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皮肤癣菌病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感染性疾病,是患病率最高的感染性皮肤病之一。本文分析了皮肤癣菌病的致病机制,阐述了皮肤癣菌病的分类研究,并详细探讨了皮肤癣菌病的治疗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皮肤癣菌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皮肤病;癣菌病;研究进展
皮膚癣菌病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感染性疾病, 是患病率最高的感染性皮肤病之一[1]。近几年,皮肤科门诊收治的癣菌病患者有增多趋势。现已知的皮肤癣菌就达到了20多种,主要分成三个属: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以及表皮癣菌属。另可根据患者的发病部位,将皮肤癣菌病分成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以及甲癣等。本文重点探讨有关皮肤癣菌病的研究进展。
1 皮肤癣菌病的致病机制
皮肤癣菌病致病机制如下描述:皮肤癣菌通过与角质层的接触,与正常菌群形成竞争,借助于黏附、定植以及角质层细胞的穿透,并最终侵入宿主体内。继而或被宿主清除,或处于静止状态,或局限化形成脓肿或肉芽肿。其中,不同的皮肤癣菌黏附力存在差异,须癣毛癣菌黏附力比红色毛癣菌强。皮肤癣菌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角质形成细胞黏附性也有差异,对足趾部角质形成细胞的黏附性最高,之后依次分别为手掌、手背、前臂和膝部。
2 皮肤癣菌病的分类研究
2.1 头癣。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所导致的毛发以及头发感染,其根据致病菌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通常情况下,头癣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而发病。据相关研究文献表述:除了同心性毛癣菌外,小孢子菌也能够引发头癣。
2.2 体癣及股癣。体癣是指皮肤上的癣菌病,而股癣则指发生于腹肌沟、会阴以及肛门附近的皮肤癣菌病。体癣与股癣的致病菌基本相同,主要涉及到: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其中,体癣初发皮疹为丘疹、水疱,由中心向外围扩展,最终形成环形斑片,一般夏季秋季容易发病或者加重;冬季就会症状减轻。而股癣皮疹表现为上股部近腹股沟处形成弧形损害,且男性患股癣菌病的机率明显高于女性。
2.3 手癣及足癣。手癣是指发生于手指屈面、指间以及手掌侧面皮肤的真菌病,而足癣则是指发生于足趾间、足底、足跟等皮肤的真菌病。一般情况下,手癣是单侧发病,而足癣则常双侧发病。本病的致病菌为毛癣菌属以及表皮癣菌属,比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以及絮状表皮癣菌等。
2.4 甲癣。甲癣是由于皮肤癣菌所导致的甲感染。据研究文献统计,在40岁至60岁的人群中大概有18%左右的人患有甲癣。该病是由皮肤癣菌所引发的,也可由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性真菌所引发。
3 皮肤癣菌病的治疗研究
皮肤癣菌病能够引起患者毛发、表皮以及甲板的感染,甚至会侵犯不含角蛋白的皮下组织,但因侵犯不含角蛋白皮下组织的症状比较少见,故经常被忽视。有相关研究文献表明:红色毛癣菌能够引发深在型的皮肤癣菌病;絮状表皮癣菌能够引发疣状增生损害等[2]。虽然这些病例属于个别病例,但它们的发现与研究有助于皮肤科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各种皮肤癣菌病的临床表现,也有利于皮肤癣菌病的有效诊治。原则上,针对皮肤癣菌病的治疗是以局部为主,如果是一些顽固复发性病例则可以使用系统抗真菌药物,但不提倡使用糖皮质激素。
3.1 抗真菌药的外用治疗。患者可以使用克霉唑或者益康唑制剂等类药物进行外涂,每天1至2次,一般是2至4周为一个疗程。待皮损消退后,可再用药7天,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如果是股癣或者小儿体癣,则可以选择较温和的药物为宜。
3.2 角质剥脱剂的配合外用治疗。患者可以使用水杨酸酒精、韦氏软膏等,每天1至2次,与抗真菌剂交替外用。
3.3 系统抗真菌药治疗。如果患者属于顽固泛发病例,则可以选择一些系统抗真菌药进行治疗。比如可以选择氟康唑,但需要注意的是: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同时需要注意:氟康唑与息斯敏、西沙比利等药物不能配合使用;如果氟康唑与华法林、三环类抗郁闷药等合并应用时,应该注意患者的血药浓度,且严格限定剂量。另外,氟康唑与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不同的是不受胃液PH值影响,疗法可分为连续和间歇冲击给药。此外,皮肤癣菌病属于传染性皮肤病,患者自身要注意清洁消毒,尽可能地避免搔抓。
4 总结
皮肤癣菌菌种较多,而其所致的浅部真菌病为皮肤科常见病,临床上的表现也不相同[3]。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通过镜检以及真菌培养,另外有关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在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随着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优化选择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乔.红色毛癣菌的研究进展[M].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8.
