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个性 创新变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l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尊重学生与文本的个性化对话,学生便能渐渐地积淀一些个性化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些感受和体会有如雨后春笋般鲜润欲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简言之就是要扬个性,创新变。
  一、扬个性,创建高效个性化阅读课堂
  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毫无疑问是教师对学生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场所。什么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我们认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为根本目的,锻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为重点”的教学活动,我们将其基本课堂程序归纳为:精读课文,深刻领悟——精心预设,创设情景——欣赏探究,把握意蕴——合作讨论,激活思维——创造想象,情感升华。
  1.精读课文,深刻领悟
  如何创建高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我想首先要解决学生朗读的问题,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通过精读课文达到“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的境界。然后让学生通过精读有所领会和体悟,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效果。
  2.精心预设,创设情景
  语文教学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语文老师对阅读教学,要做到精心预设,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寓意。特别是在课堂导入环节更要多下工夫,要以情激情,精心预设,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如在《金色花》一文的教学中,用《妈妈的吻》乐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深厚感情。
  3.欣赏探究,把握意蕴
  欣赏探究是读者为把握作品意蕴所进行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把握作品的意蕴。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作品形象和作品意蕴俱佳的文章,很值得学生自主探究欣赏。这些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欣赏,才能把握其深刻的意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满足。
  4.合作讨论,激活思维
  创建高效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我们经常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式阅读教学方法。这种阅读教学方式是深层次的欣赏探究,通过文本、师生在对话过程中的介入、冲突与融合,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使结论更全面更正确,使学生学得更巩固。例如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往往带有不确定性,由于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5.创造想象,情感升华
  个性化阅读教学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生由于知识、心理等原因,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可能完全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质疑,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在想象中培养创造想象力。
  二、创新变,体验真实个性化阅读快乐
  现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惊人的,而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却受益终身。创新阅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悟出一些新意,而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来解读《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把实施阅读教学的方略定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多角度”是着眼于思维空间,“有创意”则是着眼于创新意识,这一方略要求学生突破作者的观点,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也就是说要读出不属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应该说这一方略是比较全面和可行的。
  每一位学生都具备欣赏能力,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化阅读是散发着个性化的独特魅力的,读同一本书既然会产生立足于哈姆雷特的不同感受,这就是个性化的最直接的表现。独特的,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创新阅读。我想: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学会放开过于细腻的呵护的双手,在四十五分钟的阅读课里,把自主空间还给学生,相信学生会在一片海阔天空之中,享受到你的简约处理所带来的阅读课堂的个性化精彩!因为只有经过轻巧简约的处理,彰显的才是大家的风范,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的理解才会自然地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验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快乐。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一个重点难点。由于课业负担重,很多学生即便是学习勤奋的学生也仅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在课余时间无暇阅读课外书籍,而语文阅读教学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进行阅读训练。而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学生即便自己进行了阅读训练,却因为方法不当,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在此主要谈如何指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阅读思路,以提高阅读能力。  一、触发  “授人以鱼不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略)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踏进教室):同学们,现在给你们出两道谜语,看哪个同学能猜得出来是什么动物。  1.小小诸葛亮,稳坐军中张;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蜘蛛。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2.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学生的回答更响亮了。)  【设置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积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初中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诗句充分说明了朗读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的重要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则又充分说明了朗读对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新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本文通过肖像描写,探究人物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在教学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分析托翁的眼睛犀利与锐利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我尝试多元化解读文本,希望能找到一条最佳渠道来诠释对文本的透视和建构,力求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和高效化。  一构文本:把教学的切入点放在肖像描写上,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肖像中活化眼睛的描写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
【摘 要】 一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少部分语文成绩较差的学困生,拨动学困生的学习“情弦”,让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挑战的热情,满腔的真情,成功的深情投入语文课堂学习。是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关键词】 学困生 语文学习    语文界的同行聚在一起时经常感叹:当语文教师难,教语文课累,要教好语文真是难上加难。就拿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来看,全班六十几位学生,不及格的人占百分之二十几,总有那么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衡量一篇作文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能不能刻画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那么,怎样才能刻画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下笔如有神呢?  一、以曲折的情节塑造人  情节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名篇大多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初中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按“盼望于勒——夸赞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的线索安排故事情节,大起大落,波澜起伏,叙写了菲
小说中的道具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主题,揭示人物命运,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很多文学大师都注重道具的运用。  一、道具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在《项链》中以项链这一道具为线索,通过女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还项链、知项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助道具的作用,使故事情节一波三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向学习过程要效益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准,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一、关注预习  高效的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抓手,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解决自己在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预习目标,保证充足
在经济学企业发展链上,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微笑曲线”理论。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微笑曲线”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内心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这条“微笑曲线”由乐学、深思、迁移三部曲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