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累及全身,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大多原因为痰中排菌,是首要控制对象。结核病的预防首先要了解结核病的传染来源,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的肺结核病人才具有传染性。他们通过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吐痰等方式经口腔和鼻腔将结核菌带出体外,含菌的微滴核被健康人吸入肺泡,就可能引起感染。不是所有的结核病都可以传染,如脑膜结核、骨结结核等就不具有传染性,而肺结核病人经过治疗后,也不再是感染源。化学治疗(化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基础是抗结核药物。
【关键词】 结核病;抗药
结核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中国目前是全球22个结核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高负担国家之一【1】,位居第二。美国医学会杂志文献中报道【2】,到2003年为止,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在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中。结核病发病率上升在全球都是一种趋势,耐多药是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由于传播速度、耐多药等情况的发生,结核病的疫情急剧恶化。如何能够更早的发现,及时治疗,有效预防,提高治愈率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1 结核病治疗药物进展
出现最早的有效地治疗抗结核的药物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SM,即链霉素,结核病患者经SM治疗2-3个月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可暂获痰菌阴转。之后出现新药PAS,联合SM治疗疗效显著于单一用药,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支杆菌产生耐药性。发现IHN后,将IHN单用和联合IHN.PAS.SN进行对比,再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 到了70年代,RFP得到广泛应用,短程化疗称为治疗结核病的常见治疗手段。时至今日,抗结核药物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喹诺酮这两大类药物,尤以后者更为突出。
2 抗结核药物进展分析
2.1 利福霉素类: RBU的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使之能够集中分布在巨噬细胞内而具有较强的活性。
苯并恶嗪利福霉素-1648属于3-羟-5-4-烷基哌嗪,为苯并恶嗪利福霉素5种衍化物之一。本品比RFP的MIC强16~32倍。
RPT又名环戊基哌嗪利福霉素,本品口服后,胃肠道吸收良好,并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中,以肝脏为最高,其次为肾、脾、肺及心脏,在脑组织中也有分布。人口服后4 h即达血浓度高峰。RPT的蛋白结合率可达98%~99%,因此组织停留时间长,消除半衰期时间亦较RFP延长4~5倍,是一种高效、长效抗结核药物。
2.2 氟喹诺酮类(FQ):OFLX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0.5~2 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 μg/ml,在下呼吸道的组织浓度远高于血清浓度。OFLX有在巨噬细胞内聚积的趋势,在巨噬细胞中具有与细胞外十分相近的MIC,与PZA在巨噬细胞中产生协同作用。
CIP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和MBC与OFLX相似,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拮抗作用,所以临床应用的报道也还不多。OFLX被更多地用于耐药结核病。
LVFX为OFLX的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抗结核分支杆菌的活性是OFLX的2倍。两者之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可能与它们抗DNA旋转酶的活性不同有关。LVFX口服吸收迅速,服药后本品在体内吸收后渗透入支气管-肺屏障的浓度极高。
SPFX是现行氟喹诺酮类中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较高的品种。LMLX对结核分支杆菌亦具有活性,但弱于对其它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活性。SPFX与LMLX和氟罗沙星一样,因光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MXFX因附加的甲基侧链可增加抗菌活性,属第三代喹诺酮药物。
2.3 吡嗪酰胺:PZA是一种传统的抗结核药物,后来对它的杀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在短程化疗开始的2个月中加用PZA可以达到很高、几乎无复发的治愈率。
2.4 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由于它的毒性不适合于长期抗结核治疗,已逐渐被AMK所替代。巴龙霉素是从链霉菌的培养液中获得的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研究认为它具有抗结核作用。
2.5 多肽类,结核放线菌素-N(EVM):结核放线菌素-N的抗结核作用相当于卡那霉素的1/2,它的优点是对肾脏和听力损害比紫霉素和卡那霉素低。鉴于此药对耐SM或KM菌株有效,可用于复治方案。
2.6 氨硫脲衍生物:较引人注目的是2-乙酰喹啉N4吡咯烷氨硫脲,其中以乙烯基甲基甲酮缩TB1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为著。
2.7吩嗪类:这是一類用于麻风病的药物,近年来也开始试用于耐药结核病,其中对氯法齐明的研究最多。
2.8 β内酰胺酶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结核分支杆菌也产生β内酰胺酶,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在单用时并不能抑制结核分支杆菌的生长,而是通过抑制β内酰胺,使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免遭破坏。目前,这类药物的抗结核研究还限于实验阶段。
2.9 新大环内酯类:本类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最强的是罗红霉素,与INH或RFP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其它还有甲红霉素和阿齐霉素,主要用于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治疗。
2.10 硝基咪唑类:此类药物中的CGI-17341最具代表性,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优于SM,可与INH和RFP相比拟。但是,5-硝基咪唑衍生物的抗结核研究尚未应用于临床。
2.11吩噻嗪类:吩噻嗪类中的氯丙嗪在早期的文献中报告能改善临床结核病,该类药物中的哌嗪衍生物三氟拉嗪,也有与之相类似的效果。
2.12 复合制剂:复合制剂有杀菌剂与抑菌剂、杀菌剂与增效剂等多种形式,一般是两药复合,也有三药复合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黄永茂,林雁.耐多药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寄生虫与感染性疾病,2004,2(2):93-94.
