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柏拉图的原始物质与康德的“自在之物”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san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柏拉图和康德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位思想巨擘,虽然二者前后相距两千多年,但是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却同样的宏大完整。本文重点结合两位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的共通之处进行比较论述,其中主要在于通过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感觉世界、原始物质和康德的“表象”与“自在之物”的比较重点分析了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原始物质和康德提出的“自在之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形而上学;原始物质;“自在之物”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41-02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一脉相承,各个哲学家的思想之间都或多或少有内在的联系。最初的形而上学追求的都是万事万物背后的东西,这背后的东西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它从不出场却操控着万物。这双看不见的手就如同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一般,“命运”从不出现,只是预示着结果。柏拉图和康德作为哲学史上两座屹立的丰碑,他们在各自的所处的时代都代表着形而上学的顶峰。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这两位哲学家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设定了不可知但若想构成世界却又是必须存在的对象,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是原始物质,在康德的思想中则是“自在之物”。这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呢?
  一、柏拉图和他的原始物质观念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理念”,因此,他的哲学思想也被人们称为“理念论”。他把理念拓展到一般世界,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理念,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分有了同名的理念的结果。并且,柏拉图认为先有理念后有具体事物,我们所处的世界由理念世界、感觉世界、原始物质三个部分构成。
  (一)理念世界
  理念作为具体事物存在的根据和原型与具体事物相对应,因此,具体事物都有对应的理念存在,理念世界就是由具体事物的理念构成。同时,柏拉图进一步将理念世界由低到高分成了六大等级。分别是自然物的理念;人造物的理念;数理理念;哲学理念;道德和审美理念;善的理念。较低一级的理念趋向于较高一级的理念。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是所有理念和感性事物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感觉世界
  感觉世界之所以会既存在又非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它“摹仿”或“分有”了理念世界中的存在——理念,所以感觉世界是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感觉世界的质料来自非存在——原始物质,所以它非存在。由于感觉世界的既存在又不存在,所以对感觉世界只能够产生意见而无法达到真理。
  (三)原始物质
  柏拉图认为原始物质是真正的非存在,但是这里的非存在只是相对于“理念”的存在而言,从另一个角度看,构成我们所处的感觉世界却不能没有原始物质,因为感觉世界是由理念世界提供形式,原始物質提供质料构成的。所以原始物质和理念一样是构成世界的一部分,
  虽然柏拉图将整个世界分成三部分,但是理念世界、感觉世界和原始物质之间却又是内在统一的。无定形的原始物质趋向于有定形的具体事物;感觉世界中存在的具体事物又趋向于各自的理念;所有的理念都趋向于等级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因此,以“善”的理念为顶点就将这个世界完全地统一,所有的原始物质、具体事物、理念都趋向于“善”的理念。
  二、康德及其“自在之物”
  (一)“自在之物”
  到了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康德提出了“物自体”同时也被称为“自在之物”的观点。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却无法认识它,所知道的仅仅是它客观存在着。康德认为认识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认识对象呈现于我们感官的现象,所认识的仅仅是表面的现象,在现象之下还存在着他所说的自在之物。并且能够认识表面的现象也是因为更深层次的自在之物的存在。因此可以说自在之物是我们所认识的现象的前提条件。
  (二)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康德提出“自在之物”的原因主要在于康德当时所面临的重大哲学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在当时,哲学界关于认识论进行了激烈地争论,这些争论大致分为两派,即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这两派矛盾的焦点在于,怎样保证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既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又能够通过经验不断地获得新内容。康德称之为“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
  (三)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这个问题上,康德有着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就如同哥白尼针对“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假说一样具有颠覆性。他设想不是主观知识符合客观的认识对象而是客观的认识对象符合我们的主观知识,即客观认识对象符合认识主体所固有的认识形式。
  三、二者的对比探讨
  到了现在,便十分清晰地看到了康德哲学和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共通之处。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对柏拉图和康德进行对比探讨。
  (一)本体论
  在本体论上,柏拉图主张世界由三部分构成,即理念世界、感觉世界和原始物质;在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中能够感知到的感觉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却是暂时的,只有超出感觉世界的理念世界才是永恒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是理念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基础。而康德则主张事物是由我们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所限制的“表象”以及未经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所限制的“自在之物”构成的。“自在之物”是我们得以产生认识的基础,虽然无法对“自在之物”有任何认识;但是,“自在之物”对于认识世界却是必不可少的。
  (二)认识论
  认识论上,柏拉图主张我们对感觉世界只能产生意见;对于原始物质一无所知;只有认识了真正的存在——理念,才能产生真理。要追求对真理的认识就必须认识理念。因为感觉事物是瞬息万变的,所有的感觉事物终将消逝,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只有普遍抽象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只有对真正存在的东西产生的认识才是真理性的知识。康德和柏拉图一样都追求真理性的知识,不过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康德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即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够提供新内容的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的观点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认识主体提供了先天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形式;经验提供了获得新知识的材料,但是,对于经验的前提和基础“自在之物”却无法产生任何认识。   (三)方法论
  由于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理念和感觉世界是分离的,即无法通过感觉世界认识理念世界。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生活在感觉世界中的我们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关于“回忆说”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是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的,并且獲得了对理念的认识,即真理性的知识。但是,当我们出生的时候,灵魂从理念世界堕入来自原始物质的肉体之中后,灵魂受到遮蔽掩盖了原本掌握的真理性的知识;不仅如此,灵魂还受到肉体的诱惑,引诱灵魂堕落。但是,我们接触感觉世界中具有存在因素的东西是能够逐渐回忆起曾经掌握的知识,所以,柏拉图说,“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而已。”所谓的“灵魂转向说”可以通过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来直观地认识到。在“洞喻”中从小在山洞中长大的囚徒们通过不断地转向一步步地认识了真理,他们最初认识的全是影像,人偶,只有当他们走出山洞后才认识到真理。但是,从影像到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囚徒了是经过多次的“转向”最后才获得真理。“转向”也就意味着不断地否定,也就是说柏拉图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通过否定的形式完成的。
