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刘参谋长之前,我就已经做了一些案头工作,知道他是治理砒砂岩地貌的专家,但对于砒砂岩地貌和所处的环境我没什么概念,直到我的脚踩到这片被称为“地球癌症”的贫瘠土地,亲身感受了夏天依然呼啸的北风,我才深刻体会到这5年来他风餐露宿,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与不易。
[人物名片]刘亚发,1965年2月出生,1983年入伍,现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武部部长。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北京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年种,二年黄,三年进灶膛
“哪个是这次的主角?”听到两个同行在那里窃窃私语,“我猜是那个最黑最瘦的。”我也凑了过去。没错,就是他,对面的一排人中,最显眼的就是他,和其他人相比,他皮肤的色度深了不止一两度,坐在那里明显也比旁边的人“娇小”许多。“都是干活干的,一年到头埋在地里,想增肥美白都不容易。”刘亚发调侃着。刘亚发所说的“地里”,是位于鄂尔多斯市的砒砂岩地貌。砒砂岩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陕西、山西等黄河流域地区,其危害犹如砒霜,故称其为“砒砂岩”。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砒砂岩面积 1430平方公里,被中外专家称之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地球癌症”。位于东胜区罕台镇西南的“九秃梁”属于典型的砒砂岩地质,植树难度很大,当地有句谚语,叫“一年种,二年黄,三年进灶膛”。
在干旱少雨的硬梁上挖树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0多厘米的地表土层下面,是坚硬的砒砂岩,一锹下去一道白印,一镐下去一个白点,刘亚发他们用钎凿,用锤砸,有时还要爆破,一个壮劳力每天最好的成绩是15个树坑,几天下来,大家满手血泡、虎口震裂,进展缓慢。
刘亚发打听到包头有家机械厂生产打坑机,他就想买,但人武部账上没有钱,他就集合干部职工开会,说:“希望同志们支持一把,先筹资把机械买回来,由我代表人武部打欠条,等有了钱连本带息还给大家。”大家被刘亚发这种真诚感动了,就把自己的积蓄都拿出来了。
带着干部、职工集资的70万元钱,刘亚发从包头买回1台挖掘机、2台拖拉机、3台运水车和4台钻坑机。使用钻坑机,极大地提高了挖坑速度,也坚定了干部职工的信心。可是,厂家配套的钻头硬度不够,机械臂稳定性差,一般的砂石地还能应付,遇到岩石层钻头空钻不进尺。
刘亚发和技术专家研究改进钻头,他们将钻头换成更加坚硬的黑金钢,加装齿状的扩孔叶轮,改进力臂提高钻具的稳定性。随着技术性能不断提高,钻坑机的 “胃口”大增,土石砂岩通吃,速度成倍提高,1台机器平均一天能钻500个树坑。
刘亚发的“六件宝”
“被褥、胶鞋和小锹,雨衣、手电、作业包”,说起刘亚发的“六件宝”,从“国防林”初步规划那天起便和刘亚发随身相伴、形影不离。2011年7月,为了实地得到检验“蓄水工程”效果的第一手材料,刘亚发带着他的司机老陈住在了山上,他的“六件宝”可是发挥了大作用。
一天后半夜,天空雷声轰鸣。毫无睡意的刘亚发带着老陈打着手电、穿上雨衣、拿着小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国防林”奔去。
路上,倾盆大雨瞬间下了起来,为了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刘亚发加快了步伐,老陈在后面紧追不舍。但由于山路泥泞,刘亚发一不小心滑倒了,左脚严重扭伤。看此情形,老陈劝他先回去看看脚伤,但不管怎么劝说,刘亚发愣是一瘸一拐地来到“蓄水工程”现场。他左手拿锹、右手拿着手电筒,认真地查看着每一节导水渠、每一个过滤池,哪里导水渠铺设浅了、哪里弯度设置大了、哪里的过滤池水往外溢了……他抽出随身携带的“作业包”中的小本子一一记录下来。
高原的雨随风而至,打在脸上生疼,然而雨中忙得不亦乐乎的刘亚发却浑然不觉……一连几天下了七八场大雨,山上整整1万多米的导水渠、20多个过滤池他都在雨中一一“造访”,实地考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了满满一本子。下山那天他高兴地说:“老陈,这几天咱可没白辛苦,回去以后可以‘有的放矢’改建工程了!真值啊!”
