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大话西游》由冷清转热烈再至火爆的过程,与我国加入WTO的谈判进度基本上一致。它所表征的时代性商业文化符号意义,今天看来尤为明显。而它对我国社会文化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大话西游》本身所彰显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大话西游》WTO文化 符号
文艺个案分析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批评范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从特定的角度去把握文化对象,更有解剖麻雀得作用。所以,今天我们冷静地回顾《大话西游》“事件”,对由之生发的“大话”文化现象进行新的思考,关注由《大话西游》衍生的文化冲突与变革过程,我们就会从《大话西游》“事件”中,得出其与我国加入WTO相关联的文化表征现象。特别是其演化过程对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社会群体文化行为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及其文化符号意义会有全新的认识。
一、《大话西游》与WTO之间的文化表征
电影自它诞生以来,就“不仅是机械主义的最高表现,而且它提供的是最具魔力的消费品,即梦幻。”。谋求最大利润是它的终极祈求。而《大话西游》利润获得却有着独特的历程,在这一特殊的演化中,它所附带的商业文艺大众化的文化表征意义也逐渐显现。
《大话西游》,1994年拍摄完成,1995年投放到大陆市场,观众反应寥寥,票房惨败,被批评家称做“无厘头闹剧”。甚至使与之合作的西安电影制片厂一时间也羞于承认参与摄制。
突然在两年后《大话西游》首先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旋风,继而激起了各大学校园浪潮式的反响。根据《大话西游》改编的各种版本的故事也随之而出,风靡全国。几乎与此同时也就在1997年5月23日,第4次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关于非歧视原则和司法审议两项主要条款达成协议。这种巧合与的现代电子媒介,能及时跨国传达现代大众文化意识的表达方式直接关联。
1997~1998年间,在我国与许多国家网络发展初期一样《大话西游》盗版VCD的销售也屡创高峰。而且《大话西游》的热涨与我国互联网的兴起也是同步发展的。199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迎合年青视众的口味,在非黄金时间播出了《大话西游》。这部被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的影片,却创下了黄金时间播出的收视率。透过这一现象来思考大众文化在通过当代媒体在社会群众中渗透的方式。可以说,是互联网在中国高校的迅速发展,网络传播和电视新媒体技术的驯熟传播催发了文革后出生的“大话一代”,培养出后起的一大批“大话迷”。加上网络BBC、OICQ聊天网、网络评论等附属平台推波助澜的宣传,带动了“大话文化”意识现象的张扬。这一切都是与WTO的谈判进展几乎是同步的。
因为,当代社会以声光电为主体的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早已超越了时空界限,渗透到当下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媒介将以往很难到达大众的文化意识产品及时代信息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到各个时空领域。这种广泛传播的文化信息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文化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引导、“制造”,甚至规定了这种需求,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趣味和消费方式。《大话西游》的先冷后热,正是当代中国高科技传媒(包括网络、VCD、甚至盗版VCD等)编写的现代大众的文化意识神话。它又从另一个角度折射了WTO的谈判,在当代知识分子中,激活得“大众意识”形态的、商业文化特色的时代表征。
而此后,从《大话西游》的票房飘红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这里面,市场资金资本票房回报这样的东西,怎样渗透到我们通常以为是文化艺术,这样的一个领域当中,而且对它的改造是多么的内在。”因此,通过考察《大话西游》我们可以管窥到WTO时代到来时,它所引发的社会思想意识的转换,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身处转型、各种思想;中突激烈的时代,这种文化现象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二、《大话西游》激发了新生群体的“大话”文化意识
