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学语文有什么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界。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有的语文老师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得有些像思想政治课;有的深入分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自然奥秘,甚至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上得似乎是生物课、物理课。语文学科迷失了自己,难怪学生认为语文难学,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
   其实语文的内涵并不复杂,语文教学应从语文的学科特点人手,语文教学应该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知识包括音、字、词、句、篇、标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正如韩军老师说的那样:语文课,首要的是上成文字课!教学中不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所谓的死知识,更重要的是钻到课本里面,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工夫,从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表情达意的技巧。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揣摩达到对课本内容理解的目的,通过对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当下某些所谓获大奖的优质课,如果把所谓的亲情教育、伦理教育、幻想创新、热闹取笑等因素过滤掉,这些课堂中的语文学习成分还有多少呢?
   使学生学有所得是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底线。于漪老师认为“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教的语文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通过对语言文字理解与应用的扎扎实实的积累,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打交道,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诠释、识别、辨认、理解、探究,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思想、见解、品德、情操”。离开了具体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又与谁融合?过程与方法又如何体现?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之一是对大问题的讨论、深究过多,而对最基础的字、词、句的教学却有所忽视。陈钟棵先生曾提到:当代中学生文化底蕴怎么样,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他的字、词、成语掌握多少来衡量。如果一个中学生在一段长篇讲话中竟没有出现一个成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王本华先生也指出好的语文课应"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渗透着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和学习。
   语文就是语文,不等于思想品德,不等于伦理,不等于美育,也不等于逻辑。语文的性质不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简单相加。过去语文教学中那种肢解课文、烦琐分析、刻板操练的教法,既扼杀人文性,也扭曲了工具性;同样,眼下某些语文课上那种架空文本和语言,脱离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凭空追求的所谓“人文性”,也不是语文课所需要的人文性。
其他文献
第一阶段:“导”,它包括“学前导”和“学中导”。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我从不反对学生手里拥有语文教参
期刊
一、抓好早读,丰富语文积累    早晨是读书的最佳时光。坚持抓好早读,实际就是给农村中学生补好小学语文。长期抓好早读,可以使他们读准了字词,读好了语文,实现美文熏陶人文精神的目标。懒读书是农村中学生的通病,早读可以让他们开口读书。晨读本来就是一件很美丽很快乐的事情,好读书是我们早读目标,从逼读、跟读到好读是他们语文自主学习方式的最大转变,我们培养他们语文学习动机和兴趣就是先从他们开口读书开
期刊
作文本来是一件乐事,可有些同学却视为苦差事,总感觉没有东西写,无从下手。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切实有效地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丰富生活内容,挖掘写作的源头   我们现在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拓、积累的素材也少。而要提高作文水平就必须丰富他们的生活,学生只有平时通过见闻实践,获取大量的信息,积蓄众多的素材,作文时才会感到有素材可选,有话可说。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作社会
期刊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
期刊
每次批阅作文,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难以引起老师的阅读兴趣。好的作文讲究的是作者与读者的心有灵犀,两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但是纵观众多初中学生的作文,在唱独角戏的居多,更多了一些所谓的“看客”,把自己当做局外人,旁观自己,无从谈什么与读者的心领神会了。个人认为,作文写作,一定要“多个自己在文中”,做到“第一人称参与”。   多一点自己的生活在里面。初中段的作文教学,立足于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写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受概念化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十分严重。“唯考是从”的教学心理和“技法至上”的教育观念,严重地束缚着广大语文教师。机械的教学形式和死板的应试技巧,也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品格。学生喜欢到作文选,写作大全中“讨”素材,寻章摘句,剪辑组合速成。另外,从报刊杂志到网上博客涉及到应试作文的理论指导泛滥成灾,甚至有人还力图尝试对各种命题形式的作文进行所谓的“格”的训练,即便是话题作文也难以
期刊
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觉地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充满灵性和理性,充满人文情怀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以人性化的方式去构筑通向学生心灵的桥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
期刊
尝试之一:精心构思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对一堂课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氛围。   记得在导入新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就曾用过这样的导语:大家知道吗?中国的1976年是个多灾多难的一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 7月6日,朱德总司令溘然逝去; 9月9日,伟大领袖毛
期刊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找到并掌握名著阅读大门打开的钥匙必须搭建阅读名著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看到他们欣赏的景致,并能或多或少领略其中的美,首先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默读、朗读、浏览式、赏析式、比较式、圈点式、摘录式、对话式,读写抄评、听说论辨、评价鉴赏,借助这些方法走近名著,其次借助活动,调动阅读兴趣,例如让学生回忆影响深刻的书中故事,进行复述讲演,看谁了解的故事多,记忆中
期刊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的人文价值观。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习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现结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