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由于长期的强注强采,油藏的非均质性和的历史水驱流线的不均匀性,使剩余油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低效油水井增多,开发效益变差。本次通过精细地质基础研究,搞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有针对性的实施挖潜措施,实现层间最大动用,最终达到降低开发成本、增加产量的目的.
【关键词】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降成本;增产量
1 研究背景
卫城油田地质构造属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端,构造背景为一穹隆背斜。是一个复杂断块油气藏,表现为构造复杂,含油井段长,储层岩性复杂,油层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强,储层油气水关系复杂。1980年先后投入滚动勘探开发,含油层位沙一上到三叠等十套开发层系24个开发单元,动用含油面积26.1km2,石油地质储量4489.0×104t。截至到2018年12月,已经有卫22、卫360、卫2、卫81、卫18、卫10、卫58等14个开发单元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日产液5274t,日产油342t,综合含水93.5%。经过30多年的开发,井况损坏严重、低效油水井增多、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开发成本高。在低油价下如何改善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效益,是地质开发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2 研究内容
针对卫城油田高含水油藏低效油水井多,开发效益差的问题,先后开展了以下几项研究:
2.1 沉积微相研究:本次沉积微相研究以单砂体为单元,以前沉积微相研究只是分析到小层。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结合大量的测井、录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单井相分析、连井对比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砂体平面分布特征主要对卫22、卫58、卫360的沉积相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表征,绘制单砂体微相图105张,建立了沉积模型。
2.2 流场现状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以单井、井组、井区为单元,依据动态因素和静态因素的制约,开展了卫10、卫2、卫58、卫22等区块精细平面注采及层间分层动用状况研究,进行非流线区、流线损坏区、非主流线区和主流线区流线划分,得出:油藏的可动油高值区域一般存在于砂岩尖灭区、流线损坏区和主流线区,并大多呈分散状、片状、连续状分布。计算求取了不同控制类型控制可动油储量、不同含水级别下油层控制可动油储量、不同沉积微相类型下油层控制可动油储量,明确了挖潜方向。
2.3 调流场技术研究:依据剩余油精细研究结果,按照剩余可动油分布模式采取不同的流场调整方式,通过对卫22、卫58、卫81等区块新建流线、恢复流场、控制主流线区、加强非主流线区,充分发挥各类储层潜力,实现层间最大动用。
2.4 高含水油藏改善开发效益研究: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以效益为中心,平面上通过大修、转注、长关井利用恢复完善优化注采井网;纵向上水井通过分注、重分、细分、酸化等主要手段加强潜力层动用,对应油井通过完善补孔、酸化解堵、提液等提高单井产能;管理上精细注采调配,不断提高水驱油效率,实现高含水油藏平面、层间最大动用。
3 现场应用情况及效果
该项目共实施平面井完善11井次、层间精细注采调整45井次、精细调配163井次,措施及见效年累增油1.1297×104t,控制低无效注水量9.9×104m3,控制低无效产液量13.3×104t。增加水驱控制储量29×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25.1×104t。
3.1 平面上实施大修、转注、长关井恢复、跨层系回采等完善注采井网
通过精细井区剩余油研究,实施大修4口、长关井恢复2口、跨层系回采2口、转注3口,增加油井受效方向12个,增加水驱控制储量29×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14.5×104t,年累增油2724t。如:卫58块的卫122 事故井区,分析认为滞流区剩余油比较富集,2019年1月对卫122井大修换井底恢复生产,完善了沙二上1两注一采井网,增加水驱动用储量6.0×104t,日增油2.9t,年增油1051t。
3.2 水井采取“分、解、补”,实施层间精细调整,优化注水层段
在强化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搞清各小层分层动用狀况及剩余油潜力,水井采取“分、解、补”相结合的办法调整注水结构,实施措施33井次,增加有效注水0.048×104m3,降低低无效注水9.9×104m3,年累增油1668t。
3.3 油井采取“补、堵、解、”实施层间精细调整,优化采油层段。
在精细注水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强化油井措施效益论证,优化采液结构调整。主要强化注采对应及剩余油富集段补孔、堵水、酸化等措施。实施措施12井次,措施有效率94.1%,年累增油2164t,控制低无效产液量13.3×104t。
3.4 精细注采调配,不断创新注水方式,进行流线流场调整,提高水驱油效率。
针对卫58、卫22、卫81等开发单元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原有的流场与剩余油分布适应性逐步变差,剩余油富集区流场缺失及弱势流场见效差,而优势流场区低效循环,驱油效率低这些问题,开展变流线、调流场。通过日常动态调配以及优选井组实施变强度注水改变流线,共实施调水168井次,明显见效增油45井次,年累增油4741.8t,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经济效益评价
该项目共实施油水井措施56井次,措施及见效增油11297t,控制低无效注水9.6×104m3,控制低无效产液13.3×104m3。项目投入2190.0万元,每吨油按3380元,每方水按10元计算,实现销售收入4047.8万元,创利润1857.8万元,投入产出比1:1.85。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高含水期改善开发效益的办法,对其它同类油藏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5 结论
5.1 沉积相研究细化到单砂体,提高挖潜剩余油的针对性,是高含水油藏稳油控水开发的有效手段。
5.2 不断创新注水方式,持续提高水驱波及体积,是低油价下改善高含水油藏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忠和等.优势流场研究.2015年;
[2] 俞启泰.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石油勘探与开发[J],1997年.
