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元素与化合物在化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进行教学,本文从直观性,理论指导,内在联系,反应条件,物质性质,知识系统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元素;化合物;教学
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的科学。物质就是指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所以,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化学教学过程来看,一般都是从物质运动的直观开始。因此,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元素和化合物的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贯穿整个教材,本文是我们如何对元素和化合物进行教学谈点体会。
一、充分运用实验和实物,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要使学生正确、牢固和自觉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首先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对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更为重要。元素与化合物的教学,因为是学习具体物质,应尽量使学生看到实验与实物,同时配合一些图表和模型,加深学生对物质的认识,讲物质内容的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内容多。因此,要根据教学大纲,对各年级学生掌握的实验技能和技巧,边讲边做实验或学生实验、逐步培养。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涉及面很广,如果不分主次,平铺直叙地介绍,单纯追求实验数量,不注意突出典型,分析对比,学生就难以抓住本质。因此,所选用的演示实验必须具有典型意义,有说服力。例如在讲卤族元素时,为了说明卤族单质的活泼性,配合演示实验:
1.将少量氯水注入盛有NaBr溶液的试管里,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
2.将少量氯水注入KI溶液的试管里,用力振荡,加入少量CCl4;
3.将少量溴水注入KI溶液的试管里,用力振荡,加入CCl4,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证明这三种单质的活泼性是:氯>溴>碘。
二、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讲授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在学过物质结构、周期律之后,讲具体物质时,应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来掌握物质的性质。
运用理论作指导,注意对具体的物质作具体的分析,不生搬硬套,如讲HCl的制法时,用不挥发性酸浓硫酸制取挥发性酸。但不能用类似方法制取HBr、HI,这是因为浓H2SO4是氧化剂,而HI、HBr是还原剂,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又如讲碳族时,比较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从晶体结构理论加以解释等。
三、突出内在联系,注意归纳
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各不相同,表面看来似乎互不联系。在讲课中注意突出内在联系,不孤立地记忆。如讲卤素性质时,讲到Cl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可与绝大多数金属、非金属进行反应,生成氯化物;可与H2O作用,还可与其它化合物作用。讲到F2、Br2、I2时,就可根据其结构不同(电子层数不同),但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这一特点,阐述F2、Br2、I2等也具有Cl2的性质,也就是说Cl2可与那些物质作用,F2、Br2、I2也可以,但反应程度又不同。如果让学生孤立地去记那个物质具有什么性质,那就较难。
四、结合具体条件去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反应
物质的性质和各种化学反应都是在具体的反应体系里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结合具体条件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如在空气充足的情况下,H2S完全燃烧:
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条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条件,全面地看问题,对具体反应作具体分析。
五、紧密结合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在讲授时,应该突出物质的性质,抓住性质这个关键,存在、制法、用途都与性质有密切联系,如讲铝的存在时,书上写着“铝以化合态存在于各种矿石和岩石里”在讲解时紧密结合铝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理解为什么铝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讲冶炼时,也联系铝化学性质,铝是较活泼的金属,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很难使它从化合物里分离出来,而要用电解的方法;讲物质的用途,也紧密联系性质,如铝做导线电缆,这是因为铝的导电性好,铝可做铝箔,是因为铝的延展性好,在讲授物质教材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选择重点讲解,有些简单的学生能独立阅读的教材如存在、用途、指导学生自学,有些简单实验有意识地让学生预习,上课时与老师一起做或独立进行演示实验,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六、注意知识的积累,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系统化
元素化合物知识范围广、内容多,教学时,注意加强新旧知识联系,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分析对比,注意知识的积累。例如,铜的性质安排在第二册中系统地集中地讲。但在这以前,铜的一些性质作过一些介绍。初中讲金属活动顺序表时就提到铜,并安排了有关实验,在讲盐的性质时也安排了有关铜的实验,在第一册讲硫酸性质时介绍了铜与H2SO4的作用,在讲硝酸时,分别介绍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等,这些都是有关铜和铜的化合物的性质,在讲解铜的性质时,就应把过去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得知识更扎实,又如碳也是如此。
此外,在元素与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注意到理论前教材的特点和理论后教材的特点的区别。理论前教材基本上是个别到一般,而理论后则是一般到个别,前者注意从全局出发,单元小结,整理提高,后者注意运用理论,揭示各自原子结构的特征。
