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弓箭到炸药:全球杀伤力跃迁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hjyh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战争。武器常常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的科技水平,因此,科技的发展和武器的进步常常是同步的。
  武器的本质是能够有效地把能量施加到对方身上,以摧毁对方。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现代智人在竞争中战胜了尼安德特人,考古学家认为,前者已经学会了射箭,而后者没有,武器上的差别是造成后者灭绝的原因之一。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人类掌握的最有效的远程攻击工具,而要想比弓箭更快速地将能量传递到远方,就需要使用火器了。
  唐朝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根据李约瑟的说法,火药在五代时首次用于战争。1232年,南宋寿春县有人发明了竹筒火枪。南宋陈规著的《守城录》中记载了由铜铁制成的火炮。今天发现的最早的金属大炮是元朝时制造的,在1323年左右。此后,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获得了火药制作技术,也将它应用到军事上,他们将火药置于铁制的管内,以发射箭支。
  在中世纪,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制作火药兵器的最大问题在于生产不出能够承受火药爆炸力的炮管和枪管。直到14世纪以后,世界上大量装备了火炮、火绳枪和火箭(弓箭)的军队首先在中国出现。当时中国明朝的军队已经会步兵、炮(枪)兵、骑兵配合作战,并在一些战争中使用过(火枪的)三线战法,即第一排士兵射击,第二排准备,第三排填装弹药。但是明朝制造枪炮的技艺并不高,以至明末对外战争时,明军使用的体积小、口径大、射程远的大炮都要从葡萄牙进口。当时,人们根据大炮产地的谐音称之为佛郎机。
  在火器的发展历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是火绳枪,它的发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和中亚(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少人都独立发明了这种武器,然后又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才成为能够在战场上广泛使用的武器。火绳枪的外形很像今天的步枪,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彼此最大的区别在于点火方法。由于早期枪管难以解决炸膛的问题,因此枪管都是一个由铸铁制造、前后不通、后部被堵死的铁铳,这样火药和弹丸要从前面装填,而不是像今天的步枪那样从后面填充弹药。为了方便点火,不能采用燧石,射击者要准备一根长长的、慢慢燃烧的火绳,用火绳点火。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早期火绳枪的发射速度是非常慢的。
  到了16世纪,火绳枪在欧洲诸国已经普遍使用。1521年,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在征服阿兹特克时,其部队已经使用了火绳枪。1522年,明朝军队在和葡萄牙人进行的西草湾之战中,缴获了对方的火绳枪。1543年,火绳枪随着“南蛮贸易”传入日本,当时日本种子岛的藩主种子岛时尧只有16岁,他对这种新武器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于是让岛上的工匠进行仿制。此后,在短短30年内,日本各地军阀都普遍装备了火绳枪,用于当时被称为“战国”的混战中。日本在随后的侵朝战争中,也大量使用了火绳枪。
  火绳枪在出现后的前200年里,射击的准确率和射程都非常有限,打中50米远的敌人完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此,在战争中的杀伤效果还不如弓箭。不过,以火绳枪为代表的火器相比弓箭有3个巨大的优势。首先,它们在发射时所造成的心理震慑效果远远超过弓箭。第二个优势是训练士兵使用火枪要比使用弓箭容易得多。第三个优势则是火枪进步的速度非常快,而弓箭在大约2000年前就基本定型了,再也没有可以改进的余地。火绳枪在后期射速已经能达到每秒400~550米,子弹产生的动能达到3000~4000焦耳,能够穿透3~4毫米的钢板,武士的铠甲已经挡不住它的子弹了,这是弓箭做不到的。
