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座寨:嘎美今天要嫁给余珠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ay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月初二,我们一行五人驾车沿平武至九寨沟公路翻山越岭,抵达距成都230公里的木座乡木座寨,赶赴一场白马藏族的新年婚礼。
  村寨四周群山重叠,陡崖峭壁。唯一一处窄小的平坝上,有水泥铺起的一个简易篮球场。从篮球场爬坡而上,穿过寨中曲折小道。我们来到了25岁白马姑娘嘎美的家。大门上早已张灯结彩,屋外临时搭起一个厨房,寨中的姑娘们几乎倾巢出动了:屋檐下,一群少女在剝着大蒜;不远处一张大木桌上,三个白马藏族姑娘在案板上切割着数百斤的猪肉;一群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晒太阳拉家常。一边摘选一大箩筐当地野生的“折儿根”。
  在木座寨,婚庆时间大多选择在腊月、正月等农闲时举行,这其中又以农历正月春节期间居多。今天,一场盛大而风格独具的白马藏族婚礼。十几个小时后将要亮相篮球场,成为小小村寨正月里最为隆重的节庆。
  
  序曲:唢呐打破清晨的静寂
  
  清晨6:00,男家从龙安镇请来的唢呐师傅柳定财与王正荣早早起了床。凌晨的木座寨,四处漆黑安静,冬日的寒气透过洞开的大门在室内肆意穿梭。新郎的父亲往他们身边的火塘加了些木柴,跪在地上用力吹着柴火堆,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大火把昏暗的四壁映得亮光点点。室内温和了起来,新郎的母亲给两人泡好了茶,然后把一壶水挂在火塘上方。
  厨房外的平地上,众多桌子椅子码在一起,地上十个大蒸笼高高叠起。厨房内烟雾弥漫,阵阵引人垂涎的香味弥漫开来:两口汤水翻开的大锅内共煲了54只鸡,红枣、枸杞、当归、党参在锅中起伏翻腾,若隐若现。炉灶旁几个硕大的簸箕装满了新鲜的猪牛肉与蔬菜。村中厨师木曹嘎身穿白马藏族传统的男长衫“春纳”,开襟的紫红色长衫外罩了一条大围裙,不时用汤勺在锅中来回搅动。
  白马藏族族群异常稀少,寨子历来亲如一家,族人从远古遗留下来的带原始色彩的公有制思想,使得今日的婚庆宴注定会成为全寨人的集体午餐。四五百人的公共食堂,让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与族人吃不饱、吃不好,对于主人家可是件丢人的大事。所以男家头天下午便驱车几十公里下山去县城购回了二百多斤猪肉、数百斤的牛肉与蔬菜。
  墙上贴着的是今日婚庆的支客单,鲜红的纸上密密麻麻排出了所有组织者的名单,更像是一张婚庆流程的节目单,当男女老幼依次坐上餐桌时,这张小小的单子将有条不紊地支撑起整个露天公共大食堂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与制作、运输再到消化的全套过程。
  7:00不到,身着银色对襟长袍的新郎余珠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位27岁的新郎官沉默寡言,有点着急地在几个房间中来回乱串。在正房,父亲把他叫住,俯下身仔仔细细把他身披的一条大红布检查、整理了一番。余珠拿下头上那顶羊毡“沙干帽”,把插在帽上的那只白鸡尾羽紧了又紧。
  7:20,火塘边的柳王二人从口袋中摸出唢呐的吹嘴,安在了喇叭上,一阵锐利的唢呐声,刺破了村寨清晨的宁静。这等于在通知不远处的女家:男家一切准备妥当,很快便要上门迎亲。
  站在自家大门口,一盏灰暗的白炽灯下,余珠一个人站在寒风中。他左手拿着一张红纸条,右手在纸条上指指点点,仿佛计算着什么。远方,大山的间隙处,一团白云下,依稀反射出丝丝初升朝阳的光亮。
  新娘:从头到脚精心装扮
  
