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窗下有一段窄窄的小巷,长短不过五六十米,宽窄也就七八米。小巷很年轻,五六岁的样子。小巷虽小,贯通行政路、嵩州路、建设路三条街道,曾是城乡的分界线,如今也是一条交通要道。
小巷早年只是一条排洪的沟渠,里边长满杂草,堆满垃圾,面目颇为荒凉,它的上半段右边有一条小路,勉强可对过行人。后来有一天,市场规划后,把上半段建成了一个菜市场,沟渠左右整修浆砌,上边加上盖子,摆上水泥平台,还修建了简易的棚子,可惜处于城乡结合部,居民不多,菜市场终于没有火起来。最后棚子拆了,平台扒了,变成了一条小巷。作为嵩州路和行政路的最南端纽带,不温不火、从容地度过十来个寒暑春秋。随着岁月的延伸,那裸露的下半段在市民的呼吁下,经过几番论证、争议,也变成了小巷的模样。
由于小巷的侧畔和上端分别连接着县直幼儿园和县直中学,所以下半段的开通,给建设路以下的市民接送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行人多了,下半段也就有了商机,于是临近嵩州路的端口,开了一个小小的早餐店,当那个小箱式设施被安放在那里后,以其干净、便捷、价格适中的特点,给早起市民、学生带来了极大方便。和它对应的小商店、小饭店也顾客多了起来。每天早上,热气腾腾,买卖从容,一派热闹景象。暖心、动人。
不久,巷子里又迁来了两家平民饭摊,也就是为适应身边的县医院患者、陪护人或病人需求,卖一些小米汤、煎饼、卤面、糊涂面、捞面条之类的小吃食。一时小巷里外热闹起来,春秋时节暖阳融融,乡民们坐在低矮的桌前,从从容容,吃喝着廉价的饭食,感受着城市里的乡村味道。夏天,小巷里凉风习习,进食者享受着自然空调,吃得心平气和。冬天来了,小巷的风尖冷,但那一碗碗热汤热面下肚,进食者立马心热身暖,有一种家的温暖享受。
有了人气,也便有了新的内容,不久有一位退休老人在此摆了个小杂货摊,都是些家居常用的小东小西,价格适中。老哥哥安详地坐在小椅子上,或斜靠在三轮車上,眯着眼睛养神,偶尔看一眼过往的行人,仿佛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从容地静静地享受美好时光似的。如果某一天,老人没来,那就是阴雨天气,或者是大集日,他赶大集去了。
曾有一段时间,又一个摆摊的老哥哥更悠闲,物品一摆,坐在凳子上,操起一把坠胡拉得风生水起,吸引了不少过路的大人和孩子,每当遇到这时,我也会站在那里听听,感受感受他气定神闲的演奏,心情也很愉悦,尽管他每天卖的货物不多,难得的是他那份对生活从容、满足的心绪。曾经问过他,说是早年在伊川县剧团拉过胡琴。
再往前走,那两棵塔松底下,放了两张旧箱桌,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的杂修摊,旁边停着一辆旧三轮车上边挂满了腰带、钱包、证件夹之类的东西,这类东西不算畅销货,他的主要业务是给人修锁、配钥匙、钟表换电池等,生意也很平淡,尽管如此,但他一般不缺席,早出晚归。作为一个中年人,他的背后支撑的是一个家庭,每天的辛劳收入多寡,都紧密地联系着妻儿老小的生活,虽然如此,看他每天从从容容的样子,不由得肃然起敬。冬天来了,他会生起一拢火温暖自己、也温暖了路人。
前方右边接连两个美容店,装修得不错,每天不见多少人光顾,不知道能否顾住房租。去年其中一个关门了,没几天换了招牌,开了一家中药铺,对门栅栏上,挂着宣传图片,说是有许多特长,每逢路过,也没见几个病人出入,同样为他能否顾住房租担心。
接近建设路口,右边是一家小商店,主营各类饮料、奶类,也有饼干之类,它是借助人家药店的山墙装修的一个门面,面积很大,进深仅仅放下一盒奶类箱子。离医院近,生意还可以吧,不过酷暑的炎热、严冬的寒冷使这个与露天没多大区别的小铺没少享受“照顾”。店主是一个中年妇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容镇定。
和它对面的是一个老师家属摆的书摊,经营一些历图、文学、字帖、画谱之类的图书,一辆电动三轮车箱里双向摆放着这些书籍,有的书皮颜色韶的浅了许多,也许小巷开通至今这些样书就镇静地站立到现在了,在整个社会不喜欢读书的环境里,书和卖书人一样无奈。老师为人低调,职称也低,工资不高,家属主持书摊生意,兼卖一点水果之类,这大概是一家大小的生活指望的一部分,尽管如此,他的摊位除了雨雪天气,总是坚守在那里。
转过小商店的墙角,药店的橱窗前,坐着一位老太太,跟前放一个简易的纸箱子,一个铁架子,几身色彩绚丽的儿童衣服挂在上边,一个托盘上摆放着几双儿童的虎头靴,做工细致,富有民间特色。如今会做这类手工活的人越来越少了,过往的人,多数是看个新鲜,真正需要的人不多。但老人家每天还是从容地一丝不苟地做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总挂着一种自信的微笑,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一道厚重美丽的风景啊。
小巷不长,过往人色不等,来来往往各为生计奔忙,俗话云:知足常乐,我想这里的各位摊主就是知足者,尽管生活各有各的难处,然而他们不辞劳苦、兢兢业业的生活精神值得称道。每当我走过小巷,总是满怀深深的敬意,默默地关注着他们的生意,为他们些小的收入感到高兴,从而也坚定了自己的生活信念,这种影响有形无形,特别是每一次走过后看到的从容……
