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花开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daotianxi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父亲有了第二个女人。
  这个女人叫杨春花,在家里排行老大,性格开朗又好打扮,老少都管她叫花大姑。花大姑读书一路顺风,甩着杨柳腰考进大学,成为泥头镇第一个大学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能踏入高等学府的人,那是寥若晨星,在当时的影响力,比今天中了一千万头彩还要叫人彻夜难安!不过,这种冲击波很快消失,因为花大姑一去不复返。开始,还有她的消息传来:花大姑恋爱了,对象是她大学同学;花大姑毕业了,分配到湖北宜昌,那是她男朋友老家。后来就断了音讯……直到前年才听说,她老伴过世了,她落脚在苏州女儿家。
  父亲讲到这里,来了个紧急刹车!
  我们三兄妹都很惊讶!几乎同时问:“爸,咋从来没听你提起过?”
  父亲闪动一下目光,小声说:“她一直在外地。”
  我突然记起来,两年前那个神秘的电话。
  那天父亲下班回来,刚端上饭碗,他手机响了。看到父亲到阳台接过电话,走回餐桌几口扒完饭,对母亲说单位有事,外套也没穿便出了门。这样的事极少,父亲下午下班后,几乎不走出家门,母亲的目光中透出一丝不安。看到父亲的匆匆忙忙,父亲慌张的神态,当时我在心里发问,父亲真的是去加班?
  两年前的电话,今天冒出来的花大姑,两者是否有关联?看来家乡之行迫在眉睫。
  第二天是星期六,我吃过早饭,背着父亲直奔泥头镇。到了镇上,没费多大周折,我打听到花大姑死了男人,她回来过一趟,日子正好与父亲那次加班吻合。我还从花大姑亲戚那里,了解到更多情况。花大姑大学毕业,带上男朋友回老家住了三天,之后直接从泥头镇去了宜昌,几十年再没回来过。更意外的是,我获取到那个月光之夜花大姑在河边的一些细节。动身头天夜里,花大姑留下男朋友陪二老,一个人来到流沙河边。这是一处回水湾,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一下变得开阔平坦,轻轻掀动的浪花,拥着半轮月亮在水中荡漾。花大姑在河边草丛坐下,痴痴地看着对岸的田野,从怀里拿出口琴吹起来。悠悠的琴声飘在河面,引得岸边草丛里的青蛙也探出头来打起节拍。花大姑吹的曲子,带着浓浓的忧伤,不知是故土难离,还是心中另有一种思念……花大姑亲戚说,特殊时期,花大姑自身难保,亲爸亲妈不到一年相继过世,她只能在千里之外泪水滂沱。
  我再联想到母亲去世一年后,父亲和我发生的那场冲突。我对大妹二妹说:“爸和花大姑,肯定有很深的故事。”
  真的!如果七十岁的父亲与花大姑是萍水相逢,他不会这么快移情别恋。
  二
  父亲深深爱着母亲。
  父亲在乡上干了几十年,五十多岁调到县城一家国企。母亲多种疾病缠身,心脏、血压、血糖都出了问题,不到年龄就提前退休。母亲每天服四次药,早中晚夜里,一回吃下的药片,各色各样一大把。父亲原来的工作是在外跑业务,除了应得的工资,还有提成,为了照顾母亲,父亲换了岗位。坐办公室枯燥烦杂,拿的是死工资,常常吃亏不讨好,父亲做得心甘情愿。已经多年了,父亲没有出过差,也没有下过乡,他像一根钉子,牢牢钉在了办公室。
  父亲退休前,他的人生轨迹是两点一线。一个点是家庭,尽心侍候母亲;另一个点是单位,一心扑在工作上;一条线是从家庭去单位,再从单位回家庭。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天天周而复始,父亲养成了“四不”习惯: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交际。父亲退休后,少了单位这个点,新增菜市场和医院两个点,三点形成了一个圆。父亲是圆的外圈,母亲是圆的中心,好比地球绕着太阳旋转。
  天空刚露出白光,父亲搀扶母亲下楼,迎着早上的清风,自由活动一个小时。陪着母亲晨练完了,父亲去菜市场,买什么样的菜,母亲头天晚上开出单子,父亲只管照单采购。父亲回到家里,开始一天的繁忙:扫地抹桌,浇花洗衣,淘米做饭,给母亲倒水服药,替母亲擦身洗澡……天黑下来,母亲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父亲坐到书桌旁,摊开本子记下一天做的事:一件件干了些啥,一笔笔花了多少钱,记得最多最细的,是母亲病情的变化。
  父亲退休后,完全没有了个人空间。一年的漫长日子,除了参加两次公共活动,他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一次是单位组织去看梨花。流沙河在高山峻岭一路奔腾,冲出永河口峡谷,来到了望不到头的大坪坝。大坪坝是黎县的果乡,两岸河谷长满梨树,有十万亩之多。每年到了三月,下过几场春雨,洁白的梨花开了,裹着娇艳的阳光,从平坝漫上山岭,浩浩荡荡往天际而去。每次看梨花,父亲都要带上相机,拍回一百多张照片。父亲一进家门,径直坐到母亲身旁,打开相机一张张翻看。母亲和父亲头碰头,千姿百态的梨花,深深吸引了母亲,她浮肿的脸上也开出了梨花。另一次是迎春茶话会。茶话会年年召开,日子定在春节前五六天,内容都是老生常谈。县长通报一年工作,各界选定的代表发言,最后是书记一番慷慨陈词。开这种会没多大意思,第三年,母亲不要父亲去。父亲没有答应,他是企业退休职工代表,参加新年茶话会,父亲认为是一种荣誉。有一年,通知来晚了,父亲显得坐立不安,双眼紧盯着方桌上的电话。似乎过了一个世纪,电话铃声终于响了,父亲一把抓起听筒,是政府办打来的。接完电话,父亲顿时喜笑颜开。
  母亲病情加重后,父亲不只是身累,我还隐隐感觉到他心累。
  父亲在卧室放一张小床,与母亲分床而睡,彻底断了夫妻之事。我背地里听到,母亲劝父亲在外面找一个相好,母亲是动了真情,一脸泪水挂满愧疚。父亲看着母亲,他说那么做还是人吗?同样是泪流满面。我相信,就算父亲在男女间闹出一点名堂,母亲也会谅解他。我更相信,父亲不会背叛母亲,去干那种出格的事。有时候,我会看见这样的场面:父亲轻轻叹气,母亲重重叹气,叹完气他们紧紧抱头痛哭。
  三
  母亲死在腊月二十六深夜。
  这天早上八点,我匆匆来到影剧院,一呆十多个小时。早餐啃了一个馒头,喝了一瓶矿泉水。中午和晚上,同演职人员一道吃盒饭。原定晚上八点彩排,丁部长有事一推再推,办公室主任亲自来传话,彩排推迟到十点。   黎县春节联欢晚会定在腊月二十八。只有两天了,所有工作进入倒计时,灯光音响舞美调试过台,混合作战完全白热化,容纳两千人的影剧院里,吵闹声要把房顶掀翻。举办文艺演出,自然少不了文化局,洪金局长也候在现场。
  九点多钟,我接到小妹电话,说母亲不行了。我对洪金说:“春晚仰仗洪局了。”洪金面有难色,他说:“第一次搞春晚,面对全县人民现场直播,出了差错我可担当不起。”我万般焦急:“家母病危,就拜托了。”洪金沉思了一会儿,张口说:“郑部,应该以大局为重。”其实我是副部长,我一时无语,胸口像塞进一块大石头……丁部长来了,刚好听到洪金这话,他紧紧抓住我的手,大声说:“百善孝为先。快去,春晚我扛着。”
  走出影剧院,一阵冷风迎面扑来,我感到透心的凉。厚重的天空,飘着片片雪花,狭长的街道,难见几个行人,昏黄的路灯,有气无力地眨巴着。屋外的冷清与影剧院里的火热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我悲伤的心更加添堵,好似压上一座大山。
  关于母亲的病情,我早有心理准备,病危的猛然到来,我还是感到难以承受!一时间,天地都在旋转。我朝医院狂奔,一边在心里祷告,但愿母亲这次……同样是一场虚惊!
