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情怀的彰显,是党报体现内在品质、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自2009年10月起,《邢台日报》为了适应地方党报发展新形势、新要求,重新审视地方党报职能构成,深入探索党报作用发挥途径,提出“高端定位,百姓视角”办报理念,通过调整党报视角、贴近民生问题,有效彰显了党报的民生情怀,使党报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作用得到更好体现,在提高党报影响力的同时,促进了党报的持续健康发展。
把版面让给基层,还群众主角地位
长期以来,地市级党报的一版基本上都被领导干部的活动占用了,各种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消息充斥要闻版面,而且要大领导压着小领导,一点都不能“乱套”。在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下,群众往往变成了陪衬,即使有,也往往是一些奇闻趣事,鲜有重量级的民生新闻登上一版,更不用说头版头条了。碎片信息、官样文章充斥版面,让人读之生厌;而与此现象对应的是,晚报、快报等一些贴近群众的报纸,成了老百姓争相阅读和购买的抢手货。
党报要闻版面上的群众缺位,表面看是版面安排的问题,而根子上是党报的办报理念问题。毋庸置疑,党报当然要传达党的声音,而且要不折不扣地传达到位。但是,党的声音绝不是强加于人,更不能简单地用一些地方官员的所谓会议、调研活动等来充斥重要版面,而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新闻挤在二、三版之后乃至边边角角。作为党所领导的新闻媒体,在不违反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应当遵循最起码的新闻规律,严格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进行组稿报道,真正让人民群众唱主角。
让群众唱主角,一方面,从群众地位看,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新闻事件发生中最重要的主角,需要新闻工作者给予热情关注;另一方面,从党报职能看,党报是党的喉舌,一头连着党的方针政策,一头通达社情民意,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没有群众的参与,党报的新闻宣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的之矢。由此可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让人民群众唱主角,既是党报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立足于让群众唱主角,让党报与群众近些、再近些,《邢台日报》审时度势提出“高端定位、百姓视角”的全新办报方针。所谓高端定位,就是坚持党报姓党的性质,以政治、经济等严肃信息为主流,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理性信息的引导者而不是媚俗者;所谓百姓视角,就是从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出发,解读信息,反映呼声,解决问题,服务百姓。
2011年9月6日,《岗底果农话品牌》上了《邢台日报》头版头条。一个村民的座谈会居然上了头条!这在以往很难想象的版面安排,在引起读者广泛好评的同时,邢台市领导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不仅如此,邢台市领导还专门鼓励:把版面让给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这样一来,“草根英雄上头条,基层群众唱主角”,成了《邢台日报》版面设计的常态。
“高端定位,百姓视角”,为地方党报变革带来新气象。在“让群众唱主角”理念的影响下,关于基层群众、“草根”英雄的报道渐渐多起来。关于见义勇为好司机的稿件《本色英雄宋保全》、关于基层好教师的《太行师魂》、关于基层援疆医生余文丽的报道等一大批来自基层的“草根”人物事迹,在《邢台日报》头版头条位置予以刊发。与此同时,《邢台日报》还在头版开辟《善行邢襄情暖泉城》专栏,在周末版开辟《邢台好人》栏目,以微型报告文学的形式,对一个个邢台好人好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不少读者专门打电话说:“《邢台日报》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好看了。”
积极扶贫帮困,发挥党报社会建设功能
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惩恶扬善、济贫助困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冰雪时,党报参与其中,及时公布灾情,宣传发动科学救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有效展示了党报的民生情怀。
2010年初,《邢台日报》针对高中毕业生上大学中存在的难题做了一项专题调研,发现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困难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新闻助学”动议由此产生。2010年7月,高考成绩出来后,《邢台日报》联合邢台市教育局发起“善行邢襄新闻助学”行动,吸引社会力量,成功资助了10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此后,每年高考结束后,《邢台日报》都发动“善行邢襄新闻助学”行动,截至目前已举行三届,共有76名寒门学子通过新闻助学圆梦大学。新闻助学行动已成为地方党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品牌。