作者简介:
李素芹,女,高级工程师,中原油田文卫采油厂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分公司文卫采油厂)
【关键词】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降成本;增产量
1 研究背景
卫城油田地质构造属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端,构造背景为一穹隆背斜。是一个复杂断块油气藏,表现为构造复杂,含油井段长,储层岩性复杂,油层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强,储层油气水关系复杂。1980年先后投入滚动勘探开发,含油层位沙一上到三叠等十套开发层系24个开发单元,动用含油面积26.1km2,石油地质储量4489.0×104t。截至到2018年12月,已经有卫22、卫360、卫2、卫81、卫18、卫10、卫58等14个开发单元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日产液5274t,日产油342t,综合含水93.5%。经过30多年的开发,井况损坏严重、低效油水井增多、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开发成本高。在低油价下如何改善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效益,是地质开发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2 研究内容
针对卫城油田高含水油藏低效油水井多,开发效益差的问题,先后开展了以下几项研究:
2.1 沉积微相研究:本次沉积微相研究以单砂体为单元,以前沉积微相研究只是分析到小层。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结合大量的测井、录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单井相分析、连井对比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砂体平面分布特征主要对卫22、卫58、卫360的沉积相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表征,绘制单砂体微相图105张,建立了沉积模型。
2.2 流场现状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以单井、井组、井区为单元,依据动态因素和静态因素的制约,开展了卫10、卫2、卫58、卫22等区块精细平面注采及层间分层动用状况研究,进行非流线区、流线损坏区、非主流线区和主流线区流线划分,得出:油藏的可动油高值区域一般存在于砂岩尖灭区、流线损坏区和主流线区,并大多呈分散状、片状、连续状分布。计算求取了不同控制类型控制可动油储量、不同含水级别下油层控制可动油储量、不同沉积微相类型下油层控制可动油储量,明确了挖潜方向。
2.3 调流场技术研究:依据剩余油精细研究结果,按照剩余可动油分布模式采取不同的流场调整方式,通过对卫22、卫58、卫81等区块新建流线、恢复流场、控制主流线区、加强非主流线区,充分发挥各类储层潜力,实现层间最大动用。
2.4 高含水油藏改善开发效益研究: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以效益为中心,平面上通过大修、转注、长关井利用恢复完善优化注采井网;纵向上水井通过分注、重分、细分、酸化等主要手段加强潜力层动用,对应油井通过完善补孔、酸化解堵、提液等提高单井产能;管理上精细注采调配,不断提高水驱油效率,实现高含水油藏平面、层间最大动用。
3 现场应用情况及效果
该项目共实施平面井完善11井次、层间精细注采调整45井次、精细调配163井次,措施及见效年累增油1.1297×104t,控制低无效注水量9.9×104m3,控制低无效产液量13.3×104t。增加水驱控制储量29×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25.1×104t。
3.1 平面上实施大修、转注、长关井恢复、跨层系回采等完善注采井网
通过精细井区剩余油研究,实施大修4口、长关井恢复2口、跨层系回采2口、转注3口,增加油井受效方向12个,增加水驱控制储量29×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14.5×104t,年累增油2724t。如:卫58块的卫122 事故井区,分析认为滞流区剩余油比较富集,2019年1月对卫122井大修换井底恢复生产,完善了沙二上1两注一采井网,增加水驱动用储量6.0×104t,日增油2.9t,年增油1051t。
3.2 水井采取“分、解、补”,实施层间精细调整,优化注水层段
在强化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搞清各小层分层动用狀况及剩余油潜力,水井采取“分、解、补”相结合的办法调整注水结构,实施措施33井次,增加有效注水0.048×104m3,降低低无效注水9.9×104m3,年累增油1668t。
3.3 油井采取“补、堵、解、”实施层间精细调整,优化采油层段。
在精细注水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强化油井措施效益论证,优化采液结构调整。主要强化注采对应及剩余油富集段补孔、堵水、酸化等措施。实施措施12井次,措施有效率94.1%,年累增油2164t,控制低无效产液量13.3×104t。
3.4 精细注采调配,不断创新注水方式,进行流线流场调整,提高水驱油效率。
针对卫58、卫22、卫81等开发单元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原有的流场与剩余油分布适应性逐步变差,剩余油富集区流场缺失及弱势流场见效差,而优势流场区低效循环,驱油效率低这些问题,开展变流线、调流场。通过日常动态调配以及优选井组实施变强度注水改变流线,共实施调水168井次,明显见效增油45井次,年累增油4741.8t,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经济效益评价
该项目共实施油水井措施56井次,措施及见效增油11297t,控制低无效注水9.6×104m3,控制低无效产液13.3×104m3。项目投入2190.0万元,每吨油按3380元,每方水按10元计算,实现销售收入4047.8万元,创利润1857.8万元,投入产出比1:1.85。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高含水期改善开发效益的办法,对其它同类油藏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5 结论
5.1 沉积相研究细化到单砂体,提高挖潜剩余油的针对性,是高含水油藏稳油控水开发的有效手段。
5.2 不断创新注水方式,持续提高水驱波及体积,是低油价下改善高含水油藏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忠和等.优势流场研究.2015年;
[2] 俞启泰.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石油勘探与开发[J],1997年.
作者简介:
李素芹,女,高级工程师,中原油田文卫采油厂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分公司文卫采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