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写好微作文
所谓微作文就是概括地记下真实的事情或经历,一般以100字左右为宜。将好的素材一一完整地写出是不现实的,因为中考前夕时间紧张,不允许这样做,但是如果将这些素材简略地记载下来,作为中考素材的准备则是必要的。这样做,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积极挖掘生活,从生活中寻觅相关的素材,从而丰富学生中考作文的选材储备,为中考作文提供写作源泉;另一方面,有利于中考前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极大地提高教师作文辅导的针对性,使作文指导更具个性化。
基于教学的系统性和复习迎考的针对性,笔者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微作文的:先是按內容将中考作文分成若干类型,如家庭类、校园类和社会类,或者再具体分成亲情类、友情类、人情类;成长类、情感道德类、审美鉴赏类;等等。然后从中选取一个作为练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在此话题范围内,用简短的语言概写一件自己最有感触的事情,最后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微作文,并及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微作文在不过多占用学生课后作业时间的前提下,作为一项作文实践活动,无疑可以被高频率组织。通过系列化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中考素材贮备库,从而让学生在中考考场上游刃有余地应对“写什么”的困境,顺利地选择恰当的素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笔者在一周内曾经布置了两次这样的微作文训练,一次是“成长路上,你收获了什么?你能用100字概写一件事来展示自己的收获吗?”另一次是“亲情是什么?请简述一件事来回答。”如此进行不同题材的高频率微作文训练,无疑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聚集不同类型的素材,为中考考场上素材的选择提供充分的素材来源。
二、备好“代表作”
所谓“代表作”,是指最能反映学生自己写作水准的作文。中考作文,其实是学生写的能力的综合反映,它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谋篇布局能力、筛选和组织素材能力的综合反映。应该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以选材能力和对选材的加工利用能力为基础的,或者说,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表现为学生的选材能力。选择蕴含真情实感的素材,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因此,备好“代表作”,就应考而言,主要是针对选材而言的,即要从已写的作文里选择那些蕴含真情实感的习作,经过再加工,使其成为反映自己写作能力和思想情感水准的“代表作”。
从初一到初三,学生们写了大量的习作,经历了很多类型的考试,在考场上写下了许多考场作文,它们或因各种原因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而还不能算作是好文章。但从中遴选几则富有真情实感的好素材,找到文章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改,让其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想情感水准,成为自己的“代表作”还是行之有效的。重要的是挑选和修改“代表作”的过程要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因为一方面,学生的认识和写作水平究竟有限,教师的指导能帮助学生真正修改出自己的“代表作”;另一方面,在修改中,教师的具体指导能让学生在考场上树立自信,获得写作经验,有利于学生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自顾自地挑选、修改,放任自流,很可能收效甚微,得不偿失。
三、开设聊天室
帮助学生贮备中考素材可以贯穿在平时的复习课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开设聊天室,即利用课前的三五分钟,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聊聊自己的经历或遇到的令自己触动的事情。那么,如何组织这样的聊天活动呢?
(1)设计好聊天的话题。话题要针对中考的考试类型,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诚信”“成长”“让我心动的一件事”等。教师要仔细研究近几年中考作文的特点,把握中考作文的趋势,紧扣中考要求和趋势,精心设计话题,让聊天话题序列化、体系化。
(2)规范聊天的程序。一般来讲,先聊经历或事情,后议感触、感悟与感想。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使聊天过程具有程序性和操作性,同时使聊天具备实际作文的结构与内容要素,成为实际作文的雏形,在“说”中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自我消化经历和事情,培养学生善于体验、思考的习惯,让聊天成为学生抒发自我情怀、表达独立思考的手段,进而增加作文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厚度。
(3)要面向全体。课前三五分钟的聊天不应成为少数优等生的个人秀,而应成为全体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的周密组织。教师先布置话题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再组织学生“聊天”,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人人都准备,个个能参与,大家来表现”这是原则,也是目标。这样,在讲述和倾听中,学生们相互启发、互为借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酝酿形成适合自己的素材。这样的聊天活动,一般一次让两三位学生参加为宜。当然,活动的效果来自活动本身,更来自活动的坚持,聚少成多,坚持下去,效果才能彰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寻找生活中的“米”,永远是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的第一位因素。在这方面,教师有义务、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学生寻找到生活中的“米”,从而让学生在中考考场上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所谓微作文就是概括地记下真实的事情或经历,一般以100字左右为宜。将好的素材一一完整地写出是不现实的,因为中考前夕时间紧张,不允许这样做,但是如果将这些素材简略地记载下来,作为中考素材的准备则是必要的。这样做,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积极挖掘生活,从生活中寻觅相关的素材,从而丰富学生中考作文的选材储备,为中考作文提供写作源泉;另一方面,有利于中考前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极大地提高教师作文辅导的针对性,使作文指导更具个性化。