《大话西游》在全国电影院发行失败后,拷贝传到了北京电影学院,这部荒诞不经的另类《西游记》在这所以电影为专业的大学一上银幕便博得满堂喝彩,其巡回式的结构,新演绎成为反叛性格的剧中人物,另类的爱情故事,被新一代准专业人士高度赞赏,甚至《大话西游》中的对白都被奉为新青年时尚的《圣经》。这些人年轻、冲动、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又有一点青春反叛色彩。但是也就在他们身上最先涌现着时代文化状态的萌动。尤其在现代电子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信息产业运作系统中最为关键一环的时代。
而依托于现代电子媒介的大众文化必然是跨国的、全球的、世界的,又是本土的、民族的、地缘的和社群的。作为公共空间,它是不同意识形态汇集、交流、沟通、共享、对立、冲突的公共场域,又是社会群体和边缘话语的表达场域。这样,就发展出了一种尝试重新发现与评价被忽视边缘群体的文化机制。由此决定了文化意识表达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它坚持审美现代性的批判意识和分析方式,不追逐所谓永恒、中立的形而上价值关怀。相反它更关注充满压抑、压迫和对立的生活实践,关注现实语境,关注大众文化意识的历史与形式的解构。这一从边缘颠覆中心的立场与策略,使传统的经典《西游记》在这里被解构了。过去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现在被演绎成了既是它又不是它的另一个故事。原先的经典被再编了一通故事,戏说中有戏谑、荒诞和噱头,也有对某种既成规范的挑战、反叛和批判,又有一种加八时尚(反叛的时尚)的先锋感,还有一种恶作剧的快感。
但是《大话西游》可以在所有的地方大话,文革后出生的“大话一代”他们绝不在爱情上大话,这是它最正剧的地方,也是它最脆弱最不愿被人点穿的地方,所有的大话迷们都纯洁地守护着这份坚贞,犹如一群疯疯癫癫的骑士在守护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圣杯。而《大话西游》不过是将这些特质给巧妙地放置到它自己编排的情节中去,让煽情媚俗文化在无厘头搞笑中悄然发挥。——这种发挥所产生的效果是可观的,因为戏剧张力对比实在是很强烈,就好比天下所有的玩笑中,开死亡的玩笑是最能收到效果的一样。正像在《大话西游》中所表现的那样,媚俗文化是对爱情的一种张扬,用后现代文化对爱情进行重新诠释,不是说它对爱情一点也没有解构,爱情本身作为一种终极价值在这里依然很崇高。但是,其表达方式则变得令圣洁爱情的守望者觉得十分直接和随便,甚至难以忍受。
在这种文化意识的左右下,以大话外层文风和大话内在文脉作为蓝本,2000年以后,各式各样的同一家族系列的产品,这些作品中虽然缺少对世界独特的感悟,缺少作品最应当具有的真切情感。只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已。这正是文革后出生的,经历社会转型和理想主义失落后,在商业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 “大话一代”。他们的青春期被WTO所带来的、各种扑面而来的物质所充塞,他们对“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之类的大词有先天的隔阂,他们承载不动过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记忆,他们是反叛的,他们更为现实,只是注意那些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东西,获得凑泊的感性娱乐。此类作品虽然不断被制作出来,但此种与生俱来的软肋,谁都无法割舍。因为“这一取向的核心主张是,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使某些需求获得满足与满意。”。于是醉意的自娱自乐地满足感,使《大话西游》将许多青年培养成了适合这种品位的人,同时也培养了它自己的消费群体。所以,把《大话西游》说成颠覆、解构、戏仿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毋宁说是WTO进行时态下“新青年”大众商业文化意识符号的时代表征。
三、《大话西游》对后来社会文化行为的影响
《大话西游》的香港创作者是市场化商业运作的产物:纯粹是为了消费者娱乐的:是戏谑的无厘头搞笑版:不同于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主题,它实际上着力表现的是一些边缘群体或日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是艰难与困境。以一种自嘲和自我安慰的解脱与挣扎,劝告自己要生活下去,不能伤感下去,这是他们的挣扎和自我拯救,这也是他们在无奈感与无力感里唯一能做的事情。
1995年这部电影刚开始在内地放映时,评论家们不屑一顾。但到了20世纪末,它的票房已经高达6000万元。因为大众文本的自娱自慰意识是快感的触发者,也是票房高收八的保证。而这种快感也正是他们自己需要、也只能是自己生产的。既然文本意义的快感需要触发者_快感仍需观众(或读者)自己在参与中生成,那么如何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上,提供一个适宜大众接受度的把握问题。即什么样的接受度是最佳的问题?《大话西游》做了很好的尝试。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化澥中心、去主体、游戏解构,将意义扩散的后现代面具彻底揭去。这种对精英形象的颠覆是八十年代思想解禁、及紧接其后的九十年代商业大潮卷袭之下,更是WTO进行时态下,大众文化无政府状态的表现之一。这种表现是极端的、但却又是易于消化的、所以极富市场占领力,文革后出生的“大话一代”自然是其最佳的媒体受众和文本的泡制者。
