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中都是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历来有所畏惧,老师也是喜忧参半,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逐句翻译、串讲的做法已饱受诟病。那么该如何破除“言”之障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呢?怎样做才能逐层逐级地把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呢?如何确保学生选修的知识有所收获,让选修课确实收到实效呢?
解决这些问题,要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主导思想,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应该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凸显学生主体性原则呢?我的做法就是读一读,议一议。
一、读一读,朗读贯穿始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的学习尤为重要,要实现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语言、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艺术魅力,需要通过朗读实现。
1.通过朗读自主清除语言障碍。唐宋八大家散文的语言是继承与革新相统一的典范,通过阅读欣赏八大家的散文和文言积累的练习,能使中学生在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文言的词汇障碍,放在预习环节中由学生自主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无论语句还是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推断和使用工具书,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由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在适当时机加以适度的讲解、归纳,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达到了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又解决了课时紧张的问题,同时避免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通过朗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术魅力。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标。过程要合理、有层次,这对感知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神韵有极大的好处。
在课下已经清除文言障碍的基础上,可由易到难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学《送李愿归盘谷序》时,初读阶段可以让学生先边读边思考:文章描绘了哪三种人?他们各有怎样的行为特征?这是第一层次的问题,接着,提出第二层次的问题,作者对这三种人分别持怎样的态度?作者赞许哪一类人?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深层思考。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是要求学生体会言外之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也可要求学生进行原始阅读,老师不做任何提示。每次读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问题的理解。朗读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受到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熏陶和感染,这对于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目标所在。
二、议一议,讨论与探究。师生、生生之间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进行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碰撞与交流,达到互相促进与提高的目的。
1.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讨论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的结晶,并与现代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习惯和能力。
如《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由郭橐驼“种树”谈到“养民”,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历经一千多年,这篇文章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必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此做深入探究,比如:现实生活中,大家是否看到或听到过和“他植者”类似的情形呢?为官者应该怎样做?请大家用“顺天致性”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可以从教育或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来谈,思维越开阔越好,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2.弘扬人文精神,塑造高尚人格。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高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在唐宋八大家中,能给人以高尚的精神滋养的,莫过于苏轼。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林语堂先生称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可以说是在出世、入世的狭路上的突围,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后代文人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学习苏轼的文章,对现代人人格的选择和重构有着积极的意义。
(责任编辑 韦淑红)
解决这些问题,要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主导思想,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应该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凸显学生主体性原则呢?我的做法就是读一读,议一议。
一、读一读,朗读贯穿始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的学习尤为重要,要实现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语言、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艺术魅力,需要通过朗读实现。
1.通过朗读自主清除语言障碍。唐宋八大家散文的语言是继承与革新相统一的典范,通过阅读欣赏八大家的散文和文言积累的练习,能使中学生在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文言的词汇障碍,放在预习环节中由学生自主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无论语句还是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推断和使用工具书,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由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在适当时机加以适度的讲解、归纳,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达到了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又解决了课时紧张的问题,同时避免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通过朗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术魅力。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标。过程要合理、有层次,这对感知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神韵有极大的好处。
在课下已经清除文言障碍的基础上,可由易到难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学《送李愿归盘谷序》时,初读阶段可以让学生先边读边思考:文章描绘了哪三种人?他们各有怎样的行为特征?这是第一层次的问题,接着,提出第二层次的问题,作者对这三种人分别持怎样的态度?作者赞许哪一类人?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深层思考。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是要求学生体会言外之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也可要求学生进行原始阅读,老师不做任何提示。每次读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问题的理解。朗读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受到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熏陶和感染,这对于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目标所在。
二、议一议,讨论与探究。师生、生生之间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进行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碰撞与交流,达到互相促进与提高的目的。
1.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讨论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的结晶,并与现代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习惯和能力。
如《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由郭橐驼“种树”谈到“养民”,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历经一千多年,这篇文章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必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此做深入探究,比如:现实生活中,大家是否看到或听到过和“他植者”类似的情形呢?为官者应该怎样做?请大家用“顺天致性”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可以从教育或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来谈,思维越开阔越好,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2.弘扬人文精神,塑造高尚人格。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高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在唐宋八大家中,能给人以高尚的精神滋养的,莫过于苏轼。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林语堂先生称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可以说是在出世、入世的狭路上的突围,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后代文人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学习苏轼的文章,对现代人人格的选择和重构有着积极的意义。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