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我国从上到下对社会稳定高度关注,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日渐增多。综合分析我国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维稳机制,确保在纷繁复杂的变革形势中维护社会的大局稳定。
【关键词】 维稳 维稳机制 稳定
1. 我国当前的维稳现状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例如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问题处理不当所引发的社会纠纷。
下面通过一组数据来说明问题:2009年,信访量明显增加,仅全国民政部门,第一季度接受信访14万人次,第二季度31.4万人次,第三季度44.6万人次,总计90万人次,而2008年全年为81万人次。2011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公布:2010年1月至10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各类刑事犯罪案件444.3万起,比2009年同期上升14.8%[1]。目前,在众多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中,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面广量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为此,如何及时妥善地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2. 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
2.1 基层管理薄弱
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薄弱、部分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政不作为和腐败问题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政治根源[2]。由于部分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不作为和腐败问题,在一些地方造成民众对当地政府已经表现出极为强烈的不满。群众的这种不满心理正是一些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有些案件引发的乱子已不再是一般的民事纠纷,而变为深刻的官民冲突。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意识与其相对较低的政治参与能力、法制观念的不对称,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文化根源。
2.2利益结构失衡产生矛盾
利益矛盾是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经济根源[3]。由于弱势群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表达的能力和途径限,在自己的工资被拖欠等应得利益得不到保障或房屋被强拆等既得利益明显受损的情况下,容易引起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并产生种种“仇富”心态和过激行为,从而引发各种群体性的行为冲突。加上长期以来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解決机制不健全,许多利益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决,导致许多久拖不决的积压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就会不断累积。
2.3刚性处理问题引发社会矛盾
刚性维稳恶化干群关系,有损政府公信力。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地方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公然抢夺农民的土地、野蛮拆迁居民住房、侵犯民众的权益;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干预司法,民众无法在当地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得不费时费力费钱去省会甚至北京上访。百姓心中累积的对地方政府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烈, 一旦遇到偶发事件,就会骤然爆发出来。这从近年来反复出现的群体性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官民冲突、警民冲突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
2.4预警机制不完善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前兆,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就必须在完善不稳定信息预警机制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耳聪目明,运筹有序,事半功倍。但现今我国预警机制还有待完善。党委、政府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决策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尤其是在用人上,要用强有力的组织措施确保预警性不稳定信息工作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同时,市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不稳定信息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为建设不稳定信息预警机制提供人、财、物的保障。
3. 构建维稳机制确保社会稳定
3.1完善基层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帮助基层民众改善生活状况,提升他们创业脱贫的信心和能力,同时能够缩小不同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差距,减少基层民众的不满情绪。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建立公平的社会竞争机制。贫富差距,归根结底是教育差距、知识差距,最终是受教育机会的差距。三是千方百计促进和扩大就业再就业。各市县应针对现实情况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消除因失业增加引发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四是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使不同社会阶层拥有大体相当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不和谐因素。
3.2缩短贫富差距,确保利益均衡
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相对均衡。只有把社会管理重心下移、责任下移,从基层、从源头、从小事上积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得到彰显;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才能成为共同期待的愿景。构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就是立足基层探索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重要尝试,其目的不仅是让群众有困难知道去哪里找政府,而且还要让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处置。
3.3建立诉求表达与矛盾处理机制
畅通诉求渠道,使不满情绪能得到宣泄。当前,除继续加强原来的群众来信来访、大众传媒的读者来信、各部门公布的投诉电话等工作外,还可以适当开辟各种形式的社会协商对话渠道,使社会宣泄渠道更加多样、更加畅通。群众的利益表达是正常的法律权利,破除体制性梗阻,畅通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的机制,使不同群体在公共决策中表达自身的利益,是化解群体性事件频发困局、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保持良性政民信息沟通,既是满足公众知情权所必需,也是提升社会公众理性思考水平、减少对政府误解的重要手段。
3.4设立预警防控,依托网络动静结合
建议按照社会矛盾纠纷的性质和紧急程度,建立分级预警防范机制。进行层级管理,简单纠纷实行现场调解、即时解决。其次,积极探索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机制。全面整合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中介调解、社团调解等调解力量,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搭建区市、镇街、村居互联互动的综合性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平台。再次,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预测信息管理机制。对各类群体性矛盾纠纷隐患、闹事苗头和不安定因素等信息要逐一登记造册,实行挂牌督办,解决一件销号一件,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掌握准、努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工作中,要把防范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防范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 作为维护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立健全了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参考文献:
[1] 《社会蓝皮书》[M].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5-2011).
[2] 黄顺康:《非直接利益冲突何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10 年第5期.