  年初,母亲到省城医院治病,专家会诊后,对我们说没几个月了。父亲神色很坚定,他说哪怕活上一天,也请医生尽到全力。令人惊奇的是,母亲住了一个月院,竟从鬼门关闯了过来。母亲打败死神的强大武器,来自父亲告诉她的一个消息:新县城即将动工。专家们也说,一个人有了某种美好信念,会激发身体释放出巨大能量。
  黎县老县城坐落在大渡河边,背面紧靠高耸的群山。老县城十分狭小,孤零零一条街,抽两根香烟工夫,便从街头走到街尾。外地人来到黎县,无不睁大了眼睛!这叫县城,一个小场镇嘛。解放几十年,新中国建设高潮迭起,黎县老县城河山依旧,原因是一座大型水电站一直处于待建之中,“封杀”了这座县城的变化。
  大渡河流过黎县县城,往下二十公里,河床陡然狭窄,河水卷着巨大的浪花一泻而下。两山夹一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经苏联专家考证,这是建电站的绝佳之地。电站正当加紧勘查,苏联老大哥翻脸,从此便石沉大海。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电站才立项上马,老县城在淹没区,得以整体搬迁。
  新县城规划模型展出,父亲搀扶着母亲,去看了好几回。站在沙盘面前,看到新县城三面环水,城市街道宽阔,住房高楼林立,广场树木成荫,公园鲜花怒放,母亲浮肿的面孔荡开来一脸笑意。恋恋不舍离开时,母亲双眼夹着泪花,低声自言自语:“这一天,怕是等不到了。”父亲接过话:“等得到,肯定能住进新县城。”
  我浑身冒着冷汗,大口喘着粗气,一头撞进母亲的病房。还是迟了,一切都迟了!母亲永远闭上了眼睛。我没有跑过判官,没有见母亲最后一面,没有亲切地喊一声妈!我捶打着胸口,一头跪倒在病床前,我看见母亲冰凉的脸上,还挂着两串泪痕。我知道,母亲不甘心啊!她是带着一腔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号啕大哭!我的哭声,像荒漠中的狼嚎,撕裂开住院部的门窗,碾过苍茫的天空,跌跌撞撞逃回我的老家。
  四
  母亲生前多次提到,她百年后的归宿是泥头镇。
  母亲的墓地,选在镇子背后的青松岭。母亲喜欢看山看水,在泥头镇几十年,她经常一个人上青松岭。真美啊!头上蓝天白云,林间鸟语花香,岭下河水清清,母亲的心踏着一路浪花去了远方。
  阴阳先生算了,母亲只能偷葬,整个丧事不能打响器,不能放鞭炮,亲人们甚至不能放声痛哭。
  凌晨三点出发。
  安静下来的大地,沉入无边无际的黑暗,路上不见车辆来往,北风裹着雪花一团团打在车窗上。早上七点,我们到了泥头镇汽车站,雪花仍然纷纷扬扬,四周白茫茫一片,寒风刮在脸上有几分疼痛。我抱着母亲的骨灰盒,慢慢从车上下来,这才看清,几百名男女站在风雪中。我还没明白过来,一位白须苍苍的老人仰天大吼一声:“众亲朋,迎灵柩上山喽!”老人话音刚落,鞭炮锣鼓唢呐同时奏响,声势简直惊天动地。
  阴阳先生急了:“偷葬,偷葬。”老人说:“大妹子回家,就是要风光,要办得热热闹闹。”我被雷击一般!一头跪倒在地,父亲、大妹、二妹也跪了下来。
  雪突然小了,星星点点飘着,太阳挤出半边脸来,给山野披上一层金装。一百多个花圈,走在送葬队伍的前面,山道上排列下一个长长的花环,起起伏伏舞动着,又像是一条彩色的巨龙,在霞光里十分鲜艳壮观!寒冷的大地有了几分温暖。激情的锣鼓,热烈的唢呐,火爆的鞭炮,从车站一直响到岭上。母亲落土了,这一切戛然而止!劲吹的山风也停了,几百号人低头默哀。我长跪在地,目光仰望浩茫的星空,拼尽全身力气喊道:“妈,您回家了!妈,您安心吧!”
  老家的乡亲们,用最高的礼遇送别母亲,让我心潮滚滚,过去的生活片段,从我记忆深处跳了出来。
  母亲在泥头镇生活了三十年,镇上的几百户人家,哪家几男几女,门窗朝东朝西,她都了如指掌。母亲工作的单位,是供应物资的部门,那个年月,买东西都是凭票供应。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买糖要糖票。在人们眼里,母亲手中有“权”,很多人都求过她,她也帮过不少人。
  王大娘媳妇生娃,找母亲买两斤红糖。当时她家里只有一斤糖票,母亲架不住王大娘泪水涟涟,计划外卖了一斤。事后有人告密,公社要开母亲的批斗会,是主任力保才免了。从轻处理的结果是扣发全家第二年的糖票,害得我们一年没尝到甜味。新布皮的外包装,俗称包装布,看上去很粗糙,用染料上了色,却能以假乱真。供销社积累的包装布,半年分配一次,社里职工人人有份。这年腊月,母亲染好做新衣的包装布,还没来得及飞针走线,她就送给了陈老伯。陈老伯嫁女,缺了两套新娘嫁衣,母亲做了人情,我们三兄妹过了一个旧年。已经两个月了,一家人没吃过一口肉。这天是月末盘点,天黑了母亲才踏进家门。我眼尖!看到母亲提了一块肉,可能有两斤重,油汪汪好诱人。我跑上前,两眼发绿,盯着那块肉,母亲不理睬我。她走过去,打开柜子拿出一张黑纸,严严实实把肉包了,再用麻线拴好。母亲对我说:“罗老爹快死了,想喝一口肉汤,赶紧把肉送过去。”我黑着脸接过肉,迈出门外的双腿竟有千斤重,一路流着泪往罗家走去。   这些事,用今天的眼光评判,简直微不足道。但在困难岁月,母亲一点一滴的付出,家乡人都记住了。
  离开墓地时,丁部长赶了过来,他身后跟着洪金。他们在坟前献上花圈,鞠躬默哀三分钟。完了,丁部长握住父亲双手:“郑叔,一定节哀。”洪金走向我,他说:“老郑,不够意思,事前也不吭一声。”我无言以对。这时,岭上刮起一阵大风,父亲赶紧说:“下山吧。”
  五
  父亲陷于伤痛中不能自拔。
  母亲走了,父亲形单影只。父亲脸上没了笑容,整天不言不语,一下苍老了许多。父亲始终惦记着母亲。到时间了,他去端水拿药,这才记起母亲不在了。该吃饭了,他给母亲盛饭,心里“咚”的一惊!好看的细花碗,失手落地摔成一堆碎片。晚上看电视,我们陪着父亲说话,他常常是答非所问。夜深人静了,父亲房间里还有响动,我们都听得很真切。
  母亲一百天祭日,父亲坚持去了坟山。做完祭奠,父亲在墓前坐下。他双手合十,默念一会儿,从包里掏出一样东西,是一把年代久远的口琴。父亲吹了起来,曲子是《天涯歌女》,带着无限忧伤的琴声,深情款款地缠绕着墓地。我们不由睁大眼睛!父亲会吹口琴,小时候母亲提起过,亲耳听到还是第一次。第二次听父亲吹口琴,已经过了三年,是在他和曾姨的喜宴上。
  都一年了,母亲的遗像还挂在客厅,父亲天天以泪洗面。最美不过夕阳红,不能让父亲长此下去。为了拯救他,我自作主张,取下母亲的遗像。刚转过身,父亲站到我面前,目光非常严厉,语气相当冲!“挂回去。”我说:“爸,您不能总生活在我妈的阴影里。”父亲不容半点置疑:“必须挂回去,马上!”我又说:“爸,求您了,我是为您好。”“不行。”父亲说这两个字像咬钢锭。我再也控制不住,把压在心里的想法,急风暴雨般倾倒出来:“人死如泥,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还得活下去,还得好好过日子。如果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被死去的亲人打倒,从此不管人生之路还有多长,就这样浑浑噩噩度过余生,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变成一个巨大的悲伤地,整个社会都会……”我还没把话说完,“啪!”父亲甩过来一个耳光。我被打懵了,十分诧异地看着父亲。这位发怒的老人是谁?我小时候,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母亲打骂我是家常便饭。父亲就不同了,重话也没说过我两句。一直以来,我对父亲的评价:小心谦和,笑脸待人。我一时百感交集,眼里噙着泪,不知是高兴还是伤心,应该说两样共存:父亲有这份情感,我为母亲高兴;我确实是为父亲好,他重重的一巴掌令我伤心。父命难违,我慢慢走了过去,重新把母亲的遗像挂到墙上。
  父亲平静下来,拉着我的手,轻声说:“爸失态了。”我真想哭出来!父亲已经老泪纵横,我强忍住扑进他怀里,我们父子紧紧搂抱在一起。
  六
  母亲的遗像不见了,白色的墙壁显得空空荡荡。
  母亲悄然“走失”,想来必是父亲所为,我们三兄妹假装不知。
  父亲站了起来,花大姑功不可没,他们是青梅竹马。