在具体操作中,《邢台日报》注重助学行动的实效和影响。每年助学行动启动后,《邢台日报》便派多路记者分赴基层一线,进村入户,采访贫困学子家庭以及学习情况,并在《邢台日报》及时报道刊发贫困学子事迹稿件。这些稿件一经刊发,往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从企业老总到普通居民,纷纷慷慨解囊,党报的感召力、影响力也随之得到极大提升。
新闻助学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凝结着社会各界的关爱,承载着弱势群众的未来和希望。在这些公益活动中,地方党报的民生情怀得到集中展示。新闻助学的实践表明,党报在公益事业、社会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除新闻助学行动外,《邢台日报》还多次围绕弱势群体发动“衣加衣”新闻助困行动,将党报的温暖送给社会最需要的人,成为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为基层发展鼓与呼,为加快发展振士气
多年来,读者对以政治、经济、城建等宏观题材报道为主导的“党报面孔”已经习以为常。可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并不局限于宏观内容,服务基层发展,助力民生改善,也是其应有之义。
岗底村是地处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山村。30多年前,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岗底人科学治山,开发出中国驰名商标“富岗”牌苹果,改变了这个穷山沟的命运。30多年来,《邢台日报》一直关注着岗底村的变迁,先后刊发新闻报道40多万字,与小山村结下不解情缘,成为岗底变迁的记录者、助推者。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邢台日报》进一步把岗底村设为新闻采访基地,要求编辑记者“走进岗底、融入岗底、服务岗底、发展岗底”,真正与岗底人民坐在一条板凳上考虑问题,继续为岗底发展鼓与呼。在宣传岗底村改革开放新成果的同时,《邢台日报》编辑记者还围绕岗底村的发展,专门梳理出30条意见和建议寄回岗底村。“消除白色污染”“保护名木古树”“建设生态岗底”等建议得到岗底村的高度认可并付诸实践。岗底村建设“无白色污染村”的做法引起内丘县环保局的重视,遂在全县推广。岗底村还把《邢台日报》的建议珍藏在本村的展览馆,作为岗底发展的历史见证。此外,记者还积极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听说村民家中还有部分达不到品级的苹果待销,记者便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果农搞推销,受到村民的好评。
新闻采访基地的建立,为编辑记者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供了平台,也为当地的改革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产生了党报改革与农村发展互促双赢的效果。岗底村党总支、村委会两次致信《邢台日报》编辑部表示感谢。全国劳动模范、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新闻也是生产力,编辑记者走进岗底,给岗底发展带来新的信息,通过宣传报道为岗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更好地服务基层,《邢台日报》在总结岗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了柏乡粮库、沙河蝉房乡等作为新闻采访基地,在偏远乡村筛选了40多个基层联系点。记者坚持在走基层中为基层发展鼓与呼,成为助力基层发展的重要力量。
认真办好党报热线,在通达社情民意上下真功
党报所要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让百姓爱看了,党报才有其存在的价值。而党报只有关注百姓所关注的,急百姓之急,苦百姓所苦,才可能与百姓的关注点、兴奋点合拍共鸣。这就要求党报必须时时处处关注民生问题,通达社情民意,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基于这一认识,《邢台日报》在原群众工作室基础上,组建了党报热线部,专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并在党报热线版上开辟《读者来信》《党报热线帮你问》《邢台网事》等栏目,为群众提供反映诉求、建言献策、互动交流的平台,传递群众呼声,帮群众解决具体难题。
老上访户鲍清芳曾经是《邢台日报》的“老客户”。在接访中,《邢台日报》上至总编,下至记者,不烦不厌,在耐心倾听基础上,积极为其奔走联系,解决问题。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感动了鲍清芳,她不仅自己放弃了上访,还自告奋勇当起了民间义务调解员。2013年,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她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事实证明,只要充分信任群众、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就能焕发群众作为“历史主人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赢得他们的理解、拥护和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邢台日报》已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20人次,其中对38条群众反映的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了转达,20多条公开见报。如内邱农民宅基地纠纷、威县农民讨薪、桥东区老人状告子女不孝、达活泉西门交通混乱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或向有部门进行转达反映,或对当事人进行耐心解释,有力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民生改善。