这类作品不再采用平缓的直线叙述,而是一连串意向的拼贴与跳跃,它不把观众当傻子,不把所有内容都说个明明白白,更不刻意解释、标榜,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缺”、间隙和“留白”。这种拼贴与跳跃使文本获得了一种张力,让人的思维获得了延伸的空间,在思维中人们的自我认同又一次得到强化。同时也是在WTO进行时下,激扬着大众文化意识现象在现代电子媒介质中醉意自乐地满足感反映。
于是在“大话时代”就奔出了《还珠格格》、《蜡笔小新》、《天下无贼》、《疯狂的石头》中对故事及种种人物的戏说:还有对电影《无极》、《夜宴》及对社会上著名人物的文艺作品的恶搞,这些乍看各异的大众读本,深究下去却能发现其中的共同气质,那就是它们的无聊、琐碎、随心所欲。而恰恰就是这些让正统人士多少难以忍受的“缺点”,使得它们能和之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充斥的真正的“大话文艺”(假、大、空)相抗衡,并打破它们长期苦心孤诣所塑造的由“正义”、“真理”等等语汇所建构的大词乌托邦。使他们在一张日渐复杂的文化空间地形图中变得微弱。而网络匿名性自由度和互联网的兴起,又加深了这种观念传播和话语权力分布的复杂性。
对于文化与权力的关系的关注以及对于支配性权势集团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的反叛、否定和超越,是亚文化状态下。大众文化生成保持其持久生命力的原动力。当今的大众文化已不具有社会阶层的属性,而只代表一种大众层面的文化态度。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媒的服从市场需求的一种商业化制作,具有无深度、模式化的、易复制的等的诸多特点。这一点是因为人类的信仰和理性这些高级需要趋向于衰微的时候,人类的感性和情绪这些低级需要就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的结果。这对“新新人类”来说特别真实,因为他们生长在信仰和理性相对缺乏的时代。人类的原始兴趣和追求在“闲着没事”时候的无聊、琐碎、随心所欲就容易被唤起。而且,往往用貌似谑说、游戏、恶搞的反叛形式去传达。
而《大话西游》解构了神圣,颠覆了最上层,却牢牢维护住了最下层,这使它与“大话一代”蒙混、媚俗、糊弄,随意不谋而合。现在“大话一代”生活的状态,本身具有很多盲目、混乱、无趣状态。作秀像呼吸一样重要,倒可实在的东西都要惨遭嘲笑并被践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呼机变手机、手机又变成了呼机,人人怕被遗忘,又怕被随时找到。而这种情况,就是在WTO时态下,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境遇中,大众亚文化扬眉吐气的内在逻辑基础。其实纯粹是为了对种种话语特权的超越,为了语言本身的狂欢节,为了文本自己的乌托邦理念,也为了达到一个文本自己生产文本的戏谑境界。这种文本反映出WTO时态下,社会转型后的日趋商业化和世俗化的社会中,多样性的审美情趣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反映:发达的前景无处不在,社会现实还需忍受“大话一代”的文化心态。
《大话西游》的出现恰逢其时,对于“无厘头”的接受或拒斥,成为不同文化群落的自动归类和有效筛选的依据,使得“文革后一代”暧昧的代群特征凸显了出来,也使得他们能在“大话一代”的旗帜下迅速获得认同。体现了当代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的一种过渡形态。因为“影响审美文化的因素往往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各种因素交互渗透,形成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背景而产生影响。”
《大话西游》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出现,其对于当代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传统意识形态电影艺术的颠覆、解构、戏仿功能,以及它具有的某种后现代色彩的文化特征对WTO下社会文化行为影响巨大。尤其网络把媒体与人和网友多种身份的重合,却使得网络信息和文化能够有效而及时地扩散到社会大众中去。但是由于后者则是不稳定的、虚拟的、弥散的、匿名的,它们互补着,无序却有效地共同建构起青少年文化场。同时也使得部分青少年作为一个个“大话一代”的文化群体,在面对成人的社会时,有了更多的发言和建设自己文化空间的机遇。由此可见,“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影视已不再是一种传统观念中的纯艺术。它既是物化形态的、现代化了的艺术样式,又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特殊的文化商品。这种性质一方面试影视的视听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商品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而《大话西游》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社会群体文化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及其表征文化符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符号意义则是具有时代性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关键词]《大话西游》WTO文化 符号
