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自2006年9月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已有六个年头,其在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倘若我们一些教师如果不主动修炼内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还是穿着新鞋走老路,必将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为此,各学校必须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加强以师能提高为中心的学科(教研组)建设这方面走在前头。
我校目前是一所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也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和重点研究课题《模块评价和学分认定》的参与学校,又是福州市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基地校。因此要提高学科施教水平,建设学科教研组是我校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任务。
首先,我校广泛征求了各学科备课组的意见,确立学科(教研组)建设目标,理清学科(教研组)建设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了遵循各学科的特点和教研组的现状,坚持以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研基地建设为依托,师资梯队建设为中心,教师个体师能提高为目的,教研制度建设为保障,致力于学科(教研组)建设。
其次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实施开展具体工作:
一、树立一个教学研究理念,明确学科(教研组)建设目标
我校把福建省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促进每位学生在其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作为校本教研的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与学生为研究的主体,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把学科教研组建设成为一个互动、合作、分享、探究和对话的“教、学、研共同体”。
二、依托两个校本交流平台,建设学科校本教研基地
教学研究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我校是是一所发展中的省级重点高中,由于年轻教师比较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重要。为此,我校以学科备课组为校本教研基地,以课堂为主渠道,以《长乐侨中教研通讯》和《园丁园》汇编等为校本教研平台,传递课改的动态信息,宣传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交流和展示课改的先进做法与经验,展示校本教研的优秀成果,以加强建设学科教研组的建设。
三、采用三种校本教研形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推进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校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倡导开放式的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和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通过开展以上活动,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推进学科教研组建设。主要做法有:
1、自我反思。即教师的自我对话。学校帮助教师制定个人教研学习和专业提高学习计划,要求每位教师在每学年上一节公开课或观摩课,其中包括新教师的考核汇报课、青年教师的优质课比赛、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等。同时规定了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的具体节数(一般教师听课不得少于20节,备课组长听课不得少于25节,教务口领导听课不得少于30节),同时要求每个教师每学年必须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并上传3个以上教学课件,每三年必须发表一篇以上CN论文等。
2、同伴互助。我校以学科备课组和课题组为互助裁体,开展“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结对子活动;利用每学期一次的市级教学开放周、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等传统教学活动,开展校内课堂教学研讨会,不断扩大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3、专业引领。一是提倡教师从专业的报刊和校园资源网上学习,引进名家的教育教学思想;二是借助学校教科室的平台,邀请校内外的省级知名教师担任教科室的顾问;三是与一些协作校签定合作帮扶协议,引进他们的新理念和教学思想,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提高;四是确定“推门听课、课后议课”的教研常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采用“四级互动”教研机制,提高学科梯队整体水平
我校非常重视发挥学科组内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以及专业研究人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的不同作用,并建立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研骨干——学科成员”组内“四级互动”的校本教研机制。
我校采用的学科组内“四级互动”的教研机制,有利于发挥校内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有利于“教学——教研——科研”骨干引领作用的发挥,有利于“老——中——青”、“强——中——弱”等教师梯队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教师个体能力和团体协作水平的提高。
五、构建“五环“操作体系,提升学科施教水平
为了使学校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科施教水平,我校实行了“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改进提高”的校本教研“五环”操作体系:
1、教学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有意识的培养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提出教学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或普遍性问题将提升为课题,提交学科教研组,组织骨干力量专题攻关。
2、教学设计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倡导教师设计原创性、个性化教案,并开展一年一次“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法”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强调教学设计要贴近本校的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等情况,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本校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充分体现校本特色。
3、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学校倡导教师尝试使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上课,追求课堂教学行动的艺术性,努力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
4、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主要环节。我校以课堂教学的诊断与评价为校本教研的切入点,要求教师勤做教学札记、勤写教学心得、勤记教学随笔,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及专题性研修一体的活动。
5、改进提高是校本教研的真正目的。在教研过程中我校注重教师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重视教师的个体需要和自我教育,以及教师学习团队的形成。学校要求广大教师要善意揭短、大力扬长,教师本人要虚心接受,共同提高。
六、建设六项基本制度,确保校本教研常态化开展
将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制度化,既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为此,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修订了校本教研的培训制度、启动了专题研讨和例会制度、指导和监督制度、交流学习和反思制度、评价和激励制度、服务保障制度等六项基本制度,规范了校本教研行为,确保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开展。
在以校本教研推进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中,我校提高了学科教研组的起点,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方向;建立了一些优势学科,拉动了弱势学科的发展;造就了十多位省市级初高中学科带头人,优化了学科梯队结构;提高了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充实了教学资源库;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不但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常规,同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的水平,在推进新课程建设上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绩。