[3]费实, 肖常青, 李振洁, 等. 690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J].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10,15(3).
【关键词】 皮肤病;癣菌病;研究进展
皮膚癣菌病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感染性疾病, 是患病率最高的感染性皮肤病之一[1]。近几年,皮肤科门诊收治的癣菌病患者有增多趋势。现已知的皮肤癣菌就达到了20多种,主要分成三个属: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以及表皮癣菌属。另可根据患者的发病部位,将皮肤癣菌病分成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以及甲癣等。本文重点探讨有关皮肤癣菌病的研究进展。
1 皮肤癣菌病的致病机制
皮肤癣菌病致病机制如下描述:皮肤癣菌通过与角质层的接触,与正常菌群形成竞争,借助于黏附、定植以及角质层细胞的穿透,并最终侵入宿主体内。继而或被宿主清除,或处于静止状态,或局限化形成脓肿或肉芽肿。其中,不同的皮肤癣菌黏附力存在差异,须癣毛癣菌黏附力比红色毛癣菌强。皮肤癣菌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角质形成细胞黏附性也有差异,对足趾部角质形成细胞的黏附性最高,之后依次分别为手掌、手背、前臂和膝部。
2 皮肤癣菌病的分类研究
2.1 头癣。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所导致的毛发以及头发感染,其根据致病菌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通常情况下,头癣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而发病。据相关研究文献表述:除了同心性毛癣菌外,小孢子菌也能够引发头癣。
2.2 体癣及股癣。体癣是指皮肤上的癣菌病,而股癣则指发生于腹肌沟、会阴以及肛门附近的皮肤癣菌病。体癣与股癣的致病菌基本相同,主要涉及到: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其中,体癣初发皮疹为丘疹、水疱,由中心向外围扩展,最终形成环形斑片,一般夏季秋季容易发病或者加重;冬季就会症状减轻。而股癣皮疹表现为上股部近腹股沟处形成弧形损害,且男性患股癣菌病的机率明显高于女性。
2.3 手癣及足癣。手癣是指发生于手指屈面、指间以及手掌侧面皮肤的真菌病,而足癣则是指发生于足趾间、足底、足跟等皮肤的真菌病。一般情况下,手癣是单侧发病,而足癣则常双侧发病。本病的致病菌为毛癣菌属以及表皮癣菌属,比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以及絮状表皮癣菌等。
2.4 甲癣。甲癣是由于皮肤癣菌所导致的甲感染。据研究文献统计,在40岁至60岁的人群中大概有18%左右的人患有甲癣。该病是由皮肤癣菌所引发的,也可由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性真菌所引发。
3 皮肤癣菌病的治疗研究
皮肤癣菌病能够引起患者毛发、表皮以及甲板的感染,甚至会侵犯不含角蛋白的皮下组织,但因侵犯不含角蛋白皮下组织的症状比较少见,故经常被忽视。有相关研究文献表明:红色毛癣菌能够引发深在型的皮肤癣菌病;絮状表皮癣菌能够引发疣状增生损害等[2]。虽然这些病例属于个别病例,但它们的发现与研究有助于皮肤科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各种皮肤癣菌病的临床表现,也有利于皮肤癣菌病的有效诊治。原则上,针对皮肤癣菌病的治疗是以局部为主,如果是一些顽固复发性病例则可以使用系统抗真菌药物,但不提倡使用糖皮质激素。
3.1 抗真菌药的外用治疗。患者可以使用克霉唑或者益康唑制剂等类药物进行外涂,每天1至2次,一般是2至4周为一个疗程。待皮损消退后,可再用药7天,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如果是股癣或者小儿体癣,则可以选择较温和的药物为宜。
3.2 角质剥脱剂的配合外用治疗。患者可以使用水杨酸酒精、韦氏软膏等,每天1至2次,与抗真菌剂交替外用。
3.3 系统抗真菌药治疗。如果患者属于顽固泛发病例,则可以选择一些系统抗真菌药进行治疗。比如可以选择氟康唑,但需要注意的是: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同时需要注意:氟康唑与息斯敏、西沙比利等药物不能配合使用;如果氟康唑与华法林、三环类抗郁闷药等合并应用时,应该注意患者的血药浓度,且严格限定剂量。另外,氟康唑与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不同的是不受胃液PH值影响,疗法可分为连续和间歇冲击给药。此外,皮肤癣菌病属于传染性皮肤病,患者自身要注意清洁消毒,尽可能地避免搔抓。
4 总结
皮肤癣菌菌种较多,而其所致的浅部真菌病为皮肤科常见病,临床上的表现也不相同[3]。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通过镜检以及真菌培养,另外有关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在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随着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优化选择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乔.红色毛癣菌的研究进展[M].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8.
[3]费实, 肖常青, 李振洁, 等. 690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J].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