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务印书馆近期出版的《医学的温度》一书,是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韩启德院士反思医学本质、践行人文精神、匡正俗解谬说、倡导价值医疗的力作,也是2020年一部重要的医学人文著作,探讨了深刻的医学命题。该书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上市以来已经累计8个印次,共6.6万册,入选“中版好书”年度榜、商务印书馆年度人文社科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2020年度影响力图书、2020中国医界好书等。《医学的温度》还入选央视“2020中国好书”,并获得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等。
新书出版后,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医学的温度》新书发布会,北京大学郝平校长及王辰等多位院士共同出席研讨,一时全国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央视《读书》栏目制作了专题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该书以“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为主题,集中体现了韩先生近些年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史、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的人文思考,对癌症、传染病、死亡等的独特看法,对人们习以为常又似是而非的一些观点的不同主张,对全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及其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他提出医学应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不能忘记医学的来路和归途,倡导发扬医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出医学应始终为最广大的普通百姓的生命和健康服务。这对人们重新认识现代医学乃至重新认识自我都极具启发意义。
关于医学的本质
韩启德先生在《医学的温度》这本书里探讨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医学是什么?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医学技术插上了科学的翅膀进入全新的昌盛时期,影像学、外科学、药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进展迅速。今天到医院看病,几乎所有用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都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比如X线、CT、磁共振成像、PET、基因检测,等等。但是,现代医学距离完全了解人体还很遥远,对很多疾病仍还束手无策。与此同时,技术至上、见病不见人、过度医疗、资本裹挟、医疗不公等现象依然存在,医学正面临很多挑战。他认为,人们在认识医学的科学属性之外,还必须充分重视医学的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
医学不是冰冷的仪器、深奥的理论、难懂的数据,而是温暖的关爱和温情的回应,是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至诚守护。人文精神,是医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甚至越来越重要的方面,这也越来越成为共识。著名医生特鲁多曾说,医生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近几年叙事医学发展,提出了“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等,都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和践行。
该书希望在肯定人类非凡智慧的同时,汲取自信前行的力量;在反思中寻求理性约束的尺度,清醒认识医学的本质与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目前医学的许多困局。
现代医学需要反思
韩启德先生还提出,现代医学已迫切需要反思。在现代医学之前漫长的时间里,一个人是否有病,主要取决于他的主观感受,病人拥有自己是否有病的首要发言权。因此,病人疾病的痛苦是医学介入的理由,是医学活动围绕的中心。科学产生了仪器,而仪器正在改变这个古老的医学实践景观和这个景观背后的伦理关系。在现代医学里,疾病多是根据仪器检查和化验数据而定义的身体结构或功能上的异常。仪器成了现代医学里病人“病痛”的主要判官,“疾病”可以脱离“病人”的主观感覺而独立存在。
与此同时,疾病仿佛也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事实,而成了可以人为改变的规定。我们知道,一个人血压越高,未来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大,但这里有一个高血压诊断标准的问题。21世纪以来,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140/90mmHg,超过这个标准就要终身服药。我国于2000年前后下调对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诊断切点,2002年和2009年我国对这“三高”的总人数做了统计,发现因为诊断标准改变,我国“三高”人数增加了3亿多。2017年,美国又把高血压诊断切点降到了130/80mmHg。如按此标准,我国将陡然新增至少1亿高血压患者。我国最新的高血压指南没有跟随美国,而是维持原来的切点不变,这是明智的决定。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疾病存在大量似是而非的灰色地带。
疾病的灰色地带、科学与权力的关系、第三方意志的介入,为现代医学背离病人利益优先的原则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认清医学的来路和归途,认清医学的使命和边界。“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目的在于维系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保护自身的生产能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医学的初心。”
对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不同看法
由于诊断仪器的进步,越来越多以前未被发现的癌症现在被发现了,能检查出来的癌症越来越多,癌症病人越来越多,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针应运而生。但是,对这一方针,韩启德先生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临床上发现的癌症,有相当比例属于惰性癌。这类惰性癌可能长期稳定不变,甚至在病人余生都不会引发症状和病痛,更不会致死。因此,如果早发现的是这类惰性癌,反而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作用。
韩国自1993年开始就在健康人群中普遍开展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甲状腺癌病人的数量持续急剧增加,到2011年时,总共增长了15倍,但其间韩国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却基本维持稳定。据估计,2010年一年内韩国共查出约4万例甲状腺癌,其中约400人会死于甲状腺癌。另外,再假设约400人会因癌症转移而受累,据此推算,98%的病人终身不会受到甲状腺癌的任何折磨。然而,三分之二的病人做了甲状腺全切手术,三分之一的病人做了甲状腺部分切除手术,很多还接受了放疗和化疗。其中,一部分人发生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声带麻痹等,很多人终身需要替代治疗。
可惜,惰性与非惰性也不是非白即黑的。目前,医学界对惰性癌的重视不足,到目前为止,临床上还很难把二者区分开来,也难以或者精准地估计癌症的惰性程度,由此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治疗和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了损伤,要警惕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树立豁达的疾病观和生死观
医学是有限度的,它的任务只是保护生命的正常过程,医学再发达也不可能消灭疾病。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此外,健康也不仅是生理上的,而且是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正常状况。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全面健康。健康不仅取决于医疗,更重要的还取决于生活方式、公共卫生、社会和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遗传基因,等等。因此,关键是要敬畏自然,天人合一,树立豁达的疾病观和生死观。
韩启德先生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基层医院工作过11年,作为当时医院里少有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医生,他依靠自己所学,在实践中摸索,自学各种技术,自建手术室,为当地老百姓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敬重。这样的经历,也让韩先生具备一种特有的平民视角。同时,作为医学界的科研工作者、教育界的领导者,他又有一般学者不具备的宏观视野和全局眼光。《医学的温度》就传达了很多有思想、有胆略、有担当的理念,又具有高度的批判意识、反思精神、人文情怀和生命智慧。正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蔡秀军教授对该书的评价:“有温度的医学,是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商务印书馆
