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脑科学之知识性发展发挥学生潜能,利用认识规律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内化性提高学生的“战斗力”。
关键词:适性;脑科学;教学;知识性发展;认识规律;内化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50-1
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脑科学之知识性发挥学生潜能
在学习过程中,脑的活动效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中国人有句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脑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思维的物质基础的脑好比巧妇,人的知识经验好比米,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人的思维活动无法积极展开,所以知识是思维活动积极展开的重要条件。人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可以充分启动推理、猜想、直觉、分析、比较、归纳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的内部机制,于是人的学习方面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有一个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一定的知识是开展思维活动形成思维流的必要条件。教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思考题: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解这道题要用到若干个知识点。基础好的具备了若干个知识点的学生,在教师的要求和兴趣的作用下,很快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而基础较差没有掌握解这道题所必需的知识点的学生,面对教师的要求,同样有着解这道题的迫切愿望和心理需要,思维活动却难以积极开展,思维流根本无法形成。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帮助他们一下,为他们准备好“米”,即1.求最大值,先看首位,要尽可能大;求最小值,先看首位,要尽可能小。2.两个乘数差越小,积越大;两个乘数差越大,积越小。这样为做出的“饭”提供给了必要的条件。如此一来,缺“米”孩子的潜能也能充分启动:求最大值1.先看首位,要尽可能大:5□□×4□或者4□□×5□;2.再看成两位数乘两位数:5□×4□或者4□×5□;52×43或者53×42,因为两个乘数差越小,积越大,所以选择52×43。3.最后把三位数的末位加上去,521×43或者52×431因为两个乘数差越小,积越大,所以选择52×431,求最小值。1.先看首位,要尽可能小:1□□×2□或者1□□×2□;2.再看成两位数乘两位数:1□×2□或者2□×1□;13×24或者14×23,因为两个乘数差越大,积越小,所以选择13×24;3.最后把三位数的末位加上去,135×24或者13×245因为两个乘数差越大,积越小,所以选择13×245。有了正确答案后,孩子们由衷地兴奋,感到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我们的脑活动多么重要。
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脑科学之认识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脑的活动效率和脑的活动人的认识规律有关。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思维活动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则思维活动的水平比较高。如果思维活动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则思维活动的水平比较低。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心理上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平,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的前后联系,精心设计适度的台阶。例如: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应让学生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②商不变的性质;③小数点的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0.56÷0.4=?再向学生提问:①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为什么?②怎样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什么道理呢?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热烈讨论,认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即:0.56÷0.4=5.6÷4=1.4,围绕这一点设计具有一定台阶的针对性的练习,会使学生在复习有关旧知识时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
在设计自主作业的时候,也要循序渐进,设计的练习要层层深入。让学生通过练习,思维更活跃,学习的效果逐步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脑科学之内化性提高学生的“战斗力”
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适性;脑科学;教学;知识性发展;认识规律;内化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50-1
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脑科学之知识性发挥学生潜能
在学习过程中,脑的活动效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中国人有句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脑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思维的物质基础的脑好比巧妇,人的知识经验好比米,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人的思维活动无法积极展开,所以知识是思维活动积极展开的重要条件。人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可以充分启动推理、猜想、直觉、分析、比较、归纳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的内部机制,于是人的学习方面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有一个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一定的知识是开展思维活动形成思维流的必要条件。教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思考题: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解这道题要用到若干个知识点。基础好的具备了若干个知识点的学生,在教师的要求和兴趣的作用下,很快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而基础较差没有掌握解这道题所必需的知识点的学生,面对教师的要求,同样有着解这道题的迫切愿望和心理需要,思维活动却难以积极开展,思维流根本无法形成。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帮助他们一下,为他们准备好“米”,即1.求最大值,先看首位,要尽可能大;求最小值,先看首位,要尽可能小。2.两个乘数差越小,积越大;两个乘数差越大,积越小。这样为做出的“饭”提供给了必要的条件。如此一来,缺“米”孩子的潜能也能充分启动:求最大值1.先看首位,要尽可能大:5□□×4□或者4□□×5□;2.再看成两位数乘两位数:5□×4□或者4□×5□;52×43或者53×42,因为两个乘数差越小,积越大,所以选择52×43。3.最后把三位数的末位加上去,521×43或者52×431因为两个乘数差越小,积越大,所以选择52×431,求最小值。1.先看首位,要尽可能小:1□□×2□或者1□□×2□;2.再看成两位数乘两位数:1□×2□或者2□×1□;13×24或者14×23,因为两个乘数差越大,积越小,所以选择13×24;3.最后把三位数的末位加上去,135×24或者13×245因为两个乘数差越大,积越小,所以选择13×245。有了正确答案后,孩子们由衷地兴奋,感到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我们的脑活动多么重要。
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脑科学之认识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脑的活动效率和脑的活动人的认识规律有关。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思维活动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则思维活动的水平比较高。如果思维活动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则思维活动的水平比较低。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心理上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平,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的前后联系,精心设计适度的台阶。例如: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应让学生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②商不变的性质;③小数点的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0.56÷0.4=?再向学生提问:①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为什么?②怎样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什么道理呢?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热烈讨论,认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即:0.56÷0.4=5.6÷4=1.4,围绕这一点设计具有一定台阶的针对性的练习,会使学生在复习有关旧知识时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
在设计自主作业的时候,也要循序渐进,设计的练习要层层深入。让学生通过练习,思维更活跃,学习的效果逐步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脑科学之内化性提高学生的“战斗力”
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