小巷早年只是一条排洪的沟渠,里边长满杂草,堆满垃圾,面目颇为荒凉,它的上半段右边有一条小路,勉强可对过行人。后来有一天,市场规划后,把上半段建成了一个菜市场,沟渠左右整修浆砌,上边加上盖子,摆上水泥平台,还修建了简易的棚子,可惜处于城乡结合部,居民不多,菜市场终于没有火起来。最后棚子拆了,平台扒了,变成了一条小巷。作为嵩州路和行政路的最南端纽带,不温不火、从容地度过十来个寒暑春秋。随着岁月的延伸,那裸露的下半段在市民的呼吁下,经过几番论证、争议,也变成了小巷的模样。
由于小巷的侧畔和上端分别连接着县直幼儿园和县直中学,所以下半段的开通,给建设路以下的市民接送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行人多了,下半段也就有了商机,于是临近嵩州路的端口,开了一个小小的早餐店,当那个小箱式设施被安放在那里后,以其干净、便捷、价格适中的特点,给早起市民、学生带来了极大方便。和它对应的小商店、小饭店也顾客多了起来。每天早上,热气腾腾,买卖从容,一派热闹景象。暖心、动人。
不久,巷子里又迁来了两家平民饭摊,也就是为适应身边的县医院患者、陪护人或病人需求,卖一些小米汤、煎饼、卤面、糊涂面、捞面条之类的小吃食。一时小巷里外热闹起来,春秋时节暖阳融融,乡民们坐在低矮的桌前,从从容容,吃喝着廉价的饭食,感受着城市里的乡村味道。夏天,小巷里凉风习习,进食者享受着自然空调,吃得心平气和。冬天来了,小巷的风尖冷,但那一碗碗热汤热面下肚,进食者立马心热身暖,有一种家的温暖享受。
有了人气,也便有了新的内容,不久有一位退休老人在此摆了个小杂货摊,都是些家居常用的小东小西,价格适中。老哥哥安详地坐在小椅子上,或斜靠在三轮車上,眯着眼睛养神,偶尔看一眼过往的行人,仿佛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从容地静静地享受美好时光似的。如果某一天,老人没来,那就是阴雨天气,或者是大集日,他赶大集去了。
曾有一段时间,又一个摆摊的老哥哥更悠闲,物品一摆,坐在凳子上,操起一把坠胡拉得风生水起,吸引了不少过路的大人和孩子,每当遇到这时,我也会站在那里听听,感受感受他气定神闲的演奏,心情也很愉悦,尽管他每天卖的货物不多,难得的是他那份对生活从容、满足的心绪。曾经问过他,说是早年在伊川县剧团拉过胡琴。
再往前走,那两棵塔松底下,放了两张旧箱桌,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的杂修摊,旁边停着一辆旧三轮车上边挂满了腰带、钱包、证件夹之类的东西,这类东西不算畅销货,他的主要业务是给人修锁、配钥匙、钟表换电池等,生意也很平淡,尽管如此,但他一般不缺席,早出晚归。作为一个中年人,他的背后支撑的是一个家庭,每天的辛劳收入多寡,都紧密地联系着妻儿老小的生活,虽然如此,看他每天从从容容的样子,不由得肃然起敬。冬天来了,他会生起一拢火温暖自己、也温暖了路人。
前方右边接连两个美容店,装修得不错,每天不见多少人光顾,不知道能否顾住房租。去年其中一个关门了,没几天换了招牌,开了一家中药铺,对门栅栏上,挂着宣传图片,说是有许多特长,每逢路过,也没见几个病人出入,同样为他能否顾住房租担心。
接近建设路口,右边是一家小商店,主营各类饮料、奶类,也有饼干之类,它是借助人家药店的山墙装修的一个门面,面积很大,进深仅仅放下一盒奶类箱子。离医院近,生意还可以吧,不过酷暑的炎热、严冬的寒冷使这个与露天没多大区别的小铺没少享受“照顾”。店主是一个中年妇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容镇定。
和它对面的是一个老师家属摆的书摊,经营一些历图、文学、字帖、画谱之类的图书,一辆电动三轮车箱里双向摆放着这些书籍,有的书皮颜色韶的浅了许多,也许小巷开通至今这些样书就镇静地站立到现在了,在整个社会不喜欢读书的环境里,书和卖书人一样无奈。老师为人低调,职称也低,工资不高,家属主持书摊生意,兼卖一点水果之类,这大概是一家大小的生活指望的一部分,尽管如此,他的摊位除了雨雪天气,总是坚守在那里。
转过小商店的墙角,药店的橱窗前,坐着一位老太太,跟前放一个简易的纸箱子,一个铁架子,几身色彩绚丽的儿童衣服挂在上边,一个托盘上摆放着几双儿童的虎头靴,做工细致,富有民间特色。如今会做这类手工活的人越来越少了,过往的人,多数是看个新鲜,真正需要的人不多。但老人家每天还是从容地一丝不苟地做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总挂着一种自信的微笑,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一道厚重美丽的风景啊。
小巷不长,过往人色不等,来来往往各为生计奔忙,俗话云:知足常乐,我想这里的各位摊主就是知足者,尽管生活各有各的难处,然而他们不辞劳苦、兢兢业业的生活精神值得称道。每当我走过小巷,总是满怀深深的敬意,默默地关注着他们的生意,为他们些小的收入感到高兴,从而也坚定了自己的生活信念,这种影响有形无形,特别是每一次走过后看到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