新书出版后,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医学的温度》新书发布会,北京大学郝平校长及王辰等多位院士共同出席研讨,一时全国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央视《读书》栏目制作了专题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该书以“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为主题,集中体现了韩先生近些年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史、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的人文思考,对癌症、传染病、死亡等的独特看法,对人们习以为常又似是而非的一些观点的不同主张,对全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及其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他提出医学应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不能忘记医学的来路和归途,倡导发扬医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出医学应始终为最广大的普通百姓的生命和健康服务。这对人们重新认识现代医学乃至重新认识自我都极具启发意义。
关于医学的本质
韩启德先生在《医学的温度》这本书里探讨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医学是什么?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医学技术插上了科学的翅膀进入全新的昌盛时期,影像学、外科学、药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进展迅速。今天到医院看病,几乎所有用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都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比如X线、CT、磁共振成像、PET、基因检测,等等。但是,现代医学距离完全了解人体还很遥远,对很多疾病仍还束手无策。与此同时,技术至上、见病不见人、过度医疗、资本裹挟、医疗不公等现象依然存在,医学正面临很多挑战。他认为,人们在认识医学的科学属性之外,还必须充分重视医学的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
医学不是冰冷的仪器、深奥的理论、难懂的数据,而是温暖的关爱和温情的回应,是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至诚守护。人文精神,是医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甚至越来越重要的方面,这也越来越成为共识。著名医生特鲁多曾说,医生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近几年叙事医学发展,提出了“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等,都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和践行。
该书希望在肯定人类非凡智慧的同时,汲取自信前行的力量;在反思中寻求理性约束的尺度,清醒认识医学的本质与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目前医学的许多困局。
现代医学需要反思
韩启德先生还提出,现代医学已迫切需要反思。在现代医学之前漫长的时间里,一个人是否有病,主要取决于他的主观感受,病人拥有自己是否有病的首要发言权。因此,病人疾病的痛苦是医学介入的理由,是医学活动围绕的中心。科学产生了仪器,而仪器正在改变这个古老的医学实践景观和这个景观背后的伦理关系。在现代医学里,疾病多是根据仪器检查和化验数据而定义的身体结构或功能上的异常。仪器成了现代医学里病人“病痛”的主要判官,“疾病”可以脱离“病人”的主观感覺而独立存在。
与此同时,疾病仿佛也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事实,而成了可以人为改变的规定。我们知道,一个人血压越高,未来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大,但这里有一个高血压诊断标准的问题。21世纪以来,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140/90mmHg,超过这个标准就要终身服药。我国于2000年前后下调对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诊断切点,2002年和2009年我国对这“三高”的总人数做了统计,发现因为诊断标准改变,我国“三高”人数增加了3亿多。2017年,美国又把高血压诊断切点降到了130/80mmHg。如按此标准,我国将陡然新增至少1亿高血压患者。我国最新的高血压指南没有跟随美国,而是维持原来的切点不变,这是明智的决定。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疾病存在大量似是而非的灰色地带。
疾病的灰色地带、科学与权力的关系、第三方意志的介入,为现代医学背离病人利益优先的原则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认清医学的来路和归途,认清医学的使命和边界。“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目的在于维系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保护自身的生产能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医学的初心。”
对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不同看法
由于诊断仪器的进步,越来越多以前未被发现的癌症现在被发现了,能检查出来的癌症越来越多,癌症病人越来越多,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针应运而生。但是,对这一方针,韩启德先生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临床上发现的癌症,有相当比例属于惰性癌。这类惰性癌可能长期稳定不变,甚至在病人余生都不会引发症状和病痛,更不会致死。因此,如果早发现的是这类惰性癌,反而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作用。
韩国自1993年开始就在健康人群中普遍开展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甲状腺癌病人的数量持续急剧增加,到2011年时,总共增长了15倍,但其间韩国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却基本维持稳定。据估计,2010年一年内韩国共查出约4万例甲状腺癌,其中约400人会死于甲状腺癌。另外,再假设约400人会因癌症转移而受累,据此推算,98%的病人终身不会受到甲状腺癌的任何折磨。然而,三分之二的病人做了甲状腺全切手术,三分之一的病人做了甲状腺部分切除手术,很多还接受了放疗和化疗。其中,一部分人发生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声带麻痹等,很多人终身需要替代治疗。
可惜,惰性与非惰性也不是非白即黑的。目前,医学界对惰性癌的重视不足,到目前为止,临床上还很难把二者区分开来,也难以或者精准地估计癌症的惰性程度,由此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治疗和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了损伤,要警惕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树立豁达的疾病观和生死观
医学是有限度的,它的任务只是保护生命的正常过程,医学再发达也不可能消灭疾病。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此外,健康也不仅是生理上的,而且是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正常状况。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全面健康。健康不仅取决于医疗,更重要的还取决于生活方式、公共卫生、社会和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遗传基因,等等。因此,关键是要敬畏自然,天人合一,树立豁达的疾病观和生死观。
韩启德先生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基层医院工作过11年,作为当时医院里少有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医生,他依靠自己所学,在实践中摸索,自学各种技术,自建手术室,为当地老百姓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敬重。这样的经历,也让韩先生具备一种特有的平民视角。同时,作为医学界的科研工作者、教育界的领导者,他又有一般学者不具备的宏观视野和全局眼光。《医学的温度》就传达了很多有思想、有胆略、有担当的理念,又具有高度的批判意识、反思精神、人文情怀和生命智慧。正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蔡秀军教授对该书的评价:“有温度的医学,是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