我校目前是一所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也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和重点研究课题《模块评价和学分认定》的参与学校,又是福州市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基地校。因此要提高学科施教水平,建设学科教研组是我校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任务。
首先,我校广泛征求了各学科备课组的意见,确立学科(教研组)建设目标,理清学科(教研组)建设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了遵循各学科的特点和教研组的现状,坚持以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研基地建设为依托,师资梯队建设为中心,教师个体师能提高为目的,教研制度建设为保障,致力于学科(教研组)建设。
其次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实施开展具体工作:
一、树立一个教学研究理念,明确学科(教研组)建设目标
我校把福建省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促进每位学生在其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作为校本教研的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与学生为研究的主体,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把学科教研组建设成为一个互动、合作、分享、探究和对话的“教、学、研共同体”。
二、依托两个校本交流平台,建设学科校本教研基地
教学研究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我校是是一所发展中的省级重点高中,由于年轻教师比较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重要。为此,我校以学科备课组为校本教研基地,以课堂为主渠道,以《长乐侨中教研通讯》和《园丁园》汇编等为校本教研平台,传递课改的动态信息,宣传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交流和展示课改的先进做法与经验,展示校本教研的优秀成果,以加强建设学科教研组的建设。
三、采用三种校本教研形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推进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校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倡导开放式的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和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通过开展以上活动,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推进学科教研组建设。主要做法有:
1、自我反思。即教师的自我对话。学校帮助教师制定个人教研学习和专业提高学习计划,要求每位教师在每学年上一节公开课或观摩课,其中包括新教师的考核汇报课、青年教师的优质课比赛、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等。同时规定了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的具体节数(一般教师听课不得少于20节,备课组长听课不得少于25节,教务口领导听课不得少于30节),同时要求每个教师每学年必须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并上传3个以上教学课件,每三年必须发表一篇以上CN论文等。
2、同伴互助。我校以学科备课组和课题组为互助裁体,开展“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结对子活动;利用每学期一次的市级教学开放周、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等传统教学活动,开展校内课堂教学研讨会,不断扩大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3、专业引领。一是提倡教师从专业的报刊和校园资源网上学习,引进名家的教育教学思想;二是借助学校教科室的平台,邀请校内外的省级知名教师担任教科室的顾问;三是与一些协作校签定合作帮扶协议,引进他们的新理念和教学思想,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提高;四是确定“推门听课、课后议课”的教研常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采用“四级互动”教研机制,提高学科梯队整体水平
我校非常重视发挥学科组内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以及专业研究人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的不同作用,并建立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研骨干——学科成员”组内“四级互动”的校本教研机制。
我校采用的学科组内“四级互动”的教研机制,有利于发挥校内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有利于“教学——教研——科研”骨干引领作用的发挥,有利于“老——中——青”、“强——中——弱”等教师梯队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教师个体能力和团体协作水平的提高。
五、构建“五环“操作体系,提升学科施教水平
为了使学校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科施教水平,我校实行了“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改进提高”的校本教研“五环”操作体系:
1、教学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有意识的培养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提出教学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或普遍性问题将提升为课题,提交学科教研组,组织骨干力量专题攻关。
2、教学设计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倡导教师设计原创性、个性化教案,并开展一年一次“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法”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强调教学设计要贴近本校的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等情况,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本校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充分体现校本特色。
3、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学校倡导教师尝试使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上课,追求课堂教学行动的艺术性,努力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
4、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主要环节。我校以课堂教学的诊断与评价为校本教研的切入点,要求教师勤做教学札记、勤写教学心得、勤记教学随笔,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及专题性研修一体的活动。
5、改进提高是校本教研的真正目的。在教研过程中我校注重教师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重视教师的个体需要和自我教育,以及教师学习团队的形成。学校要求广大教师要善意揭短、大力扬长,教师本人要虚心接受,共同提高。
六、建设六项基本制度,确保校本教研常态化开展
将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制度化,既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为此,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修订了校本教研的培训制度、启动了专题研讨和例会制度、指导和监督制度、交流学习和反思制度、评价和激励制度、服务保障制度等六项基本制度,规范了校本教研行为,确保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开展。
在以校本教研推进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中,我校提高了学科教研组的起点,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方向;建立了一些优势学科,拉动了弱势学科的发展;造就了十多位省市级初高中学科带头人,优化了学科梯队结构;提高了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充实了教学资源库;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不但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常规,同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的水平,在推进新课程建设上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