水不下山,土不出川
“2009年,又栽下数十万棵树后,我才真正体验到那种生了孩子,给不起饭吃的痛苦。”刘亚发说。为此,刘亚发专门请教林业专家,选择最适合当地生长的针叶树种,针对砒砂岩地含土量少、营养成分低,他们先后探索了五种科学可行的办法,使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自然风化法,解决砒砂岩土质硬的问题。刘亚发将挖好的树坑放置半年,利用风蚀日晒雨浇,软化砒砂岩,提高土质的养分,为树木成活创造了条件。
提前注水法,解决树苗扎根难问题。刘亚发根据砒砂岩遇水成泥的特性,在挖好的树坑中提前放水,经过3天浸泡,待砒砂岩泡成泥后种植树木,有利于树苗根系生长。他们还在树坑底部添加胶状的营养剂与保湿剂,增加了树坑里的养分和湿度,将每年浇树的次数由5次降为2次。
根部换土法,解决土壤改良问题。在挖坑前将地表有机土收拢在一起,种树前将有机土回填坑内,为树苗成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地膜覆盖法,解决水分蒸发快问题。树苗栽好浇完水后,在树坑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并压上薄土,防止水分大量蒸发,揭开地膜,浇水后用薄土重新覆盖。
天然蓄水法,解决浇水难的问题。砒砂岩地区取水浇树成本高、难度大。刘亚发采取“蓄住天上水、拦截地表水、保护地下水、减少排放水”的办法,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植树用水得到彻底解决。
鄂尔多斯市的專家考察论证后一致认为:“刘亚发探索的砒砂岩地区植树经验是个创举,虽然方法简单,但科学可行,便于推广。”目前他们的经验已经在东胜区进行了全面推广,全区砒砂岩植树面积达到30余万亩。
有关专家指出,东胜区人武部探索的砒砂岩地区植树经验如能在我国黄河流域推广,不仅能够解决砒砂岩地区的绿化问题,而且还能有效减少排入黄河的泥沙量,对根治黄河泥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人心痛的一笔账 在以砒砂岩为主的鄂尔多斯高原植树,最大的挑战就是苗木的成活率。刘亚发算了一笔账:按每棵树0.1吨年用水量,一年需近15万吨水,年灌溉成本就100万元。
更让刘亚发揪心的是,鄂爾多斯属水资源匮乏地区,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城市生活用水主要依赖引入的黄河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大饼越摊越大,工业项目相继上马,人口骤增,人民生活、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等多行业、多项目 “九龙争水”,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绝不能与驻地的建设发展、生产生活争水!”善于思索的刘亚发,开始寻找突破缺水地区用水“瓶颈”的对策。
一天中午,干燥的 “九秃梁”上空终于响起几声闷雷,紧接着乌云密布,一场 “喜雨”随风而至。高原雨来得急去得快,正在组织浇树的刘亚发来不及找到合适的地方避雨,就见哗哗的雨水顺着山坡涌向雨裂沟流走了,他茅塞顿开:“这不正是天然的可用水资源嘛!”
刘亚发在互联网上搜索节水的信息,目光定格在全国妇联发起的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上。他专程到甘肃、宁夏等地考察节水设施,请教了当地多位节水专家。回到东胜后,他一连几天都在 “九秃梁”上转悠,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脑海形成:蓄住天上水,拦截地表水,保护地下水,减少排放水。
2010年春天,他们采取“随坡就势、遇梁开沟、遇沟架桥、点线连片”的方法,在丘陵沟壑纵横的地带,沿等高线挖掘闭合的深度适宜的导水渠,经过柴草、泥沙二级过滤后,经暗管引入全封闭式储水窖,取名“聚源蓄水工程”。首期选择面积为500亩3座山头进行试验,挖掘导水渠1.5万多米,修建存储量为4000立方米的储水窖一个,集储雨水的实验取得成功,为大面积修建此项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刘亚发发明的“聚源蓄水工程”,不仅为植树造林蓄积了雨水,而且还避免了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减轻了黄河的泥沙量,为东胜区乃至整个水资源匮乏地区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鄂尔多斯军分区政委王中强,在担任杭锦旗人武部部长期间,带领干部职工数年不辍,在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库布齐沙漠中建起近10万亩绿洲,为沙漠绿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实地考察后评价说:“刘亚发不仅在荒漠丘陵种活了树,又防止了水土流失,照这个思路,全国绝大多数水土严重流失的高原丘陵地区都能找到有效的办法。”