  父亲和花大姑,生于同年同月,一个住上街,一个住下街,相隔不过几百米。他们都在七岁入学,分在一个班,学习成绩不相上下,紧紧咬在一二名之间,这次父亲考第一,下回又让花大姑夺了去。一直到小学毕业,花大姑从没高看父亲一眼,他们在学校偶尔说几句话,出了校门几乎不相往来。花大姑家境好,人长得漂亮,学习拔尖,骄傲得像公主,小伙伴们难入她法眼。
  泥头镇办了两个初中班,限额招生八十名,一千多小学毕业生,升学比例是十几分之一。花大姑考了第八名,父亲落后她两名。踏进中学校园,他们不但同班,还坐在前后排。读了半学期,在花大姑眼里,仍然没有父亲的存在。改变花大姑的冷漠,是那次去校外劳动,这个破冰点,永远刻在了父亲心上。
  麦收季节到了,田间小道人来人往,镇子里呈现一派繁忙。五月的太阳格外热烈,照得大地充满激情,山野中涌着浓浓的麦香。学校放了农忙假,学生参加生产队劳动,捡拾没收尽的麦穂。同学们散开来,像一群啄米的小鸡,一会儿捡完一大片。跳下另一块大田,花大姑撞了马蜂窝,吓得尖叫起来!马蜂毒性凶猛,蜇几口会要人命。紧随其后的父亲,像听到战斗的号音,三两下扯掉衣服冲上去,对着蜂群一阵狂扑乱打……花大姑没有事,父亲的脸被蜇了,肿得赛过熟透的西瓜,在家休养了十天。十天缺下的课,是花大姑给父亲补上。一场马蜂事故,让两个十三岁少年成了要好的伙伴。那时的初中生,思想白纸一样纯洁,他们的情感,从来没联想到男欢女爱。友谊变成爱情,清晰地表现出来,是在他们上了高中。
  初中毕业考入黎县一中的,泥头镇有两人,一人是花大姑,另一人是父亲。
  黎县一中设在大坪镇。
  大坪是一个大镇,有近五万人,文化底蕴深厚,在清朝末年办起高中。县城开办高中是在解放后,因而称了黎县二中,这点许多人不明白,常理是县城中学称为一中。
  从泥头镇到大坪镇,行程二十多公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还没修公路,交通全靠两条腿。郑家五兄妹,父亲是老大,那时我幺爸只有三岁。父亲考入高中,周六上完最后一节课,一般都在下午三点,他就急匆匆往泥头镇赶。父亲每星期回一趟家,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他要在周日这天,帮祖父干半天农活。父亲返回学校,要带上一袋祖母烙的玉米饼,饼子中间夹了芸豆,算是有粮有菜,是他三天的口粮。余下两天半,吃学校食堂,父亲一直没买过荤菜。花大姑他们姐弟共五人,她是大姐读书好,四个弟弟都是白丁,一家人待她那是众星捧月。花大姑一个月不回,甚至学校放了假才回家,她也不会受到啥影响。陪着父亲一个星期走一趟,对于花朵一样的花大姑,完全是一种摧残,肿胀的双腿刚好些,第二个轮回又来了。花大姑家人反对,她不听。父亲的劝阻,她更不理会。花大姑看着父亲,笑着说:“咋啦,偏要跟,你天天走我天天跟,你走到天涯我跟到天涯。”
  曲曲折折的山路,行走五个多小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春秋两季相对好受些,沿途写着诗情画意,盛夏和隆冬,可就遭大难了。
  春天里百花香。小路两边的山坡上,开满各色各样的野花,放眼朝山下看去,田地绿油油一片,忙完春种的老牛,悠闲地在沟边打着响鼻。爬到山顶,父亲采下一大把野花,有红黄白三种,编了一个花环,戴在花大姑头上。一阵暖风吹来,父亲拉着花大姑,向山下跑去,林间撒下了一路花香。   秋天是另一种景象。地里的玉米,饱满得胀破了外壳;田间的稻谷,结实得弯下了腰;岭上那片苹果,又大又红在风中招摇。走到了果园,父亲总会摘一个苹果,送到花大姑嘴边。咬着苹果的花大姑,脸上飞起一团红霞,把父亲看得心都醉了。
  行走在夏冬,只有苦和累相伴,有时还险象环生。
  炎炎烈日下,苍茫的群山一派死寂,庄稼草木无精打采。爬上一道梁,翻过一座岭,仍然是陡峭的高山。衣服湿透又晒干,嗓子堵得直冒青烟。父亲脸上没了笑,半天不说一句话。花大姑浑身要散架,边走边抱怨:“累死了,下周回家不是人。”父亲不理她,花大姑说的是气话,到了下周,她又不离不弃跟着他回家。
  夏天常常风云突变!那天的场景,来得十分猛烈。一阵狂风扫过山野,天空坠入黑暗,大地陷进泥潭,风声雷声雨声电光声,奏出一曲巨大的交响,似乎要把群山震裂。瀑布般的雨幕,让人喘不过气来,花大姑紧紧抱着父亲,全身抖成一团。不到二十分钟,山洪铺天盖地卷来,裹着泥石树枝,往山下呼啸而去。片刻风停雨住,夕阳挂上天边,万道金光泼向山峦,大地格外空透明亮。站在两河口,清楚望见泥头镇的炊烟,木桥冲走了,唯一的通道中断。他们只好返回学校,能有啥法?除非长上翅膀飞过河去。
  最难受的是冬天。遍山雪花漫卷,寒风呼呼劲吹,气喘吁吁爬上山顶,一股风把汗吹干,整个人像掉进冰窟。下山的路面,结了一层薄冰,踩上去晃得像醉汉,遇到急弯陡坡,只能四肢并用慢慢往下移。那天的雪花,下得密不透风,花大姑一不留意朝崖边滑去。崖下是波涛翻滚的流沙河,隆隆的拍岸声,一浪一浪涌来。花大姑的尖叫,刺破茫茫雪地,惊得林间窜出一只野兔。父亲反应极快,几大步抢上前,两手抓住一棵树干,双脚抵住一块大石,侧卧的身体搭起一道屏障,挡住了花大姑。真险!不过一两分钟,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
  祖父多次劝父亲,雷雨气候和大雪天就不要回来,万一有个好歹,不值得。父亲看着祖父,表情淡定:“下刀子也要回。”
  父亲的热恋,中止在祖父的突然过世。
  高三这一年,开学刚刚一周,祖父进山砍柴,失足跌下悬崖。父亲的美丽人生,正当灿烂绽放,却被突如而至的风暴打得一片七零八落。家庭大厦倾覆,祖母多病,兄妹还年少,作为长子的父亲,必须撑起这个家。父亲别无选择!他三步一回头,告别了黎县一中,他大把抹着眼泪,离开了花大姑。父亲回到泥头镇,一切从头开始。本来,他的大学梦,他的工作梦,他的城市梦,他的爱情梦,如果不是祖父离去,都会顺风顺水,一个个圆满实现。而今所有的梦想,转眼间烟消云散,父亲痛不欲生。但是父亲不能被悲伤打倒,不能躺在泪水里,他得挑起家庭的大梁。
  父亲在学校品学兼优,是学生团支部委员,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样的学生,在高考前几个月退学,学校领导心有不甘,专门派一名副校长来到泥头镇。副校长找到郑家,当晚住了下来。他滔滔不绝讲了大半夜,还再三表示,父亲在学校的费用全免,连生活费也包了。祖母始终一句话,郑家哪个来管?父亲是一个孝子,祖母不点头,他绝不会答应。
  第二天吃过早饭,副校长离开时,边走边摇头,可惜,可惜了。
  到了星期天,花大姑来过几回,父亲都躲开了,他怕面见花大姑。父亲的这种态度,正合了花大姑家人心意。祖母也夸父亲,识大体明事理。祖母说:“花大姑是一只凤凰,迟早要飞出山去,没这个缘分,早断了好。”
  果然让祖母言中,花大姑考上北京一所大学,从穷山沟飞到首都,一时轰动四乡八里。祖母又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别想凤凰嫁喜鹊。”还有人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父亲听了很难受,不是家庭风云突变,他会是一只雄鹰,凌空展翅直飞北京。
  泥头镇有一万多人,北京在他们心里,那是一个极其神圣的地方,别说在那里读几年书,能够亲自看一眼天安门城楼,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泥头镇祖祖辈辈,花大姑第一个上首都,年老的人说,她家祖坟冒了青烟。花大姑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中,每天都被赞扬声包围,似乎把个人情感遗忘了。在这段日子,花大姑没有来找父亲,父亲也没有去表示祝贺。
  花大姑奔赴北京上大学,离开泥头镇前一天,家里为她摆了几桌酒席,父亲也去了。席终人散,花大姑送父亲走出大门。皓月当空,街面泛着盈盈白光,夜风送来桂花的清香。花大姑把一只口琴轻轻放在父亲手里。喝过酒的花大姑,面若桃花一点红,在皎洁的月光下楚楚动人。父亲怕哭出声来,转身撞进一地月色里。
  上了大学的花大姑,半个月给父亲写一封信,父亲却只回过两封。
