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自身的逻辑性和理性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围绕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激发探究欲望;围绕知识点的坡度提问,培养解题方法;围绕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思维能力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设计,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兴趣点;知识坡度点;思维发散点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又充满难点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对学生吸收并掌握数学知识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问点,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解答数学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尤为重要。为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问点设计得更为巧妙有效,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精心设计问点,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做法。
一、围绕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激发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因为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积极主动的来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所以教师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建立起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普遍会遇见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能理解,答非所问。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提问会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有益于学习的互动,但是教师的提问在设定上需要一定的外在吸引力,也就是“包装”。可以用学生的兴趣来包装,但是这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要先认知到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加以利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用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或表演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比如说《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小学生都比较爱看的动画片,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将其与数学问题进行趣味融合。教师先问学生:“昨天我看了一部动画片非常有意思,叫《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家都看过吗?里面有哪些可爱的动物啊?”学生兴高采烈地举手回答,认为这是在与他们做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羊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让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几只羊,然后问:“这里面是不是有两个大坏蛋啊?他们叫什么?”学生回答:“灰太狼与红太狼。”教师再问:“如果灰太狼抓走一只羊,还剩下几只啊?把它救回来,又有几只?”这样加减法教学问题就轻松建立在了学生的兴趣上。当进行乘法教学的时候,教师又这样问学生:“如果一天吃三顿饭,一顿饭灰太狼要吃2只羊,谁知道,这些羊够灰太狼吃几天啊?”这样先抓住学生的共同兴趣,然后与数学知识结合,进行提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又建立起对数学课程的喜爱,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围绕知识点的坡度提问,培养解题方法
所谓知识点的坡度即击破该问题的解决思路,由浅至深,这也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一个途径和方法。很多数学题都是因为学生思考的角度没有抓准,导致解决问题的思路错误,并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有必要也有义务带领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坡度,从一个正确的容易起手的点逐步延伸,直到问题解决。所以在提问中,教师应当以此为重点,进行提问。
例如:3箱橘子比3筐苹果少24千克,平均每箱橘子重2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这道题涉及加减乘除,都是小学数学课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此问题进行提问:一箱橘子20千克,3箱橘子多少千克呀?得知为60千克后,教师再问:3箱橘子60千克,3箱苹果比60千克少24千克,那3箱苹果是多少千克呢?得知为36千克后,教师继续带领学生:三筐苹果36千克,一筐苹果多少千克?抓住解决问题的必需知识点进行提问,因为在这道题中,涉及的计算项目很多,每一个计算项目都是知识点,但是很多同学找不到知识点的坡度,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产生了混乱。教师帮学生找准知识点的坡度进行提问,既能让学生正确地算出答案,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围绕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思维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均存在差异,因此思考问题的方式也相应有所不同。在进行问点设计时,很有可能学生对问题的出发点和解决途径与教师大相径庭。此时,如果教师硬把学生往自己的思维途径上拉,学生只会因被动而产生茫然,对问题不得其解,导致教师的设问变成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后准备数学设问时,需要先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预设出学生对该问题会做出的回答,再通过对该回答进行下一步的设问,以让学生不违背自己的思维模式对设问问题做到理解。由于考虑问题出发点的多样化,学生不可能每一个回答都在教师的掌握范围内,当遇见所谓“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时,教师要顺着学生的观点,去进行预设,让该学生认知到自己思维途径是错误的,从而矫正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步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
比如教师提问:“蓓蕾小学三年级有学生86人,比二年级学生人数的2倍少4人,二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时学生分析该问题的思维肯定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86除以2加4,显然这种思维模式没有建立在这道题的正确解决途径上。如果这时候教师说是错误的,让别的同学回答,该学生肯定无法承认自己的错误,不知道错在哪,那么这时,教师就应当抓住学生的思维点,陪着他一同认识错误。按照该学生的计算,二年级的学生人数为47人,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答案问该学生“三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哪个多”学生回答“二年级多”,那么三年级学生86人,算出二年级学生47人,肯定是不对的。这时学生就能认知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不正确的,通过教师这样的提问,学生的错误思维得到了矫正,于是马上调整思维方向,重新审题,正确解答。
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其重要度不言而喻,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师数学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必不可少。本文通过围绕学生兴趣点、知识点坡度、思维发散点等方面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重点知识,强化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数学设问“四字诀”[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10): 47—48.
[2]关明灿.数学设问的几个实用性原则[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14(05):153—154.