文艺个案分析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批评范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从特定的角度去把握文化对象,更有解剖麻雀得作用。所以,今天我们冷静地回顾《大话西游》“事件”,对由之生发的“大话”文化现象进行新的思考,关注由《大话西游》衍生的文化冲突与变革过程,我们就会从《大话西游》“事件”中,得出其与我国加入WTO相关联的文化表征现象。特别是其演化过程对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社会群体文化行为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及其文化符号意义会有全新的认识。
一、《大话西游》与WTO之间的文化表征
电影自它诞生以来,就“不仅是机械主义的最高表现,而且它提供的是最具魔力的消费品,即梦幻。”。谋求最大利润是它的终极祈求。而《大话西游》利润获得却有着独特的历程,在这一特殊的演化中,它所附带的商业文艺大众化的文化表征意义也逐渐显现。
《大话西游》,1994年拍摄完成,1995年投放到大陆市场,观众反应寥寥,票房惨败,被批评家称做“无厘头闹剧”。甚至使与之合作的西安电影制片厂一时间也羞于承认参与摄制。
突然在两年后《大话西游》首先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旋风,继而激起了各大学校园浪潮式的反响。根据《大话西游》改编的各种版本的故事也随之而出,风靡全国。几乎与此同时也就在1997年5月23日,第4次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关于非歧视原则和司法审议两项主要条款达成协议。这种巧合与的现代电子媒介,能及时跨国传达现代大众文化意识的表达方式直接关联。
1997~1998年间,在我国与许多国家网络发展初期一样《大话西游》盗版VCD的销售也屡创高峰。而且《大话西游》的热涨与我国互联网的兴起也是同步发展的。199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迎合年青视众的口味,在非黄金时间播出了《大话西游》。这部被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的影片,却创下了黄金时间播出的收视率。透过这一现象来思考大众文化在通过当代媒体在社会群众中渗透的方式。可以说,是互联网在中国高校的迅速发展,网络传播和电视新媒体技术的驯熟传播催发了文革后出生的“大话一代”,培养出后起的一大批“大话迷”。加上网络BBC、OICQ聊天网、网络评论等附属平台推波助澜的宣传,带动了“大话文化”意识现象的张扬。这一切都是与WTO的谈判进展几乎是同步的。
因为,当代社会以声光电为主体的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早已超越了时空界限,渗透到当下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媒介将以往很难到达大众的文化意识产品及时代信息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到各个时空领域。这种广泛传播的文化信息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文化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引导、“制造”,甚至规定了这种需求,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趣味和消费方式。《大话西游》的先冷后热,正是当代中国高科技传媒(包括网络、VCD、甚至盗版VCD等)编写的现代大众的文化意识神话。它又从另一个角度折射了WTO的谈判,在当代知识分子中,激活得“大众意识”形态的、商业文化特色的时代表征。
而此后,从《大话西游》的票房飘红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这里面,市场资金资本票房回报这样的东西,怎样渗透到我们通常以为是文化艺术,这样的一个领域当中,而且对它的改造是多么的内在。”因此,通过考察《大话西游》我们可以管窥到WTO时代到来时,它所引发的社会思想意识的转换,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身处转型、各种思想;中突激烈的时代,这种文化现象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二、《大话西游》激发了新生群体的“大话”文化意识
《大话西游》在全国电影院发行失败后,拷贝传到了北京电影学院,这部荒诞不经的另类《西游记》在这所以电影为专业的大学一上银幕便博得满堂喝彩,其巡回式的结构,新演绎成为反叛性格的剧中人物,另类的爱情故事,被新一代准专业人士高度赞赏,甚至《大话西游》中的对白都被奉为新青年时尚的《圣经》。这些人年轻、冲动、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又有一点青春反叛色彩。但是也就在他们身上最先涌现着时代文化状态的萌动。尤其在现代电子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信息产业运作系统中最为关键一环的时代。