基于教学的系统性和复习迎考的针对性,笔者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微作文的:先是按內容将中考作文分成若干类型,如家庭类、校园类和社会类,或者再具体分成亲情类、友情类、人情类;成长类、情感道德类、审美鉴赏类;等等。然后从中选取一个作为练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在此话题范围内,用简短的语言概写一件自己最有感触的事情,最后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微作文,并及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微作文在不过多占用学生课后作业时间的前提下,作为一项作文实践活动,无疑可以被高频率组织。通过系列化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中考素材贮备库,从而让学生在中考考场上游刃有余地应对“写什么”的困境,顺利地选择恰当的素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笔者在一周内曾经布置了两次这样的微作文训练,一次是“成长路上,你收获了什么?你能用100字概写一件事来展示自己的收获吗?”另一次是“亲情是什么?请简述一件事来回答。”如此进行不同题材的高频率微作文训练,无疑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聚集不同类型的素材,为中考考场上素材的选择提供充分的素材来源。
二、备好“代表作”
所谓“代表作”,是指最能反映学生自己写作水准的作文。中考作文,其实是学生写的能力的综合反映,它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谋篇布局能力、筛选和组织素材能力的综合反映。应该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以选材能力和对选材的加工利用能力为基础的,或者说,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表现为学生的选材能力。选择蕴含真情实感的素材,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因此,备好“代表作”,就应考而言,主要是针对选材而言的,即要从已写的作文里选择那些蕴含真情实感的习作,经过再加工,使其成为反映自己写作能力和思想情感水准的“代表作”。
从初一到初三,学生们写了大量的习作,经历了很多类型的考试,在考场上写下了许多考场作文,它们或因各种原因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而还不能算作是好文章。但从中遴选几则富有真情实感的好素材,找到文章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改,让其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想情感水准,成为自己的“代表作”还是行之有效的。重要的是挑选和修改“代表作”的过程要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因为一方面,学生的认识和写作水平究竟有限,教师的指导能帮助学生真正修改出自己的“代表作”;另一方面,在修改中,教师的具体指导能让学生在考场上树立自信,获得写作经验,有利于学生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自顾自地挑选、修改,放任自流,很可能收效甚微,得不偿失。
三、开设聊天室
帮助学生贮备中考素材可以贯穿在平时的复习课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开设聊天室,即利用课前的三五分钟,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聊聊自己的经历或遇到的令自己触动的事情。那么,如何组织这样的聊天活动呢?
(1)设计好聊天的话题。话题要针对中考的考试类型,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诚信”“成长”“让我心动的一件事”等。教师要仔细研究近几年中考作文的特点,把握中考作文的趋势,紧扣中考要求和趋势,精心设计话题,让聊天话题序列化、体系化。
(2)规范聊天的程序。一般来讲,先聊经历或事情,后议感触、感悟与感想。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使聊天过程具有程序性和操作性,同时使聊天具备实际作文的结构与内容要素,成为实际作文的雏形,在“说”中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自我消化经历和事情,培养学生善于体验、思考的习惯,让聊天成为学生抒发自我情怀、表达独立思考的手段,进而增加作文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厚度。
(3)要面向全体。课前三五分钟的聊天不应成为少数优等生的个人秀,而应成为全体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的周密组织。教师先布置话题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再组织学生“聊天”,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人人都准备,个个能参与,大家来表现”这是原则,也是目标。这样,在讲述和倾听中,学生们相互启发、互为借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酝酿形成适合自己的素材。这样的聊天活动,一般一次让两三位学生参加为宜。当然,活动的效果来自活动本身,更来自活动的坚持,聚少成多,坚持下去,效果才能彰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寻找生活中的“米”,永远是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的第一位因素。在这方面,教师有义务、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学生寻找到生活中的“米”,从而让学生在中考考场上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