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术创新是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技术创新也是我国企业未来突围的方向,但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由于种种原因推进缓慢,通过梳理现有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以期能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技术创新 动力机制 研究方法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让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一方面,国外企业在我国市场的活动频率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和贸易等领域获得的国际化空间更加广阔。由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欠缺,参与国际化竞争对我国企业来说,机会与挑战并存。
加入WTO使得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短板更加明显,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消耗生产资源为主导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渐行不通,我国企业要想实现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是一条必经之路。梳理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我国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能为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二、技術创新理论的初步研究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熊彼特最初给出的创新的概念外延很大,他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期获取更大的利润价值,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和实现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他多次对技术创新动力进行了分析,但没有提出完善的技术创新动力模型。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推进SAPPHO项目时,以熊彼特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相对系统化的企业家创新模型——熊彼特创新模型I。然而,这个模型的显著缺陷在于把技术创新看作一个外生变量,从而导致其研究结论的说服力降低。1942年熊彼特进一步发展了其技术创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核心作用的观点,认为大企业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观点被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概括为熊彼特创新模型Ⅱ。
近代关于创新思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的自然科学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源于三个方面:“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随着对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理论界对创新的研究逐步集聚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研究分支从熊彼特的广义创新概念中分化出来。
三、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
(一)技术创新概念界定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对技术创新的研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技术创新》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是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研究有不同看法。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等(1992)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在追求商业利润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个涵盖了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国家经贸委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与新技术(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美国曾经采用专利记分卡的形式对参与其技术产权市场竞争的世界各国企业进行创能能力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技术实力、专利数量、技术生命周期、科学联系和当前影响指数等。我国学者陈劲(2002)的研究认为,小公司往往能够实现突破性创新,而大公司一般习惯于渐进性创新,并从价值体系和资源分配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识别方法。我国学者毛维青等(201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结构要素包括R&D能力、组织能力、资金投入能力、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五个方面。
(三)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Walton通过分析信息专家在技术创新团队中的重要性分析,认为信息专家通过其提供的专业知识,能有效帮助团队推进技术创新。这与King & Anderson(2002)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徐维祥(2002)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拉力主要是市场需求,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其主体性,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持续性,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诱导是政府政策环境。李浩(2012)研究认为,知识价值的实现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前提条件,学习型文化、组织距离、群体激励、知识差距和信任水平等影响知识价值转化的条件,间接对技术创新形成间接影响。
(四)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国内外研究普遍认可技术创新能够提升企业绩效。Bosworth & Rogers(2001)基于托宾的Q理论,研究了澳洲企业的科研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有效提高企业绩效,企业的科研投入与企业绩效正向相关。薛红志(2006)指出,企业推进突破性创新的主要措施包括鼓励员工自发创新,并将其制度化;结构分离和重点对待承担创新任务的组织部门;开展部门之间的合理化竞争。王同律(2011)认为技术创新能够使企业得到三种方式的增长:常规增长、超长增长和持续增长,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隐性”的持续增长。
四、技术创新方法的研究
关于技术创新方法的研究,国外主要形成了以欧美、俄罗斯和日本为主的三大流派。欧美派系以美国为首,在研究上讲究思维的自由性,把创新视为想象、直觉、灵感等思维活动的综合,如美国创造学奠基人亚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俄罗斯在技术创新上十分注重严谨和科学,他们认为创新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和组织有序的思维活动基础上的,这一点受前苏联创新方法研究第一人——阿奇舒勒的影响较大;日本的技术创新是在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其实用性较强,理论性和系统性显得相对薄弱。
我国技术创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法也从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向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方法转变,随着国家对技术创新的重视,成立了一批科研机构,高校开设技术创新课程,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创新热潮正在逐步覆盖全国。梳理当前的研究,发现采用系统动力模型的技术创新研究颇多,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的许多影响因素难以直接量化,须借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五、述评
技术创新是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外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理论和实践较为丰富;我国的研究和实践水平相对偏低,还处在丰富和完善阶段。但是,纵观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整体呈现出研究内容趋于同质化、研究方法较为缺乏、研究方法欠缺严谨、学科研究之间缺乏融汇贯通等不足之处。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原理显示,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塑造出资本的产出和形成机制,不能促进低端制造业的成功升级,就很容易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依靠模仿制造的发展模式逐渐受阻,日后的经济增长将会越来越强调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计军恒.2007.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价值增长及其评估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傅家骥.2000.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李浩,韩维.2012.大型企业集团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简介:
易智健(1986—),男,汉族,湖南工业大学2013级MBA学员,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关键词:技术创新 动力机制 研究方法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让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一方面,国外企业在我国市场的活动频率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和贸易等领域获得的国际化空间更加广阔。由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欠缺,参与国际化竞争对我国企业来说,机会与挑战并存。
加入WTO使得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短板更加明显,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消耗生产资源为主导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渐行不通,我国企业要想实现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是一条必经之路。梳理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我国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能为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二、技術创新理论的初步研究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熊彼特最初给出的创新的概念外延很大,他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期获取更大的利润价值,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和实现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他多次对技术创新动力进行了分析,但没有提出完善的技术创新动力模型。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推进SAPPHO项目时,以熊彼特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相对系统化的企业家创新模型——熊彼特创新模型I。然而,这个模型的显著缺陷在于把技术创新看作一个外生变量,从而导致其研究结论的说服力降低。1942年熊彼特进一步发展了其技术创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核心作用的观点,认为大企业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观点被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概括为熊彼特创新模型Ⅱ。
近代关于创新思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的自然科学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源于三个方面:“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随着对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理论界对创新的研究逐步集聚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研究分支从熊彼特的广义创新概念中分化出来。
三、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
(一)技术创新概念界定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对技术创新的研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技术创新》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是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研究有不同看法。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等(1992)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在追求商业利润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个涵盖了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国家经贸委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与新技术(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美国曾经采用专利记分卡的形式对参与其技术产权市场竞争的世界各国企业进行创能能力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技术实力、专利数量、技术生命周期、科学联系和当前影响指数等。我国学者陈劲(2002)的研究认为,小公司往往能够实现突破性创新,而大公司一般习惯于渐进性创新,并从价值体系和资源分配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识别方法。我国学者毛维青等(201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结构要素包括R&D能力、组织能力、资金投入能力、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五个方面。
(三)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Walton通过分析信息专家在技术创新团队中的重要性分析,认为信息专家通过其提供的专业知识,能有效帮助团队推进技术创新。这与King & Anderson(2002)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徐维祥(2002)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拉力主要是市场需求,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其主体性,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持续性,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诱导是政府政策环境。李浩(2012)研究认为,知识价值的实现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前提条件,学习型文化、组织距离、群体激励、知识差距和信任水平等影响知识价值转化的条件,间接对技术创新形成间接影响。
(四)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国内外研究普遍认可技术创新能够提升企业绩效。Bosworth & Rogers(2001)基于托宾的Q理论,研究了澳洲企业的科研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有效提高企业绩效,企业的科研投入与企业绩效正向相关。薛红志(2006)指出,企业推进突破性创新的主要措施包括鼓励员工自发创新,并将其制度化;结构分离和重点对待承担创新任务的组织部门;开展部门之间的合理化竞争。王同律(2011)认为技术创新能够使企业得到三种方式的增长:常规增长、超长增长和持续增长,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隐性”的持续增长。
四、技术创新方法的研究
关于技术创新方法的研究,国外主要形成了以欧美、俄罗斯和日本为主的三大流派。欧美派系以美国为首,在研究上讲究思维的自由性,把创新视为想象、直觉、灵感等思维活动的综合,如美国创造学奠基人亚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俄罗斯在技术创新上十分注重严谨和科学,他们认为创新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和组织有序的思维活动基础上的,这一点受前苏联创新方法研究第一人——阿奇舒勒的影响较大;日本的技术创新是在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其实用性较强,理论性和系统性显得相对薄弱。
我国技术创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法也从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向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方法转变,随着国家对技术创新的重视,成立了一批科研机构,高校开设技术创新课程,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创新热潮正在逐步覆盖全国。梳理当前的研究,发现采用系统动力模型的技术创新研究颇多,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的许多影响因素难以直接量化,须借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五、述评
技术创新是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外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理论和实践较为丰富;我国的研究和实践水平相对偏低,还处在丰富和完善阶段。但是,纵观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整体呈现出研究内容趋于同质化、研究方法较为缺乏、研究方法欠缺严谨、学科研究之间缺乏融汇贯通等不足之处。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原理显示,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塑造出资本的产出和形成机制,不能促进低端制造业的成功升级,就很容易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依靠模仿制造的发展模式逐渐受阻,日后的经济增长将会越来越强调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计军恒.2007.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价值增长及其评估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傅家骥.2000.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李浩,韩维.2012.大型企业集团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简介:
易智健(1986—),男,汉族,湖南工业大学2013级MBA学员,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