而依托于现代电子媒介的大众文化必然是跨国的、全球的、世界的,又是本土的、民族的、地缘的和社群的。作为公共空间,它是不同意识形态汇集、交流、沟通、共享、对立、冲突的公共场域,又是社会群体和边缘话语的表达场域。这样,就发展出了一种尝试重新发现与评价被忽视边缘群体的文化机制。由此决定了文化意识表达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它坚持审美现代性的批判意识和分析方式,不追逐所谓永恒、中立的形而上价值关怀。相反它更关注充满压抑、压迫和对立的生活实践,关注现实语境,关注大众文化意识的历史与形式的解构。这一从边缘颠覆中心的立场与策略,使传统的经典《西游记》在这里被解构了。过去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现在被演绎成了既是它又不是它的另一个故事。原先的经典被再编了一通故事,戏说中有戏谑、荒诞和噱头,也有对某种既成规范的挑战、反叛和批判,又有一种加八时尚(反叛的时尚)的先锋感,还有一种恶作剧的快感。
但是《大话西游》可以在所有的地方大话,文革后出生的“大话一代”他们绝不在爱情上大话,这是它最正剧的地方,也是它最脆弱最不愿被人点穿的地方,所有的大话迷们都纯洁地守护着这份坚贞,犹如一群疯疯癫癫的骑士在守护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圣杯。而《大话西游》不过是将这些特质给巧妙地放置到它自己编排的情节中去,让煽情媚俗文化在无厘头搞笑中悄然发挥。——这种发挥所产生的效果是可观的,因为戏剧张力对比实在是很强烈,就好比天下所有的玩笑中,开死亡的玩笑是最能收到效果的一样。正像在《大话西游》中所表现的那样,媚俗文化是对爱情的一种张扬,用后现代文化对爱情进行重新诠释,不是说它对爱情一点也没有解构,爱情本身作为一种终极价值在这里依然很崇高。但是,其表达方式则变得令圣洁爱情的守望者觉得十分直接和随便,甚至难以忍受。
在这种文化意识的左右下,以大话外层文风和大话内在文脉作为蓝本,2000年以后,各式各样的同一家族系列的产品,这些作品中虽然缺少对世界独特的感悟,缺少作品最应当具有的真切情感。只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已。这正是文革后出生的,经历社会转型和理想主义失落后,在商业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 “大话一代”。他们的青春期被WTO所带来的、各种扑面而来的物质所充塞,他们对“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之类的大词有先天的隔阂,他们承载不动过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记忆,他们是反叛的,他们更为现实,只是注意那些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东西,获得凑泊的感性娱乐。此类作品虽然不断被制作出来,但此种与生俱来的软肋,谁都无法割舍。因为“这一取向的核心主张是,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使某些需求获得满足与满意。”。于是醉意的自娱自乐地满足感,使《大话西游》将许多青年培养成了适合这种品位的人,同时也培养了它自己的消费群体。所以,把《大话西游》说成颠覆、解构、戏仿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毋宁说是WTO进行时态下“新青年”大众商业文化意识符号的时代表征。
三、《大话西游》对后来社会文化行为的影响
《大话西游》的香港创作者是市场化商业运作的产物:纯粹是为了消费者娱乐的:是戏谑的无厘头搞笑版:不同于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主题,它实际上着力表现的是一些边缘群体或日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是艰难与困境。以一种自嘲和自我安慰的解脱与挣扎,劝告自己要生活下去,不能伤感下去,这是他们的挣扎和自我拯救,这也是他们在无奈感与无力感里唯一能做的事情。
1995年这部电影刚开始在内地放映时,评论家们不屑一顾。但到了20世纪末,它的票房已经高达6000万元。因为大众文本的自娱自慰意识是快感的触发者,也是票房高收八的保证。而这种快感也正是他们自己需要、也只能是自己生产的。既然文本意义的快感需要触发者_快感仍需观众(或读者)自己在参与中生成,那么如何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上,提供一个适宜大众接受度的把握问题。即什么样的接受度是最佳的问题?《大话西游》做了很好的尝试。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化澥中心、去主体、游戏解构,将意义扩散的后现代面具彻底揭去。这种对精英形象的颠覆是八十年代思想解禁、及紧接其后的九十年代商业大潮卷袭之下,更是WTO进行时态下,大众文化无政府状态的表现之一。这种表现是极端的、但却又是易于消化的、所以极富市场占领力,文革后出生的“大话一代”自然是其最佳的媒体受众和文本的泡制者。
这类作品不再采用平缓的直线叙述,而是一连串意向的拼贴与跳跃,它不把观众当傻子,不把所有内容都说个明明白白,更不刻意解释、标榜,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缺”、间隙和“留白”。这种拼贴与跳跃使文本获得了一种张力,让人的思维获得了延伸的空间,在思维中人们的自我认同又一次得到强化。同时也是在WTO进行时下,激扬着大众文化意识现象在现代电子媒介质中醉意自乐地满足感反映。
