PM2.5……都是灰尘对人的无情袭击,人们避之犹恐不及。多年前就有人说:“到太原了。全是灰呀!”因为那里能源、冶金、机械、化工都是支柱产业,灰焉得不多?可三年前,我到太原小住了几天,逛了一圈,惊喜地发现,不是传说中的那样,仰头竟是蓝蓝的天空。乘坐的士,的哥几分得意地跟我们说,这几年太原可花了大力氣,关停了许多煤矿与重污染企业,出租车也几乎全换成了电动的。你看到的已不再是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城——这一下就刷新了我对太原的印象。眼下,全国各地都在打一场“蓝天保卫战”,虽然不喜欢“打”“战”这样的说法,但我们的生活里,如果灰越来越少,蓝天越来越多,心情好了,人也健康了,幸福指数也悄悄爬升了,当然好喽!
  还有一个词,“灰色地带”,也叫“临界地带”,可以说是黑白之间的缓冲区和过渡区吧。它通常指的是善与恶的中间地带。黑与白分别是光明与黑暗的极端表现,乃是非大义所在;但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绝对的泾渭分明、非黑即白,不黑不白、不好不坏的事物往往占多数,统称为灰色地带。
  灰,有情却也无情;灰色,无情亦有情。我们追求幸福,很多时候本能地选择远离灰,远离灰色;可是,也要知道,“灰”与“灰色”有时也包裹着情,酝酿着情或是情的载体。古典诗词里许多名句可为证。光李商隐就有“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等句,寄寓于“灰”。把人间真情写到了极致。而“心灰意冷”“心如死灰这样的成语,看似无情,其实自有深隋。
  转回我们的“曰常”里吧,请看,黑让人沉重,白让人目眩,而黑白中和成为灰色,是一种平和、一种冲淡、一种中庸。生活中,也往往不是非黑即白,有些暗抑的美,幽幽的,淡淡的,不比黑和白的纯粹,却也不似黑和白的单一。是中间地带“灰色地带”的“灰”,有点平淡,有点寂寞,也有点空灵,不和白色比单纯。也不和黑色比庄重,往来于黑白之间,是变动的,让人捉摸不定的,最像人心也最像人的颜色。
  有道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我是这样自勺诗人
其他文献
那天晚上将近十二点他就睡着了,可凌晨两点又醒过来。这时,月光已换了地方,照在西头的屋子里。一束光芒射进起居室和厨房的窗户。全套家具——桌子旁边一把椅子,上头搭着他的外衣,半开的厨房门投下一道阴影,报纸旁边那盏灯的位置——正是菲比倚在桌旁的景象,菲比活着的时候常常这样。这使他大吃一惊。是她,还是她的鬼魂?他从前不信鬼神。可是,微弱的光线下,他定定地盯着她,头皮一阵发麻,便坐了起来。那人影没动。他把两
期刊
我只能责怪自己太不识泰山,直到去日本第三年,学戏剧的我才知道有一位叫作Sakura Ando(安藤樱)的演员在日本影视作品里多么千姿百态。若是她没有在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中演绎一位冷暖有情的妈妈,那么我与她只会是“相见更晚”。平时不太关注某个演员的我也开始留意这朵“樱”,在何时何处如何绽放。  再看她是《百元之恋》,一部完全以她饰演的丧女为视角展开的作品。她把自己胖成满身肥膘,扮演一位寄生于家庭
期刊
一提到大诗人苏轼,最有代表性的几个关键词便浮现了出来——“豪放派”“豁达”“乐观”。这些常识在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就能够倒背如流了,然而在高中文本教学中,学会“为什么”比“是什么”来得更重要。如何通过文本的教学,让学生体会苏轼在遣词造句和蕴神怀意中浸润的豁达情怀,品味古典诗词的风格和意境,尝试接近苏轼的生命状态和人生情怀,则是课堂的关键。  《定风波》是一首典型的苏轼的词作,苏轼通过沙湖道中遇雨这样
期刊
某个星期四的语文教研活动,张世程老师做了《体验与语文教育的有效性》的报告。我听着,思绪却不完全集中在报告本身,而是时不时有了一些不自觉的游离。  人们经常提起人与某些事物的交融,就如武侠小说里,作者不厌其烦地穿插关于人性与剑性的探讨,构造出人与剑相契合的精神世界。人因剑而能,剑因人而显,人与剑超脱了使用与被使用的世俗关系,不分属性地成为武林的主角。而对于一个报告而言,做报告的人与报告本身应该统一在
期刊
我念初中的学校绿化搞得很好。进校门的坡上樱花和山茶花是很美的,道路旁排排古樟亭亭如华盖,连食堂门口都有两株迎春花。那个学校啊,是真的好看得不行,可也有令我很烦的时候,花本就不常开,一凋就全凋了。冯唐先生曾有诗云:这不是凋亡,是变心。变心和背叛都很不好受,只有那个小湖畔还有夜影横斜,甚是好看。  所以,大家都很喜欢那片湖。从窄窄的小径走近,什么时候都充满了绿意。我们喜欢这样的绿意,更爱的是那样鲜活的
期刊
一  我所热爱的城市,不是一座城市,而是“城市”这个集合性概念。  我骨子里喜欢在城市生活,大概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意识到了这一点。那时我的外婆希望我能够不忘本,同时有意培养我的节俭精神,让我至少体验一次农村生活,于是和我父母商量,带我去湖南中部她的老家住一个月。  头几天,我还有一些新奇感:每天去山上摘果子,去池塘边钓鱼,偶尔还能操弄两把小锄头,体验一把课本上的“锄禾日当午”。到傍晚,就陪着
期刊
开门见山是一种态度,杂志主题在首页的序言即可一览无余。但比主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乃至解构主题。  一朵云悠闲地飘浮在空中,四处嬉闹玩耍。它一下子变成一匹驰骋草原的白马。一下子变成一条游弋在蓝天下的白龙,过一会儿它无聊了,又变成一条大鲤鱼。当它遇见一座山或者遭遇了一场寒流,上升的气流再也支撑不住它,它只能往下坠、往下坠,从天上掉落到凡间去。一路上撞击了许多干燥空氣中的尘埃,它全然纯洁,全心全
期刊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炼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  司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替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惨遭宫刑之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著成纪传体通史《史记》。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太康元年(280),晋灭吴结束
期刊
“热爱”,当我们轻轻地含着这个词,将它的音节从嘴中吐出来时,我们是否能感受到激情的温度?18岁时的我们埋头在教室读书,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步入社会以后的我们是否都在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  是从哪一天开始,我们的眼神变得不再锐不可当?从哪一天开始,我们的心直口快转变为思虑再三,甚至是用沉默替代回答?从哪一天开始,理想的风筝线在手中越拉越长,曾经近在眼前的风筝越飞越高直到只看得见一个模糊的黑影?  
期刊
像你这样沉默的人  也知道在监狱里要开口讲话  因为沉默会滋生怨毒  夜晚一次次的审讯  让你最后招供  你谈到她——身体、新娘和钳制  她英得曜眼  但淡人能活着看见她  你提到她石榴般的阴郁和疯狂  衣裙落下时狂野的光  一切在放风时释放。  荐诗/陈英  诗人德安杰利斯的工作环境是监狱,他不是狱卒,也不是犯人,他给那些被生活排除在外的囚犯上课。  事情就是这样,20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女诗人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