“我当初只想着能把树种活,从没想过还要修水渠,建工地。”“想过失败吗?”“没有想过,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我就挨个解决,总觉得问题解决完了,我的树就种活了。”现在回想起当初种树,刘亚发自己也没想到他的一步一个脚印到最后解决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人物名片]刘亚发,1965年2月出生,1983年入伍,现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武部部长。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北京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年种,二年黄,三年进灶膛
“哪个是这次的主角?”听到两个同行在那里窃窃私语,“我猜是那个最黑最瘦的。”我也凑了过去。没错,就是他,对面的一排人中,最显眼的就是他,和其他人相比,他皮肤的色度深了不止一两度,坐在那里明显也比旁边的人“娇小”许多。“都是干活干的,一年到头埋在地里,想增肥美白都不容易。”刘亚发调侃着。刘亚发所说的“地里”,是位于鄂尔多斯市的砒砂岩地貌。砒砂岩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陕西、山西等黄河流域地区,其危害犹如砒霜,故称其为“砒砂岩”。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砒砂岩面积 1430平方公里,被中外专家称之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地球癌症”。位于东胜区罕台镇西南的“九秃梁”属于典型的砒砂岩地质,植树难度很大,当地有句谚语,叫“一年种,二年黄,三年进灶膛”。
在干旱少雨的硬梁上挖树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0多厘米的地表土层下面,是坚硬的砒砂岩,一锹下去一道白印,一镐下去一个白点,刘亚发他们用钎凿,用锤砸,有时还要爆破,一个壮劳力每天最好的成绩是15个树坑,几天下来,大家满手血泡、虎口震裂,进展缓慢。
刘亚发打听到包头有家机械厂生产打坑机,他就想买,但人武部账上没有钱,他就集合干部职工开会,说:“希望同志们支持一把,先筹资把机械买回来,由我代表人武部打欠条,等有了钱连本带息还给大家。”大家被刘亚发这种真诚感动了,就把自己的积蓄都拿出来了。
带着干部、职工集资的70万元钱,刘亚发从包头买回1台挖掘机、2台拖拉机、3台运水车和4台钻坑机。使用钻坑机,极大地提高了挖坑速度,也坚定了干部职工的信心。可是,厂家配套的钻头硬度不够,机械臂稳定性差,一般的砂石地还能应付,遇到岩石层钻头空钻不进尺。
刘亚发和技术专家研究改进钻头,他们将钻头换成更加坚硬的黑金钢,加装齿状的扩孔叶轮,改进力臂提高钻具的稳定性。随着技术性能不断提高,钻坑机的 “胃口”大增,土石砂岩通吃,速度成倍提高,1台机器平均一天能钻500个树坑。
刘亚发的“六件宝”
“被褥、胶鞋和小锹,雨衣、手电、作业包”,说起刘亚发的“六件宝”,从“国防林”初步规划那天起便和刘亚发随身相伴、形影不离。2011年7月,为了实地得到检验“蓄水工程”效果的第一手材料,刘亚发带着他的司机老陈住在了山上,他的“六件宝”可是发挥了大作用。
一天后半夜,天空雷声轰鸣。毫无睡意的刘亚发带着老陈打着手电、穿上雨衣、拿着小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国防林”奔去。
路上,倾盆大雨瞬间下了起来,为了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刘亚发加快了步伐,老陈在后面紧追不舍。但由于山路泥泞,刘亚发一不小心滑倒了,左脚严重扭伤。看此情形,老陈劝他先回去看看脚伤,但不管怎么劝说,刘亚发愣是一瘸一拐地来到“蓄水工程”现场。他左手拿锹、右手拿着手电筒,认真地查看着每一节导水渠、每一个过滤池,哪里导水渠铺设浅了、哪里弯度设置大了、哪里的过滤池水往外溢了……他抽出随身携带的“作业包”中的小本子一一记录下来。
高原的雨随风而至,打在脸上生疼,然而雨中忙得不亦乐乎的刘亚发却浑然不觉……一连几天下了七八场大雨,山上整整1万多米的导水渠、20多个过滤池他都在雨中一一“造访”,实地考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了满满一本子。下山那天他高兴地说:“老陈,这几天咱可没白辛苦,回去以后可以‘有的放矢’改建工程了!真值啊!”