目前,《邢台日报》“高端定位,百姓视角”的办报理念,已经贯穿于办报工作的全部实践。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党报把人民放在心头,人民就会把党报放在心头;只有让党报充满民生情怀,党报才能更好地扎根群众,接地气,长灵气,增添生机和活力。
作者系邢台日报社总编辑
把版面让给基层,还群众主角地位
长期以来,地市级党报的一版基本上都被领导干部的活动占用了,各种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消息充斥要闻版面,而且要大领导压着小领导,一点都不能“乱套”。在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下,群众往往变成了陪衬,即使有,也往往是一些奇闻趣事,鲜有重量级的民生新闻登上一版,更不用说头版头条了。碎片信息、官样文章充斥版面,让人读之生厌;而与此现象对应的是,晚报、快报等一些贴近群众的报纸,成了老百姓争相阅读和购买的抢手货。
党报要闻版面上的群众缺位,表面看是版面安排的问题,而根子上是党报的办报理念问题。毋庸置疑,党报当然要传达党的声音,而且要不折不扣地传达到位。但是,党的声音绝不是强加于人,更不能简单地用一些地方官员的所谓会议、调研活动等来充斥重要版面,而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新闻挤在二、三版之后乃至边边角角。作为党所领导的新闻媒体,在不违反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应当遵循最起码的新闻规律,严格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进行组稿报道,真正让人民群众唱主角。
让群众唱主角,一方面,从群众地位看,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新闻事件发生中最重要的主角,需要新闻工作者给予热情关注;另一方面,从党报职能看,党报是党的喉舌,一头连着党的方针政策,一头通达社情民意,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没有群众的参与,党报的新闻宣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的之矢。由此可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让人民群众唱主角,既是党报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立足于让群众唱主角,让党报与群众近些、再近些,《邢台日报》审时度势提出“高端定位、百姓视角”的全新办报方针。所谓高端定位,就是坚持党报姓党的性质,以政治、经济等严肃信息为主流,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理性信息的引导者而不是媚俗者;所谓百姓视角,就是从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出发,解读信息,反映呼声,解决问题,服务百姓。
2011年9月6日,《岗底果农话品牌》上了《邢台日报》头版头条。一个村民的座谈会居然上了头条!这在以往很难想象的版面安排,在引起读者广泛好评的同时,邢台市领导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不仅如此,邢台市领导还专门鼓励:把版面让给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这样一来,“草根英雄上头条,基层群众唱主角”,成了《邢台日报》版面设计的常态。
“高端定位,百姓视角”,为地方党报变革带来新气象。在“让群众唱主角”理念的影响下,关于基层群众、“草根”英雄的报道渐渐多起来。关于见义勇为好司机的稿件《本色英雄宋保全》、关于基层好教师的《太行师魂》、关于基层援疆医生余文丽的报道等一大批来自基层的“草根”人物事迹,在《邢台日报》头版头条位置予以刊发。与此同时,《邢台日报》还在头版开辟《善行邢襄情暖泉城》专栏,在周末版开辟《邢台好人》栏目,以微型报告文学的形式,对一个个邢台好人好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不少读者专门打电话说:“《邢台日报》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好看了。”
积极扶贫帮困,发挥党报社会建设功能
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惩恶扬善、济贫助困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冰雪时,党报参与其中,及时公布灾情,宣传发动科学救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有效展示了党报的民生情怀。
2010年初,《邢台日报》针对高中毕业生上大学中存在的难题做了一项专题调研,发现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困难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新闻助学”动议由此产生。2010年7月,高考成绩出来后,《邢台日报》联合邢台市教育局发起“善行邢襄新闻助学”行动,吸引社会力量,成功资助了10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此后,每年高考结束后,《邢台日报》都发动“善行邢襄新闻助学”行动,截至目前已举行三届,共有76名寒门学子通过新闻助学圆梦大学。新闻助学行动已成为地方党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品牌。
在具体操作中,《邢台日报》注重助学行动的实效和影响。每年助学行动启动后,《邢台日报》便派多路记者分赴基层一线,进村入户,采访贫困学子家庭以及学习情况,并在《邢台日报》及时报道刊发贫困学子事迹稿件。这些稿件一经刊发,往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从企业老总到普通居民,纷纷慷慨解囊,党报的感召力、影响力也随之得到极大提升。
