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甘肃教育改革的前奏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d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01—1911年清末新政期间,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也顺应形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教育方面的改革影响深远。本文就清末新政前期甘肃在教育方面的准备工作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清末新政;甘肃;教育;准备
  甘肃在顺应国家形势,正式开始清末新政之前,首先在教育方面从学制,管理,经费,教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和改革工作,以适应新式教育的需要。
  首先,在学制规定方面。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将《钦定学堂章程》分为《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几个部分,次年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除了学堂系统外,还规定了学校管理办法,教授法以及学校置办法等,即为“癸卯学制”,这些学制尤其是“癸卯学制”,在甘肃省教育改革中基本得到了实施。
  其次,在管理方面,也进行了较大改革。全省教育管理分为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两大系统。业务管理主管专门教育,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社会教育[1],视学督导等;行政管理系统则负责经费预算[2],对本省教育行政人员进行考核,选拔和任免,文档机关文书处理等事务。1906年,清政府学部设立视导官,命令各省设省视学,各县劝学所下面设县视学。次年,甘肃省提学使司成立,设省视学6人,将全省设为东西南北四路学区,由省视学分别视察。各州县劝学所建立的县视学,由县劝学所长兼任视学工作[3],至1909年全省共计劝学所75所,劝学员381人[4]。各州县大部分为私学,行政机构多按照省令劝学。
  第三,经费和设施准备。甘肃法政学堂每年白银经费12200两,由统捐局拨发,讲堂2间,监学、教生休息室6间,阅报、图书室2间,教员学生宿舍35间;矿务学堂和农林学堂经费年18069两,由统捐局拨发,讲堂共25间,宿舍100间,食堂、操场、礼堂、仪器室等共用;甘肃省高等学堂,白银月5000两,常年经费活支,随时由藩库具领,令拨存本银9000两,发商生息,作学生津贴;优等师范学堂年11474两,司库拨发,占地63亩,操场1亩,共76间房屋;初等师范学堂年13560两,藩库拨发,占地面积45000方尺,操场1100方尺[5]。
  除了以上由政府拨款,拨地的收入,“各类学堂都大都从旧学继承了数额不等的学田,其每年的收入用于办学经费。”还可以“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6]。而且学生的津贴方面,甘肃法政学堂每月津贴,官班学生4两,客班3两,绅班2两。“优等师范学堂的学生每月津贴二两四钱白银,每年发单,棉制服各一套,草帽一顶,羽绫靴一双,并供给全部书籍文具,每到期终,大考成绩好的发给奖银(八钱到四两)”[7]。速成师范学堂学生每月津贴8两白银,1908年改为初级师范学堂后每月津贴4两,一般公务文书人员月薪4-6两,当时每百斤面粉约八钱[8],可见学生们的待遇还是比较优厚的。
  第四,在聘请教员方面。按照清政府于1903年颁布的《奏定任用教员章程》规定初等学堂教员由师范传习生充任,高等小学堂教员由简易师范生充任,普通高中教员以优等师范毕业生,游学外洋高等师范毕业优中等生充任。但是甘肃省地处偏僻,教师资源匮乏,实际执行起来只能取舍变通。在改革之初,“当时中学师资甚感缺乏,师资都取材于速成师范学堂毕业之举贡,兼有一二西籍教员。”[9] 1907年,甘肃省各个中学堂共92名教员,平均每校5.4人,初高等小学堂共有教员865人,平均每校1人。经过逐渐发展, 1909年甘肃省各府,直隶州10所中学堂25名教员,多为各类学堂毕业,少数为进士举人,兰州市某一中学堂有5名教员,国文,修身,經学教师为一名举人,英文为北洋水师学堂肄业生,历史为师范学堂毕业举人,地理为武昌师范学堂附贡生,算学,体育为初等师范学堂毕业生,较之前有了较大改观。
  综上所述,甘肃省在清末新政正式开始之前,首先在学制的规定、全省的教育管理、教育经费和教学设施以及教员的聘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为即将到来的清末新政奠定了基础,为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注释:
  [1]即民众教育,对普通民众进行识字,文化补习教育,建立图书馆,通俗演讲所等。
  [2]包括计划标准,审计,会计,出纳等。
  [3]《甘肃省志·教育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60页。
  [4]傅九大主编《甘肃教育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79页。
  [5]《甘肃解放前四十年教育史要》,第17页。
  [6]李清凌《清代甘宁青民族地区的教育》,《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4月第2期第5页。
  [7]《甘肃文史资料选辑》,1980年8月第1版第8辑第94页。
  [8]《甘肃文史资料选辑》,1980年8月第1版第8辑第94页。
  [9]《甘肃近三十年教育史要》,转引于《甘肃省志·教育志》第453页。
其他文献
【摘要】:“家”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而福利机构就是社会中孤残儿童的“家”。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仍然处于逐步探索阶段,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本文具体针对了福利机构建设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总结推动福利机构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福利机构;孤残儿童;问题  人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儿童发展情况影响到祖国未来建设。孤残儿童是儿童的重要组成,对于这些儿童社会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发展儿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商业配套设施的需要越来越大,从而促进商业建筑的多元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商业综合体、shopping mall等商业建筑形式应运而生。随着城市商业建筑进一步的发展,城市商业将会成为地方的重要的标志。然而,由于商业建筑具有多功能性,多层次性以及地域性等特点,以及甲方对建筑不同的理念和审美也从而给建筑设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度和挑战。另外,