[3] 肖擎:《维稳需要对上与对下统一》[J].
《长江日报》.2011.11.19.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关键词】 维稳 维稳机制 稳定
1. 我国当前的维稳现状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例如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问题处理不当所引发的社会纠纷。
下面通过一组数据来说明问题:2009年,信访量明显增加,仅全国民政部门,第一季度接受信访14万人次,第二季度31.4万人次,第三季度44.6万人次,总计90万人次,而2008年全年为81万人次。2011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公布:2010年1月至10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各类刑事犯罪案件444.3万起,比2009年同期上升14.8%[1]。目前,在众多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中,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面广量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为此,如何及时妥善地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2. 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
2.1 基层管理薄弱
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薄弱、部分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政不作为和腐败问题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政治根源[2]。由于部分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不作为和腐败问题,在一些地方造成民众对当地政府已经表现出极为强烈的不满。群众的这种不满心理正是一些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有些案件引发的乱子已不再是一般的民事纠纷,而变为深刻的官民冲突。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意识与其相对较低的政治参与能力、法制观念的不对称,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文化根源。
2.2利益结构失衡产生矛盾
利益矛盾是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经济根源[3]。由于弱势群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表达的能力和途径限,在自己的工资被拖欠等应得利益得不到保障或房屋被强拆等既得利益明显受损的情况下,容易引起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并产生种种“仇富”心态和过激行为,从而引发各种群体性的行为冲突。加上长期以来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解決机制不健全,许多利益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决,导致许多久拖不决的积压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就会不断累积。
2.3刚性处理问题引发社会矛盾
刚性维稳恶化干群关系,有损政府公信力。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地方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公然抢夺农民的土地、野蛮拆迁居民住房、侵犯民众的权益;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干预司法,民众无法在当地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得不费时费力费钱去省会甚至北京上访。百姓心中累积的对地方政府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烈, 一旦遇到偶发事件,就会骤然爆发出来。这从近年来反复出现的群体性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官民冲突、警民冲突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
2.4预警机制不完善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前兆,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就必须在完善不稳定信息预警机制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耳聪目明,运筹有序,事半功倍。但现今我国预警机制还有待完善。党委、政府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决策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尤其是在用人上,要用强有力的组织措施确保预警性不稳定信息工作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同时,市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不稳定信息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为建设不稳定信息预警机制提供人、财、物的保障。
3. 构建维稳机制确保社会稳定
3.1完善基层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帮助基层民众改善生活状况,提升他们创业脱贫的信心和能力,同时能够缩小不同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差距,减少基层民众的不满情绪。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建立公平的社会竞争机制。贫富差距,归根结底是教育差距、知识差距,最终是受教育机会的差距。三是千方百计促进和扩大就业再就业。各市县应针对现实情况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消除因失业增加引发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四是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使不同社会阶层拥有大体相当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不和谐因素。
3.2缩短贫富差距,确保利益均衡
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相对均衡。只有把社会管理重心下移、责任下移,从基层、从源头、从小事上积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得到彰显;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才能成为共同期待的愿景。构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就是立足基层探索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重要尝试,其目的不仅是让群众有困难知道去哪里找政府,而且还要让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处置。
3.3建立诉求表达与矛盾处理机制
畅通诉求渠道,使不满情绪能得到宣泄。当前,除继续加强原来的群众来信来访、大众传媒的读者来信、各部门公布的投诉电话等工作外,还可以适当开辟各种形式的社会协商对话渠道,使社会宣泄渠道更加多样、更加畅通。群众的利益表达是正常的法律权利,破除体制性梗阻,畅通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的机制,使不同群体在公共决策中表达自身的利益,是化解群体性事件频发困局、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保持良性政民信息沟通,既是满足公众知情权所必需,也是提升社会公众理性思考水平、减少对政府误解的重要手段。
3.4设立预警防控,依托网络动静结合
建议按照社会矛盾纠纷的性质和紧急程度,建立分级预警防范机制。进行层级管理,简单纠纷实行现场调解、即时解决。其次,积极探索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机制。全面整合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中介调解、社团调解等调解力量,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搭建区市、镇街、村居互联互动的综合性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平台。再次,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预测信息管理机制。对各类群体性矛盾纠纷隐患、闹事苗头和不安定因素等信息要逐一登记造册,实行挂牌督办,解决一件销号一件,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掌握准、努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工作中,要把防范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防范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 作为维护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立健全了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参考文献:
[1] 《社会蓝皮书》[M].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5-2011).
[2] 黄顺康:《非直接利益冲突何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10 年第5期.
[3] 肖擎:《维稳需要对上与对下统一》[J].
《长江日报》.2011.11.19.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