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很多人会发现,现在的男孩子说起话来细声细气,爱玩女孩子的洋娃娃,缺少男孩应具有的勇敢、独立等气质;女孩子说话却粗声粗气,喜欢玩枪、汽车、机器人等男孩子的玩具,一点没有女孩温柔如水的特质。为什么男孩越来越不像男孩,女孩越来越不像女孩?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形成健康的性别认识呢?
性别教育按心理学来说应从2岁开始,因为2岁的时候孩子们就不用穿开裆裤了,已经能正确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还无法正确确定自己的性别。此时孩子会从妈妈和爸爸的穿着、头发、喉结等身体各个方面和视觉接触中认识到性别差异。爸爸带领带,妈妈穿裙子;爸爸有胡子,妈妈没胡子;妈妈长头发,烫发、爸爸头发短,不烫发等。父母要做好孩子性别角色的榜样,时刻注意自己身上所体现出的性别特征,这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父母可以帮女孩子穿裙子、梳小辫,告诉她你是女孩子;男孩子哭泣时要告诉他你是男孩子,要勇敢一点,不能哭哭啼啼的。
真正的性别意识从5岁开始,女孩子已经接受自己是女孩了, 习惯了女孩的穿着、打扮;男孩子也习惯自己是男孩了。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对性别的意识还是很差,还是由家长决定让孩子穿什么、做什么,鼓励他什么行为、不鼓励他什么行为,用这种方式建立他们的性别。爸爸和妈妈由于性别的不同,通常在家庭的分工也有所不同,他们是孩子绝好的性别角色榜样。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自然场景,让孩子加深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例如,爸爸和男宝宝一起完成繁重的劳动,让男宝宝感受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坚强和力量。妈妈和女宝宝一起为辛苦工作的爸爸准备晚餐,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
青春期之前,即5~12岁,是性别的固化。 这段时间,随着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有一个性别的社会认同过程,这样一个过程让孩子们逐渐养成更接近于自己性别的情绪、行为和内在心理结构,这个过程要五六年,直到第二性征出现。在这个期间孩子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妈妈总是抱怨自己又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家,或者爸爸总是每天匆忙出门,到很晚才回来,而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卸给母亲。那么,可能孩子对性别的认识就将会是片面甚至是负面的。他从父母那里看不到不同性别的人有何值得人们尊敬的价值,从而对性别产生失望。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影响。爸爸和妈妈要相互尊敬,相互照顾,都要流露出对各自性别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喜爱。
父母要怎样做好性别教育
性别教育就是让孩子进入正确的性别角色,如,男性表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表现出阴柔之美。男女的性别我们无法改变,但性别的角色却是从儿童期开始受到成人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即是性别角色混乱的表现。这种异常的言行,常受到小朋友的讥笑、歧视和捉弄,家长和老师也经常会不理解。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容易让孩子感到内心痛苦,容易产生内向、孤独及忧郁的性格。
家长们要仔细辨别其性别角色,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使以后的心理发展正常,避免同性恋、易性癖等现象的出现。在给孩子置办生活物品的时候,要特意对男孩女孩的东西做一个明显的区别购买。女宝宝最好选粉嫩的颜色,穿裙子,用粉色书包,玩具选择洋娃娃之类的;男宝宝选用带有男性色彩的颜色,黑色、蓝色,穿裤子,玩具也选用小汽车,变形金刚之类。家长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进而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当孩子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时,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存在“道德问题”,这种探索是健康的。孩子对自己身体器官的探索、以及通过和别人的交往,逐渐建立了自我意识和对性别的理解。上厕所也要从娃娃抓起,女孩子就应该带她去女厕,男孩子就应该去男厕;女孩子采用蹲式,男孩子采用立式。如果孩子偶然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家长需要耐心解释,嘘嘘的地方大家都有,只是形状不一样,所以男孩女孩要选择不同的上厕所姿势。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敷衍孩子的问题。
性别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在性别教育中,男孩子可以增强责任心,养成男子汉气质以及不怕困难、主动帮助他人的好习惯;女孩子则会养成细心、懂事等好性格。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榜样,第一个模仿对象,要时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千万不能忽视了性别教育,否则尴尬的不是我们,而是孩子们的未来。
很多人会发现,现在的男孩子说起话来细声细气,爱玩女孩子的洋娃娃,缺少男孩应具有的勇敢、独立等气质;女孩子说话却粗声粗气,喜欢玩枪、汽车、机器人等男孩子的玩具,一点没有女孩温柔如水的特质。为什么男孩越来越不像男孩,女孩越来越不像女孩?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形成健康的性别认识呢?