  父亲成为公社干部时,给花大姑写了第一封信。五十多年前,高中生并不多,是当时社会公认的紧俏人才,父亲虽然没有毕业,也是难得的有文化青年。退学回家后的父亲,在花大姑到北京后一个月,荣幸地被公社招了去。用祖母的话说,父亲给郑家添了光,成了吃商品粮的国家人。
  父亲写给花大姑的第二封信,是一封绝情书。母亲参加工作,分到泥头镇供销社。在公社组织的欢迎会上,父亲与母亲刚认识,双方就留下了好印象。领导讲完话,是青年男女自由联欢,父亲的多才多艺,母亲百灵鸟般的歌唱,让他们出尽风头。联欢会结束,走在回家的路上,同伴对父亲说,趁热打铁,你们是天生的一对。
  都在镇上工作,巴掌大一块地方,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父亲和母亲的恋情不断升温,到腊月末他们办了婚宴。度完七天婚假,父亲才写信告诉花大姑,从这以后,他们便断了往来。
  七
  一年又快完了,又到了腊月二十六,黎县春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在这个节骨眼上,花大姑打来电话,告知父亲她到了成都,滞留在石羊汽车站,到黎县三天后的车票已告售完。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三兄妹大吃一惊!老年人再婚,是老树发新芽,是人生的第二春,该张罗的还得张罗。举不举行仪式?布不布置新房?请不请亲朋好友?花大姑的突然到来,日子还选在春节,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我们三兄妹十分焦急,父亲却一脸坦然。父亲说:“年轻人的那些排场、形式上的东西,统统都不搞,住到一起就行了。”我问父亲:“花大姑是不是这个意思?”父亲很自信:“我说了算。”   我放下心来,大妹二妹也放下心来。
  谁到成都接花大姑,这个问题不用讨论,肯定是我了。
  雅西高速还没通车,走108国道去成都,要翻一座泥巴山,运气好不堵车,来回也得十多个小时。那个时候,黎县私家车还很少,找单位车辆,领导同意司机也难从命。深冬天黑得早,这时的泥巴山,雪花翻滚,能见度不到三十米,结着冰层的路面,前行的汽车像在扭秧歌。在这样的山道上开车,司机们说那是玩命,还有临近过年,各人都有忙不完的事。司机不好找,车子更不好找,花大姑还真出了一道难题。
  我思来想去,先找丁部长请假,准假后才想法联系车辆。我没有回影剧院,直接去了丁部长办公室。我刚说完请假事由,丁部长乐了:“好事,大好事,车辆部里派,不过你得留下。”我还没离开,洪金来找丁部长,听说了部里派车一事。洪金想了想,主动说:“换局里越野车,安全性高,更踏实。”丁部长拍拍洪金肩膀,点点头说:“洪大局长雪中送炭,表现可圈可点。”
  第二天清早,小妹坐上文化局的三菱,一脸喜气地往成都赶去。
  夜里十点,小妹和花大姑平安到家。
  第一眼见到花大姑,我不知是喜是忧,我们的生活得改变了。
  花大姑一身红装,把客厅也映红了。圆圆的小红帽,绣着花边的红棉袄,羊毛绒的红裙子,水晶面的红靴子。这一番穿着打扮,对于一个七十岁的女人,更是格外抢眼。见我们的目光有些异样,花大姑先入为主,她说:“迎新年住新家,当然要一身红,红红火火过日子嘛。”
  花大姑的与众不同,时时处处得到印证。
  大年三十的团圆饭,因了花大姑彻底改变。母亲活着时,过日子一向节俭,由她一手操刀的餐桌,常年是猪肉占主导,外带几样素菜,只有逢年过节或来了客人,才特别添上鸡鸭鱼。每年的年夜饭,端上圆桌的都是九大碗:蛋卷、烧白、夹砂、喜丸、墩子、粉蒸、肘子、甜饭、酥肉汤,原料全来自猪,另配麻辣鸡、红烧鱼、盐水鸭三样菜。母亲病情加重后,父亲学会了做九大碗,色香味还略胜一筹。每年春节,我家都要备一桌九大碗,在正月里头请丁部长。
  花大姑痛恨猪肉,她骂猪是害人精,肉里长的全是配合饲料。花大姑先生爱吃大肥肉,把自己喂得像头壮猪,得了冠心病早早离世。我想起母亲,集“几高”于一身,医生下的结论:高脂肪摄入过多。
  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面前,我们无话可说,父亲也只能依了花大姑。除夕夜的年饭,除了两样猪肉,满桌皆是鱼虾蟹,餐桌的中央,是一盘香气扑鼻的蒸鳖。父亲算了算,这一桌饭菜要花一千多元,是九大碗的三倍。父亲敲着碗边,一脸严肃,号令我们务必一扫而光。我知道父亲有些心疼,花钱上他同母亲观点一致,能省一分是一分。花大姑张了张口,想说啥又咽了回去。
  大年初一放了晴天,阴沉多日的天空云开雾散,金晃晃的阳光倾倒下来,大地流动着几分温暖,人心也装满了温暖。新年的第一顿饭,吃又圆又甜的汤圆,寓意是一家人团团圆圆。花大姑对待糖和猪肉一样,但她架不住父亲的劝说:“新家庭团团圆圆,新生活团团圆圆,这个汤圆要吃呢。”花大姑硬着头皮吃下八个,父亲笑眯眯说:“这就对了,要得发不离八。”
  吃过汤圆,花大姑叫父亲换上运动服,兴冲冲去了西城公园。趁日头好,她得多教父亲跳几曲广场舞。一去大半天,直到太阳阴下来,暮色开始弥漫县城,父亲和花大姑才回来。
  晚饭吃的是鱼火锅,父亲胃口大开。父亲看着我们,向花大姑伸出拇指,来了一句抗战剧情中的台词:“你的,功劳大大的。”
  八
  新县城正式开工,未来的日子,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这是一座山城,三面环水背靠青山,站在对面远望,像是泊在湖中的一艘巨轮,在蓝天下正待鸣笛起航。父亲单位的小区,不远处是公园,小区内绿树成荫。新居三室一厅,还配有阳台。花大姑对父亲说:“到那时,阳台上多栽些花草,让房内四季都有花香。”
  好日子在眼前招手,苍天却关上了幸福之门。
  这场大地震,来得十分突然!事前毫无征兆,天地间没有任何迹象,地震带来的场面,和灾难大片一模一样。水电路面面目全非,房屋街道支离破碎,通信网络完全瘫痪。大灾难面前,新县城建设停了下来,一切让路于抗震救灾,所有工作都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重建家园。
  那天我在下乡,回到县城地震刚刚发生!一片片的房屋还在倒塌,滚滚烟尘一浪高过一浪,哭天喊地的人流,海潮般从城里卷向田野。第一时间,我脑子里闪现出的是亲人,他们都身陷灾难中心……我不管不顾朝城里跑去。
  人们都在向城外逃命,我一个人往禁区冲,好比是高速路上逆向行车,许多惊恐的目光射向我!有人拼命喊,不要命啦!管啥命不命的?我在烂砖碎瓦中横冲直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我的亲人,一定要得到他们的消息。正当我寻找无望,碰上几个熟人,他们告诉我,亲眼见到父亲与妻子花大姑都安全跑出了城区。我放下心来,该去第二个目的地了。
  我奔进县委大院,坝子里已聚了不少人,丁部长、其他县级领导都在其中。抢险救灾指挥部已经成立,领导们边分工边紧急行动。大家都重复着一句话:人命大于天!只要有一分希望,务必尽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县纪委发出口头通知,科级领导干部,夜里十点前指挥部报到。
  天色慢慢暗了,密集的雨点裹着阵阵阴风,幽灵一样游走在头顶。风雨交加中,不时有余震晃动,陆续有局长赶到县委大院。层层叠叠的黑云压下来,天空混沌成一团,大地更暗了。整座县城没有电源,也没有蜡烛,只有几支手电,透出零星一点光亮,人们悄无声息,一切坠入一个死潭。一直不停的凄风苦雨,迫使气温陡降,季节从初夏跌入隆冬。正午穿一件单衣,还感到头上冒汗,这会儿披一床棉被也不嫌厚。连打几个寒战!我猛然想起父亲,早上出门时,他穿的是短袖。帐篷还没搭起来,无处遮风避雨,年迈的父亲受得了么?我不能不管,我还得再冒一次险。我向丁部长请假,他要我快去快回,特别叮嘱要注意安全。   我一路提心吊胆,第二次冲入城区。余震仍然不断,时有房屋倒塌的响声传来,让人头皮阵阵发麻。文化馆的住宿楼塌陷了一半,我居住的半边孤零零立着。推开震裂的房门,冷不防“吱呀”一声,吓得我一个踉跄。借着手机微弱的一丝光,我看见屋里一片狼藉,家具电器的残肢断臂向我张着血盆大口!美好温暖的家变成了魔窟。又一次余震,房屋醉鬼一样摇晃起来,头顶的尘土落了我一身。我不敢多停留,抓起两件冬衣仓皇而逃。
