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就要重点抓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重要环节。少年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道德的形成,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具有相对的特点和独立性,是多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的作用尽管尚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但无疑是最受重视、最有方法、最有成就的阵地。相反,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影响虽然引起关注,但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比学校教育肤浅。
1 家庭教育环境对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影响
家庭是人健康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出生到成熟,学习生活,学习做人,与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从时间角度看,一个人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存在着从血缘、经济、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联系,因而家庭教育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权威性,家庭的生活方式,家长的一言一行,家长的影响和熏陶,都会给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打下深深的烙印。
1.1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着显著的特点。①广泛性和持续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普天下的家庭无不是孩子成长的“学校”,天下父母无不是孩子的“教师”。家庭是一个长期教育、终生教育的场所。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其发展的全过程都是受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教育影响。家庭是相对稳定的,不像学校那样经常变换教育者和教育环境,这对青少年进行一贯的、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品德及行为规范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陶冶与渗透性。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实施德育教育的。父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人格示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将道德规范、做人准则渗透到他的思想中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还表现在其没有固定的直接形式,而是在自然的日常生活状态下,发挥着家庭经济结构、成员关系、家庭气氛等因素的德育功能,因而其渗透性是很强的;③权威性和继承性。在家庭教育中,由于血缘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联系,父母的关怀,使孩子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靠和信赖情感。因此,父母对子女有强烈的人格感化力量,加之孩子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父母是家庭的主心骨,是子女生活上的指导者,这使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父母的威望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了接受的可能性。另外,不同的家庭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了一些好习惯、传统及兴趣、爱好等,通常被人称为“家风”。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对于培养子女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④针对性和广泛性。“知子莫若父母”,家长长期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子女的日常习惯摸得最细最透,父母可以从子女的一言一行中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家庭教育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应讲究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环境场所的规范性,寓教于乐,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1.2 家庭教育对学生品质的主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影响学生的政治、生活、劳动态度。如果家长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爱生活,对工作一丝不苟,这种生活态度会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子女由此产生的对父母的尊敬与爱戴,使他们很自然地愿意效仿父母,成为一个有理想追求、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经常在家里无原则地发牢骚、说怪话,对工作消极疲塌、无所事事,这也会自然地给子女带来消极的影响;②影响学生的评价标准。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家长能用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子女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少年儿童区分和判断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高尚行为,什么是卑劣行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等,往往是从家长对具体的人和事的评论中而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父母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赞扬、支持什么,批判、反对什么,最能为子女所体察,并能从中得到评人论事的尺度;③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理想。家长对少年儿童理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目前一些高中生报考高一级学校深造或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某些重理轻文,轻视农业和服务业,乐于从事物质待遇高的工作,不愿从事艰苦工作的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家长的认识,反映了家长对子女理想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家长思想境界较高,对子女给予积极正确的指导,则会起到学校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
2 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影响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其作用将会日益明显。
2.1 社会环境对学生影响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社会环境中学生受到影响的教育对象是广泛的。从个体到群体,从幼儿到老人,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对学生产生德育影响。同时,学生受到影响的渠道也是广泛的,各种媒体、人际关系、榜样、时尚、风气等都是影响教育的渠道。它以五彩缤纷的形式,四面八方的途径,铺头盖脸的将学生包围起来,使他们受到教育和影响;②复杂性和变动性。社会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必然带来教育作用的复杂性。同时,社会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少年儿童带来了消极影响。
2.2 根据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特点而实施良性的德育教育。第一,时事政策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主任翁的责任感。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就是通过宣传社会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生活观念,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教育一般包括由低级到高级四个层次:①文明习惯教育。它包括日常行为基本要求、文明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的教育;②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教育。包括关心人、爱护人、进行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教育;③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它包括进行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④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第三,理想和纪律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理想教育是使少年儿童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使他们的理想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并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纪律是在一定社会中人们进行正常生活、学习和劳动的必要条件。实施纪律教育和法律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纪律和法制的性质,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养成自觉遵守公共场所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行为习惯,勇于同违法乱纪的人和事进行斗争,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总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注重研究家庭和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使之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少年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抓出成效。