于是在“大话时代”就奔出了《还珠格格》、《蜡笔小新》、《天下无贼》、《疯狂的石头》中对故事及种种人物的戏说:还有对电影《无极》、《夜宴》及对社会上著名人物的文艺作品的恶搞,这些乍看各异的大众读本,深究下去却能发现其中的共同气质,那就是它们的无聊、琐碎、随心所欲。而恰恰就是这些让正统人士多少难以忍受的“缺点”,使得它们能和之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充斥的真正的“大话文艺”(假、大、空)相抗衡,并打破它们长期苦心孤诣所塑造的由“正义”、“真理”等等语汇所建构的大词乌托邦。使他们在一张日渐复杂的文化空间地形图中变得微弱。而网络匿名性自由度和互联网的兴起,又加深了这种观念传播和话语权力分布的复杂性。
对于文化与权力的关系的关注以及对于支配性权势集团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的反叛、否定和超越,是亚文化状态下。大众文化生成保持其持久生命力的原动力。当今的大众文化已不具有社会阶层的属性,而只代表一种大众层面的文化态度。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媒的服从市场需求的一种商业化制作,具有无深度、模式化的、易复制的等的诸多特点。这一点是因为人类的信仰和理性这些高级需要趋向于衰微的时候,人类的感性和情绪这些低级需要就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的结果。这对“新新人类”来说特别真实,因为他们生长在信仰和理性相对缺乏的时代。人类的原始兴趣和追求在“闲着没事”时候的无聊、琐碎、随心所欲就容易被唤起。而且,往往用貌似谑说、游戏、恶搞的反叛形式去传达。
而《大话西游》解构了神圣,颠覆了最上层,却牢牢维护住了最下层,这使它与“大话一代”蒙混、媚俗、糊弄,随意不谋而合。现在“大话一代”生活的状态,本身具有很多盲目、混乱、无趣状态。作秀像呼吸一样重要,倒可实在的东西都要惨遭嘲笑并被践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呼机变手机、手机又变成了呼机,人人怕被遗忘,又怕被随时找到。而这种情况,就是在WTO时态下,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境遇中,大众亚文化扬眉吐气的内在逻辑基础。其实纯粹是为了对种种话语特权的超越,为了语言本身的狂欢节,为了文本自己的乌托邦理念,也为了达到一个文本自己生产文本的戏谑境界。这种文本反映出WTO时态下,社会转型后的日趋商业化和世俗化的社会中,多样性的审美情趣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反映:发达的前景无处不在,社会现实还需忍受“大话一代”的文化心态。
《大话西游》的出现恰逢其时,对于“无厘头”的接受或拒斥,成为不同文化群落的自动归类和有效筛选的依据,使得“文革后一代”暧昧的代群特征凸显了出来,也使得他们能在“大话一代”的旗帜下迅速获得认同。体现了当代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的一种过渡形态。因为“影响审美文化的因素往往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各种因素交互渗透,形成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背景而产生影响。”
《大话西游》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出现,其对于当代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传统意识形态电影艺术的颠覆、解构、戏仿功能,以及它具有的某种后现代色彩的文化特征对WTO下社会文化行为影响巨大。尤其网络把媒体与人和网友多种身份的重合,却使得网络信息和文化能够有效而及时地扩散到社会大众中去。但是由于后者则是不稳定的、虚拟的、弥散的、匿名的,它们互补着,无序却有效地共同建构起青少年文化场。同时也使得部分青少年作为一个个“大话一代”的文化群体,在面对成人的社会时,有了更多的发言和建设自己文化空间的机遇。由此可见,“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影视已不再是一种传统观念中的纯艺术。它既是物化形态的、现代化了的艺术样式,又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特殊的文化商品。这种性质一方面试影视的视听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商品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而《大话西游》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社会群体文化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及其表征文化符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符号意义则是具有时代性的,也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