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gld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中都是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历来有所畏惧,老师也是喜忧参半,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逐句翻译、串讲的做法已饱受诟病。那么该如何破除“言”之障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呢?怎样做才能逐层逐级地把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呢?如何确保学生选修的知识有所收获,让选修课确实收到实效呢?
  解决这些问题,要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主导思想,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应该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凸显学生主体性原则呢?我的做法就是读一读,议一议。
  一、读一读,朗读贯穿始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的学习尤为重要,要实现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语言、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艺术魅力,需要通过朗读实现。
  1.通过朗读自主清除语言障碍。唐宋八大家散文的语言是继承与革新相统一的典范,通过阅读欣赏八大家的散文和文言积累的练习,能使中学生在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文言的词汇障碍,放在预习环节中由学生自主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无论语句还是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推断和使用工具书,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由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在适当时机加以适度的讲解、归纳,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达到了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又解决了课时紧张的问题,同时避免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通过朗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术魅力。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标。过程要合理、有层次,这对感知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神韵有极大的好处。
  在课下已经清除文言障碍的基础上,可由易到难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学《送李愿归盘谷序》时,初读阶段可以让学生先边读边思考:文章描绘了哪三种人?他们各有怎样的行为特征?这是第一层次的问题,接着,提出第二层次的问题,作者对这三种人分别持怎样的态度?作者赞许哪一类人?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深层思考。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是要求学生体会言外之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也可要求学生进行原始阅读,老师不做任何提示。每次读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问题的理解。朗读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受到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熏陶和感染,这对于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目标所在。
  二、议一议,讨论与探究。师生、生生之间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进行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碰撞与交流,达到互相促进与提高的目的。
  1.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讨论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的结晶,并与现代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习惯和能力。
  如《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由郭橐驼“种树”谈到“养民”,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历经一千多年,这篇文章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必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此做深入探究,比如:现实生活中,大家是否看到或听到过和“他植者”类似的情形呢?为官者应该怎样做?请大家用“顺天致性”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可以从教育或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来谈,思维越开阔越好,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2.弘扬人文精神,塑造高尚人格。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高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在唐宋八大家中,能给人以高尚的精神滋养的,莫过于苏轼。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林语堂先生称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可以说是在出世、入世的狭路上的突围,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后代文人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学习苏轼的文章,对现代人人格的选择和重构有着积极的意义。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在经济学企业发展链上,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微笑曲线”理论。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微笑曲线”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内心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这条“微笑曲线”由乐学、深思、迁移三部曲组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尊重学生与文本的个性化对话,学生便能渐渐地积淀一些个性化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些感受和体会有如
古诗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优美,音调和谐,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在诵读中品味优美词句,感悟真情,领略诗的神韵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古诗文,离不开一个“读”字,读可以品出诗的音韵、情韵和意韵。  一、声情并茂,反复吟诵,感受音韵美  诵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之一。“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韵味是从读中得来,兴趣是在读中产生,语感是在读中积累,素养是在读中培养
关注学生个性化、构建高效英语课堂是众多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教活,是使英语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前提。本文结合一堂公开课的教学,探讨如何灵活运用教材,提倡用生活丰富教材。  一、课前的思考  1. 一个问题:简单教材如何教  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 3的Word Power—Different jobs环节主要是介绍表示职业的名词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平时课堂上大多按照高考考点分析,考什么分析什么。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学得意兴阑珊。那么,教师是否可以多角度挖掘这类文本的内容,让干瘪的内容充实起来,让枯燥的课堂活
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改革风生水起,探究性阅读、开放性阅读、自主性阅读、创新性阅读等阅读教学模式逐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探究性阅读提倡在合作的基础上多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开放性阅读和自主性阅读则提倡个性化阅读,并从“大语文观”角度来定位语文阅读;创新性阅读则从“死读书”中解脱出来,提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阅读。文章就此提出多元阅读并就其教学实践做探讨。  一、多元阅读的
现在不少高中学校都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课程,里面节选了大量有关“怀才不遇”的诗词。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该类诗词,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究一下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实质及成因。  翻阅中国古典诗词,我们便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古代文人,他们要么悲叹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要么感慨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要么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些诗人总是认为自己怀有济世之才,却苦于没有遇到明主,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快乐源泉之一,是带领我们走入语文艺术天堂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配合,逐渐在阅读中寻找喜悦,达到理解与领悟生活、体验与感知人生这一初中语文阅读的重要目的。那么怎样教导学生快乐阅读,正确开展阅读教学呢?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具体策略。  一、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挖掘教材。
要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水平、作文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语文课灵活多变的特点,我们构建了自主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引导精读,自主交流  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应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自由度和参与度,使课堂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地进行,自然地完成教学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必须明确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激活文言文教学呢?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很多人都认为,诵读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诚然,这毋庸置疑,但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况且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因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