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校班级教育管理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历史赋予学校教育的光荣使命。因此,要始终把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培养,作为班级教育管理的中心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在各方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创新 培养 目标 任务
一、树立创新的科学理念,营造创新的教育氛围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他呼吁教育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脚,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脑,把学生从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陶行知先生的大声疾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作为学生,创新就是他们能够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势,打破现有的知识框架,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步形成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并把这种理念和意识渗透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形成一种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勤于动手、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作为班主任,创新就要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理念,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拥有创新的勇气。敢于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大胆创新,敢出新招,允许学生向你挑战,甚至否定你的意见,给每位学生均等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只有时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创新的氛围,才能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人类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设想一下,在高度紧张的应试教育氛围中,即使学生具有创新的冲动,也会被强大的舆论氛围所遏制。因此,作为班主任,首要的是下大力气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讲,可以从自然环境、组织活动、树立典型、人际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自然环境布置,要一改过去单调古板为具有情趣的个性化的环境,布置达到清新舒适,有新意、整体协调而又有美感的程度。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身心感到轻松愉悦,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其次是人际关系,在传统的教育界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对学生的管理实行“契约式”的管、卡、压,教师与学生缺少沟通。这样的教育模式锁住了学生的心扉,封闭了学生的情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今天的班主任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心灵上的恐惧感,从而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多。在这样宽松和谐的班集体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个性品质将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会十分主动地去探索、去创新。再次,要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一些创新活动,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思维发挥优势。班主任可以通过独立自主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广泛深入的阅读活动、全体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群体的科技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最后,要注意树立创新典型,将那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具有一定创新水平,并在各项活动中取得初步成果的学生纳入视野,协调有关老师进行有针对性培养,逐步塑造创新典型。开辟墙报、板报、校报等阵地宣传创新典型事迹,让创新精神在学生中间发挥辐射带动的作用。
三、激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属于我自己”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的个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这是一个呼唤主体的时代,也是人们主体意识日益觉醒的时代。初中阶段,是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萌芽时期。此时,作为主体性生成基础的“生理——心理——文化”结构初步形成,他们渐渐长大,渴望飞出父母、老师的庇护。渴望独立、平等、民主、自由,对于外在强加的种种束缚,甚至与父母、老师背道而弛。但是我们从他们桀骜的目光中,从他们幼稚的观点中,从他们不可思议的举动中,会惊喜地发现创造的种子在萌芽。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孩子的身心特点,我们的教育采取的往往是无情的扼杀,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制造了大量的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试卷。于是,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创造性思维会越来越迟钝,以致于创造之源逐渐干涸,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的悲哀。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主体意识是主体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学生就不能自觉地学习、主动的参与,更不能有所创造。主体意识一但被激活后,就会自觉成为活动的发起者、执行者和控制者,积极地参与全过程,并且还会把自己作为审视的对象,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从而自由发展到自为。同时还会为自己作为确立远大的目标,充分发挥蕴藏的潜在的力量,不断发展自己开拓创新。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态度。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可通过班团队活动,与个别同学交谈,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了解体会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塑造一个教师课上讲的是创新、学生课下谈创新,最能打动学生的是创新的舆论氛围。另外,在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班主任只充当他们学习活动时引导者、线索提供者、热情参与者,对学生提出的创意予以充分肯定,对他们遇到的问题,予以积极帮助。一切都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的学习活动中,体会主人翁的光荣与职责。我们只有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有计划、有目地的组织各种自主学习的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自主地、能够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真正成为能够自由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的人。
总之,同一果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关键词:创新 培养 目标 任务
一、树立创新的科学理念,营造创新的教育氛围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他呼吁教育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脚,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脑,把学生从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陶行知先生的大声疾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作为学生,创新就是他们能够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势,打破现有的知识框架,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步形成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并把这种理念和意识渗透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形成一种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勤于动手、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作为班主任,创新就要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理念,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拥有创新的勇气。敢于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大胆创新,敢出新招,允许学生向你挑战,甚至否定你的意见,给每位学生均等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只有时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创新的氛围,才能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人类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设想一下,在高度紧张的应试教育氛围中,即使学生具有创新的冲动,也会被强大的舆论氛围所遏制。因此,作为班主任,首要的是下大力气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讲,可以从自然环境、组织活动、树立典型、人际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自然环境布置,要一改过去单调古板为具有情趣的个性化的环境,布置达到清新舒适,有新意、整体协调而又有美感的程度。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身心感到轻松愉悦,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其次是人际关系,在传统的教育界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对学生的管理实行“契约式”的管、卡、压,教师与学生缺少沟通。这样的教育模式锁住了学生的心扉,封闭了学生的情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今天的班主任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心灵上的恐惧感,从而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多。在这样宽松和谐的班集体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个性品质将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会十分主动地去探索、去创新。再次,要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一些创新活动,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思维发挥优势。班主任可以通过独立自主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广泛深入的阅读活动、全体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群体的科技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最后,要注意树立创新典型,将那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具有一定创新水平,并在各项活动中取得初步成果的学生纳入视野,协调有关老师进行有针对性培养,逐步塑造创新典型。开辟墙报、板报、校报等阵地宣传创新典型事迹,让创新精神在学生中间发挥辐射带动的作用。
三、激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属于我自己”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的个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这是一个呼唤主体的时代,也是人们主体意识日益觉醒的时代。初中阶段,是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萌芽时期。此时,作为主体性生成基础的“生理——心理——文化”结构初步形成,他们渐渐长大,渴望飞出父母、老师的庇护。渴望独立、平等、民主、自由,对于外在强加的种种束缚,甚至与父母、老师背道而弛。但是我们从他们桀骜的目光中,从他们幼稚的观点中,从他们不可思议的举动中,会惊喜地发现创造的种子在萌芽。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孩子的身心特点,我们的教育采取的往往是无情的扼杀,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制造了大量的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试卷。于是,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创造性思维会越来越迟钝,以致于创造之源逐渐干涸,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的悲哀。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主体意识是主体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学生就不能自觉地学习、主动的参与,更不能有所创造。主体意识一但被激活后,就会自觉成为活动的发起者、执行者和控制者,积极地参与全过程,并且还会把自己作为审视的对象,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从而自由发展到自为。同时还会为自己作为确立远大的目标,充分发挥蕴藏的潜在的力量,不断发展自己开拓创新。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态度。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可通过班团队活动,与个别同学交谈,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了解体会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塑造一个教师课上讲的是创新、学生课下谈创新,最能打动学生的是创新的舆论氛围。另外,在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班主任只充当他们学习活动时引导者、线索提供者、热情参与者,对学生提出的创意予以充分肯定,对他们遇到的问题,予以积极帮助。一切都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的学习活动中,体会主人翁的光荣与职责。我们只有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有计划、有目地的组织各种自主学习的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自主地、能够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真正成为能够自由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的人。
总之,同一果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