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教师只有调动一切行之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在快乐中学习。因此,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是每个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于是我在这里试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 教学艺术是“形象+语言”的艺术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往往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语文老师更应该在语言上下功夫。
一切艺术都是通过形象去反映事物的,教学艺术同样需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语言不会像绘画,雕刻或舞蹈以线条、色彩、音响、旋律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语言与这些比较起来就抽象得多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需要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因此,单调的讲解,缺乏形象的干瘪的语言,会使学生厌倦乏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设法使自己的语言能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那就需要教师绘声绘色地启迪,使学生感受到犹如亲处其境、亲触其物,犹如是“真的”。这样学生学起来快,记得也牢,还会从中得到领悟其意。如:我在教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大多借助形象和语言的配合,帮助学生记其字的音、形、意,已收到较好的效果。例:编顺口溜、出谜语、形象记法、编儿歌等,这样通过形象的表演伴随着美妙的语言,这正是教学艺术的体现。那么,作为艺术不但要有鲜明的形象,它更要有真挚的情感。
二、 教学艺术是师生情感的投资
教学艺术,从广义上说,既是教书的艺术,又是教育学生的艺术。作为艺术是鲜明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的和谐统一。这种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依赖于认识,又有反作用于认识,推动或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那么,师生的情感融合不是靠一时一刻就能够建立起来的,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般的情况不可能出现朱赤一般的平衡相近的學生,双差生难免会有的。要爱这些双差生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这些学生中,有的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有的是由于行为习惯差,累教不改。因而受到大部分同学的歧视和部分老师的不重视而表现出一些逆反心理,即“破罐破摔”。在他们的心灵上有着失去了同学和老师对他们“爱”的平衡。他们中的有些闪光点还受到埋没,是多么的不公平。这就需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老师的扶助教育,去唤醒那些既将迷惑的心灵。我们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去接近、关心、了解和发现他们各自的情况。一旦他们在某些方面有了进步,就要即刻抓住给予肯定、鼓励,并提出新的希望、要求,帮助他们不断进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同学们在关心爱护着他们,他们与同学平等了。这就是教学艺术上的既教书又育人的统一。积极的情感容易使人形成动力,而消极的情感则完全相反,这些情感应用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用情感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有关教师的教学规则》中,就谈到“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事实也是如此,教师的感情,对儿童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尤其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更应以教师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强烈的爱的火种去点燃孩子心灵中热爱祖国的火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艺术中隐藏的教育艺术。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也是离不开真挚的情感色彩。教学上平淡而没有情绪的教学活动是绝不会引起儿童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情绪,只有在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真挚的感情上,才能于教材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仿佛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活动。教师的真情实感会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当然,这不是说,教师要像演员那样去表演,去强化。但是,对课文描写的许多人物的悲欢、许多事物的美丑,教师总不能无动于衷。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就应产生对教材中人与事的情感体验。真实的感情流露胜似装腔作势的表演,其效果显然不一样。
所以说,教学是离不开情感,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融合。要实现其真正的溶合就必须付之诸种教学方法为一体,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教学艺术是师生情感的投资”。也就是诸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综合。
三、教学艺术是多种化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学手段形式的多样化,是教学艺术所必需的。但这些手段并不是“A+B+C”的凑合、堆砌。只是为了表面热闹,不断地变换手法,把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才表现出艺术,那样势必会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真正的教学艺术必须忠实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如:教学方法上的启发式教学法、(该法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科学地引导学生思维、训练、正确的思维方法,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教学法、(该法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或规律、去研究、探索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还有暗示法、(该法的特点是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处,急需搀扶时,教师用含蓄、间接的方法提示方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等,诸多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及学生的感知、注意、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尽可能广泛研究有关的教学方法,进行逐一比较,在既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师生特点、教学条件与时间等情况下,对各种供给的教学方法进行筛选,最后从中决定最优化方案。
同时在实际而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地吸取国内外各种新教学方法的精神,博采众长,避其所短,既要借鉴,又要创新,在使用中改造,在使用中发展,从而使教学方法的使用多样化、最优化。实现其和谐的统一。做到动静搭配、疏密相间、有张有弛、详略得当。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教学促进发展,通过发展又促进教学,这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因此,教学艺术很重要的一点是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以,善教者总是十分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促进其发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这就是教学艺术的真正体现。
总之,娴熟地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的艺术,有赖于教者良好的语文基本功和良好的素质。它要求教师:①认真钻研教材。②掌握学生的心理。教学艺术是建立在教学的科学性上的,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③加强文学修养。我们作为教师应尽可能读点文学名著,读点文艺理论书籍,学点美学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④拓宽知识面。此外,还必须苦练基本功。这里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普通话、书法、以及绘画、音乐等。总而言之,一定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是提高教学艺术素养必不可少的基础。