1 家庭教育环境对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影响
家庭是人健康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出生到成熟,学习生活,学习做人,与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从时间角度看,一个人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存在着从血缘、经济、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联系,因而家庭教育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权威性,家庭的生活方式,家长的一言一行,家长的影响和熏陶,都会给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打下深深的烙印。
1.1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着显著的特点。①广泛性和持续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普天下的家庭无不是孩子成长的“学校”,天下父母无不是孩子的“教师”。家庭是一个长期教育、终生教育的场所。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其发展的全过程都是受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教育影响。家庭是相对稳定的,不像学校那样经常变换教育者和教育环境,这对青少年进行一贯的、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品德及行为规范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陶冶与渗透性。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实施德育教育的。父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人格示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将道德规范、做人准则渗透到他的思想中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还表现在其没有固定的直接形式,而是在自然的日常生活状态下,发挥着家庭经济结构、成员关系、家庭气氛等因素的德育功能,因而其渗透性是很强的;③权威性和继承性。在家庭教育中,由于血缘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联系,父母的关怀,使孩子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靠和信赖情感。因此,父母对子女有强烈的人格感化力量,加之孩子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父母是家庭的主心骨,是子女生活上的指导者,这使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父母的威望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了接受的可能性。另外,不同的家庭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了一些好习惯、传统及兴趣、爱好等,通常被人称为“家风”。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对于培养子女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④针对性和广泛性。“知子莫若父母”,家长长期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子女的日常习惯摸得最细最透,父母可以从子女的一言一行中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家庭教育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应讲究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环境场所的规范性,寓教于乐,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1.2 家庭教育对学生品质的主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影响学生的政治、生活、劳动态度。如果家长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爱生活,对工作一丝不苟,这种生活态度会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子女由此产生的对父母的尊敬与爱戴,使他们很自然地愿意效仿父母,成为一个有理想追求、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经常在家里无原则地发牢骚、说怪话,对工作消极疲塌、无所事事,这也会自然地给子女带来消极的影响;②影响学生的评价标准。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家长能用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子女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少年儿童区分和判断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高尚行为,什么是卑劣行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等,往往是从家长对具体的人和事的评论中而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父母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赞扬、支持什么,批判、反对什么,最能为子女所体察,并能从中得到评人论事的尺度;③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理想。家长对少年儿童理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目前一些高中生报考高一级学校深造或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某些重理轻文,轻视农业和服务业,乐于从事物质待遇高的工作,不愿从事艰苦工作的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家长的认识,反映了家长对子女理想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家长思想境界较高,对子女给予积极正确的指导,则会起到学校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
2 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影响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其作用将会日益明显。
2.1 社会环境对学生影响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社会环境中学生受到影响的教育对象是广泛的。从个体到群体,从幼儿到老人,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对学生产生德育影响。同时,学生受到影响的渠道也是广泛的,各种媒体、人际关系、榜样、时尚、风气等都是影响教育的渠道。它以五彩缤纷的形式,四面八方的途径,铺头盖脸的将学生包围起来,使他们受到教育和影响;②复杂性和变动性。社会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必然带来教育作用的复杂性。同时,社会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少年儿童带来了消极影响。
2.2 根据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特点而实施良性的德育教育。第一,时事政策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主任翁的责任感。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就是通过宣传社会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生活观念,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教育一般包括由低级到高级四个层次:①文明习惯教育。它包括日常行为基本要求、文明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的教育;②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教育。包括关心人、爱护人、进行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教育;③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它包括进行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④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第三,理想和纪律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理想教育是使少年儿童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使他们的理想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并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纪律是在一定社会中人们进行正常生活、学习和劳动的必要条件。实施纪律教育和法律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纪律和法制的性质,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养成自觉遵守公共场所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行为习惯,勇于同违法乱纪的人和事进行斗争,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总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注重研究家庭和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使之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少年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