  针对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的解决途径是提出了有哲学史上的革命之称的“哥白尼式革命”。而且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的前提便是肯定,即首先要肯定人的存在,肯定自然界的存在;然后人再为自然界立法。所以康德是通过肯定的形式完成认识世界的过程。
  在这里可以看到康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即柏拉图认为感觉世界是由原始物质提供质料,理念世界提供形式构成的;柏拉图用这种手法解释了感觉世界的构成,而康德则用这种手法解释了科学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构成,具体来说,科学知识是由认识主体提供先天的认识形式和以“自在之物”为基础的经验提供材料构成的。
  所以,我们发现柏拉图的原始物质同康德的“自在之物”一样都是无法认识的对象,虽然无法对其产生认识,但是柏拉图的原始物质和康德的“自在之物”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四、结语
  相隔两千多年的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都选择了同样的态度,但不同的是,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原始物质仅仅作为质料的地位而存在,“善”的理念是万事万物的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而原始物质所提供质料的活动都是被动的。而在康德看来,其自在之物的存在不仅为我们所认识的现象提供了存在的基础,更限制我们的理性能力,使我们知道在的认识之外还有能认识到的东西的存在,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希望;从而将广阔的天地留给我们的信仰,由我们自由的驰骋。
  参考文献:
  [1]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5-55,202-230.
  [2]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3-79,388-423.
  [3]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0-76,431-463.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1-99,237-318.
  [5]罗伯特·所罗门,凯思林·希金斯.大问题[M].张卜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8-162.
其他文献
【摘要】张焰铎是云南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之一,在其作品集《羊泪》中运用符合儿童阅读方式的语言,塑造了一群灵动活泼的少年儿童形象,一个个简洁易懂的生活故事蕴含着作者对少年儿童浓浓的爱和无限期盼,从而使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关键词】张焰铎;《羊泪》;教育理念;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14
期刊
【摘要】《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本义的专著,在字形、字义方面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材料。“食”部字在《说文解字》当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其在编排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在研读《说文》时可以明显感受到。通过对“食”部进行研究,可以获取到汉字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信息,包括“食”部所反映出来的先民饮食观、前代民俗以及社会发展状况。  【关键词】《说文解字》 ;“食”部;编排体例;文化信
期刊
【摘要】赣州,古称虔州,自古以来便是江南重镇,历朝历代的名人大家历经此处,留下众多佳作,尤其是北宋的周敦颐、苏轼。周敦颐主政赣州,传授理学,与好友诗酒酬唱,苏轼受邀为《虔州八境图》作诗,数次游览赣州,皆为赣州留下了传世名篇。以周、苏二人为代表的名人在赣州的活动及作品对赣州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赣州;周敦颐;苏轼;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孔颖达著述颇丰,涵盖文学、史学、经学等多个领域。孔颖达主撰《五经正义》作为经学诠释的经典文本,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并对初唐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经正义》中的《礼记正义》中礼乐文化又对中国的礼乐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孔颖达;《五经正义》;《礼记正义》;礼乐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乡土中国》是从中国基层社会入手,通过对基层社会生活的调查和深入了解,提炼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本书是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系统研究,也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土”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是稳定的,周围熟悉的环境使传统的生活办法仍然奏效;在礼俗社会中彼此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办事,礼治维持着乡土社会的秩序;传统的儒家文化始终贯穿其内,各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均是以己为核心,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水波纹,这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历代生产劳动者在实践中发掘的包含礼仪、习俗、技艺、价值观念等凝结而成的文化,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但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传统文化正在随时间的推移遭受新的文化消费方式的冲击。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用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思考和策略。  【关键词】实用性;传统文化;创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虽然我国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环境破坏、生态恶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主要集中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等方面,然而对于创新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总结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既可以揭示现在在生态文明研究方
期刊
【摘要】北宋建立大半个世纪后,社会矛盾逐漸激化,社会秩序逐渐失序。范仲淹通过《奏上时务书》《上执政书》《陈八事疏》《答手诏条陈十事》《再进前陈十事》,向统治者阐释他的吏治改革思想,并在庆历新政期间,将吏治改革思想付诸实践。从社会控制学角度分析范仲淹的吏治思想,范仲淹试图以政治权力为依托,调控各项措施,对各级官吏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重建社会秩序,以此达到政治清明、国民富足,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  
期刊
【摘要】动漫是集绘画、音乐、摄影、数字媒体、电影、文学等多样艺术样式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日本动漫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重要地位,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日本优秀动漫的创作离不开文学深厚底蕴的滋养,日本动漫文学作为一种视觉性文学样式,将文学与其他艺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优秀动漫作品不断出现的不竭动力源泉。本文试从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来分析日本优秀动漫的创作,将重点放在作品的文学性内核上,并希望从中获
期刊
【摘要】“高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定义为一种至高的境界,成为很多文人墨客画家等孜孜以求却又难以达到的艺术气象,如山之峰巅,罕有人能及,但人人心向往之,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高古”的思想是对远古哲人的追忆与神往,和对现实的超脱,从而追求简单质朴的人生。本文从诗学与绘画两方面,来阐释高古的含义,意境,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高古;超脱;诗学;陈洪绶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