  我逃出灾害区域,风停雨住了,扭得麻花一样的天空,撕裂开一条缝来,苍茫的大地漫上几丝朦胧。像有神灵指引,我直接去了城南公园。公园里黑压压的全是人影,避难的人们三五个挤成一堆。我不敢发出呼喊,生怕引起新的恐慌,只能瞪大双眼,一步一步往前摸索。约莫过了半小时,我在一棵树下找到父亲和花大姑,还有我的妻子春月。他们紧紧靠在一起,头上顶着一块亮油纸,雨水在脚下积了一滩,父亲的身子在猛烈抖动。我给父亲披上衣服,小声说:“爸,照顾好自己。”父亲说:“别担心,有春月呢。”我看见父亲在抺泪,赶快转身离去,我怕再多停留半分钟,会忍不住放声大哭。
  还差几分钟十点,我准时回到县委大院。丁部长分管的是社会事业,下面有文化、教育、广电、卫生、体育五大局,简称文卫系统。十点整,五个局的正副职全到了,单单不见洪金局长。丁部长几句话,就传达完县委指示:救灾高于一切,时间就是生命,一是做好本单位受灾职工安置,二是尽快恢复各部门社会职能。丁部长表扬了卫生局,临时医院已经搭建好,正全力开展伤员救治。散会时,丁部长让两个副局长带话,洪金明天早上七点不到岗,后果是什么他自己清楚。
  第二天没到七点,洪金走进县委大院。丁部长见了他,直接问:“昨晚干啥去了?”洪金说:“抢救文物。”丁部长一听火了!甩出一连串问号:“谁叫你去抢救文物?谁给你的这个权力?你懂不懂法律,抢救文物要有公安警戒?洪金洪局长,你真是……”这时,指挥部打来电话,通知丁部长开会。“去吧。”丁部长丢下洪金走了。
  洪金不知想啥,还站在原地不动。我上前推推他:“快回单位,该干啥干啥。”
  几天后证实,文管所整体倒塌,洪金确实在现场,带着几个人刨了一夜。从废墟抢救出来的文物,反复清点,少了一对唐朝的玉圈。有人提出要查洪金,丁部长挡下了。他说:“无凭无据,如何去查?正当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别再节外生枝影响大局。”
  九
  大地震面前,人们大彻大悟!人间的烦恼,尘世的纷扰,名利场上的角逐,人生荣华的攀比,日常琐事的明争暗斗,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再大的权力有什么用,再多的钱财有什么用,贪恋美色更是一道催命符。大家不再争权夺利,不再勾心斗角,不再尔虞我诈,甚至不再有得失计较。应对大难,浴火中重生,所有人的人生坐标,都指向一句话:活着就好。我强烈感受到,地震过后的天是多么的蓝,逃过生死的人心是那样的纯,遭受重创的大地是无比的“干净”。这样的日子,虽然躯体受到磨难,心灵却享受到从未有过的坦然。
  第三天,第一批救灾帐篷搭建起来,父亲他们没有入住。父亲说:“重灾民先住。”七天以后,父亲最后一批住进临时灾民安置点。
  每个安置点,住着几百号灾民,大家处得胜过一家人。发放救灾物资,不管吃的用的,先是老人儿童,后才是青壮年。分配不够,有人会让些出来,是多是少人人有一份。生活用水紧张,上厕所得排队,大家心平气和你谦我让。有一个产妇大出血,马上需要输血,一百多人齐刷刷抢上前。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儿女远在千里之外,有人承担起他的饮食起居。老人小孩,男人女人,见了面都会说:想开了,活着比啥都强。
  农历五月初,大地已是热浪滚滚,帐篷变成了蒸笼,烤得人大汗淋漓。父亲倒很乐观,他说:“好,免费的桑拿浴,不用花一分钱。”夜里没有一丝风,蚊虫肆意横行,叮得全身又痛又痒,让人彻夜难眠。一个多月了,还没吃上一口热乎饭,早饭泡方便面,午饭泡饼干,晚饭又泡方便面。喝的水还算不错,一天两瓶矿泉水。七十多岁的父亲,患有严重的胃病,三天两头复发,闹得他是度日如年。相比父亲的苦处,花大姑更是倍受煎熬,她对灰尘过敏。排险清障轰轰烈烈,掀起的尘土漫天飞,花大姑戴上口罩,仍然咳嗽得直不起腰来。
  两位老人遭受磨难,妻子忧心忡忡,担心长此下去会出事。我没有在意,干部们全身心扑在抗灾上,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这天一大早,父亲来到抗震救灾指挥部,把我喊出县委大院。父亲小声告诉我,想同花大姑去苏州。我一时没反应过来,父亲又说了一遍:“想去苏州。”我终于听清了:“去苏州,太好了。”父亲还有些犹豫:“这样好吗?”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有这样的避难地,为什么不去?当然应该去,明天就走。”我打电话给小妹,要她马上去买车票。
  迫不及待要父亲去苏州,不是我狠心,更不是我不想尽孝。重建新的家园,不是三五个月的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黎县更是如此。黎县是地震重灾区,又是水库淹没区,灾民和移民身份叠加,搬迁复建同灾后重建交织进行,没有三五年难以完成,或许还会更长。父亲和花大姑能挺多久?日子长了会不会出意外?任何人都不敢拍胸口。我骂自己是糊涂蛋,竟然没想到送二老去苏州,让他们又吃了不少苦头。
  父亲使劲点点头,转身离去。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我很想大哭一场。
  十
  一场大地震,激发出洪金的表演天才。
  发放第一批救灾帐篷,文化局领到十顶。早上领回去,中午就有职工反映,洪局长一人占了三顶。丁部长派人把洪金叫来,当面问他帐篷咋回事。洪金“啪”一个立正!举着手说:“向领导报告,两顶给了联系村受灾群众。”丁部长点点头,洪金转身走出指挥部。过了一些日子,两顶帐篷的去向真相大白,洪金拿回了乡下老家。这时,帐篷已经满足了,没有人重提旧话,丁部长也没再深究。
  省委宣传部领导来灾区慰问,在文卫系统的汇报会上,丁部长汇报完,洪金第一个抢先发言。他埋下身子深鞠三躬,脸上泪花闪闪,一开口便震动了会场。“首长,我是九死一生啊!”洪金狠抽一口气,使劲抓两把眼泪,这才开始了他的发言。   “五月十二,这是一个魔鬼日啊!下午两点半上班,我提前二十分钟出门。那天热得有些反常,阳光的那种白,比死人脸还白,白得叫人胆战心惊。我还在心里骂,他娘的啥鬼天气,就走到了县文化馆。猛然间,远处传来一声巨响!地震发生了。我看到天在晃,地在摇,房屋像扭动的草一样倒下,海潮般的尘土铺天盖地,眨眼间县城一片哭天嚎地。
  “文化馆是一个公共场所,开有茶楼、录像厅、台球室,每天有几百人活动。我不敢多想,巨大的灾难也不容我多想。当时,我只想到赶快救人,生命大于天啊!我一头冲进文化馆,围墙已经倒了,一座土墙房塌了,住宿楼垮了半边,好在群众聚集的场所还安全。我一面赶快疏散人群,一面加紧组织救人。”
  说到这里,洪金停了停,又抽动几下鼻子。再往下讲,他把我拉了进去。
  “郑副部长住在文化馆,他也冲到了楼下,身上只穿着一件背心。老郑负责疏散人,我带人抢救伤员。余震不断发生,砖头瓦片木板,随时都会砸在身上,那是一步一个危险!在这种危险关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冲锋在前,把生留给群众,把死留给自己。我和老郑心连心肩并肩,携手扑在抢险岗位,咬紧牙关坚持着,一直挺到最后一名群众安全撤离。顾不上喘一口气,来不及擦一把汗,我们马上又投入到新的抢险救灾工作。”
  有了我一起并肩作战,更佐证了洪金发言的可信性。
  洪金情真意切声泪俱下,句句字字掷地有声,会场里心潮起伏,不少人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我听得脸红耳热,头上虚汗直冒,几次想站起来道明真相,但我没有这个勇气。此时此刻,我明白没有人会相信我的话。这种高规格的会议,有那么大的人物坐在台上,从参会大小领导的表情能看出,所有人都被洪金的发言深深震撼。
  领导当场表扬洪金:“灾区有这样的好干部,没有战胜不了的灾害,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灾区人民一定会将毁坏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全场掌声雷动!