[2]党丽云,宋栓保.结核病病原学研究进展.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1):1010-1012.
【关键词】 结核病;抗药
结核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中国目前是全球22个结核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高负担国家之一【1】,位居第二。美国医学会杂志文献中报道【2】,到2003年为止,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在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中。结核病发病率上升在全球都是一种趋势,耐多药是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由于传播速度、耐多药等情况的发生,结核病的疫情急剧恶化。如何能够更早的发现,及时治疗,有效预防,提高治愈率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1 结核病治疗药物进展
出现最早的有效地治疗抗结核的药物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SM,即链霉素,结核病患者经SM治疗2-3个月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可暂获痰菌阴转。之后出现新药PAS,联合SM治疗疗效显著于单一用药,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支杆菌产生耐药性。发现IHN后,将IHN单用和联合IHN.PAS.SN进行对比,再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 到了70年代,RFP得到广泛应用,短程化疗称为治疗结核病的常见治疗手段。时至今日,抗结核药物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喹诺酮这两大类药物,尤以后者更为突出。
2 抗结核药物进展分析
2.1 利福霉素类: RBU的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使之能够集中分布在巨噬细胞内而具有较强的活性。
苯并恶嗪利福霉素-1648属于3-羟-5-4-烷基哌嗪,为苯并恶嗪利福霉素5种衍化物之一。本品比RFP的MIC强16~32倍。
RPT又名环戊基哌嗪利福霉素,本品口服后,胃肠道吸收良好,并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中,以肝脏为最高,其次为肾、脾、肺及心脏,在脑组织中也有分布。人口服后4 h即达血浓度高峰。RPT的蛋白结合率可达98%~99%,因此组织停留时间长,消除半衰期时间亦较RFP延长4~5倍,是一种高效、长效抗结核药物。
2.2 氟喹诺酮类(FQ):OFLX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0.5~2 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 μg/ml,在下呼吸道的组织浓度远高于血清浓度。OFLX有在巨噬细胞内聚积的趋势,在巨噬细胞中具有与细胞外十分相近的MIC,与PZA在巨噬细胞中产生协同作用。
CIP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和MBC与OFLX相似,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拮抗作用,所以临床应用的报道也还不多。OFLX被更多地用于耐药结核病。
LVFX为OFLX的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抗结核分支杆菌的活性是OFLX的2倍。两者之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可能与它们抗DNA旋转酶的活性不同有关。LVFX口服吸收迅速,服药后本品在体内吸收后渗透入支气管-肺屏障的浓度极高。
SPFX是现行氟喹诺酮类中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较高的品种。LMLX对结核分支杆菌亦具有活性,但弱于对其它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活性。SPFX与LMLX和氟罗沙星一样,因光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MXFX因附加的甲基侧链可增加抗菌活性,属第三代喹诺酮药物。
2.3 吡嗪酰胺:PZA是一种传统的抗结核药物,后来对它的杀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在短程化疗开始的2个月中加用PZA可以达到很高、几乎无复发的治愈率。
2.4 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由于它的毒性不适合于长期抗结核治疗,已逐渐被AMK所替代。巴龙霉素是从链霉菌的培养液中获得的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研究认为它具有抗结核作用。
2.5 多肽类,结核放线菌素-N(EVM):结核放线菌素-N的抗结核作用相当于卡那霉素的1/2,它的优点是对肾脏和听力损害比紫霉素和卡那霉素低。鉴于此药对耐SM或KM菌株有效,可用于复治方案。
2.6 氨硫脲衍生物:较引人注目的是2-乙酰喹啉N4吡咯烷氨硫脲,其中以乙烯基甲基甲酮缩TB1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为著。
2.7吩嗪类:这是一類用于麻风病的药物,近年来也开始试用于耐药结核病,其中对氯法齐明的研究最多。
2.8 β内酰胺酶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结核分支杆菌也产生β内酰胺酶,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在单用时并不能抑制结核分支杆菌的生长,而是通过抑制β内酰胺,使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免遭破坏。目前,这类药物的抗结核研究还限于实验阶段。
2.9 新大环内酯类:本类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最强的是罗红霉素,与INH或RFP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其它还有甲红霉素和阿齐霉素,主要用于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治疗。
2.10 硝基咪唑类:此类药物中的CGI-17341最具代表性,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优于SM,可与INH和RFP相比拟。但是,5-硝基咪唑衍生物的抗结核研究尚未应用于临床。
2.11吩噻嗪类:吩噻嗪类中的氯丙嗪在早期的文献中报告能改善临床结核病,该类药物中的哌嗪衍生物三氟拉嗪,也有与之相类似的效果。
2.12 复合制剂:复合制剂有杀菌剂与抑菌剂、杀菌剂与增效剂等多种形式,一般是两药复合,也有三药复合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黄永茂,林雁.耐多药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寄生虫与感染性疾病,2004,2(2):93-94.
[2]党丽云,宋栓保.结核病病原学研究进展.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1):1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