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输观念、搞培训、定政策、抢市场……在中国食品安全最严峻的时刻,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开始“淘金”中国。是保持中国特色,还是照单全收,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者面临大考。
老外不是“活雷锋”
在食品安全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群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拯救食品安全,这是什么精神?
一年前,当日本艺术家植村绘美在北京扯起“有机农夫市集”大旗的时候,她设想的只是一场互动艺术。然而当赶集的人数迅速突破三千之后,组织者开始考虑:这种风靡欧美日本的“Local Food Movement(本地食品运动)”是不是能让一部分中国人的餐桌先安全起来。
被誉为“公众健康保护神”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早在2008年就在北京开设了首个海外办事处。尽管FDA一再声称“关心的是出口美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民众却仍旧寄望于其来提升本国食品安全水平。
目前,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8家机构当下正携手在中国西部的6个贫困县开展针对留守女性的食品安全培训。这一始于2009年的项目,旨在让中国贫困群体吃上既营养又放心的食品。
外企也嗅到了商机。最新的消息是,生产高端肉类的新西兰Neat Meat公司正考量在中国布局,甚至打算直接投资建农场,目标是让其在中国出售的每一块肉,也像在新西兰一样,可以追溯到农场。新西兰Asure Quality集团则准备从乳品行业检测上切入中国市场。
显然,这不仅仅是国际主义精神。
FDA副局长断公案
是对公众健康负责,还是对商业利益负责?
FDA食品局前副局长大卫·艾奇逊第十次造访中国,就碰上一桩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公案。
2011年年末,三全、思念、湾仔码头等国内速冻食品大佬相继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超标,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冷冻与冷藏分会邀请,艾奇逊出席了2011年12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媒体沟通会。
艾奇逊:中国的新国标是世界上最严格的。金葡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只有当每克食物中金葡菌数量达到10万个以上时,才会产生可能致病的葡萄球菌肠毒素。美国速冻食品安全标准中,根本就没有与金葡菌相关的规定。
在近年食品安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美国FDA有意无意间,被中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奉为食品安全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标杆。2006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亲自为《保护公众健康》这本记录FDA百年监管历程的书作序,并提出希望各级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都要研读这本书。显然,FDA对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在显现。
邵明立:是对公众健康负责,还是对商业利益负责? FDA的百年历史回答的就是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上海市一位食品安全监管的官员:上海学FDA最到位。2005年,上海就参照美国FDA模式,从田间到餐桌实行一条龙管理,即食品全过程监管都归属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的消息是,上海像FDA“预防式的监管”一样,宣称已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
老外也由乱到治
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Patrick Wall希望中国监管者明白,虽然不能保证食品百分之百安全,但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如何保持消费者的信心却尤为重要。对中国监管者、企业和公众来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由乱到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
上世纪90年代末,欧洲曾出现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比利时二恶英污染事件、英国疯牛病,这两起被政府掩盖的事件彻底摧毁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却也为日后欧盟食品法规的改革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埋下了伏笔。2002年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正式成立,被认为是欧盟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石。
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Patrick Wall :预防事件的发生比处理事件本身更重要。
2011年,欧洲再度爆发了两起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德国的“二恶英毒饲料”事件、“毒豆芽”事件。Patrick Wall称,这些危机使得一个国家的监管防御体系的漏洞暴露无遗。
在Patrick Wall看来,透明度是信任的关键。1999年比利时出现二恶英污染事件,政府隐瞒了12个月,引发了公众恐慌。
培训中国VS淘金中国
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外资企业纷纷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根本原因何在?
在近年来中外食品安全的频繁交流中,国际组织也扮演了重要的传道者角色。2008年,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任筑山被IUFoST(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任命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五个共同主席之一,他上任后即为IUFoST和中国卫生部牵线,筹划在北京连续三年举行国际食品安全论坛。
任筑山:论坛的成功举办让许多中国官员和大型食品公司的管理者意识到如何更积极地进行预防和风险评估,而不仅仅只是在问题爆发后做危机管理。
世卫组织驻华新闻官于海伦:他们在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检验、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方面,为中国政府特别是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在线系统,提供能力建设方案和培训。
国际食品保护协会前主席、SAGE食品安全咨询公司总裁Gale Prince:人员和技术培训是影响中国未来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
任筑山: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外资企业纷纷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由于中国对美国的食品出口量持续增加,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几年前便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和督察员。而跨国公司更擅长捕捉中国消费市场的动向。任筑山认为,外资在中国投资有机农业的趋势将持续一段时间。
外国的月亮一定圆吗
在这场食品安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如何择善而从,对中国监管者、企业和公众也是一种考验。国内有一种观点,把瘦肉精问题频发归结为国内养殖业“小散乱”,而美国规模化养殖被认为是未来之路。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所长郝克明:近年来美国牛肉同样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正是由于美国大规模养殖存在弊端。包括抗生素使用、原料垄断等,而且大公司还会利用影响力游说政府,制定出不利消费者的政策。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驻中国项目官员常天乐:在美国,大企业操控把持食品行业的顽疾始终未能克服。中国在完善食品安全体制和产业发展时也必须保持“中国特色”。
事实上,近一年来,常天乐在接手由国际人士发起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过程中,已经迅速把这个源自欧美的“本地食品运动”本土化。
常天乐:有机农业起源于欧美,但生产理念却深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而中国农业却在重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化学农业”的覆辙,反而丧失了对历史的传承。
不过,当下更注重食品安全的有机农业并非直接回归传统。在给有机农夫市集的加盟者做培训的过程中,常天乐既介绍侗族人古老的稻、鱼、鸭共生的传统方法,也会去请加拿大有机农业教授讲授分析土壤的结构、成分的科学方法。
常天乐:跟百年前的洋务运动一样,走的是中西合璧的路数。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老外不是“活雷锋”
在食品安全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群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拯救食品安全,这是什么精神?