  火枪在被发明之后的3个世纪里进行了4次重大的改进,才成为今天步枪的原型。
  第一次改进是从火绳枪到燧发枪。燧发枪的原理是使用转轮打火机(燧发机),带动燧石击打到砧子上产生火星,点燃火药,这样枪手就不需要携带火绳了。燧发枪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是在17世纪以后才普及,因为燧发机的成本较高。
  第二次改进是18世纪末可燃弹壳枪弹的发明。早期的火枪装填弹药是一件极费时间的事情,可燃弹壳枪弹将铅弹和火药做在了一起,这样枪手在射击时只需要携带并直接安装“子弹”即可。
  第三次改进是将膛线技术用在了枪(炮)管内侧。早期的枪炮由于枪炮管中没有膛线,因此子弹或者炮弹飞行的路线飘忽不定,准确性极差。到了18世纪,英国数学家鲁宾斯从力学上证明,如果子弹旋转飞行,则可以增强稳定性。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欧洲各国在枪械制造上普遍使用了早在15世纪就发明的膛线技术,让子弹在出膛时能够旋转起来。
  第四次改进则是将前膛枪改进为后膛枪。后膛枪的发明人是德国的枪械工程师德莱赛,他在一家普鲁士枪械厂工作时,从一位瑞士工匠那里学到了用撞针引爆火药的技术,后来他回到故乡开始设计后膛枪。1836年,德莱赛设计出从后面装弹药的针发枪。当时,正在扩军备战的普鲁士军队马上意识到这种新步枪的优越性,于是政府买下了他的專利,支持他秘密研制这种武器。1841年,德莱赛造出了这种针发的后膛枪,随后立即被普鲁士军队采用,而这种枪也因发明的年代而获得了编号M1841。普鲁士军队靠后膛枪很快赢得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
  火枪的每一次改进,都使得它的便利性、射击的准确性以及杀伤力有所提升,特别是最后一次从前膛枪到后膛枪的改进。后者的杀伤力比前者大了许多。全世界第一次长时间大规模采用后膛枪的战争是1861年至1865年的美国内战(即南北战争),双方投入了300万兵力,有多达60万人阵亡——这个数字超过了美国在所有其他战争中阵亡人数的总和,由此可见其威力。不过,相比后来的机枪,单发射击的步枪杀伤力还是小得多。
  说到机枪,大家可能会想到马克沁机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普遍装备部队的全自动机枪。这种机枪的发明人马克沁生于英国,但生活在美国。1882年,马克沁回到英国时,看到士兵射击时步枪的后坐力把肩膀撞得青一块紫一块,他就琢磨能否利用枪射击时的后坐力上子弹,并在第二年制作出一款新自动步枪,可以利用子弹壳火药爆炸时喷出的气体,自动完成步枪的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子弹的连续射击。这款自动步枪不仅射速快,而且后坐力小、射击精度高。1884年,马克沁在自动步枪的基础上,采用一条6米长的帆布袋做子弹链,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马克沁机枪,并且获得了机枪专利。   马克沁机枪的理论射速为每分钟600发,相比当时一分钟不到10发的步枪,火力猛烈了许多。但是在它被发明出来的最初几年里,各国军队对它并不感兴趣,因为它结构复杂且容易损坏,枪体笨重不易携带,高速射击使枪管滚烫,需要用水来冷却,很不方便。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各国军队的一个原则是省子弹,武器专家认为,射杀一个敌人只要一发子弹,用机枪乱射是浪费子弹。因此直到1887年,英国人才试买了3挺马克沁机枪。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沁一方面改进其机枪,一方面继续到各国推销这种新式杀人武器。
  20世纪初,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观看了马克沁机枪的表演,对这种枪大加赞赏,随后德军大量装备了德国版的机枪MG0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机枪(和它的各种版本的复制品)大显身手,在索姆河战役中,当英法联军数十万人冲向德军阵地时,被德军数百挺机枪扫射,仅在1916年7月1日一天就伤亡近6万人,举世震惊。一方面,当时人们认为机枪的出现是人类前所未有的灾难,因为在此之前人类根本做不到如此高效率地屠杀同胞。而另一方面,欧美各国军队又不得不大量装备这种杀人武器,在一战结束前,前往欧洲的美国远征军每个团装备了300多挺机枪,而在一战之前一个团只有4挺。
  当然,有矛就有盾。两个月后的1916年9月15日,英国在索姆河战场上投入了一种新式武器,这是一个由履带驱动的钢铁怪物,上面的机枪喷着火焰,它就是坦克。这种怪物对德国步兵造成了心理震慑,使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而退。当天,英军向前推进了4~5千米,不过由于当时坦克数量很少,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进展并不顺利。