  听到了唢呐声,新娘嘎美的父亲不放心又屋里屋外四处走了走,看了看。屋内,所有接待来宾的房间火塘都升了取暖用的火堆,亲友三三两两聚在火塘边拉家常。嘎美在平武中学上高中的表弟阂强,一位戴着眼镜英俊斯文的少年。作为今日迎亲礼仪中的司仪,正身着漂亮而富丽的白马藏族传统服装,恭敬地向火塘边的老辈——递烟。
  今天的喜宴先后有两台:新娘家的送亲宴与新郎家的接亲宴。所以,嘎美家屋外,妇女们已在两口洗碗的大锅下引燃了柴火,丝丝热气渐渐从水面缭绕而出,小坡旁,两排红砖临时搭起的火炉上柴火正旺,并排的大锅中,翻滚着的蹄花汤和红萝卜烧肉香气扑鼻。
  8:00,两位白马藏族少女将一副大红的双喜剪纸端端正正贴在了大门两边。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准时响起。硝烟中,新郎与“迎亲团”跨上台阶进入大门。嘎美的闺房内,女伴们仍在从头到脚为她精心梳妆与打扮。嘎美上身穿白马藏族传统女装“祥马”,中缝开襟,袖上与两肩红、黄、蓝、白的条饰绚丽多彩:下身着一裙装,前面绿、红两幅直下略撒开,后面叠为白褶裙,裙上边缘花饰繁复。女伴们围着她,有人为她整理“祥马”,有人为她梳理头饰。床上,堆放着一个洁白如玉的鱼骨牌,一串沉甸甸的铜钱带。几顶雪白的“沙干帽”,帽上跟余珠的一样插入长长而雪白的羽毛,在一堆五颜六色的气球堆中分外抢眼。
  抹胸上戴好长条形的鱼骨牌后,女伴们开始为嘎美腰绕沉甸甸的铜钱串,始终一脸微笑的嘎美看来折腾得够呛,虽是严冬,豆大的汗珠还是流淌而下。不久,新郎也加入了为自己新娘打扮的行列,低头弯腰为嘎美整理着腰间的铜钱串,而女伴们则把一顶最新的“沙干帽”试戴在她的头上。
  当装扮一新的嘎美走出闺房,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大门口屋檐下坐着的柳定财与王正荣再次吹响手中的唢呐,宣告新娘家的“流水席”率先开席。
  
  家家户户来吃流水席
  
  嘎美家平坝上能安放桌椅的地方全派上了用场:坝中左右各摆了六席,屋檐下满了两席。唢呐刚响起,每间屋的大人与小孩都用力向屋外拥挤而去——原来白马藏寨的流水席。并无长幼尊卑、主客先后之分,一张木桌,四条板凳,谁先坐上去算谁的。旁人见了,有的会主动退却另寻目标,有的干脆一言不发站在饭桌前耐心等候,直到别人吃完最后一口菜,喝完最后一杯酒。吃的人不慌不忙,毫无愧意;等的人耐耐心心,毫无羞色。实在没有座的,索性掉头而去,进屋内烤火的烤火。在坝上站立看热闹的看热闹,聊天的找个话头重新开侃,帮忙的重入厨房干起杂活。
  厨房里,负责看菜的将满溢美食的菜碗集中运送到此,再由专门负责分发的人系统而集中地统一发给托盘手。托盘手双手平端一块木板,木板长一米,宽四十公分,上面装满十余盘菜,威风凛凛端至大门前,将板高高举起,口中拖着冗长的声音高叫一声:“下——菜——的!”下菜的便会飞快跑过来,将菜一一送至各席。席前另有分工:看酒的添酒,说些礼貌的客套话,恨不得让对方痛饮三杯;支客师在每桌来回走动,散烟点火:最有趣莫过于添饭的,清一色的白马藏族妇女,头戴“沙干帽”,衣着盛装,腰围围裙,一手端个洗脸盆,盆中满是雪白的米饭。另一手紧握饭勺,在每张桌子前来回巡视,其“警惕性”很高,食客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勺热腾松软的米饭便加到了你的碗中。
  有亲戚匆忙跑过来告诉厨师,开水不够了。几个厨房大声合计了一下,决定把红砖搭起的野外灶台加长,一位青年飞快搬来不少砖头,厨师们沿着灶台分两排把砖头笔直码放开去,一米长的灶台如此加到两米多,煲菜的四口大锅与七八个水壶便可以同时加热烧煮了。
  柳定财与王正荣坐在主人家屋檐下的一根圆木上,有些疲倦。每 一轮流水席交替时,他们都得吹响手中的唢呐。这项工作意义如此重大,使他们根本不可能在最后一轮之前心安理得坐在酒席之上。不过按惯例,他们最终将得到30元左右的红包酬劳。
  嘎美家这场流水席一直持续到12:30,其间共有八轮,每轮大约半个小时,共款待寨中村民及各方好友五百余人。
  
