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在一日的奔波结束时,我眼望门外青山,却隔着落满灰尘的玻璃和空气中弥漫的汽车尾气,耳边充斥的是傍晚高峰时分的嘈杂和喧嚣。都市的水泥森林拥挤的车流遮挡了所有的自然风景,树木在立交桥下肤浅的土层里挣扎求生,公交车呼啸而过,车窗里挤满了眼神疲惫、表情凝重的面孔。等到暮色降临,白日的繁忙逐渐淡去,夜空中炫目的霓虹令人心生寂寥——我是谁?我在等待什么?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生活?而明日,还有繁杂的工作紧张的生活,奔波劳顿,日复一日……忘记了天空的颜色,风的气味和水流的声响。
所幸,我还有我的画笔,可以择取皖南山中的某一片风景,令我在我的斗室中怀念质朴和自然的气息。或者,不如就背起画囊,一路向南而去,去寻访陶渊明的诗意,去探求似水流年的真境,去山水澄明之处洗净我的心灵。
宏村,隔着一潭琉璃般的静水,与我相望。尘世的喧哗悄然淡去,一切都静了下来。初秋时节,远山的颜色苍翠中透着明净,山色连同云朵拱桥,村落纷然跌落在潭中,云影天光交相映衬。青草与木叶的气息逐渐浸润了身边的空气,风的语声是那样地从容,一切恍如梦中。我走过湖堤,从拱桥上拾级而下,风声细碎,拂过接天的莲叶,摇曳着远山的竹林。那一刻,仿佛是穿过时光的结界,行至仙境之中,岁月自此永久地停留。
湖那一边,是白墙黛瓦的徽州古村落。
幽深的古巷,窄处仅容一人存身。蜿蜒的石板路在细雨中闪烁清冷的微光。层层跌落的马头墙,是最具符号性的景致,如黑白构成一般富于变化莫测的动感。那墙头的黑瓦是这幅水墨中最为浓重的一笔,而那瓦下的自墙不是白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
最为难忘的是清晨与黄昏,如同时光停滞的梦境般阒寂无声。乳白的晨雾迷离着,桨声消失在水巷的尽头水边廊下尚且没有人迹,在这离尘隔世之地,没有人在为紧张繁忙的生活而奔波烦恼,沮丧。片刻间,云层中透出了微弱的阳光,那阳光也像被秋寒中的溪水洗涤过一般清冷。水面上泛起明亮的水光,拱桥的倒影如同描画过一般清晰,粼粼波光慢慢摇碎了这清晰的倒影,那是穿着蓝布衣裳的船家缓缓地行过了水巷。
天井真的如古井般深而幽暗,向上望去只见片四四方方的天空。靠墙的一边往往是小小的一池清泉,使得阴凉的空气更加润泽了。堂上是古老精致的家具,老藤椅的全身都有着古玉般的包浆,光线从方小小的天窗外穿入,投射在雕刻精美的冬瓜梁上。向晚的庭院里空无一人,雨后金色的斜阳照在斑驳的墙上。深深的庭院,寂寂的流年,这一幕宁静如太古,有似曾相识的意味。
隔着月沼,宏村的黄昏扑面而来,如同一个重复千百次的梦中场景。骤雨初晴,水气尚未散去,金红色的夕阳却穿透了云层。水雾反射着蜂蜜色的光线,如虹彩如幻梦所有的颜色,所有的工具和技巧,在这般景色前都无能为力。令人唯有痴痴凝望,借用李商隐的诗句,可谓“此景可待成追忆只因当时已惘然”。我只有凭回忆勉强描摹着,而在那一刻,唯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造就此景。
其实,何止是我所能描画的这些,皖南的山水,民居、风土人情,似乎天生是为绘画的人们而存在的。
你看那跌宕错落的民居宅院,沿着曲折的小巷而高低倚侧,变化有致的山墙,分明是幅幅最具创意的黑白构成图。那墙头层层叠叠的瓦片、蜿蜒蔓生的藤萝同那古铜色的木篱笆,与大片的白墙相对比,不正符合线描里“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古训?若是你登上附近的山丘,山下密密麻麻的山墙与一大片澄净的天空,或者你去哪水塘边,半亩寂静的水面与一角繁密的荷花,又是完美的疏密对比,天造地设,几乎无需剪裁取舍,就是一幅天生的好画。
同样是面对一堵斑驳的白墙,油画家看见了一万种微妙的颜色变化,而国画家眼中却分明是一片氤氲的水墨。到那烟雨蒙蒙的天气里,屋宇背后的小山翠色欲流,山头隐没在白云之中,或是那晨雾迷蒙的清晨,水面上像是笼罩着一片流云,这时的画境,又分明是一幅用湿画法画就的水彩了。
即便是一个门洞,几座桥栏,甚至几条竹竿随意搭起,上面晾满了衣裳,都是那样的美,可以入画的细节俯拾皆是。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全国各地的学生来皖南写生,这些年轻的人们,在水边桥畔,门前巷口随处可见。三五成群,支起画架静静地画着。他们也装饰了这质朴而美好的风景,成了诗情画意的一部分。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寄意云水,寄意山林,进而则自然寄意于艺术。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宏村、西递皖南这一片如梦的山水,在仙境之中亦在尘世之内,足以让我们作一次性灵的远游。