参考文献
[1]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关键词 元素;化合物;教学
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的科学。物质就是指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所以,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化学教学过程来看,一般都是从物质运动的直观开始。因此,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元素和化合物的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贯穿整个教材,本文是我们如何对元素和化合物进行教学谈点体会。
一、充分运用实验和实物,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要使学生正确、牢固和自觉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首先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对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更为重要。元素与化合物的教学,因为是学习具体物质,应尽量使学生看到实验与实物,同时配合一些图表和模型,加深学生对物质的认识,讲物质内容的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内容多。因此,要根据教学大纲,对各年级学生掌握的实验技能和技巧,边讲边做实验或学生实验、逐步培养。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涉及面很广,如果不分主次,平铺直叙地介绍,单纯追求实验数量,不注意突出典型,分析对比,学生就难以抓住本质。因此,所选用的演示实验必须具有典型意义,有说服力。例如在讲卤族元素时,为了说明卤族单质的活泼性,配合演示实验:
1.将少量氯水注入盛有NaBr溶液的试管里,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
2.将少量氯水注入KI溶液的试管里,用力振荡,加入少量CCl4;
3.将少量溴水注入KI溶液的试管里,用力振荡,加入CCl4,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证明这三种单质的活泼性是:氯>溴>碘。
二、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讲授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在学过物质结构、周期律之后,讲具体物质时,应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来掌握物质的性质。
运用理论作指导,注意对具体的物质作具体的分析,不生搬硬套,如讲HCl的制法时,用不挥发性酸浓硫酸制取挥发性酸。但不能用类似方法制取HBr、HI,这是因为浓H2SO4是氧化剂,而HI、HBr是还原剂,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又如讲碳族时,比较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从晶体结构理论加以解释等。
三、突出内在联系,注意归纳
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各不相同,表面看来似乎互不联系。在讲课中注意突出内在联系,不孤立地记忆。如讲卤素性质时,讲到Cl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可与绝大多数金属、非金属进行反应,生成氯化物;可与H2O作用,还可与其它化合物作用。讲到F2、Br2、I2时,就可根据其结构不同(电子层数不同),但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这一特点,阐述F2、Br2、I2等也具有Cl2的性质,也就是说Cl2可与那些物质作用,F2、Br2、I2也可以,但反应程度又不同。如果让学生孤立地去记那个物质具有什么性质,那就较难。
四、结合具体条件去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反应
物质的性质和各种化学反应都是在具体的反应体系里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结合具体条件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如在空气充足的情况下,H2S完全燃烧:
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条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条件,全面地看问题,对具体反应作具体分析。
五、紧密结合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在讲授时,应该突出物质的性质,抓住性质这个关键,存在、制法、用途都与性质有密切联系,如讲铝的存在时,书上写着“铝以化合态存在于各种矿石和岩石里”在讲解时紧密结合铝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理解为什么铝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讲冶炼时,也联系铝化学性质,铝是较活泼的金属,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很难使它从化合物里分离出来,而要用电解的方法;讲物质的用途,也紧密联系性质,如铝做导线电缆,这是因为铝的导电性好,铝可做铝箔,是因为铝的延展性好,在讲授物质教材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选择重点讲解,有些简单的学生能独立阅读的教材如存在、用途、指导学生自学,有些简单实验有意识地让学生预习,上课时与老师一起做或独立进行演示实验,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六、注意知识的积累,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系统化
元素化合物知识范围广、内容多,教学时,注意加强新旧知识联系,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分析对比,注意知识的积累。例如,铜的性质安排在第二册中系统地集中地讲。但在这以前,铜的一些性质作过一些介绍。初中讲金属活动顺序表时就提到铜,并安排了有关实验,在讲盐的性质时也安排了有关铜的实验,在第一册讲硫酸性质时介绍了铜与H2SO4的作用,在讲硝酸时,分别介绍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等,这些都是有关铜和铜的化合物的性质,在讲解铜的性质时,就应把过去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得知识更扎实,又如碳也是如此。
此外,在元素与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注意到理论前教材的特点和理论后教材的特点的区别。理论前教材基本上是个别到一般,而理论后则是一般到个别,前者注意从全局出发,单元小结,整理提高,后者注意运用理论,揭示各自原子结构的特征。
参考文献
[1]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