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那一方“瓦蓝”的温暖记忆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文字,如冬日午后暖暖的阳光映人眼帘,像氤氲缭绕的茶香沁人心脾,似不缓不急的清溪涓涓流淌在心田,用其淡定宁静的魅力,慢慢地,轻轻地,搅起心灵深处那一池发黄的记忆和遥远的涟漪——冯杰笔下《乡村的瓦》便具有这样的魅力。读之,就像一道从田野村落里吹来的清新的风,不经意间涤荡着滋润着你我的心肺;又像是都市的天空下飘扬着的迷迷蒙蒙的细雨,那雨,夹着泥土的腥味、庄稼的芳香,密密实实地砸在生命里本就打着泥土印记的都市人心头,一下子就冲淡了马路上车辆的喧嚣和人群的轰鸣。
  游走在冯杰诗化的散文中,你会发现一种对“北中国的中原乡村”纯粹个性化的、“我的”解读,让表面上单调、沉静的乡村彰显出内在的丰韵与活力。
  比如第二段里作者写道:“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巧用暗喻,将“瓦”比作“童年的底片”。在这里,“瓦”充当了生活的见证者,真实自然地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或者说“瓦”是引子、线索,能串联起“我”对童年时代所有乡村生活的回忆,能将深藏于心的种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勾连出来。
  第三段里写雨中瓦的神韵与魅力。又一次巧用暗喻和拟人的手法,将“瓦”的形象幻化成了乡村房子守护者的姿态,“带羽的蓑衣”是一个温暖的意象,不仅为乡村房屋挡风遮雨,又成为远行游子的梦里最温暖的记忆。为了突显瓦在雨日来临时刻所显出的自己独有神韵与魅力,诗人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联想,将瓦上的雨与雨中的瓦写的摇曳多情。
  第四段写瓦的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恰如其分的想象与联想将屋瓦特有的整齐和排列有序的视觉效果展现出来。
  第六段写迷路的瓦。表面看是写瓦在城市的遭遇,但转念细想,又何尝不是在写人的遭遇呢?从乡村走向城市,是许多乡村人的梦想。然而坚守乡村的瓦有一天也“背弃”了乡村,汇入进城的洪流,可当它满心欢喜地亲近城市追求新生活时,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却弄得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迷路的瓦”运用拟人手法,读来极富感染力,仿佛在人们眼前竖起了一面自鉴的镜子,在带给读者感慨唏嘘的同时,也在读者心里敲响了警钟——不要轻易抛弃那些美好的东西。
  第八段写儿时梦境,点燃思乡主题。第一句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那瓦松写成童年时邻家的顽童,趁着大人熟睡的深夜,光着脚丫,偷偷爬到我外祖母的屋顶去摘白日里早已渴慕的珍宝,那星离他是这么近,轻轻踮着脚尖便触手可及。在梦想的世界里,瓦松在星辉斑斓的夜里闪着熠熠的光芒。
  最后两段写我与瓦松对话的情景,读来真切自然。“瓦”的语气就像慈祥的老人,而“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这叫归乡’”中,“我”,则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只有“瓦”的引领,才会让漂泊的灵魂安然“归乡”。此处着午表现了“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不仅使文章更有亲切感,而且点明了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其他文献
见落叶而悲秋,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的审美心理;叶落而归根,则是华夏子民铭记千年、早已溶入血液与骨髓的箴言。《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这篇散文,抒写漂泊的游子对故土、对亡母刻骨铭心的怀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情动人、用语行文新奇脱俗。具体表现为:    一、比喻新人耳目    除标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外,“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
期刊
☆有志者注视前面的路,无聊者才会顾及自己背后的影子。  (安徽省太湖县太湖二中  高三(10)班 汪中原)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奋斗是成功的实践,持之以恒是成功的保证。  (湖南省澧县一中 李秋萍)  ☆没有什么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顽强地挺立。  (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高二班 陈 鹏)  ☆害怕攀登高山的人,永远领略不到山顶的风光;不敢战胜困难的人,永远享受不到胜利后的欢乐。 
期刊
艺术往往有一种魔力,让人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有这样的故事:《牡丹亭》自问世后,就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在明代就有娄江女子感动于杜丽娘身世,十七岁幽怨而终。又有杭州女伶饰演杜丽娘,若身临其境,在舞台上气绝身亡。另一位遭遇不幸的人则题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些都可见艺术作品永远的魅力。  刘醒龙《梦里潇湘》讲述了“奶奶”读《红楼梦》的故事。“奶奶”
期刊
一朵花自有它的特色,一棵树自有它的价值,千万不能像要求自己一样要求别人。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二十一中高二(10)班 顾思思)  对航标灯的价值,不能以亮度去衡量。  (浙江省长山一中高三(10)班 叶 羽)  自尊,不应为别人的冷眼而萎缩,也不该因别人的称赞而膨胀。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凉亭中学高三(4)班 徐 奇)  无花果不因无花而自卑,不为有果而自负。向日葵低着头,不一定是自卑。  (
期刊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美景终有消失的一天,尤其是在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绝美景色有可能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    南极洲    消失原因: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  消失档案: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含有世界上90%的冰、70%的淡水资源,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执行董事科林·萨马海兹曾指出,如果这里的冰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3米。目前,整个南极洲的冰体正以每年约1130亿吨至2670亿吨的速
期刊
高考作文题每年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有的甚至成为当年甚至是好多年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高考作文在语文学科中的分量的确不容忽视。  有人说材料作文难把握,可2009年安徽高考作文的这篇材料却恰到好处,没有审题障碍,考生写跑题、写偏题的可能性很小。“弯道”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可以指路途的“弯道”,也可以指前进发展中的“弯道”,自我人生的“弯道”,等等。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我们前进
期刊
成语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世界上各民族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都不一样,各民族语言中的成语,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各民族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往往有相通或可以相互理解之处,一个成语的意义,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往往有相应的表达,但表达的形式却会大不相同。  春笋vs蘑菇  汉语的成语“雨后春笋”,形容春雨过后,春笋一个个从地里探出脑袋来。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英语相同意
期刊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文章的回忆部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记叙刘老师在课堂教学时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二是刘老师在课外活动时和学生一起放风筝。  本文回忆老师,却不写刘老师的教学和奉献精神,而是重点写老师与学生在一起放风筝,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刘老师身体残疾,缺少一条腿。面对残疾的身体,刘老师依旧乐观从容,我们可以在他放风筝的时候看到一股顽强的生命力。放风筝后的满足与喜悦,反映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
期刊
罗伯特·波义耳,1627年生于爱尔兰的利兹莫城。他是家里14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他3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他有一次患病时,由于医生开错了药差点丧生,幸亏他的胃不吸收,将药吐了出来,才未致命。经过这次遭遇,他怕医生甚于怕病,有了病也不愿找医生,并且开始自修医学,由此也喜欢上了化学。这也使他产生了多疑倔强的个性。  童年时,他并不显得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凡事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他问老师,
期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爱,爱可不可以比较呢?本文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要想写母爱并不是什么难事,孩子与母亲之间,毕竟总会有一些甜蜜的、苦涩的感情与经历掺杂在一起,“吐”出来不就完了!但本文却独辟蹊径,自出机杼,从一个母亲自身的角度出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告诉读者自己哺育孩子的经历。匠心独运!“乳汁像一根银线,它流出来的时候,好像一束柔韧的蚕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