性别教育按心理学来说应从2岁开始,因为2岁的时候孩子们就不用穿开裆裤了,已经能正确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还无法正确确定自己的性别。此时孩子会从妈妈和爸爸的穿着、头发、喉结等身体各个方面和视觉接触中认识到性别差异。爸爸带领带,妈妈穿裙子;爸爸有胡子,妈妈没胡子;妈妈长头发,烫发、爸爸头发短,不烫发等。父母要做好孩子性别角色的榜样,时刻注意自己身上所体现出的性别特征,这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父母可以帮女孩子穿裙子、梳小辫,告诉她你是女孩子;男孩子哭泣时要告诉他你是男孩子,要勇敢一点,不能哭哭啼啼的。
真正的性别意识从5岁开始,女孩子已经接受自己是女孩了, 习惯了女孩的穿着、打扮;男孩子也习惯自己是男孩了。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对性别的意识还是很差,还是由家长决定让孩子穿什么、做什么,鼓励他什么行为、不鼓励他什么行为,用这种方式建立他们的性别。爸爸和妈妈由于性别的不同,通常在家庭的分工也有所不同,他们是孩子绝好的性别角色榜样。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自然场景,让孩子加深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例如,爸爸和男宝宝一起完成繁重的劳动,让男宝宝感受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坚强和力量。妈妈和女宝宝一起为辛苦工作的爸爸准备晚餐,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
青春期之前,即5~12岁,是性别的固化。 这段时间,随着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有一个性别的社会认同过程,这样一个过程让孩子们逐渐养成更接近于自己性别的情绪、行为和内在心理结构,这个过程要五六年,直到第二性征出现。在这个期间孩子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妈妈总是抱怨自己又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家,或者爸爸总是每天匆忙出门,到很晚才回来,而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卸给母亲。那么,可能孩子对性别的认识就将会是片面甚至是负面的。他从父母那里看不到不同性别的人有何值得人们尊敬的价值,从而对性别产生失望。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影响。爸爸和妈妈要相互尊敬,相互照顾,都要流露出对各自性别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喜爱。
父母要怎样做好性别教育
性别教育就是让孩子进入正确的性别角色,如,男性表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表现出阴柔之美。男女的性别我们无法改变,但性别的角色却是从儿童期开始受到成人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即是性别角色混乱的表现。这种异常的言行,常受到小朋友的讥笑、歧视和捉弄,家长和老师也经常会不理解。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容易让孩子感到内心痛苦,容易产生内向、孤独及忧郁的性格。
家长们要仔细辨别其性别角色,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使以后的心理发展正常,避免同性恋、易性癖等现象的出现。在给孩子置办生活物品的时候,要特意对男孩女孩的东西做一个明显的区别购买。女宝宝最好选粉嫩的颜色,穿裙子,用粉色书包,玩具选择洋娃娃之类的;男宝宝选用带有男性色彩的颜色,黑色、蓝色,穿裤子,玩具也选用小汽车,变形金刚之类。家长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进而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当孩子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时,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存在“道德问题”,这种探索是健康的。孩子对自己身体器官的探索、以及通过和别人的交往,逐渐建立了自我意识和对性别的理解。上厕所也要从娃娃抓起,女孩子就应该带她去女厕,男孩子就应该去男厕;女孩子采用蹲式,男孩子采用立式。如果孩子偶然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家长需要耐心解释,嘘嘘的地方大家都有,只是形状不一样,所以男孩女孩要选择不同的上厕所姿势。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敷衍孩子的问题。
性别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在性别教育中,男孩子可以增强责任心,养成男子汉气质以及不怕困难、主动帮助他人的好习惯;女孩子则会养成细心、懂事等好性格。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榜样,第一个模仿对象,要时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千万不能忽视了性别教育,否则尴尬的不是我们,而是孩子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