教师只有调动一切行之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在快乐中学习。因此,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是每个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于是我在这里试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 教学艺术是“形象+语言”的艺术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往往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语文老师更应该在语言上下功夫。
一切艺术都是通过形象去反映事物的,教学艺术同样需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语言不会像绘画,雕刻或舞蹈以线条、色彩、音响、旋律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语言与这些比较起来就抽象得多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需要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因此,单调的讲解,缺乏形象的干瘪的语言,会使学生厌倦乏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设法使自己的语言能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那就需要教师绘声绘色地启迪,使学生感受到犹如亲处其境、亲触其物,犹如是“真的”。这样学生学起来快,记得也牢,还会从中得到领悟其意。如:我在教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大多借助形象和语言的配合,帮助学生记其字的音、形、意,已收到较好的效果。例:编顺口溜、出谜语、形象记法、编儿歌等,这样通过形象的表演伴随着美妙的语言,这正是教学艺术的体现。那么,作为艺术不但要有鲜明的形象,它更要有真挚的情感。
二、 教学艺术是师生情感的投资
教学艺术,从广义上说,既是教书的艺术,又是教育学生的艺术。作为艺术是鲜明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的和谐统一。这种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依赖于认识,又有反作用于认识,推动或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那么,师生的情感融合不是靠一时一刻就能够建立起来的,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般的情况不可能出现朱赤一般的平衡相近的學生,双差生难免会有的。要爱这些双差生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这些学生中,有的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有的是由于行为习惯差,累教不改。因而受到大部分同学的歧视和部分老师的不重视而表现出一些逆反心理,即“破罐破摔”。在他们的心灵上有着失去了同学和老师对他们“爱”的平衡。他们中的有些闪光点还受到埋没,是多么的不公平。这就需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老师的扶助教育,去唤醒那些既将迷惑的心灵。我们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去接近、关心、了解和发现他们各自的情况。一旦他们在某些方面有了进步,就要即刻抓住给予肯定、鼓励,并提出新的希望、要求,帮助他们不断进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同学们在关心爱护着他们,他们与同学平等了。这就是教学艺术上的既教书又育人的统一。积极的情感容易使人形成动力,而消极的情感则完全相反,这些情感应用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用情感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有关教师的教学规则》中,就谈到“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事实也是如此,教师的感情,对儿童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尤其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更应以教师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强烈的爱的火种去点燃孩子心灵中热爱祖国的火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艺术中隐藏的教育艺术。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也是离不开真挚的情感色彩。教学上平淡而没有情绪的教学活动是绝不会引起儿童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情绪,只有在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真挚的感情上,才能于教材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仿佛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活动。教师的真情实感会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当然,这不是说,教师要像演员那样去表演,去强化。但是,对课文描写的许多人物的悲欢、许多事物的美丑,教师总不能无动于衷。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就应产生对教材中人与事的情感体验。真实的感情流露胜似装腔作势的表演,其效果显然不一样。
所以说,教学是离不开情感,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融合。要实现其真正的溶合就必须付之诸种教学方法为一体,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教学艺术是师生情感的投资”。也就是诸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综合。
三、教学艺术是多种化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学手段形式的多样化,是教学艺术所必需的。但这些手段并不是“A+B+C”的凑合、堆砌。只是为了表面热闹,不断地变换手法,把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才表现出艺术,那样势必会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真正的教学艺术必须忠实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如:教学方法上的启发式教学法、(该法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科学地引导学生思维、训练、正确的思维方法,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教学法、(该法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或规律、去研究、探索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还有暗示法、(该法的特点是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处,急需搀扶时,教师用含蓄、间接的方法提示方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等,诸多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及学生的感知、注意、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尽可能广泛研究有关的教学方法,进行逐一比较,在既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师生特点、教学条件与时间等情况下,对各种供给的教学方法进行筛选,最后从中决定最优化方案。
同时在实际而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地吸取国内外各种新教学方法的精神,博采众长,避其所短,既要借鉴,又要创新,在使用中改造,在使用中发展,从而使教学方法的使用多样化、最优化。实现其和谐的统一。做到动静搭配、疏密相间、有张有弛、详略得当。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教学促进发展,通过发展又促进教学,这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因此,教学艺术很重要的一点是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以,善教者总是十分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促进其发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这就是教学艺术的真正体现。
总之,娴熟地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的艺术,有赖于教者良好的语文基本功和良好的素质。它要求教师:①认真钻研教材。②掌握学生的心理。教学艺术是建立在教学的科学性上的,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③加强文学修养。我们作为教师应尽可能读点文学名著,读点文艺理论书籍,学点美学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④拓宽知识面。此外,还必须苦练基本功。这里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普通话、书法、以及绘画、音乐等。总而言之,一定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是提高教学艺术素养必不可少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