  每敬一杯酒代表一次祝愿
  
  12:00,新娘、新郎与新娘方送亲的队伍依次挤入嘎美的闺房。窄小的房间内,白色的羽毛在空中来回荡漾。母亲与嘎美交代了一番,将要离开娘家的孩子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失声痛哭了起来。一群妇人与姑娘把她们拥围在房中,唱起了《哭嫁歌》:“新打剪儿新开剪,总说小女不开言,小女开口要陪奁……”唱毕,等候在闺房门口男方迎亲的队伍也吼起了歌谣:“美丽漂亮的姑娘,头上戴顶白帽子。帽子边沿十二角,大珠小珠三十颗。”男女对唱几个回合下来,挤在闺房门口的男人们自觉站成两排,中间让出一条通道。闵强舞着宝剑,第一个走出了新娘的闺房,美丽的新娘随后,其后是新郎、新娘方送亲的队伍、新娘方的亲戚和新郎方迎亲的队伍。
  走出大门,柳定财与王正荣又吹起了唢呐,支客师点燃了一串长长的鞭炮。鞭炮响过,稚气未脱的阂强表情严肃,微低着头,左右来回舞动宝剑,带着大队人马走下水泥台阶。台阶口,新娘方的总管手端一杯酒早已恭候多时,闵强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把杯中之酒洒泼在地上。这样做据说一是祝福新人,二是祭祀地下的先祖。
  通往新郎家的山路旁,村中年岁大的妇人们一手拿酒、一手端酒杯,早已守候在甬道的每个拐角与野外的每个歧口,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经过,老人們会为每一个人依次敬一杯酒,受敬者同样必须轻轻抿一口,然后全洒于地。整个原始而朴素的白马村寨,都在用一种传统方式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队伍到达时,余珠家中早已人声鼎沸。第一轮流水席的客人不等唢呐吹响,许多早已在屋前平坝的木桌前就座了。正房中几张桌子并排在了一起,桌上堆满了糖果、花生与瓜子。作为新时代的象征,主持人大声诵读了二人结婚证上的每一个字,然后用力将糖果抛向人群。众人手忙脚乱拥挤争抢着空中的喜糖,余珠则被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抬起,在一阵吆喝声中抛向了空中。
  屋外,木曹嘎烹制的鲜美鸡汤正被下莱的帮工一一端上流水席——新一轮热闹的婚宴在木座寨又开始了。
其他文献
除夕前三天我来到了安徽贵池刘街村,住进了刘福民的家。63岁的刘福民跳了一辈子傩戏,刘街村每年的傩戏都是他来压轴。大儿子刘军的傩戏也跳得很好,不过他和妻子长年在上海打工,只有过年才回来,有机会在正月初六和父亲同台献艺。  吸过烟喝足茶后,刘福民背着手巡视一番,坐在木椅上开始“教育”儿女,主题就是责备两个儿子在外多年还是一无所有,不如早点回来种地。刘军试图说服父亲,在北京做建筑工人的小儿子刘兵却和父亲
期刊
广东人都喜欢新鲜,我们自然不例外。说起泡温泉,这么多年不是清新从化就是珠海恩平,现在知道河源也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当然不会错过。  去哪里呢?同事刚从泰国回来,稍一打听,马上替我们做了主:御临门!  我們是在黄昏时分到达的。从度假村门口进来,首先碰到的就是广场上那六头慈眉善目的大象雕像,接着就看到酒店的几个三角大斜坡屋顶,酒店大堂前的露天水池上居然还点起数十盏莲花灯……  难怪他说要来御临门了。看着
期刊
本以为恐龙这类远古生物,即便出土,也是埋藏名山大川之间。所以一早听说河源也是恐龙故乡,一直半信半疑:就算是有,也不过三两只吧?  直到停车在较为朴素的河源市博物馆门前,入得馆内,亲见被馆藏起来的上下三层多达万枚的恐龙蛋群,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震惊:别看那些恐龙蛋一个个黑不溜秋像石头一样不起眼,那可是造物主对河源的恩惠、是无价之宝啊!  河源市博物馆馆藏的恐龙化石,以恐龙蛋为主。我们稍稍压抑惊喜的心情
期刊
