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利用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在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实验激发兴趣,对比帮助理解,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引发主动探究
【正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很多的不如喜欢(想)去知道的(好奇的人),好奇的不如以知道更多知识为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潜心钻研,从而学得比别人好。这个道理很多老师都明白,但是怎样设计教学情境、如何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过程、运用哪些手段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衷的喜欢化学、全身心的爱上化学,从而学好化学呢?在此,我根据从教初高中化学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一些建议,希望能给各位同行带来一点启示。
一、灵活利用各种形式的实验,通过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各种丰富的感受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是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热情的第一步。课堂演示实验的明显现象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这种基于化学实验现象而产生的直接注意进行合理的引导,就能将学生对化学无意的、短时效的关注,转化为长期的、有意的注意。因此,为保证每一次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在课前最好在化学实验准备室中提前检测以下将要演示的实验,对演示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应通过改进设备、更换药品等方法及时处理,从而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圆满成功。比如在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物质的加热”专题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在演示课本22页实验1-10时,会遇到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或是加热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时没有黑色物质产生的情况。这其实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或是两种溶液浓度大小不相符造成的。如果在课前进行了尝试,在课前发现了问题,通过重配溶液、调整浓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种意外,在完美的演示实验现象的辅助下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2、充分利用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化学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学生实验时,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的及时指导,规范其实验操作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鼓励学生勇于动手,让其对化学可能存在的危险性有正确的认识,更要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化学的趣味。
3、重视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利用小论文、小制作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利用家庭中可以获得的工具和药品,完成化学探究活动,培养、发展其用化学眼光观察、思考、探求世界的能力。比如指导学生课外进行“自制柠檬水”、 “瓶吞鸡蛋”、“魔水多变”等实验,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不仅使得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实验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能帮助他们理解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又能为他们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化学、学好化学奠定了基础。
二、巧妙进行对比、图形等多种模式,帮助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浅显道理理解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从而体会到学有所得的成功感,坚定进一步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
1、化学规律化为诗。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经常需要背古诗,我们在教授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时,也可以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总结成七律的形式:“氟氯溴碘负一价,氢钾钠银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三铝四硅五氮磷,一二铜,二三铁,氧硫常显负二价,单质化价均为零。”五个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可以这样记:“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学生记熟这两首诗,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是判断化学式写的是否正确就有据可依了。
2、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巧类比。
比如我在进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的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举了不同的人吃饭多少与是否吃饱的例子。林妹妹体弱多病,一顿饭吃半碗米饭可能就饱了,而猪八戒一顿饭吃个十碗八碗的可能才够塞牙缝。由此可见,吃得多不一定已经吃饱,吃的少不一定没饱,吃多少才饱取决于饭量的大小。同理,溶解了多少与是否饱和也不是正比关系,溶液的饱和与否取决于溶解度的大小。
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类比、与学生已掌握的其他学科知识相类比,不仅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避免或纠正他们的偏科思想,使他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中多种现象的相通及相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更好的认识和学好化学。
3、巧用谐音助记忆。
在电解水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记不清正负极的气体到底是哪种,此时教师可以妙用谐音,百行孝为先,兄弟姐妹都应“争养父亲”——正氧负氢。在量筒使用方法的教学中,对于仰视或俯视会造成的误差,最好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但对于数形结合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总结出“仰多俯少”的规律,因为一般人都会觉得“仰”卧起坐好做,能“多”做几个,“俯”卧撑难做,只能“少”撑几个。
4、巧用图形,意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第二单元《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关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不少学生都理不清。这时可借助图示来说明:
通过图示,学生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出: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三、注意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充分深刻地认识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快乐主动地去探求更多的化学知识。陶行知说:“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总而言之,只有在化学教学中做到能让学生“通过化学认识世界、利用化学改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才是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让学生爱上化学,从而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
