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舒畅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②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③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114-02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舒畅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素质,经过多年的教育学习与研究,现将笔者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
荷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有目的的自觉探索,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即“自主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生在学习中快捷高效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是一次学习上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其典型表现为: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进行“死灌硬塞”,学生学习发展被牵着走,学生的学习似乎成了他人的事情,是被动的,不是学习主体的自主活动。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多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交流可分为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这是全员参与的最好形式。例如:几何《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动手裁一个三角形,实物操作找出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激疑求思,让学生设想添加什么条件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尝试,设计出了六种方案:①两边相等;②两角相等;③角平分线和高线重合;④角平分线和中线重合;⑤中线和高线重合;⑥两边上的高相等。通过进一步交流研讨,学生还找出了证明自己设想的不同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克服了以往学生只求“师”不求“思”,当忠实“听众”的不良习惯,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相互交换意见的过程往往与结果同样重要”。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尝试新知,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包办代替,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欢乐,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思维及个性的发展,自主创新教育主张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维护者,应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发表和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有极大的可塑性,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消除偏见,创造适合学生参与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必须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以平等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把学生看成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允许学生思维“越轨”,给学生以思维发散时间,肯定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有的学生总结为: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则两腰也相等。教师不是一棍打死,而是立刻号召全体同学讨论定理的准确性、科学性,通过同学们的争论最后总结一致认为:还没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不能运用“底角”和“腰”这类专用名词。学生的参与水平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振的良好状态!
其次,要教导学生相互尊重,不以成绩论优差。教师要积极避免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讽刺和挖苦,要理解和关心学生,注意运用激励机制,想方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要使学生坚信:学生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使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开动脑筋,扬长避短,激励其发展成材;尊重学生个性,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内在动力,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理,使其向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
三、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综上所述,新世纪需要的就是创造型人才,如果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参与能力无法提高,其创造性就无从谈起。自主性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真正实现“人人需要创造,人人可以创造”。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邵瑞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王建明主编.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114-02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舒畅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素质,经过多年的教育学习与研究,现将笔者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
荷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有目的的自觉探索,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即“自主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生在学习中快捷高效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是一次学习上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其典型表现为: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进行“死灌硬塞”,学生学习发展被牵着走,学生的学习似乎成了他人的事情,是被动的,不是学习主体的自主活动。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多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交流可分为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这是全员参与的最好形式。例如:几何《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动手裁一个三角形,实物操作找出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激疑求思,让学生设想添加什么条件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尝试,设计出了六种方案:①两边相等;②两角相等;③角平分线和高线重合;④角平分线和中线重合;⑤中线和高线重合;⑥两边上的高相等。通过进一步交流研讨,学生还找出了证明自己设想的不同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克服了以往学生只求“师”不求“思”,当忠实“听众”的不良习惯,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相互交换意见的过程往往与结果同样重要”。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尝试新知,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包办代替,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欢乐,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思维及个性的发展,自主创新教育主张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维护者,应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发表和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有极大的可塑性,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消除偏见,创造适合学生参与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必须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以平等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把学生看成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允许学生思维“越轨”,给学生以思维发散时间,肯定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有的学生总结为: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则两腰也相等。教师不是一棍打死,而是立刻号召全体同学讨论定理的准确性、科学性,通过同学们的争论最后总结一致认为:还没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不能运用“底角”和“腰”这类专用名词。学生的参与水平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振的良好状态!
其次,要教导学生相互尊重,不以成绩论优差。教师要积极避免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讽刺和挖苦,要理解和关心学生,注意运用激励机制,想方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要使学生坚信:学生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使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开动脑筋,扬长避短,激励其发展成材;尊重学生个性,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内在动力,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理,使其向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
三、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综上所述,新世纪需要的就是创造型人才,如果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参与能力无法提高,其创造性就无从谈起。自主性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真正实现“人人需要创造,人人可以创造”。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邵瑞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王建明主编.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