临近年关,儿时在农村过年的记忆缕缕缱绻心头,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最有情趣的莫过于杀年猪——农家大院里,众人满大院追猪,大铁锅中咕嘟着杀猪菜,血肠、下水、酸菜、骨棒搅和在一块,香气让人垂涎。  为了重温这一幕,那年年三十我去到了地处长白山深处的吉林蛟河插树岭,那里是满族杀年猪文化发源地。  天刚放亮,我顺利地找到了老关家。几个孩子蹦跳着从身边经过,嘴里念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老关家
期刊
水绘园位于江苏如皋城东北隅,国内著名的古园林之一,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三百多年来,明末清初四公子之一冒辟疆和爱妾董小宛这对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千年不再的相遇,激起了后人多少浪漫幻想和激情。特别是董小宛的生死之谜,至今仍是清初一大“悬案”。  水绘园,以洗钵池为中心,池水四方分流,把园分为数块。所有亭、堂、庐、阁、斋或临水筑,或耸立于水中,临空而望,仿佛用水绘出来的一幅优美图画。  早春的水绘园,就像
期刊
莲花庄位于湖州市区东南隅,原址在今南园小学南,风光旖旎,为一郡之胜,数百年来,以碧水风荷、景色幽绝著称于江南。因花园主人赵孟頫有翰林学士承旨衔,故又有“学士庄”之称。  赵孟頫才艺绝世,管道升才貌双绝,再加上各朝各代文人墨客、書画大家游莲花庄留下的书画墨宝。因此走进莲花庄,好像走进一个书画艺术博物馆。  莲花庄园门呈绛红色,面向苕溪,门额“莲花庄”为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手笔。进园门,左侧有一巨石,镌刻
期刊
自驾车从广州出发的第四天黄昏,我们终于抵达龙摩爷山下。这里是从下游进入怒江的大门。云南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新县城勐梭镇就在龙摩爷山下的神湖畔。  西盟处于佤山的核心地段。佤山其实是阿佤山的泛称,具体地域是指澜沧江西和缅甸怒江以东之间佤族的聚居地。佤山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佤族地域文化,一直以来这里被视为毒虫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加上历史上就有的猎头祭谷等原始宗教活动,更是让这一片茂
期刊
沈园,位于绍兴市区延安路和鲁迅路之间,乃南宋时江南著名园林,因这首幽怨、悱恻的《钗头凤》蜚声海内外。  穿过古色凝重的宋式门檐,一方泛着青苔色的断石映入眼帘,上刻“断云”二字。据说是借用“断缘”的谐音。此石中间断开,但却依依不肯分离,似在向人们诉说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也点明了沈园的主题。  石头在中国园林中备受重视,到了宋代,更是“无园不石”。因此,建于南宋的沈园自古以来就是个赏石、品石的好去处
期刊
天还未亮透,我们就敲开了公路边陈老板家的大门。以前曾做过建筑小包工头的四川人陈老板,用40万元在怒江边建起了一幢两层高的大房子,并从1公里外引来了温泉水,还把房子的地下室建成温泉浴室,每位收3元,时间不限。我们只在陈老板的房子里吃了两元一碗的面条,没有进他的“温泉浴室”,因为他的房子的大门前那个给过往汽车洗车用的大水管涌出的也是温泉水!太阳升起之后,我干脆就着早晨的霞光,用这洗车用的水管痛痛快快地
期刊
距腾冲县城四公里的地方,有一个6D0多年历史的古镇和顺,这是我们的第二站。古镇四面环山,由八个村庄组成,分布着百余幢极具科技、文化、建筑研究价值的民居群落。最有名气的是1928年建成的“和顺图书馆”,它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现有藏书700D0多册,其中古籍、珍本1D000多册。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孕育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一批文化名人。图书馆园子外是一片片在灿烂阳光下金黄耀眼的油菜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