  到了一战后期,德国人看到了坦克的威力,也研制出了自己的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将坦克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比枪更有杀伤力的是大炮。大炮的发展和火枪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甚至在一开始它们的原理都是相同的,只是大小、作用不同而已。火炮的炮弹是巨大的实心铁球,用于攻坚。
  从弓箭、火枪到大炮,进步方向非常清晰,就是用越来越多的动能打击对方。不过,这3种武器都有一个缺陷,它们的动能都来自发射装置本身,因此,发射时的动能再大,经过长距离的飞行,在空气中也已经被消耗掉大部分了。到了19世纪初,弹头能够爆炸的开花炮被英国将军亨利·施拉普尔研制出来,并在欧洲战场上大显威力。弹头中火药爆炸的杀伤威力极大,比原来高速飞行的实心弹头的撞击杀伤力大得多。开花炮本质上是对炸弹在瞬间产生的巨大化学能的利用。在开花炮出现之后,安全而威力巨大的炸药就成了火炮发展的关键。
  炸药和火药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前者的爆炸威力要大得多。1847年,意大利人索布雷罗合成了硝化甘油,那是一种爆炸力很强的液体,直接使用极不安全,并且不便于运输攜带。1850年,瑞典工程师诺贝尔从索布雷罗那里学到了合成硝化甘油的技术,并且回到瑞典建立工厂开始生产。1864年,诺贝尔和他的父亲及弟弟对硝化甘油进行实验时发生了爆炸,包括他弟弟在内的5个人被炸死,他的父亲也受了重伤。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不过,诺贝尔并没有气馁,他把实验室建到了无人的湖上。有一次,诺贝尔偶然发现硝化甘油可被干燥的硅藻土吸附,从此发明了可以安全运输的硅藻土炸药——直接将硅藻土混合到硝化甘油和硝石中,俗称黄色炸药。1867年,诺贝尔为这种混合配方申请了专利,并且把这种炸药卖到了瑞典和俄罗斯的很多矿山。
  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诺贝尔制造炸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制造杀人武器,而是为了开矿。当他看到炸药被用于制造军火后,非常痛心,但是已无力阻止。后来,诺贝尔从安全炸药上获得了巨大财富,去世前他将自己的财产捐献出来,设立了著名的诺贝尔奖,根据他的遗嘱,奖金每年发放5项,包括和平奖。
  几乎和硝化甘油炸药同时被发明出来的炸药还有TNT(三硝基甲苯)。1863年,德国发明家朱利叶斯·威尔布兰德把它作为一种黄色的染料发明出来,它早期的用途也确实不是用来作为炸药。到了19世纪末,德国人发现它是非常好的炸药,并于1902年开始用它制造炮弹的弹头,从此,它成了最常用的炸药之一。
  所幸的是,在今天,无论是硝化甘油炸药还是TNT,大多被用于和平建设。这些炸药在极短的时间里可以释放巨大的能量,使得采矿、修路、拆除旧建筑物都变得非常容易。由于爆破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且准确性和安全性越来越高,大型工程的死亡率相比一个世纪之前在急剧下降。诺贝尔等人如果得知今天炸药被更多地用于造福人类,也应该感到欣慰了。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全球科技通史》 )
其他文献
在日本,老年生活是以国民年金(养老金)、医疗保险、介护保险这“三道关”来全面实施保障的。因为日本的居家养老制度和政府的援助政策十分完备,日本90%以上的老年人都是选择居家养老。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所以,日本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对于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几年前,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将“少子老龄化”问题称为“国难”。为什么
期刊
关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近年渐成争议题目,这是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思想观念开放进步的表现,应该欢迎。由此导致对原“四大发明”的重新审视,乃至提出新的“四大发明”候选项目,也有多方面的意义。  对于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挺”和“批”两派。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似乎是“批”的一派较占上风。主要是因为“挺”派义愤有余而思想武器不足,基本停留在几条陈旧的辩护理由上,到了今天还这样就不容易得到广