期刊
【摘要】:本文从鸦片战争对中国现在军事发展的影响,论述鸦片战争中国从军事角度失败的原因,分析现在的世界局势,军事力量的变化,军事思想的演变对于现今中国新时代军事建設的影响。以及未来军事发展的动向做一浅层分析。反映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以及思想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鸦片战争;军事思想;改革;国防建设  一、近代思想突破。  1840的那一声炮响,打破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在风雨飘摇中迷失,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了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西安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的推动各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能够推动城市的经济转型,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本文总结了西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分析了西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并对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
期刊
【摘要】:职业院校作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应该以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主,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主要对高职环艺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对校企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环艺专业;校企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学校内的实践课程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就
期刊
【摘要】:经济发展是社会之基,对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影响,土木工程房屋建设方面也不例外,其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推进且扩大自身的规模。土木工程在考虑经济问题的同时也注重技术和管理的同步发展,以便工程房屋建设行业能够永葆生命力。从建筑设计角度而言,紧抓土木工程设计且不断加强科学性和合理性管控对于房屋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当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浅谈了目前土木工程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并
期刊
【摘要】:《孔乙己》是鲁迅1914年发表在《新青年》的一篇短篇小说,也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他最爱的短篇小说。本文重点从文本本身入手,对《孔乙己》进行进一步探析。  【关键词】:《孔乙己》;文本解读  鲁迅先生的学生兼好友孙伏园,曾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书中说到,“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喜欢《孔乙己》[1],所以已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
期刊
【摘要】:“格物致知”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的重要概念,是儒家中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它源自于《礼记》“大学篇”。“格物致知”的实质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活的灵魂,同时也是我们大学德育教育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关键词】: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大学德育  《大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我们研究儒家文化的主要文献,它里面包含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期刊
【摘要】:在民族地区,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锐减、财力不足,基本是“吃饭财政”。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是提升乡镇财政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乡财政管理体制  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是否建设成功、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乡镇政府的财力支持起到关键性因素。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制约乡镇政府职能发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期刊
【摘要】:过去的一个世纪,科学发展的进程飞速,且无孔不入地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代公共艺术亦受其发展影响,在创作主题、实现形式及材料运用等方面均体现了科技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当代公共艺术实践正是以科技发展为依托,继而转化为能够体现当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物质实体。本文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出发,并对公共艺术的概念进行解读,试图从新型材料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实践为例加以论证,以浅要分析科学技术在当下公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