  这样浩气凛然的会场,在这个庄重的时刻,我敢搅局吗?我能道破皇帝的新装?丁部长也显得局促不安,目光一遍遍扫过来,我读得懂他的意思:要我保持沉默。
  散会后,丁部长说:“狗日的洪金,改行当演员,绝对是一个大明星。”
  父亲听说了此事,给我打来电话,语气冰冷生硬,只说了六个字:“做人要有骨气。”
  十一
  父亲到了苏州,每隔三天,打来一回电话。
  父亲像个孩子,每回来电话,口气充满了兴奋。父亲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果真一点不假。苏州这个城市,没污染不吵闹,连空气也干净。苏州的园林,有山有水有树有花,迷宫一样让人找不着北,走进去半天出不来。父亲说,吃的全是鱼虾,那些虾子很新鲜,白水煮了放一点盐,吃得满口的香甜。早上到公园练太极拳,晚饭后去护城河边散步。父亲还说,晶晶买了最好的胃药,早餐订了鲜牛奶,房间安了空调。晶晶是花大姑的女儿。
  没日没夜忙于灾后重建,我把父亲忘了。这天有片时空闲,我恍然记起,父亲好些日子没来电话了。我赶紧打过去,父亲马上接了电话。父亲说:“一切都好,晓得你忙,电话打给了小妹。”挂断父亲电话,我又打通了小妹的电话。小妹说:“爸一切都好。”我让她讲具体点,小妹有些闪烁其词:“是,是好嘛。”莫非小妹有难言之隐?我叫她等着,直接去了她单位。
  小妹和我来到一处空地,四周不见风吹草动,一切静悄悄。
  我问小妹:“爸有事瞒我?”小妹说:“没哩,爸很好。”我盯着小妹:“不对,爸一定有事。”小妹这才说:“爸要回来。”我心里一紧:“不是过得好吗?”小妹说:“是好,全花爸的钱。”
  父亲的工资本,一张三万元存折,离开黎县时,都交给了小妹。父亲去苏州,小妹给他办了一张工行卡,随时要用钱,小妹打他卡上。父亲一个月退休金,三千三百元。小妹说:“爸到了苏州,工资月月光,还不到一年,三万元也快取完了。”我有些不明白:“花大姑的钱呢?”小妹显出几分不满:“别提了,花大姑工资,由她女儿捏着,没有一分支配权。”我沉思一会儿,抬头看着小妹:“只要爸过得好,钱有难处,我们补贴一点。”我说的是真心话,花大姑女儿也很苦。晶晶下岗后,丈夫同她离了婚,她一个人四处打工,供养读高中的女儿。如果不是地震,或许她们母女已来了黎县,父亲给晶晶物色的男人,都已经有了眉目。
  小妹否定了我的想法。小妹说:“爸要回来,不是钱的事。爸想家,爸想我们,爸在苏州很孤独。”
  我问小妹:“花大姑不来?”小妹点点头:“不来。”
  当着小妹,我打通父亲手机,表明了我的态度:他的事自己做主。
  一周过后,我收到父亲寄来的挂号信。
  父亲在信中说,苏州的美走不进他心里。都快一年了,他无法忘怀的,还是黎县的太阳,牢牢装在心中的,还是故土的山水。家乡的阳光那么灿烂,照得人热情似火,大坪坝的梨花开了,开得铺天盖地美丽壮观,就连山上极平常的茅草,夜里想起来也激动不已。父亲还说,花大姑三辈人,对他都好,衣食住行照顾周到。但除了她们,茫茫人海的苏州,没有熟悉的地方走动,没有相识的亲朋交谈,他感到越来越孤独,对故土的思念日日加剧。父亲又说,思乡之情压倒男女恋情,这是他万万没料到的!啥叫落叶归根,他总算明白了。父亲在信的末尾,是深深的自责,他对不住花大姑,他背叛了她们三辈人。生活正当风调雨顺,他当了逃兵,只身一人回到老家。他只求好聚好散,不要反目成仇,毕竟人生即将走到尽头。
  看完信,我眼眶湿了。父亲同花大姑分手,证实了我当初的担忧,他们对生活的追求,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给父亲发了短信:早归。
  十二
  新县城建设进行得热火朝天,按照政府规划,三年基本完成。在这段时间,库区搞的是临时过渡,移民集体住在活动板房。安置区离工地不远,拉料车辆的喘息,房基打桩的尖叫,平场挖掘机的轰鸣,汇成一股强大的声波,日夜在耳边滚动。工地掀起的尘土,无风时还好些,大风一刮满天狂舞,海潮一般扑来,简直要把人吞没。父亲回来,绝对不能住安置区,我在大坪镇租了房子。   最欢喜的是妻子,她笑着说:“老爸早该回来,我们少吃多少苦哩。”
  我找了一套三居屋,有卫生间带厨房,一年租金五千元。妻子嫌贵,她说:“农房才三千。”我回答她:“要住三年,三年是一千多天,宁可花钱不亏人。”妻子没再说啥,她掌管家庭财权,大事还是我做主。
  父亲回到黎县,正好是地震一周年。丁部长特批我一天假,县上的纪念活动让我交给了洪金。那次专题汇报会上,洪金的发言震撼人心,被记者写成长篇报道,刊登在一家省报上。丁部长不能说破,我更不敢说破。还是丢开洪金,专心致志去迎接父亲。
  离火车进站还有半小时,我们三兄妹已经候在那里。妻子打来三个电话,说饭菜早做好了,就等同父亲团圆。
  接到父亲,太阳还高高悬在半空。沿途都在修路,汽车走走停停,驶进大坪镇新居,天黑了下来。
  陪父亲吃过晚饭,我、大妹小妹,不得不匆匆告别。移民工作和灾后重建像两座大山压在头顶,我们各自的单位都有繁重的任务,不分白黑地忙。妻子失业在家,照顾父亲全靠她了。
  同父亲第二次聚会,是在四个月后的中秋节。
  身处库区又是灾区,吃饭无法讲究,方便面是主打,盒饭是陪衬和调节,下到村子里,饿肚皮成了习惯。突然见到一桌的鸡鸭鱼,我们忘了必要的礼节,抓起筷子一阵狼吞虎咽,不过十多分钟,桌上只剩下光盘空碗。如果在平常,这样丰盛的晚餐得慢慢享受一个多小时。
  父亲一直看着我们,目光充满了爱怜。
  妻子收拾过碗筷,一家人坐到客厅。这时父亲说:“趁你们兄妹都在,听听大家意见。”父亲神情凝重,看来不是寻常事,屋子里的气氛有些紧张起来。父亲清清嗓子,嘴巴张了几下,竟没吐出一个字。
  大妹是急性子,忍不住催促父亲:“爸,干脆点,别吞吞吐吐,有啥事直说?”