水不下山,土不出川
“2009年,又栽下数十万棵树后,我才真正体验到那种生了孩子,给不起饭吃的痛苦。”刘亚发说。为此,刘亚发专门请教林业专家,选择最适合当地生长的针叶树种,针对砒砂岩地含土量少、营养成分低,他们先后探索了五种科学可行的办法,使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自然风化法,解决砒砂岩土质硬的问题。刘亚发将挖好的树坑放置半年,利用风蚀日晒雨浇,软化砒砂岩,提高土质的养分,为树木成活创造了条件。
提前注水法,解决树苗扎根难问题。刘亚发根据砒砂岩遇水成泥的特性,在挖好的树坑中提前放水,经过3天浸泡,待砒砂岩泡成泥后种植树木,有利于树苗根系生长。他们还在树坑底部添加胶状的营养剂与保湿剂,增加了树坑里的养分和湿度,将每年浇树的次数由5次降为2次。
根部换土法,解决土壤改良问题。在挖坑前将地表有机土收拢在一起,种树前将有机土回填坑内,为树苗成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地膜覆盖法,解决水分蒸发快问题。树苗栽好浇完水后,在树坑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并压上薄土,防止水分大量蒸发,揭开地膜,浇水后用薄土重新覆盖。
天然蓄水法,解决浇水难的问题。砒砂岩地区取水浇树成本高、难度大。刘亚发采取“蓄住天上水、拦截地表水、保护地下水、减少排放水”的办法,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植树用水得到彻底解决。
鄂尔多斯市的專家考察论证后一致认为:“刘亚发探索的砒砂岩地区植树经验是个创举,虽然方法简单,但科学可行,便于推广。”目前他们的经验已经在东胜区进行了全面推广,全区砒砂岩植树面积达到30余万亩。
有关专家指出,东胜区人武部探索的砒砂岩地区植树经验如能在我国黄河流域推广,不仅能够解决砒砂岩地区的绿化问题,而且还能有效减少排入黄河的泥沙量,对根治黄河泥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人心痛的一笔账 在以砒砂岩为主的鄂尔多斯高原植树,最大的挑战就是苗木的成活率。刘亚发算了一笔账:按每棵树0.1吨年用水量,一年需近15万吨水,年灌溉成本就100万元。
更让刘亚发揪心的是,鄂爾多斯属水资源匮乏地区,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城市生活用水主要依赖引入的黄河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大饼越摊越大,工业项目相继上马,人口骤增,人民生活、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等多行业、多项目 “九龙争水”,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绝不能与驻地的建设发展、生产生活争水!”善于思索的刘亚发,开始寻找突破缺水地区用水“瓶颈”的对策。
一天中午,干燥的 “九秃梁”上空终于响起几声闷雷,紧接着乌云密布,一场 “喜雨”随风而至。高原雨来得急去得快,正在组织浇树的刘亚发来不及找到合适的地方避雨,就见哗哗的雨水顺着山坡涌向雨裂沟流走了,他茅塞顿开:“这不正是天然的可用水资源嘛!”
刘亚发在互联网上搜索节水的信息,目光定格在全国妇联发起的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上。他专程到甘肃、宁夏等地考察节水设施,请教了当地多位节水专家。回到东胜后,他一连几天都在 “九秃梁”上转悠,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脑海形成:蓄住天上水,拦截地表水,保护地下水,减少排放水。
2010年春天,他们采取“随坡就势、遇梁开沟、遇沟架桥、点线连片”的方法,在丘陵沟壑纵横的地带,沿等高线挖掘闭合的深度适宜的导水渠,经过柴草、泥沙二级过滤后,经暗管引入全封闭式储水窖,取名“聚源蓄水工程”。首期选择面积为500亩3座山头进行试验,挖掘导水渠1.5万多米,修建存储量为4000立方米的储水窖一个,集储雨水的实验取得成功,为大面积修建此项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刘亚发发明的“聚源蓄水工程”,不仅为植树造林蓄积了雨水,而且还避免了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减轻了黄河的泥沙量,为东胜区乃至整个水资源匮乏地区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鄂尔多斯军分区政委王中强,在担任杭锦旗人武部部长期间,带领干部职工数年不辍,在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库布齐沙漠中建起近10万亩绿洲,为沙漠绿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实地考察后评价说:“刘亚发不仅在荒漠丘陵种活了树,又防止了水土流失,照这个思路,全国绝大多数水土严重流失的高原丘陵地区都能找到有效的办法。”
“我当初只想着能把树种活,从没想过还要修水渠,建工地。”“想过失败吗?”“没有想过,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我就挨个解决,总觉得问题解决完了,我的树就种活了。”现在回想起当初种树,刘亚发自己也没想到他的一步一个脚印到最后解决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