一年前,当日本艺术家植村绘美在北京扯起“有机农夫市集”大旗的时候,她设想的只是一场互动艺术。然而当赶集的人数迅速突破三千之后,组织者开始考虑:这种风靡欧美日本的“Local Food Movement(本地食品运动)”是不是能让一部分中国人的餐桌先安全起来。
被誉为“公众健康保护神”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早在2008年就在北京开设了首个海外办事处。尽管FDA一再声称“关心的是出口美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民众却仍旧寄望于其来提升本国食品安全水平。
目前,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8家机构当下正携手在中国西部的6个贫困县开展针对留守女性的食品安全培训。这一始于2009年的项目,旨在让中国贫困群体吃上既营养又放心的食品。
外企也嗅到了商机。最新的消息是,生产高端肉类的新西兰Neat Meat公司正考量在中国布局,甚至打算直接投资建农场,目标是让其在中国出售的每一块肉,也像在新西兰一样,可以追溯到农场。新西兰Asure Quality集团则准备从乳品行业检测上切入中国市场。
显然,这不仅仅是国际主义精神。
FDA副局长断公案
是对公众健康负责,还是对商业利益负责?
FDA食品局前副局长大卫·艾奇逊第十次造访中国,就碰上一桩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公案。
2011年年末,三全、思念、湾仔码头等国内速冻食品大佬相继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超标,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冷冻与冷藏分会邀请,艾奇逊出席了2011年12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媒体沟通会。
艾奇逊:中国的新国标是世界上最严格的。金葡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只有当每克食物中金葡菌数量达到10万个以上时,才会产生可能致病的葡萄球菌肠毒素。美国速冻食品安全标准中,根本就没有与金葡菌相关的规定。
在近年食品安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美国FDA有意无意间,被中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奉为食品安全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标杆。2006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亲自为《保护公众健康》这本记录FDA百年监管历程的书作序,并提出希望各级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都要研读这本书。显然,FDA对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在显现。
邵明立:是对公众健康负责,还是对商业利益负责? FDA的百年历史回答的就是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上海市一位食品安全监管的官员:上海学FDA最到位。2005年,上海就参照美国FDA模式,从田间到餐桌实行一条龙管理,即食品全过程监管都归属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的消息是,上海像FDA“预防式的监管”一样,宣称已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
老外也由乱到治
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Patrick Wall希望中国监管者明白,虽然不能保证食品百分之百安全,但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如何保持消费者的信心却尤为重要。对中国监管者、企业和公众来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由乱到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
上世纪90年代末,欧洲曾出现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比利时二恶英污染事件、英国疯牛病,这两起被政府掩盖的事件彻底摧毁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却也为日后欧盟食品法规的改革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埋下了伏笔。2002年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正式成立,被认为是欧盟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石。
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Patrick Wall :预防事件的发生比处理事件本身更重要。
2011年,欧洲再度爆发了两起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德国的“二恶英毒饲料”事件、“毒豆芽”事件。Patrick Wall称,这些危机使得一个国家的监管防御体系的漏洞暴露无遗。
在Patrick Wall看来,透明度是信任的关键。1999年比利时出现二恶英污染事件,政府隐瞒了12个月,引发了公众恐慌。
培训中国VS淘金中国
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外资企业纷纷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根本原因何在?
在近年来中外食品安全的频繁交流中,国际组织也扮演了重要的传道者角色。2008年,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任筑山被IUFoST(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任命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五个共同主席之一,他上任后即为IUFoST和中国卫生部牵线,筹划在北京连续三年举行国际食品安全论坛。
任筑山:论坛的成功举办让许多中国官员和大型食品公司的管理者意识到如何更积极地进行预防和风险评估,而不仅仅只是在问题爆发后做危机管理。
世卫组织驻华新闻官于海伦:他们在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检验、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方面,为中国政府特别是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在线系统,提供能力建设方案和培训。
国际食品保护协会前主席、SAGE食品安全咨询公司总裁Gale Prince:人员和技术培训是影响中国未来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
任筑山: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外资企业纷纷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由于中国对美国的食品出口量持续增加,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几年前便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和督察员。而跨国公司更擅长捕捉中国消费市场的动向。任筑山认为,外资在中国投资有机农业的趋势将持续一段时间。
外国的月亮一定圆吗
在这场食品安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如何择善而从,对中国监管者、企业和公众也是一种考验。国内有一种观点,把瘦肉精问题频发归结为国内养殖业“小散乱”,而美国规模化养殖被认为是未来之路。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所长郝克明:近年来美国牛肉同样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正是由于美国大规模养殖存在弊端。包括抗生素使用、原料垄断等,而且大公司还会利用影响力游说政府,制定出不利消费者的政策。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驻中国项目官员常天乐:在美国,大企业操控把持食品行业的顽疾始终未能克服。中国在完善食品安全体制和产业发展时也必须保持“中国特色”。
事实上,近一年来,常天乐在接手由国际人士发起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过程中,已经迅速把这个源自欧美的“本地食品运动”本土化。
常天乐:有机农业起源于欧美,但生产理念却深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而中国农业却在重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化学农业”的覆辙,反而丧失了对历史的传承。
不过,当下更注重食品安全的有机农业并非直接回归传统。在给有机农夫市集的加盟者做培训的过程中,常天乐既介绍侗族人古老的稻、鱼、鸭共生的传统方法,也会去请加拿大有机农业教授讲授分析土壤的结构、成分的科学方法。
常天乐:跟百年前的洋务运动一样,走的是中西合璧的路数。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