新闻助学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凝结着社会各界的关爱,承载着弱势群众的未来和希望。在这些公益活动中,地方党报的民生情怀得到集中展示。新闻助学的实践表明,党报在公益事业、社会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除新闻助学行动外,《邢台日报》还多次围绕弱势群体发动“衣加衣”新闻助困行动,将党报的温暖送给社会最需要的人,成为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为基层发展鼓与呼,为加快发展振士气
多年来,读者对以政治、经济、城建等宏观题材报道为主导的“党报面孔”已经习以为常。可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并不局限于宏观内容,服务基层发展,助力民生改善,也是其应有之义。
岗底村是地处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山村。30多年前,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岗底人科学治山,开发出中国驰名商标“富岗”牌苹果,改变了这个穷山沟的命运。30多年来,《邢台日报》一直关注着岗底村的变迁,先后刊发新闻报道40多万字,与小山村结下不解情缘,成为岗底变迁的记录者、助推者。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邢台日报》进一步把岗底村设为新闻采访基地,要求编辑记者“走进岗底、融入岗底、服务岗底、发展岗底”,真正与岗底人民坐在一条板凳上考虑问题,继续为岗底发展鼓与呼。在宣传岗底村改革开放新成果的同时,《邢台日报》编辑记者还围绕岗底村的发展,专门梳理出30条意见和建议寄回岗底村。“消除白色污染”“保护名木古树”“建设生态岗底”等建议得到岗底村的高度认可并付诸实践。岗底村建设“无白色污染村”的做法引起内丘县环保局的重视,遂在全县推广。岗底村还把《邢台日报》的建议珍藏在本村的展览馆,作为岗底发展的历史见证。此外,记者还积极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听说村民家中还有部分达不到品级的苹果待销,记者便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果农搞推销,受到村民的好评。
新闻采访基地的建立,为编辑记者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供了平台,也为当地的改革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产生了党报改革与农村发展互促双赢的效果。岗底村党总支、村委会两次致信《邢台日报》编辑部表示感谢。全国劳动模范、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新闻也是生产力,编辑记者走进岗底,给岗底发展带来新的信息,通过宣传报道为岗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更好地服务基层,《邢台日报》在总结岗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了柏乡粮库、沙河蝉房乡等作为新闻采访基地,在偏远乡村筛选了40多个基层联系点。记者坚持在走基层中为基层发展鼓与呼,成为助力基层发展的重要力量。
认真办好党报热线,在通达社情民意上下真功
党报所要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让百姓爱看了,党报才有其存在的价值。而党报只有关注百姓所关注的,急百姓之急,苦百姓所苦,才可能与百姓的关注点、兴奋点合拍共鸣。这就要求党报必须时时处处关注民生问题,通达社情民意,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基于这一认识,《邢台日报》在原群众工作室基础上,组建了党报热线部,专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并在党报热线版上开辟《读者来信》《党报热线帮你问》《邢台网事》等栏目,为群众提供反映诉求、建言献策、互动交流的平台,传递群众呼声,帮群众解决具体难题。
老上访户鲍清芳曾经是《邢台日报》的“老客户”。在接访中,《邢台日报》上至总编,下至记者,不烦不厌,在耐心倾听基础上,积极为其奔走联系,解决问题。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感动了鲍清芳,她不仅自己放弃了上访,还自告奋勇当起了民间义务调解员。2013年,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她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事实证明,只要充分信任群众、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就能焕发群众作为“历史主人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赢得他们的理解、拥护和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邢台日报》已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20人次,其中对38条群众反映的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了转达,20多条公开见报。如内邱农民宅基地纠纷、威县农民讨薪、桥东区老人状告子女不孝、达活泉西门交通混乱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或向有部门进行转达反映,或对当事人进行耐心解释,有力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民生改善。
目前,《邢台日报》“高端定位,百姓视角”的办报理念,已经贯穿于办报工作的全部实践。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党报把人民放在心头,人民就会把党报放在心头;只有让党报充满民生情怀,党报才能更好地扎根群众,接地气,长灵气,增添生机和活力。
作者系邢台日报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