  父亲这才下了决心:“那好吧,我又找了一个老伴。”
  客厅静了下来,门外吹起一阵风,几片梨树叶飘进院子。
  父亲真行,几个月不见,又交上了桃花运。我还在思考,大妹开口了,像打机关枪:“啥名字?住哪儿?多大?干啥的?几个子女?是离婚还是死了老伴?喜不喜乐人?”我瞪大妹一眼:“喘得过气么,一下问这么多,不怕爸昏头。”
  父亲笑笑:“没事。”
  父亲的新恋人,小他八岁,老伴前年病故,有两儿两女,开了一家诊所,爱唱爱跳,很喜乐人。父亲要我们叫她曾姨,她老家也在泥头镇。父亲看着我说:“曾姨你认识。”
  话已经挑明了,妻子这才说:“是曾姨主动找上门的。第一次来,爸外出散步,她说走错门。第二次来,爸刚上街买报纸,她问爸是不是姓郑。第三次来,爸哪儿也没去,一见了面,爸眼睛都睁大了,曾姨是爸看着长大的。”
  我接过话:“爸不简单,曾姨是‘三顾茅庐’。”
  大妹说:“管他三顾五顾,我看行。”小妹紧跟着表态:“只要爸愿意,我们没啥意见。”
  我问父亲:“花大姑不回黎县了?”父亲说:“肯定不会回来。”
  父亲同花大姑一直保持着联系,十天半月通一回电话,相互问一声好。前不久,花大姑打来电话,告诉父亲晶晶已经找到工作,她得照顾外孙女,还劝父亲重找一个,一定要把晚年过好,人生最美不过夕阳红。
  我又问父亲:“曾姨子女的态度?”父亲说:“他们让她自己做主。”
  曾姨住得不远,过节儿女们都在。我建议晚上住大坪,正好机会难得,双方子女碰个面,把这事公开了。
  小妹说:“是不是有些突然?”大妹说:“迟早要公开,早了早丢心。”父亲拍拍手:“要得。”
  走了七八分钟,我们就到了曾姨家。这是一座三层楼房,房前一个庭园,屋后长满梨树。推开院门,见到曾姨,果真如父亲所说,我和曾姨早就认识。
  曾姨是一个文娱活跃分子,担任大坪镇老年协会会长,每年春晚,她们都有节目选上。大坪镇老协腰鼓队在黎县打出名气,去年参加全市腰鼓大赛,夺得了第一名。腰鼓队队长,就是曾姨。
  不用多叙述,有这层因素,再有老乡关系,一切更是水到渠成。两边儿女刚相识,便亲如一家了。
  十三
  父亲和曾姨走到一起,办了一场家宴,至亲好友坐了六桌。
  宴席摆在院子里,吃的是九大碗,曾姨亲自掌厨,父亲打下手。在吃食上,曾姨和父亲口味相同,不讲究红肉白肉,更不管脂肪高低,只要喜欢就成。曾姨说:“从老祖宗起就吃猪肉,没见死几个人。”父亲在一旁附和:“那是,那是。”
  两位老人的好日子应该我们来忙活,父亲和曾姨“坐享其成”。曾姨不让,她笑着说:“你们会做九大碗?”还真把我们难住了,有这份心却出不了力。
  快到吃饭时,太阳挤开云层亮出笑脸,把院子照得红红的。有一束阳光正好投在墙边那株月季上,红白相间的花朵,绽开一团斑斓的光环,院子里的人一阵欢呼。这时,丁部长赶到了,人在门外话先飞进来:“好热闹!”我迎上前,眉开眼笑地说:“领导好福气,把阳光也带了来。”
  父亲和曾姨走过来,丁部长拿出红包,塞在父亲手里。丁部长看着我,乐哈哈地说:“天公作美,郑叔曾姨才是大福之人。”
  饭菜已经摆上桌,香气灌满院子。丁部长说:“两年没尝九大碗,今天放开大干。”曾姨接过话:“丁部长爱吃,得空就来。”丁部长朗声说:“好的,只要曾姨乐意。”
  六点整,放过几串鞭炮,父亲大声宣布:“开——席。”
  丁部长坐首席,紧挨着父亲,曾姨不断给他夹菜。
  吃了一会儿,洪金赶了来。他递上一个写着大喜的红封,我再三推托。丁部长迟疑一下,接了过来交给我。丁部长说:“收下,难得洪局长有这份情。”
  太阳偏西,院子里升起几分凉意,宴席才吃完。送走丁部长和洪金,其他人也跟着离开了。
  夜深了,月上柳梢。父亲一个人来到院子,坐在墙边梨树下,吹起了口琴,曲子还是《天涯歌女》。曾姨对我说:“你妈年轻时,最喜欢这首歌。”父亲的琴声,让我想起花大姑。曾姨叫父亲打电话,告诉了花大姑他们的喜事。花大姑热烈祝贺,发来一条手机短信,我记住了大概意思。   父亲和曾姨结合,她献上真心的祝福!最美不过夕阳红,父亲再次赶上了。一个人的生命中,爱情之花三度开放,让她好生羡慕。她一直忘不了中学时代的那份情感,人老了就更加想念。能在古稀之年,陪同父亲度过一段美好时光,她已经知足了。她恨这场大地震,把她和父亲再次分开,离别令人万箭穿心,一度使她痛不欲生……但她不会怨恨父亲,请父亲也不要责怪她,一切早已命中注定。
  家宴以后,生活归于平静。
  过了三天,纪委找我谈话,内容直奔主题。
  “有人举报,你为父亲办喜事,借机收取钱财。”
  “都是至亲,坐一起吃顿便饭。”
  “有没有人送钱?”
  “没有。”
  “真没有?”
  “对了,收到两个红包。”
  “啥人送的?”