期刊
中国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北方地区相互接壤绵延万里,本是人为修筑的防御工事——长城,逐渐成为空间上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和游牧者与耕田人分野、缠斗的分界线,进而演变为中原文明与北方边疆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长城是战争的产物,发轫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最初的长城却不是用于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而是滥觞于逐鹿中原。  长城是历史上空前的人工巨构。历代长城,真正建在高峻山地上的段落为数不多。早期
期刊
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她1948年出版的著作《发现儿童》中把儿童称作“未被理解的人”。她说得非常有道理。即便现在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儿科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依然看到这些学科还没有得到整合,也没有对人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儿童,尤其在生命最初3年,还处在未被理解的状态,尽管我们很清楚这几年是他人格发育关键的阶段。期间他主要接受父母(或者家庭其他成人)的教育。当父母工作时,他被送到专门的
期刊
帝王康健与王朝兴盛有着直接联系。帝王医疗鲜明体现了“家国一体”。历朝的中央医疗机构就是皇帝的私人医院,元朝正式定名太醫院。明朝在元朝皇宫基础上兴建了紫禁城,也继承了太医院的设置。  和其他所有中央辅助性机构一样,太医院既是国家最高医政衙门,又是最优质的中央医院,还是国家医学院,职责繁多,主要是为紫禁城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太医院官员在法律上是朝廷命官,是庞大文官集团的一员,实质上却是昼夜供奉紫禁城的私
期刊
中秋节,是中国人为团圆和思念流传下来的古老节日,山里面的人不看微信,不刷微博,也不在房间里安装电视机,偶尔订房客人会问起“中秋节你们还有房吗”,才意识到中秋将至。  2015年中秋,木竹坞要比往年热闹,祝菁曼和查尔斯夫妇的灿竹屋也满房。5间客房,除了自住的一间,其余分别安置了客人,和一起来度假的朋友。  晚上6点,天还没完全黑下来,在屋子前的最佳位置,人们将牛肉、羊肉、鸡肉串、面包、土豆、青椒洗净
期刊
黑死病对公共卫生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世界上第一条要求乘客隔离的命令发布于1377年7月27日,发布者是拉古萨(今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的威尼斯殖民当局,地点则在达尔马提亚海岸。开始时,当局规定,来自受瘟疫影响地区的人必须度过30天的隔离期,后来隔离期延长为40天。“隔离”一词由意大利语“四十天禁令”演化而来。“由于14世纪中期暴发的黑死病”,乔治·罗森写道:“意大利、法国南部及其相邻地区创建了
期刊
从伊朗回来之后,我回味最深的是伊朗人的热情和友好。这个国家虽然不尽富裕,但人们的精神却异常的富足,他们慢悠悠地享受生活,坚守他们的信仰,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度,也向往友邦中国,他们对中国人的友好与热情到了让人无所适从的地步!  飞机从广州到达伊朗之后,我们在德黑兰机场遇到了第一个热情的大叔——马哈玛德。  当时,我以为马哈玛德是机场的工作人员,他在到达厅热情地给我们指路并解答各种问题。我们的问题是买机
期刊
其实,现如今挂着“共享”旗号的共享单车之流,并不是什么新事物,不过是换了马甲的城市公用品罢了,现在有,以前也有。如果非要打着“共享”的名头,那公用电话亭可以改称“共享电话亭”,网吧可以改称“共享PC”,公共厕所也可以叫成“共享洗手间”嘛。所不同者,无非是现在的共享单车之类使用了互联网的接入与支付技术。  可能你要说,“共享”二字听起来很时髦啊。但你也许想不到,实际上古人也在使用“共享”一词,如苏轼
期刊
父亲取出口袋里的卫生纸放在我前面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在那之前,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