所幸,我还有我的画笔,可以择取皖南山中的某一片风景,令我在我的斗室中怀念质朴和自然的气息。或者,不如就背起画囊,一路向南而去,去寻访陶渊明的诗意,去探求似水流年的真境,去山水澄明之处洗净我的心灵。
宏村,隔着一潭琉璃般的静水,与我相望。尘世的喧哗悄然淡去,一切都静了下来。初秋时节,远山的颜色苍翠中透着明净,山色连同云朵拱桥,村落纷然跌落在潭中,云影天光交相映衬。青草与木叶的气息逐渐浸润了身边的空气,风的语声是那样地从容,一切恍如梦中。我走过湖堤,从拱桥上拾级而下,风声细碎,拂过接天的莲叶,摇曳着远山的竹林。那一刻,仿佛是穿过时光的结界,行至仙境之中,岁月自此永久地停留。
湖那一边,是白墙黛瓦的徽州古村落。
幽深的古巷,窄处仅容一人存身。蜿蜒的石板路在细雨中闪烁清冷的微光。层层跌落的马头墙,是最具符号性的景致,如黑白构成一般富于变化莫测的动感。那墙头的黑瓦是这幅水墨中最为浓重的一笔,而那瓦下的自墙不是白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
最为难忘的是清晨与黄昏,如同时光停滞的梦境般阒寂无声。乳白的晨雾迷离着,桨声消失在水巷的尽头水边廊下尚且没有人迹,在这离尘隔世之地,没有人在为紧张繁忙的生活而奔波烦恼,沮丧。片刻间,云层中透出了微弱的阳光,那阳光也像被秋寒中的溪水洗涤过一般清冷。水面上泛起明亮的水光,拱桥的倒影如同描画过一般清晰,粼粼波光慢慢摇碎了这清晰的倒影,那是穿着蓝布衣裳的船家缓缓地行过了水巷。
天井真的如古井般深而幽暗,向上望去只见片四四方方的天空。靠墙的一边往往是小小的一池清泉,使得阴凉的空气更加润泽了。堂上是古老精致的家具,老藤椅的全身都有着古玉般的包浆,光线从方小小的天窗外穿入,投射在雕刻精美的冬瓜梁上。向晚的庭院里空无一人,雨后金色的斜阳照在斑驳的墙上。深深的庭院,寂寂的流年,这一幕宁静如太古,有似曾相识的意味。
隔着月沼,宏村的黄昏扑面而来,如同一个重复千百次的梦中场景。骤雨初晴,水气尚未散去,金红色的夕阳却穿透了云层。水雾反射着蜂蜜色的光线,如虹彩如幻梦所有的颜色,所有的工具和技巧,在这般景色前都无能为力。令人唯有痴痴凝望,借用李商隐的诗句,可谓“此景可待成追忆只因当时已惘然”。我只有凭回忆勉强描摹着,而在那一刻,唯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造就此景。
其实,何止是我所能描画的这些,皖南的山水,民居、风土人情,似乎天生是为绘画的人们而存在的。
你看那跌宕错落的民居宅院,沿着曲折的小巷而高低倚侧,变化有致的山墙,分明是幅幅最具创意的黑白构成图。那墙头层层叠叠的瓦片、蜿蜒蔓生的藤萝同那古铜色的木篱笆,与大片的白墙相对比,不正符合线描里“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古训?若是你登上附近的山丘,山下密密麻麻的山墙与一大片澄净的天空,或者你去哪水塘边,半亩寂静的水面与一角繁密的荷花,又是完美的疏密对比,天造地设,几乎无需剪裁取舍,就是一幅天生的好画。
同样是面对一堵斑驳的白墙,油画家看见了一万种微妙的颜色变化,而国画家眼中却分明是一片氤氲的水墨。到那烟雨蒙蒙的天气里,屋宇背后的小山翠色欲流,山头隐没在白云之中,或是那晨雾迷蒙的清晨,水面上像是笼罩着一片流云,这时的画境,又分明是一幅用湿画法画就的水彩了。
即便是一个门洞,几座桥栏,甚至几条竹竿随意搭起,上面晾满了衣裳,都是那样的美,可以入画的细节俯拾皆是。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全国各地的学生来皖南写生,这些年轻的人们,在水边桥畔,门前巷口随处可见。三五成群,支起画架静静地画着。他们也装饰了这质朴而美好的风景,成了诗情画意的一部分。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寄意云水,寄意山林,进而则自然寄意于艺术。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宏村、西递皖南这一片如梦的山水,在仙境之中亦在尘世之内,足以让我们作一次性灵的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