  “对不起,无可奉告。”
  沉默。过了一分钟,谈话结束。
  “好吧,有事再找你。”
  我回到宣传部,丁部长正在同纪委书记通话:“这是小题大做,我送了五百,洪金送了三百,八百元不够立案吧?不要见风就是雨,工作草率会伤害一个好干部。”
  一股热血涌遍全身,我在心里说:“丁部长,我下辈子还跟你。”
  十四
  曾姨过生日,多喝了一些酒,有了几分醉意的曾姨,将小妹拉进她的房间。大家都在客厅,有人看电视,有人打麻将。曾姨和小妹关在房里,谈了半天话,没有人去管她们。小妹有话装不住,当晚就把我喊到屋外,一五一十全倒了出来。
  父亲在曾姨心里,一直是她喜欢的大哥哥。当年她才十来岁,父亲十八岁,在父亲眼里她就是一个小女娃,根本引不起父亲对她的在意。人真是奇怪,看到父亲跳舞,听见父亲吹口琴,曾姨就开心就高兴,心里那种感觉像吃了蜜。一个女娃娃,懂得啥爱呀情的。曾姨把父亲当哥,感情上却是另一回事,父亲对花大姑好,她会莫名其妙地难受。曾姨巴望自己长成大姑娘,那样就能拉着父亲的手,在一个舞台上跳舞,就能紧紧跟着父亲,一前一后走在上学的路上。父亲跟花大姑分手,曾姨藏不住心中的欢喜,有时会偷偷笑出声来,她弄不明白这是为啥。父亲同母亲结婚,曾姨背地里伤心落泪,心里的难受别提了,好似叫人剜去一块肉。曾姨骂自己不争气,父亲结婚与她有何相干?她把父亲当成大哥哥,哥办喜事妹应该快乐呀,她却笑不出来。
  曾姨在小妹面前,毫不隐瞒埋在心里的秘密。
  年龄增长了,她才明白这是暗恋,她暗恋了父亲几十年。日子过得好快,一晃大家都老了。前年,曾姨当家的走了,没过多久,听说我们母亲也走了。曾姨有了一种渴望,她在心里暗暗祈求,但愿老来梦想成真。曾姨仿佛看见了父亲拉着她的手,并肩漫步在林中小路,路边开满了鲜花。曾姨想直接去找父亲,道出多年的困苦,但她始终鼓不起这个勇气,更担心遭到父亲拒绝。曾姨想托熟人,又怕社会上不理解,被人当笑话张扬开去,往后这张老脸咋见人?曾姨儿女倒是看得开,不反对她找老伴。他们说:新生活各管各,自家幸福自家找,只要乐意就大胆朝前闯。话是这么说,不过要有个把握,得拿捏好分寸,事情不能做得草率,更不能显出唐突来。曾姨克制住了,她静下心来,等待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万万没料到,过了大半年,花大姑从外省回来,同父亲圆了年轻时的爱情梦。曾姨得到这个消息,心里一时五味混杂,她恨自己懦弱无能,她后悔近水楼台没得月,占尽天时地利,到头来落一场空欢喜。曾姨不得不认命,这辈子与父亲无缘无分,她不敢再有非分之想,平静下来心如止水。猛然一场大地震,花大姑离开了父亲,他们又各奔东西。或许是上苍的恩赐,从苏州回来的父亲,竟和她住得这么近,曾姨心里重新燃起爱的火焰。机会一次二回错失,再三万万不能放过,曾姨勇敢找上门,终于和父亲花好月圆,同我们成了一家人。
  曾姨的大胆表白,令人钦佩不已,我们更加敬重曾姨。
  父亲也表示,这份迟到的情义,他会倍加珍惜,一定和曾姨相拥相伴,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十五
  新县城已经建好,我们搬进明亮的新居。
  父亲和曾姨仍然住在大坪镇,他们有自己的天地,生活得安然自在。
  曾姨房子背后,有一大块田,已经荒了多年,被父亲盯上了。父亲说:“空着多可惜,挖出来种蔬菜。”父亲还说:“种地大有好处,锻炼了身体,吃上了放心菜,又省下几个钱。”我是大哥,得带好这个头,到了双休日,一大清早就上了大坪镇。我做出了表率,大妹二妹也积极响应。
  父亲种地,与他干工作一样认真。挖出来的地,泥土细得如同面粉,拉着绳子掏的菜箱,方正得豆腐块一般,蔬菜间的距离,都有精准的要求。几天浇水施肥,用量比例占多少,父亲把握得恰到好处。帮助父亲种地,我们不敢有丝毫马虎。
  有了菜园,我们的餐桌上几乎没断过新鲜蔬菜。丰收季节,蔬菜吃不完,曾姨约上父亲,送一些给左邻右舍。人家推托,曾姨说:“咋啦,瞧不起,礼轻情义重。”
  曾姨是大坪镇老协负责人,父亲成了她的好助手。
  大坪镇老协天天有活动。一三五上午打腰鼓,扭秧歌,早上七点开始,练习两个小时解散。二四六晚上,从七点到十点,教唱新歌和排练舞蹈。凡是重大节庆,或是县上组织演出,曾姨的队伍都会登台亮相。老协会员有六十多人,父亲建了一个备忘录,从姓名、年龄、家庭住址、手机号码,到每个人的喜好,甚至健康状况,都一一登记在册。曾姨说:“做得这么细,完全没必要,有号码能联系就行。”父亲说:“一个社会团体,哪怕是民间的,也要像单位一样,做到心中有数,干工作有章有法,才不会拖三拉四。”
  父亲说得没错。过去开展活动,一些会员临时不来了,事前也不告知一声,弄得曾姨很尴尬。参加节庆赛事,通知九点集中,十点了人还到不齐。更有这样的会员,马上演出了,才慌里慌张跑上舞台。父亲帮忙管理协会,首先定出规章制度,会员们通过后,就得人人遵守。老协七天开一次会,总结一周活动情况,做得好的继续发扬,表现差的下次改正。有困难的会员,号召大家主动关心。三番五次不听招呼,便劝其离开协会。不到三个月,懒散现象一扫而光,会员们个个服气。曾姨夸父亲:“郑大哥牛,散兵带成了正规军。”
  外出搞活动,最头疼的是后勤。有了父亲,一切迎刃而解。联系车辆,落实食宿,看管服装,中途喝水,父亲全包了。会员们无不感动,把曾姨围在中间,一个个竖起大拇指!曾会长落了福地。
  十六
  曾姨和父亲志同道合,我们彻底安下心来。
  小妹不再担心父亲每月工资不够花。曾姨生活上的节俭,与父亲不谋而合。蔬菜不用买,屋后菜园满足供应。荤菜猪肉是主打,逢年过节才杀鸡宰鱼。穿着不买价高的,一件衣服超了三百元,父亲会责怪乱花钱。这样过日子,父亲一月三千多元,到了年底还有节余。大年三十吃过团年饭,两位老人封上红包,高高兴兴发给了孙子辈。
  大妹不再担心父亲会忘了母亲。到了清明节,在母亲坟前,曾姨说:“大姐放心吧,一家老小过得很好。”曾姨还同意父亲把母亲的画像挂在客厅,挂的不是遗照,而是一张母亲的特写。年轻的母亲,一头长发飘飘,面容很阳光,含笑的双眼十分慈祥。
  我也不再担心花大姑会把父亲当仇人。曾姨把花大姑当亲姐,时时提醒父亲,别忘半月通一回电话,问候花大姑安康。我很高兴的是,曾姨邀请花大姑明年三月来大坪镇,看十万亩梨花盛开。曾姨还告诉花大姑,雅西高速已经通车,行程极为方便,不到三个小时,就从成都到了黎县。花大姑愉快地接受了邀请,答应到时一定来。
  父亲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已经落下帷幕。贯穿故事中的春晚,有必要写上几句。新县城修了演播大厅,舞台灯光音响国内一流,电视直播设施齐全,办春晚成了小菜一碟。另外,故事里的几个官员,他们的去向也该有一个交待。
  丁部长调到市级机关,官居实职正县级。丁部长和我是朋友,只要到黎县,他会看望父亲和曾姨。父亲也没忘了他,得知丁部长回到家乡,一定要请他来做客,家宴摆的还是九大碗。
  退居二线的洪金,评上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享受到副县级待遇。
  我也从副部长退下来,人生变得单纯平静。
其他文献
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合理适时的进行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构建知识、激发兴趣、内化情感和训练技能,进而符合新课改的提出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目的.高中生的压力比较大,缺乏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情境教学可以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可以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化学学习水平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能力.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的情境教学能够大大提高高中化学的
通过在民丰县安迪尔河一带种植的中晚熟甜瓜栽培模式的调查与当地气象条件的统计分析,总结了甜瓜栽培与气象服务指标,分析了甜瓜各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 Through th
瑜伽作为一种时尚的运动项目,在高校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为了推广瑜伽运动,必须要合理设置高校瑜伽课程。瑜伽运动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比
摘 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每一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文章从实践出发,探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做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心理健康;渗透;原则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研究。针对学生在学习
【摘要】建筑装饰现在已经成为了建筑施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装修施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装饰设计的效果,是建筑管理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建筑装修施工的质量是工程施工者水平和信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将会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尝试性的对建筑装修工程的质量控制进行一些探讨,并且结合其具体的内容和这项工作的具体特点,对于装饰工程一般存在的隐患进行了一个全面的
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企业建立知识导向型的组织文化能促进企业创新知识,并有助于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在推行知识管理时,组织文化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企业需要对当前的
摘 要:“少教多学”是教师“少教”,学生却主动“多学”。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文中通过课前预习;教师“少讲”;激发兴趣三个方面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少教;多学;成为;主人  少教多学,顾名思义就是做到教师的“少教”,学生却主动的“多学”。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多学”呢?结合自己在《“少教多学”在现代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课题的研究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方法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日进改善,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已经从温饱型转为营养型,也就是在饮食上不仅仅考虑到只填饱肚子,还要考虑怎样进行合理的营养、合理
摘 要: 习近平同志“三严三实”的重要思想,对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有重要指导作用。5月28日,江苏省团省委书记万闻华同志以“团干部要走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前列”为题,对全省团干部提出具体要求。而高校团干部应该开展专题教育讲座,自查存在的“不严不实”的具体表现,思考如何将“三严三实”融入实践工作中。  关键词: 三严三实 高校团干部 服务青年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