2、《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出生年月:1977年1月11月 籍贯:江苏,滨海 性别:女职称:一级教师 职位老师 研究方向:初中化学
【关键词】实验激发兴趣,对比帮助理解,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引发主动探究
【正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很多的不如喜欢(想)去知道的(好奇的人),好奇的不如以知道更多知识为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潜心钻研,从而学得比别人好。这个道理很多老师都明白,但是怎样设计教学情境、如何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过程、运用哪些手段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衷的喜欢化学、全身心的爱上化学,从而学好化学呢?在此,我根据从教初高中化学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一些建议,希望能给各位同行带来一点启示。
一、灵活利用各种形式的实验,通过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各种丰富的感受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是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热情的第一步。课堂演示实验的明显现象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这种基于化学实验现象而产生的直接注意进行合理的引导,就能将学生对化学无意的、短时效的关注,转化为长期的、有意的注意。因此,为保证每一次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在课前最好在化学实验准备室中提前检测以下将要演示的实验,对演示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应通过改进设备、更换药品等方法及时处理,从而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圆满成功。比如在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物质的加热”专题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在演示课本22页实验1-10时,会遇到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或是加热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时没有黑色物质产生的情况。这其实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或是两种溶液浓度大小不相符造成的。如果在课前进行了尝试,在课前发现了问题,通过重配溶液、调整浓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种意外,在完美的演示实验现象的辅助下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2、充分利用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化学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学生实验时,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的及时指导,规范其实验操作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鼓励学生勇于动手,让其对化学可能存在的危险性有正确的认识,更要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化学的趣味。
3、重视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利用小论文、小制作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利用家庭中可以获得的工具和药品,完成化学探究活动,培养、发展其用化学眼光观察、思考、探求世界的能力。比如指导学生课外进行“自制柠檬水”、 “瓶吞鸡蛋”、“魔水多变”等实验,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不仅使得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实验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能帮助他们理解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又能为他们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化学、学好化学奠定了基础。
二、巧妙进行对比、图形等多种模式,帮助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浅显道理理解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从而体会到学有所得的成功感,坚定进一步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
1、化学规律化为诗。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经常需要背古诗,我们在教授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时,也可以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总结成七律的形式:“氟氯溴碘负一价,氢钾钠银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三铝四硅五氮磷,一二铜,二三铁,氧硫常显负二价,单质化价均为零。”五个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可以这样记:“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学生记熟这两首诗,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是判断化学式写的是否正确就有据可依了。
2、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巧类比。
比如我在进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的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举了不同的人吃饭多少与是否吃饱的例子。林妹妹体弱多病,一顿饭吃半碗米饭可能就饱了,而猪八戒一顿饭吃个十碗八碗的可能才够塞牙缝。由此可见,吃得多不一定已经吃饱,吃的少不一定没饱,吃多少才饱取决于饭量的大小。同理,溶解了多少与是否饱和也不是正比关系,溶液的饱和与否取决于溶解度的大小。
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类比、与学生已掌握的其他学科知识相类比,不仅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避免或纠正他们的偏科思想,使他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中多种现象的相通及相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更好的认识和学好化学。
3、巧用谐音助记忆。
在电解水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记不清正负极的气体到底是哪种,此时教师可以妙用谐音,百行孝为先,兄弟姐妹都应“争养父亲”——正氧负氢。在量筒使用方法的教学中,对于仰视或俯视会造成的误差,最好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但对于数形结合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总结出“仰多俯少”的规律,因为一般人都会觉得“仰”卧起坐好做,能“多”做几个,“俯”卧撑难做,只能“少”撑几个。
4、巧用图形,意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第二单元《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关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不少学生都理不清。这时可借助图示来说明:
通过图示,学生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出: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三、注意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充分深刻地认识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快乐主动地去探求更多的化学知识。陶行知说:“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总而言之,只有在化学教学中做到能让学生“通过化学认识世界、利用化学改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才是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让学生爱上化学,从而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
2、《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出生年月:1977年1月11月 籍贯:江苏,滨海 性别:女职称:一级教师 职位老师 研究方向:初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