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少些敏感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i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在报端见到有人提醒,老同学聚会说话要小心。有的说,不要问人家子女的情况,因为有人的子女大龄尚未婚嫁,或者没考上大学,或者没有一个像样的工作;有的说,别问人家的家庭情况,因为有的同学刚刚离婚;有的说,不要问隔辈人的情况,因为有的同学孩子结婚多年也没见生育;有的说,别问身体情况,因为某同学刚刚做了心脏支架……好家伙,几乎所有话题都可能成为老同学聚会的敏感问题。
  那么老同学聚会能说点啥呢?“今天天气不错呀”“哟,你可有点发福了”……这样没话找话、止于寒暄的聚会有意思吗?只能使同学之间徒增尴尬与生疏。
  其实,老同学聚会不该有那么多“敏感”,关键是大家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同学间都经历过曾经的密切和长久的分离,借聚会之机了解、关心对方的情况,实在是太自然不过了。大家应该坦然面对,愿意披露就大大方方说出来,不愿意说就搪塞一下,不会有人刨根问底。当然,同学之间也会有个别人爱炫耀自己,耻笑他人,“恨人有,笑人无”。其实这种人“炫耀”的是自己的无知,“耻笑”的是自己的无情。
  老同学聚会披露一下自己的某些隱私,没什么了不起,得到的一定是更多的同情、安慰和帮助。通过聚会,同学们互相帮助,很有可能会解决让你长期苦恼的问题。比如通过同学聚会,同学之间给子女介绍对象,找份工作;给身体欠佳的同学介绍个好医院、好大夫,甚至让单身同学找到自己心仪的另一半。
  这绝不是天方夜谭。关键是同学间要有一种信任、一种从容的心态,要有互相帮助的责任和热情,要把聚会营造成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至于担心别人笑话自己,看不起自己,实际上那是缺少对同学的信任,你自己也不够自信。有的同学在聚会上大大方方地公开自己的隐私:“我离了,哪位同学有合适的给帮个忙呗。”这样的坦然求助充满信任,谁能笑话你?
  老同学聚会时,往往都是一把年纪了,哪有那么多顾虑和隐私?借聚会之机,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何等痛快!说话者处处谨小慎微,总怕得罪谁,而倾听者把自己包裹得密不透风,动辄就不高兴,就郁闷,这样的心态,一定要换换才好。
其他文献
一日上午,监门的小窗门突然打开,露出警察的半个脸孔,问监房里有谁能画画。坐在我对面的周声振老头立即抢着回答:“有!沈博爱这里画了一列火车。”于是那列在草纸上飞驰的火车就从小窗口飞驰而出。那警察把火车带走,“啪”,关上了小窗门。  第二天上午监门打开了,警察叫我出监。口气不凶,凭感觉不会是惹出祸来。来到一个亭子里,一个叫什么班长的,把桌上的一张大纸摊开后对我说:现在要画一个评比竞赛栏,左边竖格写评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有了病,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诊治,而是想方設法寻找一些偏方去治疗。这样的做法并非讳疾忌医,而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在那个年代,有些偏方的确经济又实用,所谓“偏方治大病”,有时的确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胶东地区,当时有一种常见病,俗称“鬼疹疙瘩”,学名荨麻疹。这是一种以风团表现为主的过敏性皮肤病,疾病发作时甚痒,每日可发作一至数次,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家的一些邻居得
1977年,我24岁,已经在一家水泥厂当了七年的工人,可是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我同样激动得彻夜难眠。上大学是人生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可惜在这之前,我们这批意气风发、渴望知识、渴望学习的年轻人却被无情地阻挡了。  可以说,在恢复高考前,我们的命运和前途,从来就不由自己掌握。恢复高考是我们的命运和前途由自己摆布的第一次机会,我的激动可想而知。但激动过后,我又不得不理智清醒地看到,高考如同一座高峰橫亘
前不久,父母回了一趟乡下老家。临行前,我让他们帮我找找我读书时的日记本。  读书期间,我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很多中医古籍,并在日记本上摘录了很多简易可行的偏方。  父母问我,怎么突然想起那些三十多年都没有动过的东西?我告诉他们,妻子所在的敬老院有老人得了疥疮,去医院看了几次都不见好,我记得读书时在日记本上记过一个治疗疥疮的小偏方,想找到日记本,配些药给老人试试看。  几天后,父母回县城时,
“向你报告,老大,我回来了。”手机里传来华基的声音。我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好啊,我正惦记着给你过八十大寿呢!”  华基是谁?我的同窗挚友兼同乡,他是结束了候鸟生活,逗留北京后返回长春的。华基为什么称我为“老大”呢?说来有一段故事。  解放初,我们响应支边号召来长春,虽有满腔热血,但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免不了孤独寂寞。好在身边有这些同窗,共同的乡音,共同的境遇,自然就亲上加亲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
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必然要参加一场马拉松竞走比赛,看谁走得更远、更持久。人活百岁,起码说明你生命的续航能力强于他人,仅就这一点看,就已经意义非凡了。  2008年,我采访过一位百岁老爷子,他生于1908年,是大清王朝的子民。那时辛亥革命还没发生,皇上还在龙椅上坐着学说话呢,他得跟着大家山呼万岁。如果他寿命只有10年,1918年就走了,能看到或听到什么呢?只能看到武昌起义、民国成立、袁世凯当了皇帝又
前不久,有人在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向社会宣布自己退休的消息,预祝自己精彩人生重新开始。接待的业务员说,他开了退休登广告的先河。  以往,每逢员工退休,单位都有一个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欢送回家的仪式,在其人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欢送仪式渐渐消失了,很多人工作了一辈子,最后自己冷冷清清地回家。  有一家充满温情的单位,为退休员工订一辆龙形花车,雇一个锣鼓队,一路敲锣打鼓,先送员工去“一大”会址
23年前,常宁洲从工作多年的文物系统退休,回到了西安市郊的西湖村安度晚年。  西湖村位于长安区子午峪口,常宁洲在这里出生、长大。然而,当他退休后首次走到村外的子午峪口头道桥时,被眼前的破败景象震惊了。作为一个资深文物工作者,他深知这座清代名桥所承载的历史。常宁洲家乡所在的子午峪口,是古代著名的子午道入口。子午道又称子午栈道,汉唐时期,子午栈道是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西南其他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唐
“根治”的癌症悄悄复发  69岁那年,一向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信心的南世昌,突然受到了重重一击。“我一直说,只要上面管住嘴,下面迈开腿,抓两头就能保中间。突然之间,却被诊断为前列腺癌。”他说,那时候别说前列腺癌了,就是癌的知识也知之甚少,只知道是凶多吉少的绝症。  惊恐过后,他冷静下来,既然躲不过,就索性把自己交给医生处置吧。经过会诊,医生决定为他做根治术。从手术室回到病房,南世昌才知道,原来自己做了
今年72岁的李德明出生在浦东乡下,风筝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我们村里的小孩子都玩,我们不仅自己放风筝玩耍,还跟长辈们学做风筝。用河边的芦苇做骨架,用稻草做尾巴,再糊上一层纸,一个简单的风筝就做好了”。没想到,李德明从小学会的这一爱好,在长大后不仅没有放弃,他反而自学成才,渐渐成为一名“追风筝的人”。  小风筝做出大文章  做风筝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小风筝有大文章。首先,取材就很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