[3]朱文昌.数学设问有技巧[J].新课程导学,2012(15):6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东门小学)
关键词:兴趣点;知识坡度点;思维发散点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又充满难点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对学生吸收并掌握数学知识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问点,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解答数学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尤为重要。为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问点设计得更为巧妙有效,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精心设计问点,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做法。
一、围绕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激发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因为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积极主动的来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所以教师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建立起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普遍会遇见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能理解,答非所问。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提问会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有益于学习的互动,但是教师的提问在设定上需要一定的外在吸引力,也就是“包装”。可以用学生的兴趣来包装,但是这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要先认知到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加以利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用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或表演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比如说《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小学生都比较爱看的动画片,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将其与数学问题进行趣味融合。教师先问学生:“昨天我看了一部动画片非常有意思,叫《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家都看过吗?里面有哪些可爱的动物啊?”学生兴高采烈地举手回答,认为这是在与他们做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羊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让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几只羊,然后问:“这里面是不是有两个大坏蛋啊?他们叫什么?”学生回答:“灰太狼与红太狼。”教师再问:“如果灰太狼抓走一只羊,还剩下几只啊?把它救回来,又有几只?”这样加减法教学问题就轻松建立在了学生的兴趣上。当进行乘法教学的时候,教师又这样问学生:“如果一天吃三顿饭,一顿饭灰太狼要吃2只羊,谁知道,这些羊够灰太狼吃几天啊?”这样先抓住学生的共同兴趣,然后与数学知识结合,进行提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又建立起对数学课程的喜爱,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围绕知识点的坡度提问,培养解题方法
所谓知识点的坡度即击破该问题的解决思路,由浅至深,这也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一个途径和方法。很多数学题都是因为学生思考的角度没有抓准,导致解决问题的思路错误,并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有必要也有义务带领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坡度,从一个正确的容易起手的点逐步延伸,直到问题解决。所以在提问中,教师应当以此为重点,进行提问。
例如:3箱橘子比3筐苹果少24千克,平均每箱橘子重2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这道题涉及加减乘除,都是小学数学课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此问题进行提问:一箱橘子20千克,3箱橘子多少千克呀?得知为60千克后,教师再问:3箱橘子60千克,3箱苹果比60千克少24千克,那3箱苹果是多少千克呢?得知为36千克后,教师继续带领学生:三筐苹果36千克,一筐苹果多少千克?抓住解决问题的必需知识点进行提问,因为在这道题中,涉及的计算项目很多,每一个计算项目都是知识点,但是很多同学找不到知识点的坡度,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产生了混乱。教师帮学生找准知识点的坡度进行提问,既能让学生正确地算出答案,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围绕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思维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均存在差异,因此思考问题的方式也相应有所不同。在进行问点设计时,很有可能学生对问题的出发点和解决途径与教师大相径庭。此时,如果教师硬把学生往自己的思维途径上拉,学生只会因被动而产生茫然,对问题不得其解,导致教师的设问变成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后准备数学设问时,需要先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预设出学生对该问题会做出的回答,再通过对该回答进行下一步的设问,以让学生不违背自己的思维模式对设问问题做到理解。由于考虑问题出发点的多样化,学生不可能每一个回答都在教师的掌握范围内,当遇见所谓“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时,教师要顺着学生的观点,去进行预设,让该学生认知到自己思维途径是错误的,从而矫正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步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
比如教师提问:“蓓蕾小学三年级有学生86人,比二年级学生人数的2倍少4人,二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时学生分析该问题的思维肯定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86除以2加4,显然这种思维模式没有建立在这道题的正确解决途径上。如果这时候教师说是错误的,让别的同学回答,该学生肯定无法承认自己的错误,不知道错在哪,那么这时,教师就应当抓住学生的思维点,陪着他一同认识错误。按照该学生的计算,二年级的学生人数为47人,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答案问该学生“三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哪个多”学生回答“二年级多”,那么三年级学生86人,算出二年级学生47人,肯定是不对的。这时学生就能认知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不正确的,通过教师这样的提问,学生的错误思维得到了矫正,于是马上调整思维方向,重新审题,正确解答。
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其重要度不言而喻,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师数学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必不可少。本文通过围绕学生兴趣点、知识点坡度、思维发散点等方面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重点知识,强化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数学设问“四字诀”[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10): 47—48.
[2]关明灿.数学设问的几个实用性原则[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14(05):153—154.
[3]朱文昌.数学设问有技巧[J].新课程导学,2012(15):6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东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